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葉嘉瑩將唐代以來的詞分為四種類型:歌辭之詞、詩化之詞、賦化之詞、哲化之詞。這和詞學史上既有的分類方式相比概念更加清晰、更加周延,但其部分概念內(nèi)涵模糊,外延不清,導致她自己在判斷一些詞人詞作時也常常自相矛盾。另外,分類標準不統(tǒng)一,也導致同一首詞可能同時屬于兩種類型,在邏輯上形成謬誤。
關(guān)鍵詞:詞的類型;歷史貢獻;邏輯謬誤
葉嘉瑩的詞學理論將中國詞學研究推上了一個高峰。其中,“詞的分類”是葉先生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它直接關(guān)系到我們對其詞學本質(zhì)論、創(chuàng)作論、批評論的理解與評價,因此值得我們深入研究。
目前,相關(guān)的研究成果已經(jīng)有了一些。安易指出,葉嘉瑩“把詞分成了三種不同的類型,即‘歌辭之詞‘詩化之詞和‘賦化之詞”,這種分類方式“打破了過去‘婉約派和‘豪放派的兩分法在把握詞的美學特質(zhì)的同時,體現(xiàn)了一種發(fā)展進化的詞學史觀和辯證的科學態(tài)度”[1]。朱巧云認為:“葉嘉瑩將詞劃分成‘歌辭之詞‘詩化之詞‘賦化之詞‘哲化之詞既關(guān)照了詞在體制上的變化,更是從詞的審美意蘊角度出發(fā)。此種分法既吸取了古代‘婉約‘豪放的合理內(nèi)核,也參照了胡適對詞的分期法,但創(chuàng)新意味也不容忽視?!盵2]相關(guān)的論文還有不少,但幾乎都是簡單介紹一下歌辭之詞、詩化之詞、賦化之詞、哲化之詞的基本特點、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或者稍稍指出其理論貢獻。他們的觀點都未能超出安易、朱巧云等學者的論述范圍和深度??偟膩砜?,目前的研究有三點局限:(一)未能將葉嘉瑩的觀點放到整個詞學理論史上來考察;(二)未能詳細指出其理論貢獻;(三)未能指出她的理論局限。因此這一問題尚有進一步研究的必要。
一、歷史回顧
詞學理論萌芽于五代,成熟于宋元,衰落于明朝,復興并繁榮于清代。民國至今,發(fā)達更甚。很多學者都對詞的分類提出過自己的見解。
李清照《詞論》認為詞“別是一家,知之者少”[3]73,歐陽修、蘇軾等人的作品都是“句讀不齊之詩”[3]73。這實際上是將“協(xié)音律”的詞與“不協(xié)音律”的“句讀不齊之詩”加以區(qū)分。此后,南宋的王灼以“雅鄭”論詞,崇蘇軾而貶柳永;由宋入元的張炎喜“清空”而厭“質(zhì)實”。這些觀點都和詞的分類有一些關(guān)系,但都缺乏理論的自覺性和嚴謹性。
明代詞學雖然衰落,詞體分類理論卻開始自覺,對后世影響最大的當屬張綖。他認為“詞體大略有二:一體婉約,一體豪放。婉約者欲其詞調(diào)蘊藉,豪放者欲其氣象恢弘”[3]179。以“婉約”與“豪放”論詞并非始于張綖,蘇軾就有“又惠新詞,句句警拔但豪放太過,恐造物者不容人如此快活”[4]的用例,但張綖是第一個將這兩個詞語對舉為詞分類的人,并對其作了初步解釋,這種分類法被后人廣泛接受。中國古代文論的范疇大多是一種“感性的概括”。感性與概括本互相矛盾。古代文論的很多范疇卻常常是這樣的矛盾體,一方面它們是對審美經(jīng)驗的感性描述,另一方面又具有很強的概括性。因為感性,所以模糊,難以言傳;因為概括,所以又具有解釋力和適用性。婉約與豪放也是如此。
略晚于張綖的顧從敬按照詞牌字數(shù)加以分類:
卷一為小令,自《搗練子》(27字)至《小重山》(58字);卷二為中調(diào),自《一剪梅》(59字)至《夏云峰》(80字);第三卷與第四卷為長調(diào),自《東風齊著力》(92字)至《戚氏》(212字)。[3]184
