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嘉柯
有兩首同題古詩《秋夕湖上》,一首是人工智能寫的,一首是人寫的。猜猜哪首是人寫的,哪首是人工智能寫的?
第一首:“一夜秋涼雨濕衣,西窗獨坐對夕暉。湖波蕩漾千山色,山鳥徘徊萬籟微?!?/p>
第二首:“荻花風(fēng)里桂花浮,恨竹生云翠欲流。誰拂半湖新鏡面,飛來煙雨暮天愁?!?/p>
可以從文學(xué)的角度來聊聊,為什么人工智能寫的詩和詩人寫的詩味道完全不一樣,且一眼就能被看出來。因為搞創(chuàng)作的人,某些經(jīng)驗是有傳承的。
詩歌是人寫的,就會有人的味道。何為“人味”?就是你的感受和你所在的場景要匹配。
第一首詩里,夜晚、秋天、下雨、獨坐,窗外夕陽,看上去有模有樣,非常像某個初學(xué)山水田園詩的詩人所作。湖光山色,飛鳥徘徊,一切都很安靜。
但是,細(xì)細(xì)琢磨一下,到山里去看看,到夕陽西下的湖邊走走,有鳥徘徊還能“萬籟微”?都湖波蕩漾了,說明有風(fēng),山水間,風(fēng)聲入耳其實格外明顯。我常常去旅行,到過陜西華山、湖北武當(dāng)山、安徽黃山、江西井岡山等地,在山里明顯感覺比城里的鬧市安靜,聽覺、視覺變得更好。雨后,心曠神怡的人往往感官敏銳,能清晰分辨各種聲響。
所以,第一首詩里“人”的主體感受是矛盾的,不符合真實的處境。
第二首詩乍看平平無奇,千古佳作太多,反而把它襯托得不夠出色,但是它有“人味”。
“荻花風(fēng)里桂花浮”,這是寫秋天,而且是拿兩種花一起寫,一飛一落,一浮一沉,空間感出來了。讀者一看就知道,有個活生生的人在風(fēng)里看到荻花,在水邊看到桂花。之后,才會有這么密切的聯(lián)想。
“半湖新鏡面”,描述得尤其精準(zhǔn)。鏡子遇到水蒸氣,湖面遇到煙雨,是一會兒平整,一會兒有波紋的。煙雨忽大忽小,忽強忽弱,隨風(fēng)飄動。湖面,就像有人拂拭鏡面擦干凈了一半的樣子,所以黃昏時刻“暮天愁”。
因為這是真實的人寫的,讀者不妨和自己的日常經(jīng)驗對照。
文字敏感度其實源自生活。寫作與生活,相互借鑒。
最后說一下答案,雖然一查就能查到。“荻花”那首詩是一位宋代詩人寫的,他的名字叫葛紹體。
(摘自《風(fēng)流一代·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