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膏在女性面部妝容中是點睛之筆?,F(xiàn)代人使用的唇膏大多是用化學(xué)原料制成的,那么古代女子使用的唇膏是用什么原料,又是如何加工的呢?
唇膏在古代稱之為“口脂”或“唇脂”,古代用于制作胭脂和唇脂的最常用原料,其實是一種草藥——紅花。紅花古稱紅藍(lán)花,據(jù)說“胭脂”的名稱就來源于產(chǎn)紅花的焉支山(位于甘肅)。紅花有活血化瘀、祛瘀止痛的功效。紅花的花瓣呈鮮艷的橙紅色,其中含有紅色素和黃色素,黃色素溶于水,紅色素不溶于水,因而古人在用紅花制作胭脂和染料時,利用這一原理加工時,還要加入粟飯漿水和醋,后來又加入牛髓等物,增加黏性和油性,使其成為細(xì)膩潤滑的膏體,便和我們今天的胭脂和唇膏相近了。
另一種可以用來制作唇膏的草藥是紫草。紫草在《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中就有記載,是一味清熱涼血、解毒透疹的藥物,它含有的紫草素,具有抑菌、消炎的作用。紫草的根部呈暗紫紅色,在古代是一種天然的植物染料。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記載:用紫草作為染色劑制作唇脂時,須煎數(shù)十沸,取出一根紫草放在指甲上研碎,若紫草心呈白色,則其中的紫色色素已經(jīng)退盡,就可以將其取出了。唐代醫(yī)書《外臺秘要》中收錄了大量制作口脂的配方,大多有紫草的成分。
除了以上兩種常用的天然染料,古人制作唇脂的原料還有很多,如落葵、石榴花、玫瑰花、鳳仙花等。據(jù)說,慈禧太后就喜歡用玫瑰花、鳳仙花制作胭脂,兼以染唇。先將玫瑰花或鳳仙花搗碎濾汁,再將上好的絲綿浸泡在汁液中數(shù)日,使用時將絲綿片放在唇間輕抿,雙唇就染上一層鮮花般嬌艷的色澤。
除了染色劑,古人還會加入多種香料制成“高級”唇脂。和染色劑一樣,香料也是取自天然,其中也用到了不少中藥。北魏《齊民要術(shù)》中記載的唇脂只是加入丁香、藿香。到了唐代,《千金要方》中記載的唇脂配方就講究多了,加入的香料有甘松香、艾納香、苜蓿香、藿香、零陵香、沉香、蘇合香、丁香等,其用途也不僅限于女性美化妝容之用,還是治療唇白無血色及口臭的藥方,男子也可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