引文括號中的字數(shù)是后人統(tǒng)計的,顧從敬并沒有明確規(guī)定各類詞牌的字數(shù)。清初毛先舒的《填詞名解》繼承并發(fā)展了這種分類方式,并明確規(guī)定:“凡填詞五十八字以內(nèi)為小令,自五十九始至九十字止為中調(diào),九十一字以外者俱長調(diào)也。此古人定例?!盵3]186這當然不是古人定例,不過此后三百年至今,倒成了后人定例。這種分類方式純從字數(shù)著眼,簡單明了,但其缺點有二:一是主觀隨意性,為什么以這樣的字數(shù)作為小令、中調(diào)與長調(diào)的界限,似乎沒什么道理可講;二是與文學關(guān)系不大,因為根據(jù)字數(shù)將一首詞歸為小令或長調(diào),似乎無助于讀者理解這首詞的文學價值。
與顧從敬大約同時的王世貞說:
李氏、晏氏父子,耆卿、子野、美成、少游、易安至矣,詞之正宗也。溫韋艷而促,黃九精而險,長公麗而壯,幼安辨而奇,又其次也,詞之變體也。[3]157
正宗與變體是儒家詩學的觀念,王世貞將其引入詞學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這是詞學史上第一次自覺以主流的儒家思想為依據(jù),將唐宋時期的重要詞人詞作分為兩大類,并明確列出各類的代表人物。而在此之前,詞被主流文化視為“艷科”,斥為“小道”,根本不可能用源于《詩經(jīng)》學的正變觀念來討論。但其缺點也很多。首先,他沒有解釋為什么李煜、晏殊、周邦彥、李清照等詞風各不相同的人都屬于正宗,為什么溫、韋和蘇、辛等差異更大的詞人卻都屬于變體。其次,這種劃分方式偏離了文學本位,它是以外在的儒家政教原則為詞人詞作評定高下的,因此崇正宗而貶變體。最后,正宗與變體就像婉約與豪放,含義也很模糊,古人雖然常用,理解卻并不全同。比如,清代的張惠言也以正變論詞,卻把柳永視為變體;周濟則把溫庭筠當作“正”,把李煜當作“變”[3]157。王、張、周三人都是儒家士人,都以正變?yōu)闇?,劃分的結(jié)果卻各不相同,由此可見這對概念的模糊性。
上述三位詞學家的觀點影響極大,后人或繼承或駁斥或修正之,真正具有突破性的觀點并不多。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詞至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而為士大夫之詞”[5],提出了“伶工之詞”與“士大夫之詞”的說法,其本意雖不是為了給詞分類,但卻直接影響了后來的胡適與葉嘉瑩。胡適將詞分為“歌者的詞”“詩人的詞”“詞匠的詞”。他說:“蘇東坡以前,是教坊樂工與娼家妓女歌唱的詞;東坡到稼軒、后村,是詩人的詞;白石以后,直到宋末元初,是詞匠的詞?!盵6]4葉嘉瑩則在前人的基礎(chǔ)上提出了四分法。
二、四大類型
(一)歌辭之詞
筆者曾就這類詞專門撰文探討,茲不詳述。簡略地說,葉嘉瑩認為,歌辭之詞多是由歌女演唱的游戲筆墨。男性作者以女性的口吻即興而作,常寫美女愛情、傷春送別等類型化的題材,一般“不會自覺地在詞中抒發(fā)顯意識層面的情志[7]”。晚唐至宋初的詞作多屬此類,其優(yōu)秀之作也會“充滿直接的感發(fā)的力量[7]”,引人產(chǎn)生言外之想,失敗之作則往往淫靡淺俗。葉嘉瑩提出這一概念可能是受到了王國維的“伶工之詞”與胡適的“歌者的詞”的啟發(fā)。三者之異同,筆者也已有專文論述,茲不贅述。
(二)詩化之詞
葉嘉瑩說:“所謂‘詩化,就是詩人用抒情言志這樣的寫法來寫詞,而不再是寫給歌女的歌詞,是寫我自己的生命,寫我自己的悲哀、我的遭遇、我的生活。”[8]76這種詞在內(nèi)容上突破了歌辭之詞的狹隘性,可以像詩一樣用來抒發(fā)作者個性化的情志。凡可見之于詩者,皆可見之于詞。在風格上,它突破了歌辭之詞的單調(diào)性,詞可以像詩一樣風格多變。在形式上,很多詞開始具備題目或者小序,用以交代寫作背景,幫助理解詞中的情感,而歌辭之詞大多沒有題目。在手法上,詩中常見的用典開始大量出現(xiàn)在詞中,尤其是辛派詞人。
