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1962年版的《紅樓夢》不僅是越劇電影的經典之作,更以其精妙的鏡頭語言結合越劇藝術的獨特魅力,呈現了一場視覺審美與情感表達的雙重盛宴。本文細致分析了該電影如何運用鏡頭語言,進而實現多方面的藝術表達:一是“現”出身段:采用合適的景別展現越劇身段之美;二是“亮”出唱腔:選用平穩(wěn)的鏡頭畫面突出人物唱腔之情;三是“切合”節(jié)奏:利用精準的鏡頭運動配合戲曲節(jié)奏之韻律;四是“點化”細節(jié):利用鏡頭語言進行細節(jié)的點化與視覺暗示;五是“傳遞”心境:綜合調用鏡頭語言強化情緒,傳遞人物心境。
關鍵詞:越劇電影;越劇《紅樓夢》;鏡頭語言;藝術表達
中圖分類號:J9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4)11-00-03
1962年,由著名越劇表演藝術家徐玉蘭和王文娟聯袂主演的《紅樓夢》越劇電影,以其精彩演繹和情感張力,深深地銘刻在觀眾心中,成為不朽的經典之作。這部作品不僅在戲曲電影史上獨樹一幟,更是被廣大觀眾所傳頌,堪稱是一部家喻戶曉的中國電影佳作。它也成為迄今為止中國放映次數最多、拷貝發(fā)行最多的戲曲電影[1]。
該電影中的鏡頭語言不僅清晰準確地展現了人物的運動形態(tài),還運用了推、拉、搖、移、跟、升、降等多種鏡頭移動技巧,以豐富的藝術手法進行表達,增加了影片的藝術性。這些技巧“不僅擴大了鏡頭的視野,賦予畫面以強烈的動態(tài)感受,而且影響著敘述的速度及節(jié)奏,使畫面獲得相應的感情色彩。[2]”
在越劇電影的藝術創(chuàng)作中,關鍵在于將越劇藝術的表現手法與電影的鏡頭語言融合得當,實現兩者之間的完美平衡和相互增強,從而產生更加深切的藝術效果。近年來,雖然涌現了諸多越劇藝術電影,這些作品在技術和制作上都呈現出了前所未有的清晰度和豐富的特效,然而在藝術層面上,仍然難以與1962版越劇電影《紅樓夢》相媲美。這部經典之作在藝術上的高度成就,使其成為后來者學習和追隨的典范,也是觀眾心中永遠的經典。筆者認為,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影片真正做到了將越劇的藝術特色與電影的視覺語言巧妙結合,充分發(fā)揮了鏡頭語言的表達功能,達到了卓越的藝術表現效果。
一、“現”出身段:采用合適的景別展現越劇身段之美
越劇作為中國傳統戲曲現代化轉型的典型代表,其發(fā)展歷程體現了獨特的藝術融合與創(chuàng)新。在發(fā)展過程中,越劇表演藝術注重多元吸收與融合,不僅吸收了話劇和電影中心理現實主義表演的真切感,還強調學習和借鑒傳統戲曲,尤其是以昆曲為代表的身段美學。這種多元性的融合使得越劇在百余年的發(fā)展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表演風格,其身段表演既真切又優(yōu)美。
越劇電影在拍攝時,應注重捕捉越劇表演的藝術特色,并運用恰當的鏡頭語言將其美感充分展現出來。經典越劇電影《紅樓夢》在這方面做得十分出色,許多場景都采用了恰如其分的鏡頭語言,充分展示了越劇表演的身段之美。例如,“葬花”一場中,林黛玉肩擔花鋤,鋤上擔著紗囊,緩步行來,“繞綠堤,拂柳絲,穿過花徑”,她穿行于花叢之間,鏡頭移動捕捉她的優(yōu)美身段姿態(tài)。而到《葬花詞》的部分,景別多采用中景和全景,特別是在“花魂鳥魂總難留……不教污淖陷渠溝”一段中,越劇旦角的柔美和細膩得到了充分展示,配合精美的構圖,仿佛呈現了一幅幅令人驚嘆的仕女圖。此外,在“黛玉進府”和“王熙鳳獻策”等場景中,通過恰當的鏡頭選取,王熙鳳的身段之美被生動地呈現出來。同樣,在“金玉良緣”這一場景中,寶玉的身段表演也得到了同樣精彩的呈現??梢哉f,越劇《紅樓夢》每一處身段表演都通過恰到好處的畫面呈現出了其真切之美。
