共享單車很好地解決了公共交通工具“最后一公里”的難題。很多人認為這一新生事物,是一個很有智慧的“發(fā)明”。其實,最早的“共享單車”在東漢時期就有了,創(chuàng)辦人就是“牛背上的開國皇帝”劉秀。
劉秀雖是漢高祖劉邦的九世孫,但因先世遵行“推恩令”,倡導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為列侯,而且隔代自動遞降一級,到父親劉欽時,只是濟陽縣令這樣的小官了。劉秀9歲時,父親去世,兄妹幾人生活無依無靠,不得不回到鄉(xiāng)下,依靠叔父撫養(yǎng)。
要想出人頭地,必須讀書。于是,劉秀十幾歲時便離家去長安求學。劉秀勤奮好學,省吃儉用,但是大城市消費高,他常常過著捉襟見肘的生活。
有一天,劉秀想出去散散心,看看城外的風景。古代交通條件有限,沒有公共交通工具,那會兒,民間騎驢的人最多。
可是劉秀沒有驢啊,于是他就去市場上打聽驢的價格。這不問不知道,一問嚇一跳——買一頭小毛驢竟是一筆巨大的經濟開支,一般家庭根本承擔不起。但有經商頭腦的劉秀看到了商機:共享驢。
據《東觀漢記》記載:“資用乏,與同舍生韓子合錢買驢,令從者僦,以給諸公費?!边@句話的意思是劉秀的學費、生活費沒有著落,求學已經難以為繼,于是與同窗好友湊錢買了幾頭驢,然后把驢租給有需要的人。
自個兒不用買驢,想什么時候騎就什么時候騎,非常方便,而且驢不用自己養(yǎng),不用自己操心,這筆買賣十分劃算。一時間,前來找劉秀租驢的人絡繹不絕。
“以給諸公費”,就是說收益很不錯,可以滿足劉秀和同窗好友的基本生活與學習需要。幾十年后,劉秀君臨天下,但他沒忘記自己人生的“第一桶金”,不僅大力鼓勵民間把自己“共享單車”的生意做下去,還制定了很多保護“共享單車”利益的政策。
在劉秀的指導性政策加持下,“共享驢”很快擴大到“共享牛”和“共享馬”。生意做大了,問題也隨之而來,比如有人把“共享單車”據為己有,或者牽到集市賣掉,這種不文明行為不僅使公共交通資源受損,還影響社會風氣。于是,劉秀又出臺了一個新的管理辦法:凡是用于“共享”的牲口,不管是驢、馬還是牛,必須實行“簿籍制度”,同時烙上獨一無二的印記,這有點類似于現代的車牌,不僅可以識別“單車”的身份,還可以找到該“單車”的歸屬單位。如果有人弄掉了,或是租而不還,據為己有,舉報者有賞,被舉報者會被官府依法治罪。
經過一系列管理后,“共享單車”大大促進東漢的經濟發(fā)展,也提高了國民素質。
(摘自《知識窗》 馬逸/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