葉嘉瑩將詩化之詞的起點追溯到李煜,認為李煜亡國之后的詞已經(jīng)像詩一樣具有抒情言志的功能,但李煜是無意為之,他的這種做法也沒有被北宋初期的詞壇廣泛接受。到了北宋中期,蘇軾才有意地以詩為詞。不過這種做法偏離了“詞乃艷科”的傳統(tǒng),當時就備受爭議,真正效法他的人并不多。到了南宋,辛派詞人崛起,才把詩化之詞推向巔峰。葉嘉瑩指出,詩化之詞的成功之作仍能保留詞的美感特質(zhì),于豪放之中具有曲折蘊藉之美,而失敗之作既沒有詩的美感,也沒有詞的美感,流于粗獷淺率。
與歌辭之詞一樣,葉嘉瑩提出的“詩化之詞”也是對王國維(士大夫之詞)、胡適(詩人的詞)等人觀點的繼承與發(fā)展。王國維除了把李煜作為“士大夫之詞”的起點,認為其“眼界始大,感慨遂深”之外,沒有對這一概念作具體說明。胡適則比較具體地描述了“詩人的詞”的特點,認為這種詞“起于荊公、東坡至稼軒而大成”[8],“詞的用處推廣了,詞的內(nèi)容變復雜了,詞人的個性也更顯出了”[5]6。葉嘉瑩對“詩化之詞”的論述更加詳盡,而且和胡適有所不同。葉嘉瑩把李煜的詞看作是詩化之詞,胡適則否。胡適把周邦彥的詞看做是“詩人的詞”,葉嘉瑩則把周詞看做是“賦化之詞”。更關(guān)鍵的是,葉嘉瑩揭示了詩化之詞的美感特質(zhì),胡適則淺嘗輒止??傊?,葉嘉瑩的“詩化之詞”是一個更加成熟的詞學概念。
(三)賦化之詞
“賦化之詞”就是用鋪陳勾勒細致描繪的筆法作詞,這種詞多是長調(diào)。世所公認,柳詞長于鋪敘,但這種鋪敘多是平鋪直敘,缺乏曲折變化,再加上“長調(diào)的句法音節(jié),往往多近于散文化,若全以直筆敘寫,則既缺少了詩的直接感發(fā)之美,也失去了詞的要眇深微之美”[10]128,因此,柳詞往往流于淺俗淫糜,引起蘇軾等人的不滿。蘇、辛等人的詩化之詞固然有很多杰作,但“一個作者如果沒有像蘇東坡或辛稼軒的修養(yǎng)與志意,則直抒胸懷寫詩化之詞,就流于淺俗或粗獷叫囂”[11]。為了糾正這些弊端,周邦彥便有意運用種種技巧來鋪陳勾勒,以使其長調(diào)作品顯得曲折幽微,含蘊不盡,保留詞的美感特質(zhì)。
葉嘉瑩認為中國傳統(tǒng)詩歌長于比興,以直接感發(fā)為美。歌辭之詞雖然在內(nèi)容上突破了詩歌言志抒懷的傳統(tǒng),但這種詞多是小令,其句式和傳統(tǒng)的詩歌一樣,都是以五言、七言為主,仍然多用比興手法,以直接感發(fā)為美。而賦化之詞卻“突破了這種直接感發(fā)的傳統(tǒng),而開拓出了另一種重視以思力來安排勾勒的寫作方式,而這也就正是何以有一些習慣于從直接感發(fā)的傳統(tǒng)來欣賞詩詞的讀者們,對這一類詞一直不大能欣賞的主要緣故”[10]154。況且,賦化之詞的失敗之作確有堆砌辭藻、晦澀隔膜、空洞無物的弊端,難怪力推白話文學、平民文學的胡適對這種詞幾乎要全盤否定了。
(四)哲化之詞
清亡前夕,王國維異軍突起,創(chuàng)作出百余首“人間詞”,其中部分作品頗有特色。與歌辭之詞相比,其同在于體裁,都以小令為主,長于直接感發(fā);其異在于內(nèi)容,人間詞自覺抒情言志,歌辭之詞則否。與詩化之詞相比,其同在于內(nèi)容,都自覺抒情言志;其異在于抒情方式,人間詞喜用歌辭之詞中常見的形象與情事,詩化之詞則否。與賦化之詞相比,其同在于寫作方式,都不對一己之情志進行直接敘寫而常有意地以象喻的方式來寄托;其異在于體裁與內(nèi)容,人間詞以小令為主,常寄托人生感慨,甚至是深刻的人生哲理,賦化之詞則以長調(diào)為主,多以政治倫理為喻托。葉嘉瑩指出“王氏之以思力來安排喻象以表現(xiàn)抽象之哲思的寫作方式,確實是為小詞開拓出了一種極新之意境可以稱之為一種‘哲化之詞?!盵12]807
