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敏
本試題包括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兩類題型,滿分100分,考試時間90分鐘。
一、現代文閱讀(23分)
(一)現代文閱讀I(本題共3小題,10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一部中華工匠史就是一部中華工匠的精神史詩。中華工匠不僅創(chuàng)造了輝煌的物質文明,也給世界留下了寶貴的精神品格。
夏朝時就用“正”來為工匠官職命名,如車正、陶正、木正等,顯示出中華工匠精神品格的本源屬性?!罢睘橥跏夜俾?,乃“規(guī)范、標準”之意,其內涵及行為指向守正。工正精神鑄成了早期中華匠人守正的精神品格。
周代六官體系中,工官之冬官乃為司空。所謂“司”,即“管理”之義,表現了工官對國家事務的承擔與掌管;所謂“司空”,含有“閉藏”“空無”之義,工官的信條與宗旨是藏富于民,反映出工官以民為本的精神品格。周代工匠在司空制度體系下逐漸形成屬于時代的工匠精神,即民本精神。漢代,政府改“司空”為“少府”,以統(tǒng)管國家物資調配、器物生產以及山川田賦等?!吧俑毖匾u了“司空”的精神追求,它不僅有較強的中央集權性質,還體現了國家對工官的政治立場以及民本態(tài)度。在文化鼎新發(fā)展的漢代,工匠“爭芳斗艷”,如將作大匠蕭何、長安“機關達人”丁緩、地動儀發(fā)明者張衡等。漢代誕生了近乎后世所有的工匠行業(yè)、部門與手藝品類,也孕育出具有民本特色的漢代工匠精神品格。
唐時期,以工部制度為前提,以勞動人民的創(chuàng)造為依托,產生了與時代相適應的工匠精神。大唐的文化氣象建立在輝煌的物質文明基礎之上,唐三彩、唐金銀器、唐刀、唐鏡等折射出唐代工匠精神的光芒。唐物的定名也蘊含著豐富的時代信息,如“庫路真”漆器顯示了中國南北文化的交融態(tài)勢。李皋發(fā)明“車輪船”體現了唐代交通運輸工具的革新,雕漆與金銀平脫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顯示出唐代工匠技術的進步。顯然,唐代工匠的創(chuàng)新精神品格使得工匠文化走向歷史新高,標定唐代工匠精神的新方向。在國家統(tǒng)一和文化大融合中,唐代工匠在諸多領域展現了創(chuàng)新精神,彰顯出唐代國家制度對工匠精神品格的涵養(yǎng)與推動。
宋代,中華工匠開創(chuàng)了轉型時代的新精神品格?;钭钟∷ⅰ⒑胶A_盤、火藥等得到發(fā)明和應用,涌現出成千上萬的中華名匠,共同錘煉出獨特的宋代工匠精神品格。當然他們也沒有丟掉傳統(tǒng)工匠一如既往的創(chuàng)新精神。譬如活字印刷術的發(fā)明者畢昇,在宋刻雕版一片繁華中窺見“死板”的缺陷,開始進行“活板”試驗,最后改進了雕版印刷工藝,展現了宋代工匠的創(chuàng)新精神??傮w來看,宋代工匠精神已經向理性精神和美學精神邁進,這無疑是中華工匠精神品格走向成熟的顯著標志。
明清時期,在工部制度的推動下,中華工匠精神出現了垂范后世的品格典范———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