二、“亮”出唱腔:選用平穩(wěn)的鏡頭畫面突出人物唱腔之情
越劇之美,在其悠揚動聽的唱腔中尤為顯著。在越劇電影《紅樓夢》中,導演巧妙地運用電影鏡頭技術來襯托這一特點,精心設計的鏡頭不僅避免干擾唱腔的純凈表達,還加強了焦點的集中,使觀眾能夠更加投入地欣賞每一個唱段中蘊含的真情,這是基礎的要求?!霸絼〕坏奶攸c是更加強調真情實感,強調感情宣泄的酣暢淋漓,以細致委婉和激動人心的感染力取勝。”[3]按照古語“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表達角色深層情感的關鍵時刻,電影特別采用了平穩(wěn)的鏡頭處理,創(chuàng)造了一種視覺上的穩(wěn)定秩序,使觀眾能在舒適而有序的環(huán)境中體驗到人物情感的表達。
電影中的幾處抒情唱段,如賈寶玉的“想當初”和“哭靈”唱段中的〔清板〕部分,采用了平穩(wěn)而靜態(tài)的特寫鏡頭,這種視覺處理不僅加深了人們對人物心理狀態(tài)的理解,而且使唱段中的情感表達更加集中且真切。這種鏡頭運用技巧讓越劇的抒情特性在演唱中得到自然凸顯,同時,也讓觀眾得以窺見角色內心世界的微妙變化。通過這些平穩(wěn)細膩的視覺表達,越劇的傳統藝術與現代電影技術的結合,不僅保留了戲曲藝術的原有魅力,更通過現代視聽語言,將這種古典藝術形式呈現給了全新的觀眾群體,使其感受到越劇唱腔音樂獨有的藝術魅力和情感力量。
又如在第四場“笞寶玉”中,盡管氣氛十分緊張,但巧妙地運用了平穩(wěn)的鏡頭畫面。賈寶玉被置于較亮的前景,而后景的廳堂顯得較暗,這不僅折射出封建家族的壓迫感,也為賈政情緒激動的〔囂板〕唱段創(chuàng)造了一種獨特的視覺對比。在這樣平穩(wěn)的畫面背景下,賈政情感的起伏變化得以酣暢淋漓地展現出來,讓觀眾為之動容。再如在“黛玉焚稿”一場中,電影巧妙地利用中景鏡頭交代人物的行動——“焚稿”斷癡情,而敘述性唱段則采用了豐富的鏡頭語言,將人物復雜的情感進行深入細致的展現。在唱腔的關鍵部分,電影選擇了平穩(wěn)的特寫和中景鏡頭。例如,在“把斷腸文章付火焚……”這段〔流水板〕中,通過特寫鏡頭將林黛玉絕望的眼神、顫抖的手指等細微表情真實地呈現在觀眾眼前,使他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她內心的煎熬與絕望。這種精心的鏡頭處理不僅增強了觀眾的代入感,也使得唱腔的情感更加貼近人心,觸動了觀眾的情感共鳴,真正做到了“以影就戲”,基本原封不動地保持了越劇的演唱[4]。
三、“切合”節(jié)奏:利用精準的鏡頭運動配合戲曲節(jié)奏之韻律
“演出結構高度嚴謹的音樂化與舞蹈化”[5]不僅是戲曲藝術的一個顯著特點,更是一種深刻的敘事技巧,它要求唱腔、念白及表演都嚴格遵循音樂的節(jié)奏和韻律。精準、合理地利用鏡頭運動配合劇中音樂和表演的節(jié)奏在越劇《紅樓夢》的電影化中被巧妙地運用,以加強情感的傳遞和戲劇的沖擊力。例如,在“黛玉進府”的場景中,王熙鳳的出場通過推拉和搖擺鏡頭與其款款輕盈的步法和鑼鼓的節(jié)奏完美融合,不僅展示了“鳳辣子”的威嚴與魅力,也通過這種視覺和聽覺的同步,增加了場景的戲劇張力。