例如,王國維的《鷓鴣天》:“閣道風飄五丈旗,層樓突兀與云齊??沼嗝髟逻B錢列,不照紅葩倒井披。頻摸索,且攀躋。千門萬戶是耶非?人間總是堪疑處,唯有茲疑不可疑?!盵12]112作者虛構(gòu)出一座雄偉華麗、高聳入云的建筑來象喻自己所追尋的理想境界。他不斷地摸索,努力地攀登,面對建筑里的千門萬戶,作者疑惑了,不知何處才是通達頂點的路徑。有學者指出,這首詞的意境和叔本華的代表作《作為意志與表象的世界》中的一句話所表達的意思幾乎一模一樣:“我們恰如一個人繞著一座城堡轉(zhuǎn)來轉(zhuǎn)去,想找到一個入口處而終于白費心力?!盵13]整首詞仿佛就是對這句話的形象解說。
三、理論貢獻
首先,概念的清晰度和周延性有了巨大提高。
張綖對婉約與豪放的界定過于模糊而且不周延,很多詞作并非這一對概念所能概括。夏承燾就認為“白石(姜夔)在婉約和豪放兩派之外,另樹‘清剛一幟”[14]。蘇軾的很多詞也并非豪放所能描述。晚清的王鵬運便以“清雄”[15]一詞概括之。王世貞對“正體”與“變體”更是毫無解釋。胡適對“歌者的詞”“詩人的詞”“詞匠的詞”等概念有了比較具體的描述,但不夠深入。相較而言,葉嘉瑩的四分法不僅對每個概念都有詳盡的描述,而且列舉出一系列代表人物,細致解讀其代表性的詞作,令讀者對每種詞各自的特點都有了比較清晰的認知。就概念的周延性來說,這種分類方式也遠超前人。葉先生在其著作和講演中,對唐宋明清的著名詞人都進行了詳細的論述與講解,絕大多數(shù)詞人的作品都可以納入這種四分法。
其次,“賦化之詞”這個概念有很強的創(chuàng)新性。
在葉嘉瑩之前的詞學理論中,我們尚未發(fā)現(xiàn)與此類似的概念。葉先生用“賦化之詞”來界定周邦彥、姜夔、吳文英、王沂孫等人的作品,不僅深刻地揭示出其在創(chuàng)作方式上的特殊性和文學史意義,而且為讀者理解這類詞提供了有效的方法,“不從直接感發(fā)入手,而從思力入手去追尋作者所安排的蹊徑,則自然也可以獲致其曲蘊于內(nèi)的一種深思隱意”[10]154。
最后,“哲化之詞”的提法很有啟示性。
它不僅點出了王國維某些詞作的最大特點,還為今人填詞啟示了一條路徑,即在充分繼承古典詞學優(yōu)良傳統(tǒng)的基礎(chǔ)上深入了解西方哲學,并結(jié)合現(xiàn)代人的生命體驗,將體悟到的哲思以意象化的方式呈現(xiàn)在詞中,這樣也許可以形成不同于古人的當代詞風。葉先生曾惋惜“‘五四以來的白話文及白話詩之興起,使王氏所開拓出來的詞境,未能得到應(yīng)有的發(fā)揚與繼承”[12]807。其實,哲化之詞并非真的無人繼承,饒宗頤所做的“形上詞”就是當代的“哲化之詞”。什么是“形上詞”?饒宗頤說:“所謂形上詞,就是用詞體原型以再現(xiàn)形而上旨意的新詞體?!盵16]另外,當代詩壇有一種“實驗體”,其中一些詞也可看做是“哲化之詞”,例如這首《行香子》:
你是何人。我是何人。于初冬、立盡黃昏。蒼城陌路,冷眼霜痕。共夜沉冥、影沉郁、夢沉淪。歡者何因。悲者何因??蒿L間、寂寂精魂。寒之甚矣,痛極如焚。乃果非真,情非愛,我非君。[17]231
這種作品“重思辨而輕緣情,詩中表現(xiàn)的是新詩中常見的對存在、彼岸、荒謬性等問題的思考”[17]231,雖然頗受爭議,但其融哲思于詞體,冶中西于一爐的探索精神還是不容忽視的。
四、理論局限
(一)“歌辭之詞”概念內(nèi)涵模糊,外延不清。筆者已有論述,茲不重復。這一點導致葉先生自己在判斷一些詞人詞作時也常常自相矛盾。在《詞之美感特質(zhì)的形成與演進》《詞學新詮》等多數(shù)作品中,葉先生都把溫庭筠和韋莊作為歌辭之詞的典型代表。但在《唐宋詞十七講》中她卻認為溫庭筠的詞能使讀者聯(lián)想到風雅、屈騷,已經(jīng)是詩化的作品了,《從〈人間詞話〉看溫韋馮李四家詞的風格》一文又說韋莊把艷詞寫成了獨屬于自己的抒情詩篇,在《唐五代名家詞選講》中甚至直接說韋莊詞是個性鮮明的抒情詩。
