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巧
“杜從夔府稱詩圣”,明朝學者費宏在《題蜀江圖》中寫道。安史之亂使唐朝瘡痍滿目、民不聊生,在飽經(jīng)挫折磨難后,55歲的杜甫輾轉(zhuǎn)來到了夔州(今重慶奉節(jié)),在朋友們幫助下有了一段較為安穩(wěn)的生活,寫詩交友,關(guān)心疾苦,進而思考社會人生。杜甫的“詩圣”雅號就肇始于夔州的就食生涯。
杜甫自24歲參加進士考試后,屢試落第,便像當時很多詩人一樣,四處游歷,廣交朋友,切磋才藝。44歲那年,杜甫“獻三大禮賦,(唐)玄宗奇之”,被任為正八品下的小官右衛(wèi)率府兵曹參軍,掌管兵甲器杖和門禁鎖鑰等事,官職跟他的才華一點也不搭界。那是唐玄宗天寶十四載(755年),他正準備赴任時,爆發(fā)了安史之亂。突發(fā)的戰(zhàn)爭將一切都打亂。杜甫安頓家小后,輾轉(zhuǎn)投奔唐肅宗,被任右拾遺,因為性格忠鯁,為被罷免的宰相房琯說了幾句公道話,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其時,唐軍與叛軍廝殺慘烈,并且關(guān)中大饑,餓殍遍野,唐朝毫無能力約束將官、救助百姓,局面可謂一盤散沙,杜甫有名的“三吏”“三別”即作于此時。杜甫的俸祿不夠養(yǎng)家糊口,同時也對朝廷深為失望,于是,48歲的杜甫棄官,領(lǐng)著家人開始了避亂就食之旅,由秦州,到同谷,再去成都。其間,既親見百姓困苦,自家也備嘗艱辛,“自負薪采梠,兒女餓殍者數(shù)人”。
從上元元年(760年)至永泰元年(765年),杜甫居成都六年,在幾個有勢力的朋友照拂下,游歷山川,生活過得不算差,還在“成都浣花里種竹植樹,結(jié)廬枕江,縱酒嘯詠”。后來,其好友劍南節(jié)度使嚴武去世,地方將領(lǐng)爭權(quán),蜀中大亂,杜甫不得不帶著家人繼續(xù)逃難就食。
“就食”這個詞,古代常有,意思是在饑荒年月,為了活命而遷徙到有糧食吃的地方去。如隋開皇十四年(594年)秋,關(guān)中大饑,隋文帝楊堅帶領(lǐng)群臣和百姓大規(guī)模遷徙,“上帥民就食于洛陽”。
唐大歷元年(766年),杜甫來到了夔州,主政夔州的官員柏茂琳對杜甫非常禮遇,不僅“頻分月俸”資助杜甫,并且委任他主管城東的100頃公田,另外獲得一份收入,于是杜甫在瀼西買了40畝果園種了不少橘樹。在夔州,杜甫全家的生活比較寬裕,他踏訪當?shù)厣酱ㄐ蝿?、風土人情和名勝古跡,廣泛接觸當?shù)剞r(nóng)人,深入查訪百姓疾苦,寫了《夔州歌十絕句》《負薪行》《詠懷古跡》等名詩篇。同時也關(guān)心時局,通過在官府的朋友,以及朝廷派遣的使者了解朝廷動向,寫了不少政論詩,如《諸將五首》,內(nèi)中有“獨使至尊憂社稷,諸君何以答升平”“炎風朔雪天王地,只在忠臣翊圣朝”等句,諷諫邊疆大將要思君報國,不可尸位素餐,實際上反映了杜甫的憂國情懷。
在夔州第二年,杜甫的健康每況愈下,先后得過肺病、瘧疾、風痹,并且聽力減退、視力模糊、牙齒脫落,56歲之人,已然這樣,相當凄惶,再無當年寫“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灼灼風華。這時的杜甫寫出了自傷衰老漂泊的《登高》:“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p>
在夔州期間有個小插曲,杜甫曾將瀼西的房子借給親戚吳南卿住,要求他不可干涉貧困孤獨的鄰居老婦來院中打棗子,特意留詩:“堂前撲棗任西鄰,無食無兒一婦人。不為困窮寧有此?只緣恐懼轉(zhuǎn)須親?!鄙碓诹麟x中的杜甫同情疾苦的體貼入微,令人動容。
杜甫在夔州住了一年多,因為生計又不得不再次舉家遷徙??梢哉f,杜甫人生后半段的11年時間,一直漂泊江湖,到處投親靠友,奔波就食。杜甫后期詩作,有貌似超然之處,但更多的是沉郁悲愴,在政治舞臺上他沒有施展抱負的機會,卻一直憂國憂民,為了就食謀生,攜家?guī)Э陬嵟媪麟x,59歲去世于避亂的逆旅舟中。綜合資料來看,他很有可能是長期饑餓后,一時飲食過多消化不良而死,真是中國文學史上一個痛點。
《舊唐書》和《新唐書》中有對杜甫的一些吹毛求疵,但歷史是一種集體記憶,后世賢明對杜甫的評價極高。王安石曾寫《杜甫畫像》詩高度贊揚杜甫的博大胸懷:“寧令吾廬獨破受凍死,不忍四海赤子寒颼飗。”前圣后賢,惺惺相惜。杜甫以“人饑己饑,人溺己溺”的憂國憂民的寬博胸懷,超越了嘆窮嗟卑的個人小天地,成為永遠的詩界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