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孟汐
自古以來,陜西省西安市的灞橋不只是一個地名,更有文人墨客眼中的美景。作為關(guān)中八景之一,灞柳風(fēng)雪美如畫,灞柳岸是友人依依惜別之地。唐代詩人裴說寫道:“高拂危樓低拂塵,灞橋攀折一何頻。思量卻是無情樹,不解迎人只送人?!比欢睒虻拿谰芭c風(fēng)情,卻不及那一碗人間煙火氣的臊子面令人魂牽夢縈。
相傳,唐朝貞觀年間,莊稼遭蝗蟲肆虐,百姓食不果腹,餓殍遍野。長安灞橋東頭有位姓韓的員外,是遠近聞名的大善人。他不忍見到百姓受苦,于是開倉賑糧,救濟災(zāi)民,此舉被長安百姓所稱頌。因他的善舉,韓府存糧近乎耗盡,自己兒子的婚事已是迫在眉睫,韓員外愁得整日眉頭不展,茶飯不思。為了給兒子辦一場體面的婚事,韓員外拿出了府內(nèi)僅剩的存糧,干脆死馬當(dāng)活馬醫(yī),從外面請來了一位姓白的廚師。這位白廚師有道絕活,稱之為“面不夠、湯來湊”,并自創(chuàng)了獨特的香荃臊子頭和勾芡肉湯臊子汁。令韓員外意外的是,席上雖沒有許多美味,只是一碗普通的面,湯中面條并不多,味道卻極為鮮美,人們吃得津津有味,連連夸贊。后來,唐太宗李世民微服私訪途中,偶然聽說韓員外的事跡,隨即嘗了這道傳聞中的臊子面,不僅當(dāng)場封賞了韓員外,臨走時還將白廚師邀入宮中。白廚師經(jīng)潛心研究,將宮廷秘制御膳與民間禮席制作方法相結(jié)合,獨創(chuàng)了這道叫作“灞橋臊子面”的美食。
西安灞橋臊子面,早已成為當(dāng)?shù)匾坏纻鹘y(tǒng)美食,每逢紅白喜事,便以其作為待客的早餐。灞橋臊子面與西府臊子面同為陜西傳統(tǒng)美食。不同于西府臊子面的清湯與酸辣,灞橋臊子面湯多面少,面成了地地道道的陪襯,湯是打了粉芡的糊湯臊子,湯汁濃郁。吃西安灞橋臊子面,香氣縈繞在人們鼻尖,毫不客氣地一碗見底,湯和面均不見了蹤影。
“什么時候來呀?姨奶早給你們準備上了臊子面,香得哩!”每每逢年過會的時候,熱情好客的親戚便會叫上家人去做客,待客的飯食便是一碗碗地地道道的灞橋臊子面。親戚家臊子面是當(dāng)?shù)氐膲A面,湯汁是用雞湯或骨頭湯熬制的,臊子澆頭有肉、木耳、黃花菜、蔥等。當(dāng)一碗熱氣騰騰的臊子面端上來,看著品類豐富的配菜,它們就像一個個五顏六色的小人,搖著小手不斷呼喚著我快點吃。
光聞這味道,就令人食指大動,面前這碗臊子面真是合乎了我的胃口,我不慌不忙地拿起旁邊的醋瓶子,倒了一些香醋。因為我偶然發(fā)現(xiàn),若是放一些醋的話,臊子面的味道便會更濃郁,同時激發(fā)了湯與面的香氣,猶如注入靈魂一般。一旁的母親也是如此,因為她倒的醋比我倒的還多。等她放下醋瓶子后,我們心有靈犀般地對視了一眼,不約而同地笑了。
不一會兒,臊子面見了底,姨奶上前緊張地問道:“怎么樣?姨奶做的面還不錯吧。”姨奶是當(dāng)?shù)剞r(nóng)村人,有著關(guān)中人的樸實與熱情好客,唯恐怠慢了客人。我剛喝干了一碗湯,用行動證明臊子面的好吃,笑著說:“姨奶的手藝真好!您瞧,我這碗面吃得干干凈凈呢!”樸實的姨奶聽了我的話,臉上緊張的神情總算放松了幾分,語氣中夾雜著喜悅道:“好吃就常來,平常跟姨奶打聲招呼,姨奶就給你做?!蹦赣H聽了倒有些不好意思地說:“姨,不用麻煩了。”
話雖如此,臨走的時候,熱情的姨奶仍是堅持給我們拿了兩三袋的堿面和一些臊子澆頭,再三叮囑母親回去如何做出地道的臊子面。我提著幾袋子沉甸甸的面和臊子,望著門口母親和姨奶的依依惜別,心中仿佛有什么融化開,正如三月的春水在心田里激蕩起層層漣漪。
星霜荏苒,居諸不息,在那灞橋旁,仍是楊柳依依,灞水映照著落日的晚霞,斜風(fēng)中依舊飄蕩著臊子面的陣陣香氣。這樣的人間煙火,浸染著歲月的美好。
編輯|孫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