(二)劃分標準不統(tǒng)一,這是最大的問題。葉嘉瑩認為詩化之詞的所謂“詩化”在于其像傳統(tǒng)詩歌一樣可以抒發(fā)作者自己的情志,而賦化之詞的根本特點則是用鋪陳勾勒與細致描繪的筆法作詞。一個著眼于思想情感,一個著眼于寫作方式,這就可能導致某些詞從思想情感上看屬于詩化之詞,從寫作方式上看則是賦化之詞。例如,葉嘉瑩認為“吳文英詞也是屬于賦化之詞”[8]180,可葉先生細加分析的《齊天樂·與馮深居登禹陵》,卻是吳文英的一首懷古詞,從思想情感上看屬于典型的詩化之詞。同樣,葉先生認為王沂孫的詠物詞“使得賦化之詞發(fā)展到最精微的頂點”[18],可她舉以為證、詳加闡釋的《天香·龍涎香》在內(nèi)容上卻是借詠物為名,寫黍離之悲的詩化之詞。因此,詩化之詞與賦化之詞的界定標準不同,兩者不在同一個層次上,不能作為并列的概念。至于哲化之詞,從思想情感上看,它和詩化之詞一樣都是自覺地抒情言志,這種詞所抒發(fā)的哲思只是詩人眾多情志中的一種而已。從這一角度來看,所有的“哲化之詞”都包含于“詩化之詞”,兩者亦不能作為并列的概念。例如,上文引用過的那首典型的哲化之詞《鷓鴣天·閣道風飄五丈旗》也完全符合詩化之詞的標準。
(三)所謂“哲化之詞”其實就是“哲理詞”。這樣的作品最遲唐代就有。宋代哲理詞數(shù)量更多,無論是晏殊、歐陽修、蘇軾等文人士大夫,還是惠洪、凈端、仲殊等佛門人物,甚至是朱熹、魏了翁、真德秀等理學家都有哲理詞存世[19]。金元時期,全真教道士也以詞體闡發(fā)玄門哲理[19]。此后直到晚清,哲理詞一直不絕如縷。因此,葉嘉瑩將王國維的某些小詞定性為“哲化之詞”雖無不妥,但若說“王氏確實是為小詞開拓出了一種極新之意境”[12]807,創(chuàng)造出了不同于前人的美感特質(zhì),則不夠嚴謹。畢竟,以哲思入詞的現(xiàn)象早已有之,不待王國維來開拓。也許有人會反駁說,王國維的“哲化之詞”所表現(xiàn)的哲理有西方哲學的背景,因此還是有開拓性的,例如,繆鉞就說“王靜安以歐西哲理融入詩詞,得良好之成績,不啻為新詩試驗開一康莊”[21]。但縱觀王氏的哲化之詞,其中并未表現(xiàn)西方哲學所特有、中國哲學所絕無的某些論題,比如“超驗”“存在”,而主要是表現(xiàn)人生哲理。人生問題恰恰是中西哲學的共同論題??娿X先生為證明其觀點所舉的兩個例子,一首是王國維的《浣溪沙·掩卷平生有百端》,另一首是《蝶戀花·辛苦錢塘江上水》??娤壬倘豢梢哉f他是受到了叔本華哲學的影響,可我們也未嘗不可說他是受到了中國傳統(tǒng)佛教哲學的影響,畢竟,叔本華與佛教哲學的相似之處也早已有學者論述過[22]。小詞終究不是哲學論文,不可能對中西哲學的差異做出細致地說明。因此,我們沒有足夠的證據(jù)來證明王國維“哲化之詞”中的哲理和已有上千年歷史的哲理詞究竟有何本質(zhì)的不同。所以,筆者認為,王國維的詞并沒有真正突破前人的藩籬,葉先生夸大了他的開拓性。
五、結(jié)語
早在宋代,已經(jīng)有人不自覺地對詞加以分類。明代學者繼承前人,提出了“婉約與豪放”“正宗與變體”“小令、中調(diào)、長調(diào)”等影響深遠的分類方式,但它們有的過于模糊,有的偏離文學本位,有的過于主觀隨意。葉嘉瑩受王國維、胡適等人的啟發(fā)將詞分為歌辭之詞、詩化之詞、賦化之詞、哲化之詞,在概念的清晰性和論述的嚴謹性上遠超前人,將中國詞學理論推向了一個高峰。但遺憾的是,葉先生對歌辭之詞的界定還是有些模糊,導致自己對某些詞人的分類陷入自相矛盾的地步。更重要的是,葉先生的分類方式不統(tǒng)一,歌辭之詞、詩化之詞、賦化之詞、哲化之詞四個概念不在同一個層級上。它們的外延有很大的交集,甚至存在包含與被包含的關(guān)系。當然,瑕不掩瑜,葉先生的理論成果是后輩學者必須高度重視、深入鉆研的一個寶藏。我們應(yīng)該以此為基礎(chǔ),揚長補短,繼續(xù)把中國的詞學理論推向更高的水平。