伴隨明代社會發(fā)展以及國家對工匠制度的不斷調整,工匠群體的處境也在不斷變化。明早期的工匠制度主要承襲元代,工匠群體以世襲匠戶為主,處境極其困苦;明中期國家對工匠制度有所調整,工匠群體以輪班匠、住坐匠和軍匠為主,工匠處境略有改善;明晚期的工匠制度較為松散,工匠的處境較為寬松,工匠群體中文人突起,大量文人參與工匠造物活動,由此鑄就了具有世界影響的明式工匠精神的人文品格,形成了中華工匠精神的人文精神典范。明代工匠精神的人文傳統(tǒng)具有歷史進步性,能夠主動適應日常化和人文化社會的發(fā)展需要,誕生了漆工黃大成、木工蒯祥、瓷工童賓、軍匠楊塤、雕工鮑天成等一大批具有人文精神追求的出色工匠,他們的作品展示出明代工匠精神至善的人文化美學傾向。
至明清之際,顧炎武、王夫之、魏源等一大批思想家大力提倡致用實學,崇尚求真科學精神。在此背景下,清代的工匠也在造物中與時俱進,順應時代發(fā)展,不斷淬煉出求真的科學精神,出現了羅盤匠吳魯衡、針神沈壽、發(fā)明家黃履莊等一大批中華名匠。他們在創(chuàng)新實踐中不斷追求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共同鑄就了中華工匠的精神品格。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有多少獨具匠心的中華瑰寶,就有多少不可磨滅的精神傳承。中華工匠精神根于工正,立于司空,臻于工部。中華工匠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承載者、實現者、體現者,他們的精神品格是中華民族精神品格的重要體現。
(摘編自潘天波《中華工匠精神品格》)
1.下列對原文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車正”“陶正”“木正”是我國古時候的官職名稱,其中“正”是“規(guī)范、標準”的意思,是我國工匠精神品格的源頭。
B.宋代是我國工匠精神品格的轉型時期,所形成的新精神品格促使宋代出現大量名匠,如活字印刷術的發(fā)明者畢昇。
C.在明代后期,如果工匠的困苦處境沒有得到改善,沒有大量文人加入到工匠隊伍,也許就不能形成明代工匠精神的人文品格。
D.我國工匠精神品格的涵育、發(fā)展和我國國家制度的推動密不可分,從工正到司空、少府,再到工部,都推動了工匠精神的發(fā)展。
2.文本的觀點之一是我國工匠具有以民為本的精神品格。下列選項,不能體現這一精神的一項是(3分)A.公直父勤于營建匠事,胸懷周原,禮讓豳地。
B.公輸盤為楚造云梯之械,已成,用之以攻宋。
C.奚仲造車,引重致遠,行速物輕,四海便利,五洲暢通。
D.墨子為車轄以利人,須臾斫三寸之木,而任五十石之重。
3.請簡要分析本文是如何做到思路清晰的。(4分)
(二)現代文閱讀II(本題共3小題,13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4~6題。
莽嶺一條溝
賈平凹
洛南和丹鳳相接的地方,橫亙著無盡的山嶺,蜿蜿蜒蜒,成幾百里地。大凡群山有勢,眾水有脈,四面八方的客山便一起向莽嶺奔趨了,回抱處就見水流,走二十里,三十里,水邊才有了一戶兩戶人家。人家門前屋后,綠樹細而高長,向著頭頂上的天空擁擠,那極白凈的炊煙也被拉直成一條細線。而在懸崖險峻處,樹皆怪木,枝葉錯綜,使其溝壑隱而不見,白云又忽聚忽散,幽幽冥冥,如有了神差鬼使。山崖之間常會夾出流水,轟隆隆瀉一道瀑布。潭下卻寂寂寞寞,水草根泛出的水泡,浮起,破滅,全然無聲無息。而路呢,忽而爬上崖頭,忽而陷落溝底。常常要走投無路了,又常常一步過去,卻峰回路轉,別一個境界。
