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xué)巨匠巴金(1904-2005)一生著有作品和譯作1500萬字,其中長篇小說《家》《春》《秋》《寒夜》深受廣大讀者喜愛。在巴金的人生字典里,有兩個很重要的詞:一是讀者,二是朋友。巴金曾說:“在這個世界上我并不是孤獨的,我有朋友,我有無數(shù)的散處在各地的朋友。”胡愈之、葉圣陶、冰心、魯迅、老舍等當代名人與他的友情更為人熟知。
“胡愈之給我照亮的路,也是我的生活道路”
胡愈之是我國進步出版事業(yè)先驅(qū)者,著名的政治活動家。1920年冬,16歲的巴金在成都外國語專門學(xué)校讀書,他給《東方雜志》編輯、上海外國語學(xué)會負責人胡愈之寫信,請教有關(guān)世界語問題。胡愈之很快給巴金回信,認真解答巴金提出的問題,勉勵巴金勤奮苦學(xué)世界語,為社會進步作貢獻。胡的回信給巴金點燃了學(xué)習世界語的熱情。
1921年5月,巴金在成都《半月》雜志上發(fā)表了《世界語之特點》的文章。1927年,巴金赴法國留學(xué)。1928年春胡愈之去法國,兩人在巴黎第一次見面,共聚友情。那時胡愈之知道了巴金創(chuàng)作的第一部中篇小說《滅亡》,寫信推薦給上海開明書店周索非,當知道稿子已轉(zhuǎn)給商務(wù)印書館《小說月報》負責人葉圣陶時,胡愈之立即給好友葉圣陶寫信,1929年1月至4月《小說月報》分4期連載了巴金的中篇小說《滅亡》,使巴金名聲大振。
1933年,巴金的長篇小說《家》第一次出單行本和《巴金短篇小說》,都是通過胡愈之的好友章錫琛創(chuàng)辦的開明書店出版的。1933年7月,由胡愈之給生活書店籌劃的《文學(xué)》雜志創(chuàng)刊。茅盾、鄭振鐸、胡愈之、葉圣陶任編委。在一次雜志社的聚會上,平時很少參加上海文學(xué)界活動的巴金,第一次與魯迅、茅盾相識。抗日戰(zhàn)爭初期,上海成立文藝界抗日救亡協(xié)會,胡愈之被推薦為協(xié)會常務(wù)理事兼宣傳部副部長,他支持茅盾、巴金創(chuàng)辦了《吶喊》周刊,后改為《烽火》,成為上海、廣州、重慶及內(nèi)地有廣泛影響的文學(xué)刊物。
1951年3月,中華全國世界語協(xié)會宣告成立,時任新中國第一任出版總署署長的胡愈之被推選為理事長,巴金被推選為理事,共同推進世界語工作。1986年1月16日,胡愈之在京逝世,患病臥床的巴金,得知消息后懷著極其悲痛的心情,揮淚寫下了一段文字:“作為一位90高齡的老人,他離開了這個世界,不會有什么遺憾,我雖然失去了一位長期關(guān)心我的老師和朋友,但是他的形象和聲音永遠在我的眼前,在我的身邊,不為名利,多做事情,不講空話,要干實事,這是他給我照亮的路,也是我的生活道路?!?/p>
跟著冰心愛星星,愛大海
巴金與冰心近一個世紀“冰潔金堅”的友誼,甚至延續(xù)到第二代、第三代身上。冰心的子女叫巴金“舅舅”,巴金的子女叫冰心“姑姑”。
1933年,巴金在北平小住,與鄭振鐸、章靳以等一起創(chuàng)辦《文學(xué)季刊》。為了給刊物組稿,他和章靳以去拜訪了冰心。
冰心后來回憶:“那時我們都很年輕,我又比他們大幾歲,便把他們當做小弟弟看待,談起話來都很隨便而自然?!霸诒难劾铮越≌?,熱情而活潑;巴金比較沉默,靦腆而略帶憂郁?!?/p>
其實,他們的友情早在十年前已埋下伏筆。1922年夏,巴金和堂弟在老家的園子里,伴著滿園蟬聲讀冰心的詩《繁星》,邊讀邊學(xué)寫“小詩”。
雖然只寫了一二十首,但巴金說,那些“小詩”一直鮮明地印在他的心上,“常常覺得有人吟著詩走在前面,而他,也不知不覺地吟著詩慢慢地走上前去”。
吟詩在前的,也許就是冰心。