又如林黛玉吃了“閉門羹”和紫鵑“試玉”中賈寶玉的驚嚇之態(tài)與鑼鼓的節(jié)奏精準切合,通過推鏡頭技巧強化了人物的情感深度,同時使觀眾能夠更直觀地感受到角色的心理狀態(tài)和情緒變化。至于在“金玉良緣”結尾,賈寶玉情緒激動地懇求賈母批準他和林黛玉的婚事,這里快速推鏡技術與鑼鼓節(jié)奏的緊密結合,不僅生動展現了賈寶玉的內心苦痛和激動,也加劇了整個場景的緊張感和戲劇沖擊力。這些精心設計的鏡頭不僅與音樂節(jié)奏和人物情緒連成一氣,而且在藝術表現上達到了較高水平,為觀眾提供了一種真切的情感體驗。
四、“點化”細節(jié):利用鏡頭語言進行細節(jié)的點化與視覺暗示
該片在運用鏡頭語言來“點化”人物情感細節(jié)、視覺閃現與暗示方面表現也尤為出色。特別是在情感的細致描繪上,影片通過推鏡和特寫鏡頭的技巧,精心設計了對人物表情的重點展示。這不僅能使觀眾捕捉到角色內心的微妙動態(tài),也強化了情節(jié)的情感表達。例如,在“黛玉進府”“讀西廂”和“葬花”等關鍵段落中,通過對寶、黛神情的特寫點化,觀眾可以深刻感受到他們的情感波動和內心世界的復雜性。
又如在“焚稿”這一段中,晃動的推鏡頭巧妙地捕捉了林黛玉彌留之際的迷離與恍惚,使得這一情感轉折點不僅令人心痛,更增添了視覺上的觸動。通過這種細膩而富有表現力的鏡頭運用,影片不僅傳達了細膩而深厚的情感,也在視覺上留下了難忘的影像記憶,讓觀眾的審美體驗更加立體和豐富。
此外,電影中賈寶玉“金玉良緣”一段采用了中景鏡頭,背后是王熙鳳、王夫人、賈母三人構成的遠景,形成了一種“監(jiān)視”的氛圍。這種布局巧妙地反映了賈寶玉在家長們的監(jiān)督下,被迫接受他們?yōu)樗才诺幕橐?,為隨后三人的不斷叮囑和督促設置了伏筆。當賈寶玉發(fā)現自己被欺騙時,特寫鏡頭捕捉到喜燈的摔落,這不僅描繪了賈寶玉的驚訝表情,也象征性地暗示了這場婚姻的失敗與破滅。此段鏡頭的變化頻繁而富有表現力,從特寫到拉遠的全景,再次呈現之前的三人,增強了壓迫感的視覺體驗。緊接著,快速推進的特寫鏡頭緊緊捕捉寶玉的激動情緒,增強了情感的傳遞力與感染力。視覺暗示在影片結尾處達到高潮,賈寶玉離開賈府的畫面中,焦點透視的清晰構圖從屋內延伸至屋外、院外的道路,似乎預示著寶玉一種宿命的歸途。因為此時的賈寶玉已無其他選擇,只能沿著這條道路,走向未知的未來……
五、“傳遞”心境:綜合調用鏡頭語言強化情緒,傳遞人物心境
綜合調用鏡頭語言完成人物情感的強化,傳遞人物神韻也是經典越劇電影《紅樓夢》的一個重要藝術體現。以電影中的“不肖種種”一場為例,結尾處,當林黛玉在簾后偶聽賈寶玉的貼心話語時,她的情緒復雜交織——既驚又喜,又悲又嘆。這時,合唱音樂響起:“萬兩黃金容易得,人間知己最難求。背地聞說知心話,但愿知心到白頭?!卑殡S著動人的旋律,一個特寫鏡頭深入捕捉林黛玉的內心動蕩,將她此刻的心境細膩地渲染出來。隨后,鏡頭隨著音樂緩緩拉開至全景,兩個圓形過頸門逐漸映入眼簾,象征著同心與圓滿的深遠寓意。畫面中一條通往花園的深長通道,林黛玉緩步而行,身影逐漸遠去……這一鏡頭不僅美輪美奐,還蘊含了深邃含蓄且不易盡述的意蘊。