也就是這莽嶺山脈,將這兩個縣截然分開。兩縣之間的公路,要繞一個大大的“C”形,從洛南出永豐關,過大荊川,到黑龍口,翻麻街嶺,經商縣沿丹江而下,才到丹鳳。兩縣靠得如此近,兩縣來往又如此遠!但是,也該應了天設地造的古語,出奇地是就在莽嶺主峰左四十里的地方,竟有一條溝接通了兩縣的隔閡。而這條溝,只有莽嶺兩邊的農民常去走動。
溝里沒有路牌,也從沒有人去丈量,但人口卻十分地準確:十六家。十六家分兩縣戶口,但丹鳳人住的有洛南的地,洛南人耕的有丹鳳的田。自古洛南人面黑,丹鳳人臉紅。他們是里紅里紅,一種強悍的顏色。或許山把他們圍得太厚,林把他們掩得太嚴,十六戶人家,幾乎不知他們都是住在哪里,偶爾轉過山嘴,一個黑石崖縫里就長出一摟粗的老松來,老松之后,那突出而空懸的巖石下,突然就有了人家,房頂卻是有前半邊,沒后半邊,那半邊就是石巖,屋地也一半是土,一半是鑿入的石洞,凡到此者,無不瞠目結舌。如果進屋就端坐火坑邊,讓煙就吃,讓水就喝,他們便認作是看得起他們的朋友,敬他一尺,回敬一丈,自釀的酒就端上來,雙手捧遞。他們大都不善言辭,一臉憨厚誠實的笑容,問他們什么,就回答什么,聲調高極,這是常年喊山的本領。他們喜歡聽溝外的事,聽到順心處,哈哈大笑,聽到氣憤處,叫娘罵老子;不知不覺,他們就要在火堆里烤熟小碗大的土豆,將皮剝了,塞在你手,食之,干面如栗,三口就得喝水,一個便可吃飽。
廣種薄收,是這里的特點。他們可以每人平均四十畝地,能收就收,不收作罷,反正他們相信,人的力氣是使不盡的,而且又不花錢。那坡坡澗澗,楞楞坎坎,有一抔土,就種一窩瓜,栽一株苗。即使一切都顆粒不收了,山上有的是賺錢的東西,編笆席,砍毛竹,挖藥,放蜂,燒木炭,育木耳,賣核桃。只要一雙腿好,擔到山溝外的川道鎮(zhèn)上,就有了糧,有了布,有了油鹽調和。柴是出門就有,常常在門前的坡上赤手去扳那樹杈、樹根,腳手并用,將身子憋足了勁,縮成一個疙瘩團塊,似乎隨時要忽地彈射而去,樣子使人看了十分野蠻而又百分的優(yōu)美。終年的勞累,使他們區(qū)別于別處人的是兩只大手,硬繭如殼,抓棘拔草不用鐮刀,腿肚子上脈管精露,如盤繞了一堆蚯蚓。
山路上是不宜穿皮鞋的,布鞋也是不耐穿的,凡進山就要穿草鞋。但這已經是這里的習慣了:每一個人在半路上草鞋破了,換上新的,就將舊草鞋好生放在路邊,后邊的人走到這兒,草鞋或許也破了一只,就在前邊人放下的草鞋里找一只較好的換上。這么一來,大凡走十里、二十里路,總會遇見路邊有一批舊草鞋。共產主義雖然并沒有實現,但人的善良在這里卻保留、發(fā)展著美好的因素。以致使外地新來的人新奇、感嘆之余也被感染了,學習了,以此照辦。
秋天里,山里是異常豐富的,到處都有著核桃、栗子、山梨、柿子,過路人經過,廉潔之人,大開眼界,更是坐懷不亂,而貪心營私之徒就禁不住誘惑,寸心大亂,干些偷偷摸摸勾當。主人家發(fā)覺了,卻并不責罵,善眉善眼兒的,招呼進家去吃,不正經的人反倒不好意思再吃了,說千聲萬聲謝謝。更叫絕的是,這條溝家家門前,石條上放著黑瓷罐子,白瓷粗碗,那罐子里的竹葉茶,盡喝管飽,分文不收。假若遇著吃飯,也要筷子敲著碗沿讓個沒完沒了。饑著渴著給一口,勝似飽著給一斗,過路人沒有不記著他們的恩德的。付錢是不要的,遞紙煙過去,又都說那棒棒貨沒勁,他們抽一種生煙葉子,老遠對坐就可聞到那一股烈的嗆味。但也正是身上有了這種味兒,平日上山干活,下溝鉆林,疲倦了隨地而睡,百樣蟲子也不敢近身。
隨著過往行人多了起來。十六戶人家就又共同籌資修起山路,修了半年,方修出八里路,但他們有他們的韌性,下決心繼續(xù)修下去,說:“這一輩人修不起,還有娃輩,娃輩不成,還有孫輩,人是絕不了根的,這條溝說不定還要修火車呢!”