巴金后來曾有過這樣的回憶:“當時年輕的讀者容易熟悉青年作者的感情。我們喜歡冰心,跟著她愛星星,愛大海,我這個孤寂的孩子在她的作品里找到溫暖?!?923年5月,巴金離家赴上海。經(jīng)過瀘縣時,他特地上岸買了一本由商務(wù)印書館初版的《繁星》帶在身旁。
晚年,兩位老人經(jīng)常互送小東西“表白”。巴金故居里,有冰心送給他的放大鏡,旁邊展示著一張名片,上面寫著:巴金老弟,送你放大鏡,看書可以用。這是冰心晚年送給巴金放大鏡時所附的。她還送給巴金一個看書架,怕他看書托不起。
“葉圣陶是我終生的編輯老師”
1928年冬,上海虹口景云里11號,葉圣陶在燈下讀留學(xué)法國的巴金寄來的小說稿《滅亡》,甚為贊賞。翌年,便在他主持的《小說月報》上分4次連載,引起讀者極大反響?!稖缤觥钒l(fā)表后,巴金正式選擇了以寫作為終生職業(yè)。此后,巴金終生尊葉圣陶為師,他倆的友情持續(xù)了50多年。
1927年1月,巴金離滬赴法。3月,得知家里破產(chǎn)消息后,巴金寫日記排遣寂寞心情,后將日記整理為《滅亡》的第一至第四章。1928年8月,26歲的巴金寫完《滅亡》,將它郵寄到滬。
1929年1至4月,《滅亡》連載完畢,因為與當時國內(nèi)青年在大革命失敗后的苦悶、彷徨、惆悵,不知何從何去的情緒相吻合,又為杜大新的舍身求仁的殉道者的氣概所感染,故那幾期的刊物甫一上架就很快告罄。
《滅亡》發(fā)表后,巴金一發(fā)不可收,又拿出了《春天里的秋天》《海底夢》愛情三部曲《霧·雨·電》《家》等作品,蜚聲文壇。
1958年巴金寫信給葉圣陶,信中說:“三十年前我那本拙劣的小說意外到了您的手里,您過分寬容地看待它,使我能夠走上文學(xué)的道路?!?/p>
1977年,80多歲的葉圣陶看到巴金在《文匯報》刊發(fā)的《一封信》,欣然寫了一首詩遙寄巴金:“誦君文,莫記篇;交不淺,五十年。平時未必常晤敘,十年契闊心悵然。今春文匯刊書翰,識與不識眾口傳:揮灑雄健猶往昔,蜂魚于君何有焉?杜云古稀今日壯,佇看新制涌如泉?!卑徒鹗盏竭@首詩后,心潮起伏,反復(fù)頌吟,回信答謝:“收到您給我寫的字,十分感謝。看到您的工整的手跡,仿佛見到您本人;讀到您的詩,想起五十年中得您不止一次的鼓勵,感到溫暖。我珍惜您的片紙只字,也牢記您的一言一語,這些都是對我的鞭策。我不會辜負您的期望,我要學(xué)到老,改造到老,寫到生命的最后一息?!?/p>
與同鄉(xiāng)作家李劼人惺惺相惜
1891年出生的李劼人和巴金相差13歲,而兩人都有過早年留學(xué)法國的經(jīng)歷,受過法國文學(xué)的熏陶,又同為川籍知名作家,在新中國成立后都曾為全國人大代表,每年的二三月份都有機會到京相逢,雖然一位身在滬地、一位留守蓉城,但兩人惺惺相惜之感不在話下,平時溝通主要是通過鴻雁傳書。其中一封信寫道,
巴金老哥:今天接到賜寄的《北洋軍閥統(tǒng)治時期史話》第六冊,非常感謝!得此,則此書變成完璧,將來于我參考時大為有利,感謝!感謝!三月初在京晤面,還要面謝!……
專此并頌新年納福
李劼人 頓首一九六二年一月四日
巴金曾于1961年1月5日到李劼人的菱窠住所看望,同行的還有時任《四川省志》編輯委員會副主任的張秀熟,以及老朋友沙汀。李劼人和巴金相見的最后一面應(yīng)該就是信上提到的“一切俟在京面談可也”,即1962年3月在北京的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而誰曾想,這竟是最后的面見。
(本版稿件綜合《巴金的世界》《文藝報》、中國作家網(wǎng)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