又在第八場“傻丫頭泄密”的情節(jié)中,當林黛玉再次聽到傻丫頭提及“喏,就是寶二爺娶寶姑娘的事情”,她頓時露出驚愕之色。這時,一個急推鏡頭迅速推進,急切的節(jié)奏處理及林黛玉表情細節(jié)的呈現,驚愕、緊張之感頓生,與“好一似塌了青天,沉了陸地”的合唱融為一體,真切地增強了情感的傳染力。鏡頭隨后竟如同劇中唱詞“魂如風箏斷線飛”般在風中搖晃,逐漸拉遠至俯視的大遠景,畫面中林黛玉在森森的大樹籠罩和包圍下顯得格外微小與脆弱。這種視覺上的對比仿如她被自然吞噬,強化了她的卑微與無助感。鏡頭的不斷切換、傾斜和移動巧妙地營造出一種暈眩感,仿佛劇中所唱“眼面前,橋斷、樹倒、石轉、路迷”,而林黛玉的腳步也變得蹣跚不定,仿如失去了方向感。隨后,鏡頭隨著人物踉蹌的步伐節(jié)奏緩緩移動,而此刻的林黛玉已是面色蒼白,身子晃蕩,腳步斜軟,“難分辨,南北東西”,似若迷失方向在園中轉東轉西地走[6]。
再如在第九場“黛玉焚稿”中,空鏡頭的運用尤為巧妙。沒有人物的出現,只有屋外冰冷的白雪與斑斑竹影,這些元素正映照出林黛玉內心的寒冷與孤獨。曾經的美好記憶在這寒冷景象中變得更加切膚深入,折射出她對未來的絕望感。這一幕深刻地展現了林黛玉內心世界的絕望與冷清,為觀眾提供了一個深入其內心的視窗。
通過綜合運用各種鏡頭技巧來強化情緒傳達和深化人物心境的描述,這些精心設計的視覺表現和情感呈現極大地豐富了整個場景。精準的鏡頭切換、景別的調整和角度選擇不僅有效地描繪了人物的身段動作,更深入地反映了他們的內心世界和情感起伏,讓觀眾能夠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每個瞬間人物心境的細微變化和情感的強烈波動。總之,越劇《紅樓夢》鏡頭語匯細致入微和情感的深層次探索,為觀眾提供了一個極富感染力的視覺和情感體驗。
凡此種種,不勝枚舉。當然,鏡頭語言的藝術表達并非孤立存在。在展現身段之美與唱腔情感的同時,它也細致地勾勒和點化著細節(jié)、強化了人物情緒。我們之所以分別討論,是為了更清晰地分析和闡述這些元素。總而言之,經典越劇電影《紅樓夢》中的鏡頭語言運用得恰到好處,不僅展現了越劇藝術的獨有特點,還通過鏡頭語言的精準與巧妙運用,渲染并強化了情感,達到了藝術表現的平衡與精彩呈現。
回顧并深入分析經典作品,并不意味著過分沉溺于過去,或是“厚古薄今”,而是希望通過對這些經典作品的分析和學習,積累寶貴的經驗。我們期望這種洞察能夠為未來的越劇電影乃至整個戲曲電影的創(chuàng)作提供靈感和啟迪。通過這樣的努力,我們不僅致敬經典,也為現代與未來的藝術探索鋪設堅實的橋梁。
參考文獻:
[1]許元,著.越劇電影研究[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20.
[2]黃會林,主編,李稚田,著.影視語言教程[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3]高義龍,主編.越劇藝術論[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9.
[4]藍凡.電影論:對電影學的總體思考[M].上海:學林出版社,2013.
[5]盧昂.東西方戲劇的比較與融合[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6]徐進.天上掉下個林妹妹:徐進越劇作品選集[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0.
作者簡介:吳波(1990-),男,云南曲靖人,博士,講師,從事導表演藝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