(有刪改)
4.下列對文章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從“沒有路牌”“沒有人去丈量”中,可看出莽嶺溝的地理位置偏僻;從確定有“十六家”中,可看出莽嶺溝的內部結構相對穩(wěn)定。
B.“無不瞠目結舌”,通過對來人反應的描寫,凸顯其難以置信,側面表現了莽嶺溝內人家所處自然環(huán)境的險峻和居住條件的簡陋。
C.雖然莽嶺溝有著十分豐富的自然資源,但是溝內人家由于不懂得利用,所以他們即使辛苦勞作卻仍然收入微薄,生活也極其貧困。
D.文章通過“憋足了勁”“縮成一個疙瘩團塊”“彈射”等語言,再現了溝里人打柴時的情景,既有原始野蠻的特點,又不失美感。
5.文章的題目是“莽嶺一條溝”,但為什么從第三段才開始真正寫到這條溝?請結合全文,談談你的看法。(4分)
6.賈平凹認為“失去了真情,散文就消失了”。請結合文本,簡要回答作者在文中抒發(fā)了哪些“真情”?(6分)
二、古代詩文閱讀(27分)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4小題,14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題。
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為郎,稍遷至栘中廄監(jiān)。時漢連伐胡,數通使相窺觀。匈奴留漢使郭吉、路充國等前后十余輩。匈奴使來,漢亦留之以相當。
天漢元年,且鞮侯單于初立,恐漢襲之,乃曰:“漢天子我丈人行也?!北M歸漢使路充國等。武帝嘉其義,乃遣武以中郎將使持節(jié)送匈奴使留在漢者,因厚賂單于,答其善意。武與副中郎將張勝及假吏?;莸饶际砍夂虬儆嗳司?。既至匈奴,置幣遺單于。單于益驕,非漢所望也。
方欲發(fā)使送武等,會緱王與長水虞常等謀反匈奴中。緱王者,昆邪王姊子也,與昆邪王俱降漢,后隨浞野侯沒胡中。及衛(wèi)律所將降者,陰相與謀劫單于母閼氏歸漢。會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漢時,素與副張勝相知,私候勝,曰:“聞漢天子甚怨衛(wèi)律,常能為漢伏弩射殺之。吾母與弟在漢,幸蒙其賞賜?!睆垊僭S之,以貨物與常。
后月余,單于出獵,獨閼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發(fā),其一人夜亡告之。單于子弟發(fā)兵與戰(zhàn),緱王等皆死,虞常生得。單于使衛(wèi)律治其事。張勝聞之,恐前語發(fā),以狀語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見犯乃死,重負國!”欲自殺,勝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張勝。單于怒,召諸貴人議,欲殺漢使者。左伊秩訾曰:“即謀單于,何以復加?宜皆降之?!眴斡谑剐l(wèi)律召武受辭,武謂惠等:“屈節(jié)辱命,雖生,何面目以歸漢!”引佩刀自刺。衛(wèi)律驚,自抱持武,馳召醫(yī)。鑿地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氣絕,半日復息?;莸瓤?,輿歸營。單于壯其節(jié),朝夕遣人候問武,而收系張勝。
贊曰……孔子稱“志士仁人,有殺身以成仁,無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蘇武有之矣。
(節(jié)選自《漢書·李廣蘇建傳》)
7.下列有關古代文化常識的敘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漢書》:又稱《前漢書》,東漢史學家班固所著,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它與《史記》《后漢書》《三國志》并稱“前四史”。
B.丈人:對前輩的尊稱。如“子路從而后,遇丈人”(《論語·微子》)。唐朝以后,丈人專指妻子的父親。
C.單于:匈奴首領的稱號,意為廣大之貌。后世鮮卑等一些少數民族首領也稱單于。
D.“天漢”,指年號。年號是中國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紀年的名號,自漢武帝起有年號,一個皇帝只有一個年號,所以常常用年號來稱呼皇帝,如永樂皇帝、乾隆皇帝、康熙皇帝等。
8.下列對原文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文段主要敘述蘇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押的經過,主要通過人物的語言和行動來表現蘇武的浩然正氣。
B.由于蘇武的副將張勝魯莽且不謹慎,匈奴內訌之后,蘇武也因此受到牽連。
C.根據文章內容,衛(wèi)律原本是漢朝的官員,后來投降了匈奴,但是他一直有歸漢之心。
D.蘇武為了保持氣節(jié),寧死不愿受匈奴的侮辱,寫張勝是為了更好地襯托蘇武的氣節(jié)。
9.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6分)
(1)武帝嘉其義,乃遣武以中郎將使持節(jié)送匈奴使留在漢者,因厚賂單于,答其善意。
(2)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見犯乃死,重負國!”10.以上文段內容體現了蘇武哪些精神品質,請簡要概述。(2分)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1~12題。
九日杜甫
重陽獨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臺。
竹葉于人既無分,菊花從此不須開。
殊方日落玄猿哭,舊國霜前白雁來。
弟妹蕭條各何在,干戈衰謝兩相催!