參考文獻:
[1]安易.葉嘉瑩詞學理論新框架初探[J].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2):98-102.
[2]朱巧云.跨文化視野中的葉嘉瑩詩學研宄[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4):130-134.
[3]謝桃坊.中國詞學史(修訂版)[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5.
[4]孔凡禮.蘇軾文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6:1501.
[5]王國維.人間詞話(葉嘉瑩講評本)[M].沈陽:萬卷出版公司,2021:103.
[6]胡適.詞選[M].北京:中華書局,2007.
[7]宋亞偉.論葉嘉瑩詞學理論中的“歌辭之詞”[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9(5):99-102.
[8]葉嘉瑩.詞之美感特質(zhì)的形成與演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9]代婧燁.胡適《詞選》研究[D].保定:河北大學,2014:10.
[10]葉嘉瑩.詞學新詮[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11]葉嘉瑩.南宋名家詞選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22.
[12]繆鉞,葉嘉瑩.靈谿詞說正續(xù)編[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13]馬興榮,朱惠國.晚清六大家詞選[M].北京:學苑出版社,2013:112.
[14]夏承燾.月輪山詞論集[M].北京:中華書局,1979:49.
[15]傅宇斌.“東坡范式”與晚清四大家詞學門徑的擴張[J].文學評論,2019(1):195-204.
[16]施議對.為二十一世紀開拓新詞境,創(chuàng)造新詞體——饒宗頤形上詞訪談錄[J].文學遺產(chǎn),1999(5):106-115.
[17]徐晉如.大學詩詞寫作教程[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
[18]葉嘉瑩.論詞之美感特質(zhì)的形成及反思與世變之關(guān)系[J].文學遺產(chǎn),2008(4):16-24.
[19]張振謙.論唐宋哲理詞[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3):83-93,132.
[20]左洪濤.論金元時期全真道教詞興盛的原因[J].新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1):111-141.
[21]施議對.形上詞的文學價值及其文學史意義[J].東南學術(shù),2019(6):174-181.
[22]蔡宏.佛教般若思想與叔本華意志哲學比較[J].宗教學研究,1999(2):117-121.
作者簡介:宋亞偉,碩士,青田伯溫中學高中語文教師,主要研究方向:語文教育、古典詩學、現(xiàn)代儒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