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鳳龍
《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要求“推動育人方向變革,著力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在此背景下,《浙江省中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指導綱要》提出了轉型的四個方面,即教學內容結構化、教法學法問題化、教學組織小組化、教學評價精準化,其中教法學法問題化即是促進學生探究式學習的重要措施。教法學法問題化首先要確定一節(jié)課的關鍵問題,然后圍繞關鍵問題設計相應的問題鏈,通過問題鏈的引導逐步突破教學重難點,進而完成教學目標。筆者結合教學實踐案例,具體談談關鍵問題的確定與問題鏈的設計策略。
一、深鉆教材精研學情,確定關鍵問題
關鍵問題的設計離不開體育教師對教材的潛心研究,以及對學情的精確分析,吃透教材,解透學生,這是根據(jù)教學要求設計好關鍵問題的前提。
1.目標要明確
體育課堂教學關鍵問題的設計,要體現(xiàn)體育學科的特點和本質特征,根據(jù)教材的重點、難點和課次所要掌握的主要動作技術,結合學生對該項目的已掌握程度,確定關鍵問題,將動作技術重點、難點與關鍵問題緊密結合,通過問題鏈引領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究、獲取知識、掌握技能。如,水平四(八年級)《籃球:行進間單手低手投籃》一課的教學中,在學生已掌握“一大、二小、三跳起”的動作技術要領的基礎上,將關鍵問題設定為“如何充分向前上方起跳”。而在本次課的學習中,學生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投籃時手臂伸不直導致難以完成指腕上挑動作的問題,圍繞這一教學難點,教師將此階段的關鍵問題確定為“如何做到單手直臂舉球”。由此可見,關鍵問題的確定首要目的是解決該次課的重難點。
2.難易要適度
問題的難度、深度要適宜,只有將關鍵問題設在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設計的關鍵問題應略微高于學生現(xiàn)階段認知的水平,使學生憑借知識和經(jīng)驗,“跳一跳”就能達到這個區(qū)域。如,在水平五《排球:正面雙手墊球》一課教學時,學生在水平四學習時已經(jīng)了解甚至掌握了正面雙手墊球的基本動作,包括擊球點、手臂觸球部位、直臂夾緊等重點。因此,這些知識點作為復習內容較為合適,但不宜作為此階段的關鍵問題。但學生在墊不同弧度、不同落點的來球時常常會出現(xiàn)墊不到球、發(fā)不上力的問題,因此,該階段需要加強學生在不同情境中完成墊球動作的能力,并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那么,關鍵問題就可以確定為“如何及時取位”,只有取位及時才能完成墊球的基本動作,把球墊穩(wěn)墊準。
3.數(shù)量要適中
關鍵問題數(shù)量不宜過多,過多會造成顧此失彼的局面,降低學習效率。體育教師要根據(jù)實際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不可機械套用。對于主教材所涉及的動作技術,應根據(jù)教學目標抓住重點和難點,一般來說,解決1~2個關鍵問題即可。如,水平四(七年級)《排球:正面上手傳球》第一次課時,傳球手型、擊球部位、擊球點都是課的重點內容,但一節(jié)課很難解決3個問題。結合教學實踐經(jīng)驗,只要學生能找準擊球點,球就能傳起來,而且相對擊球手型、擊球部位,擊球點更容易掌握。因此,該次課要抓住這3個重點內容的核心,即擊球點設計關鍵問題,提出并解決“在什么位置擊球才能發(fā)上力,傳得穩(wěn)”。在該問題的引導下,學生在練習過程中思考與交流。有的學生每次擊球點都在臉前,球傳不出高度;有的學生總伸直手臂去擊球(擊球點過遠)導致發(fā)不上力;而有的學生的擊球點在額前上方一球左右,每次擊球基本都能傳起來……學生經(jīng)過練習觀察與語言交流,最終探究出擊球點的最佳位置。在掌握擊球點的條件下,再逐一解決擊球部位、擊球手型等問題,這樣抓住關鍵點按動作內在結構逐一突破,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的信心,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二、圍繞核心注重啟發(fā),巧設問題鏈
教學過程中為了實現(xiàn)一定的教學目標,圍繞關鍵問題,根據(jù)學生的已獲知識或經(jīng)驗將教材知識轉換成為層次鮮明的一連串的教學問題,形成問題鏈,其是一組有中心、有層次、相對獨立而又相互關聯(lián)的問題,能體現(xiàn)教育的啟發(fā)性。教學鏈設計合理,有利于調動學生對問題的積極思考,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引導學生有效參與學習并體驗成功帶來的喜悅,從而促進教學效率的提高。在教學實踐積累中,筆者認為設計教學問題鏈應注意以下幾點。