注釋:此詩是大歷二年(767)重九日杜甫在夔州(治今重慶奉節(jié))登高之作。
1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首聯敘述詩人客居夔州,適逢重陽佳節(jié),一時興致勃發(fā),抱病登臺,獨酌杯酒,欣賞九秋佳色。
B.頷聯詩筆頓轉,詩人面對眼前的竹葉青酒,卻因病無法暢飲。遂也無心賞菊,于是向菊花發(fā)號施令:“菊花從此不須開”,妙趣神來。
C.頸聯進一步寫詩人矚目遐思,因景傷情,日落時分聽到猿的啼哭,淚下沾裳。霜天秋晚,白雁南來,牽動了詩人的萬千愁緒。
D.此詩全篇皆對,語言自然流轉,蒼勁有力,既有氣勢,更見性情。筆端蓄聚感情,頗能顯示出杜甫夔州時期七律詩的悲壯風格。
12.本詩表達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結合全詩簡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4分)
13.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4分)
(1)做人、寫文章,既不可過于直白,也不可過于造作,否則用《論語》十二章中的話來說,就是,。
(2)有戰(zhàn)爭就會有離別,高適的《燕歌行》中,,兩句通過描寫征夫思婦分別后對彼此的思念,側面折射出戰(zhàn)爭的殘酷。
三、語言文字運用(本題共3小題,10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題。
二十四節(jié)氣七十二候文化體系中有兩大類作品很典型,一類是文人的詩詞歌賦,絢麗多姿、美不勝收;另一類則是農諺,可以說是極其豐富多彩、活色生香的民間文學。每個節(jié)令的農諺都很多,信手拈來,不勝枚舉,“”,“人勤地不懶,秋后糧倉滿”,“小滿前后,安瓜點豆”……
從這些農諺中,我們看到了什么?看到了“天地人”中的那個“人”,那個勤勞的中國人,他看著天時,守護著田地,盤算著每一季每一月每一天甚至每一時的耕種。
在從春到冬每個日子的辛勤勞作中,給了生活以濃濃煙火氣的詩意。在所有的農諺中,王蒙以為這兩句最有代表性“一年之計在于春,一生之計在于勤”,“讀書不離案頭,種田不離田頭”。這就是天地之間矗立的那個中國人,耕讀傳家、勤儉持家。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也是中華文化里最優(yōu)秀的人生觀、價值觀之一。
14.將下列諺語填入文中橫線處,最恰當的一項是(3分)
A.立春一年端,種地早盤算
B.早風有雨夜風晴,半夜吹風雨淋淋
C.勤是搖錢樹,儉是聚寶盆
D.豆子一條根,只要犁得深
15.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語病,請進行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可少量增刪詞語,不得改變原意。(3分)
16.標點非小事,對于追求精細化表達的文學作品來說,更是如此。文段中畫線處作者為什么沒有寫成“盤算著每一季、每一月、每一天甚至每一時的耕種?!闭f說你的理解。(4分)
四、寫作(40分)
17.從下面兩道作文題中任選一題,按要求寫作。(40分)
題目一:
“有時候,清晨的一句問候,可以給我們一天的好心情;有時候,書中的一句勸誡,可以給予我們成長的力量?!?/p>
以上材料引發(fā)了你怎樣的思考?請以“語言的力量”為話題,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題目二: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p>
———摘自《老子四章》
以上文言材料引發(fā)了你怎樣的思考和感受,請聯系生活實際,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