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光
“半城古韻半城水,一川煙波一川帆。縱橫街巷喧騰至,逶迤千載存遠音。”
位于魯西北黃河沖積平原的德州,因水而生、因水而興、因水而美。滔滔黃河橫貫東西,泱泱運河縱橫南北,燦爛的河流文明造就了這座千年運河古城,滋養(yǎng)著城市和人民,創(chuàng)造了獨具特色的風土人情。千年水韻的持續(xù)脈動,更賦予了這座城市邁向未來的澎湃動能,引領著德州譜寫新時代兩河相融、城河相依的時代樂章。
“運河入魯,九望德州”
運河德州段地處山東段大運河最北端,由衛(wèi)運河和南運河組成,全長127.8公里,是大運河山東段中年代最為久遠的河段,擁有1400多年的發(fā)展歷史。
其中南運河自四女寺樞紐向北流經主城區(qū)至德城區(qū)第三店村入河北省,全長45公里,是大運河德州段的重要河段。2013年3月,南運河德州段作為中國大運河重要點段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6月,南運河德州段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遠觀南運河,如同一條被勁風吹舞的綢帶,飄揚在德州這片兩河構筑的文明沃土之上。至今,其河道仍保留著原真性的人工彎道及自然生態(tài)和形態(tài),是南運河“彎道抵閘”技術的典型代表,其綜合工程效益被歸納為“三彎抵一閘”。人工坐彎技術能夠降低河流流速,更好地促進漕運,體現了古代運河在工程規(guī)劃方面的科學性。緩緩流淌的運河水在此歷經“九曲十八彎”,帶著留戀與不舍久久不愿離去,也因此形成了“運河入魯,九望德州”的獨特地域文化符號。
2022年4月28日,四女寺樞紐南運河節(jié)制閘開啟,京杭大運河實現百年來首次全線通水。千年運河帶著深沉的歷史和文化積淀,奔向天地廣闊的新時代,德州再次以運河古城的姿態(tài)站上世界舞臺,迎來新的發(fā)展機遇。
“九達天衢,神京門戶”
蜿蜒流淌的運河,造就了德州,繁榮了德州。京杭大運河貫通后,由于水路地緣交通位置優(yōu)越,德州成為運河沿線的重要碼頭和商貿、倉儲重鎮(zhèn),被譽為“九達天衢,神京門戶”。那時的大運河,千帆競渡,船歌嘹亮,南來北往的人們在此聚集,漕運倉儲、商貿流通、對外交往等在此碰撞融合,構成了一道熱鬧繁華的運河城市盛景。
九達天衢的便捷水運使德州在明清時期成為重要糧食集散地,收獲了“天下糧倉”的美譽。改革開放以來,德州成為全國聞名的糧棉主產區(qū)。2009年德州成為全國第一個“畝產過噸糧、總產過百億”的地級市。今天的德州,在全國率先提出“噸半糧”生產能力建設,德州人民用勤勞的雙手繼續(xù)扛起守護國家糧食安全的責任與擔當。
“大德之州,好運之河”
在德州,因運河漕運的興盛而留存的文化遺產星羅棋布。這些文物,承載著運河文化的氣息,見證著歷史變遷的滄桑和璀璨。
據統(tǒng)計,大運河德州段沿線存有蘇祿王墓、四女寺樞紐、德州碼頭(倉儲)、恩縣洼滯洪區(qū)、德州一水廠舊址、德州電廠機房舊址、北廠漕倉遺址、哨馬營減河故道遺址等不可移動文物共計179處。依托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德州市大力推動運河文化保護和利用,先后實施南運河原生態(tài)“三彎展示區(qū)”、蘇祿王墓保護和環(huán)境整治提升工程、四女寺樞紐船閘、德州碼頭(倉儲)保護展示等工程,讓古老的大運河煥發(fā)出時代新風貌。
今天的德州,承韻千年文脈,賡續(xù)運河風華,全力打造“五湖四海興安德、四水三廊潤州城”的格局,續(xù)寫“大德之州,好運之河”的時代新篇。
“兩河牽手,城河共興”
漫步運河兩岸,灰墻白瓦的古建筑掩映在楊柳間,運河上船只穿梭來往,站在這里還能領略到“九曲十八彎”的獨特龍形走勢……時空在這一刻將古今相連。
厚重的“兩河文化”,塑造了德州鮮明的文化特質和精神標識,在黃河、大運河“兩河牽手”的今天,融南匯北、開放包容的德州,再次迸發(fā)出蓬勃發(fā)展的動力?!耙焕攘贝筮\河文化景觀帶,構筑千年運河古貌,打造人們心中的詩和遠方。德之韻運河博物館群,作為運河沿線在建的最大博物館群項目,將成為傳承運河文化的新地標、展示運河手造的新窗口……深入挖掘運河文化資源,將沿線文化遺產串聯成鏈,連片成景,以運河為水墨,描繪兩河流域的大美畫卷。
德州,這座千年運河古城,就這樣從歷史的長河中一路闊步走來,秉承著大河賦予的文化底色,聚焦打造千年運河原真古貌城市、世遺文化優(yōu)秀展示城市,昂首跨入守正創(chuàng)新的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