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發(fā)現了美洲大陸?”它期待的答案是單一維度的、以歐洲為中心的,比如,“克里斯托弗·哥倫布”,但這種問題會把一切好奇的探究阻擋在外。
有趣得多的問題是:“你是怎么發(fā)現是誰發(fā)現了美洲大陸的?”這個問題甚至能引出更多問題:“‘發(fā)現是什么意思?”“歐洲人來到美洲的時候,難道不是已經有好幾百萬人早就生活在那里了嗎?”“原住民一直生活在那里嗎?如果不是,他們是怎么來的?走路來的?坐船?又是從哪阿兒來的呢?”“你會從哪里尋找這些問題的解答?”
這些問題都沒有單一維度的答案,而我們在真實生活中遇到的正是這樣的問題。真實生活中沒有被描述得清清楚楚的問題,更沒有唯一的、被描述得清清楚楚的解決方案。所以,我們以后不要再問孩子:“今天你在學校都學了些什么呀?”讓我們換一種問法:“今天你對什么事情感到好奇?”或者:“你想深入了解什么問題呢?”又或者:“你準備怎么找到答案?”任何經過用心設計、能幫助學生獨立思考并質疑世俗認知的問題都可以。
如果一個孩子問你:“恐龍是怎么滅絕的?”請你忍住講授“小行星撞地球”的沖動。
相反,你可以這樣問:“你覺得是什么東西把它們殺死了?你打算怎么找答案?”當他們回答了你,你可以接著提問,引出更多回答,讓他們看到,界定問題的方式往往不止一種,有可能正確答案也不止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