1.圍繞關鍵問題設計問題鏈
課堂教學目標達成度,從技術層面講即解決關鍵問題的有效性,問題鏈的設計要緊緊圍繞關鍵問題展開,讓組成問題鏈的每一個子問題都能對解決關鍵問題起到作用,通過子問題的逐步解決進而解決關鍵問題。如,在學習行進間單手低手投籃時,圍繞“如何充分向前上方跳起”這一關鍵問題,設計問題鏈時要考慮如何能夠充分起跳。以往的教學中,一些學生最后一步未跳起,究其原因是起跳前起跳腿未彎曲降低重心,因此,可以提出問題“同學們,在起跳前起跳腿應該是直立的還是彎曲的?”一個對比式的提問能夠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并讓學生從問題中可以找到答案,學生在回答“彎曲好”的同時,在練習中也會有意識地改正直腿導致起跳不充分的問題。在發(fā)現(xiàn)學生落地向前沖時,教師拋出第二個問題“在起跳時,擺動腿應該怎么做?”在練習中學生就會將注意力轉移至擺動腿的位置上,從而引出擺動腿配合起跳腿提膝上擺,解決前沖問題。此外,起跳不充分還有舉球過早的原因,因此,教師提出第三個問題“在行進間上籃時應該何時舉球?”鑒于該問題有一定難度,可以請優(yōu)生示范,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討論,得出答案“在起跳同時舉球有利于起跳”。回看這3個問題,都是圍繞充分起跳這一關鍵問題而提出,通過3個問題組成的問題鏈,學生通過觀察思考解決了起跳不充分的問題,掌握了運動技能,發(fā)展了核心素養(yǎng)。
2.問題鏈每個問題間應層層遞進
階梯式提問形成了問題之間層層遞進的關系,可以引導學生一步一步掌握核心知識與技能。如,體育教師在教授肩肘倒立時,關鍵問題確定為“如何能立得住,怎樣能立得直?”在解決這一關鍵問題時,可以利用條件誘導,通過2名學生1組合作練習,一人手持紙板,讓同伴仰臥用腳尖觸碰不同高度的紙板,此時設計這樣3個問題:問題1“如何在仰臥的狀態(tài)下觸碰到紙板?”在這個問題引領下,學生要想用腳尖碰到紙板,勢必會做出翻臀、舉腿的動作。在學生能夠碰到紙板的情況下,拋出第2個問題“你能在碰到紙板后停留3秒嗎?”結合問題學生在練習中會出現(xiàn)多種動作,當有人做出手撐背的動作時,教師及時提示學生夾肘撐背,隨之解決立得住的關鍵問題。此時,要求持紙板學生將紙板稍稍提高,并拋出第3個問題“紙板再高一點你還能碰到嗎?”學生此時挑戰(zhàn)精神高漲,通過不斷向上觸碰紙板做出了挺髖立腰的動作。這樣3個問題形成的問題鏈不僅抓住了動作技術環(huán)節(jié)的關鍵點,而且在問題引導下體現(xiàn)出練習難度由易至難、逐步提升的過程,在挑戰(zhàn)中解決了本次課的關鍵問題。
3.問題鏈要注重知識的結構化
在體育課堂教學中,通常會將所要學習的新知識、新技術與過往已獲得知識、技術進行同向或異向比較或關聯(lián),從而促進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其可以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分析能力。在設計問題鏈時,教師要積極探索動作結構相似或相異的項目,合理設計問題鏈,幫助學生探究學習。如,在水平五的挺身式跳遠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學生在水平四所獲得的蹲踞式跳遠知識進行對比,從而設計問題鏈。在對助跑、起跳動作進行復習后,確定課次的關鍵問題是“騰空動作”,通過視頻播放蹲踞式和挺身式跳遠動作,讓學生觀察并思考二者在空中姿態(tài)上的區(qū)別。在組織騰空動作練習時,教師首先帶領學生回顧蹲踞式跳遠空中動作是起跳腿向擺動腿收靠,繼而拋給學生第1個問題“挺身式跳遠起跳腿有沒有收腿?”有學生回答“沒有”。教師接著拋出第2個問題“那么是如何做的?”學生此時可能會把注意力放在起跳腿上,教師可以進一步提示學生“擺動腿是怎么做的?”經(jīng)過提示,有學生回答“擺動腿放下來了”。由此得出,挺身式跳遠與蹲踞式跳遠第一個區(qū)別就是下放擺動腿而不是收起跳腿。在解答問題鏈的過程中,學生不僅理解了挺身式跳遠騰空動作要下放擺動腿的要領,同時對起跳腿與擺動腿也有了更清晰的認識。在接下來的鞏固練習中,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空中姿態(tài),針對挺身式與蹲踞式跳遠的差異(展寬挺身而不是團身)進一步提出問題。通過以上問題鏈的設計,學生在對比中理解了挺身式跳遠與蹲踞式跳遠騰空動作的差別,利用已掌握知識進一步學習新技術。同時,學生的探究學習能力也得到提升,核心素養(yǎng)得到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