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
[摘 要]大學英語與文化自信教育的融合是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重要機遇,也是面臨的主要挑戰(zhàn)之一。文章通過分析引入文化回應教學的可行性及意義,指出英語教學活動應以學生的文化背景為“腳手架”,確保目標知識在學習過程中的有效積累;探討了大學英語教學與文化自信教育融合的要點,并對未來英語教學與文化自信教育的融合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文化回應教學;大學英語;文化自信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2095-3437(2024)05-0120-05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1]。文化自信的主體是由人組成的社會群體,其本質是社會群體對文化的一種積極的集體意識,具有整體性、可塑性等特點[2]。當代青年成長于網絡飛速發(fā)展的時代,他們生活環(huán)境優(yōu)越,各種信息唾手可得,受到的誘惑層出不窮,但心智不夠成熟,價值觀不夠穩(wěn)定,因此,引導和培育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尤為重要。大學教育要重視引導學生認識和認同中華文明。
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要結合時代特征和國家戰(zhàn)略,善于利用語言與文化的密切關系及其受眾面廣的優(yōu)勢,積極推進文化自信教育。然而,目前大學英語教學與文化自信教育融合的實踐存在如下問題:第一,教學中不乏簡單嵌入和補充中國文化元素的現(xiàn)象,不能用辯證的思維引導學生對中外文化進行對比分析,不利于從根本上培育學生的文化自信;第二,在教學中融入的中國文化素材多由教師主導,選材多強調與教學內容的相關性,忽視了學生文化背景的“腳手架”功能,對區(qū)域文化的傳承和傳播教育有待加強,對學生的學習評價也未能充分關照學生的個體差異;第三,在引導學生講好中國故事方面呈碎片化狀態(tài),缺乏整體性、系統(tǒng)性思考,缺乏根據(jù)學生情況設計的、能落實又具有挑戰(zhàn)性的、能激發(fā)學生的情感認知和行為認同的活動。
基于文化回應教學的大學英語教學,重視引導學生辯證思考外來文化和自身文化,在知己知彼的基礎上增強文化自信,重視以學生的文化背景為“腳手架”,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潛能,重視融入內容的完整性和系統(tǒng)性、活動設計的針對性,發(fā)揮大學英語教學與文化自信提升的相互促進功能。
一、基于文化回應教學的大學英語教學
文化回應教學(Culturally Responsive Teaching)是指利用學生的文化知識、先知經驗和行為方式,讓學生的學習更為關聯(lián)及有效[3]。20世紀70年代,文化回應教學起源于美國,起初它是為了解決少數(shù)族群學生的學習問題,后來逐步涉及多元文化背景的課堂教學、教學和文化的關系,是為解決多元文化和國際化背景下的教學問題而產生的,提倡針對學生的多元文化背景,在教學中發(fā)揮不同文化對知識的理解和認識作用,強調其相互間的關系,從而增強教學效果。
(一)可行性
文化回應教學強調學生的不同文化、不同生長背景與認知之間的顯性關系,并推崇在教學過程中重視發(fā)掘學生的不同文化背景,利用這些不同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并增強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它作為一種學校教學改革和傳承發(fā)展多樣性文化的理念與方法,體現(xiàn)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不只關注語言與文化的密切關系,重視語言教學中的文化意識,還凸顯了學生不同的文化背景在語言學習中的功能,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文化回應教學還強調教學內容的生成,注重學生情感需求的滿足以及家庭、學校、社區(qū)之間的合作,并且主張尊重人格、承擔責任、文化平等,注重多元性與學習內容的文化塑造功能,強調探究,注重生成[4]。這些理念都對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文化自信培育有極大的啟發(fā)。
第一,要抓機遇建自信。新時代為區(qū)域文化的傳承發(fā)展和傳播壯大創(chuàng)造了歷史上最好的機遇,大學英語教學應為傳承和弘揚區(qū)域文化、彰顯時代價值和區(qū)域文化魅力、講好中國故事作貢獻,應努力踐行中國文化“走出去”戰(zhàn)略,從而堅定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
第二,要抓資源建自信。有文化積淀就有文化自信,學生的民族文化就是文化自信的源泉,也是文化自信教育的獨特資源。教師在教學中應根據(jù)學生需求和教學實際,將民族文化整合成較為完整的文化資源,利用這些資源的“腳手架”功能,引導學生辯證看待中外文化,讓文化在相互交流中得以傳承和傳播,從而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
第三,要抓方法建自信。文化自信教育與大學英語教學的融合要有深度,不是簡單的文化嵌入,不是只憑教師的講授,而是激勵學生真正參與、自主探索,引導學生不斷實踐,鍛煉傳承傳播的能力,從而促成目標知識在學習過程中的有效積累,使學生堅定文化自信,實現(xiàn)從知識的積累到情感目標的達成。
(二) 意義
關注并挖掘教學中的多元文化價值,充分利用學生的文化背景作為教學的“腳手架”,利用文化回應教學的精神實質指導大學英語教學,可促進文化自信教育與大學英語教學的深度融合,具體意義概括如下。
第一,豐富了關于文化回應教學的本土化建構與國際視野的互動研究。中國地域廣闊、歷史悠久,各生源地學生之間的文化背景差異較大。在英語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正確處理中外文化的關系,而且要利用好豐富的多民族文化為教學服務。
第二,踐行了“三全育人”理念,推進了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滿足了課程育人與新時代國家戰(zhàn)略需求。首先,英語和文化的同構性使得教師在教學中關注文化自信教育,更容易達到潤物無聲的育人功效,文化自信的培育是英語課程思政的重要切入點和優(yōu)勢所在。其次,文化回應教學強調學生情感需求的滿足以及學校、家庭和社區(qū)間的合作,與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的理念相吻合。
第三,有利于促進大學生英語學習和區(qū)域文化的傳承與傳播。文化回應教學注重以學生文化背景與教學的結合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其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利用文化回應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和正確的文化觀,可以助力區(qū)域文化的傳承和傳播,從而培育學生的文化自信,為講好中國故事做鋪墊,踐行中國文化“走出去”戰(zhàn)略。
二、 教學實踐探索
(一)教學實踐的指導原則
在文化回應教學精神實質的指導下,基于“不忘本來(對待中國文化)、吸收外來(對待外來文化)和面向未來(讓中國文化走向世界)并著力培育學生講好中國故事的能力”理念,圍繞使學生對中國文化產生濃厚興趣、培育學生對中國文化的堅定自信這一目標,具體教學實踐可遵循以下幾點指導原則。
第一,充分挖掘教學中的多元文化,尤其是學生的文化背景元素,使教學實踐富有“底氣”。多元文化知識包括交際雙方各方面的知識。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提取主要教材中的外來文化元素,而且要深挖中國文化元素,尤其要以學生文化背景知識作為教學活動的橋梁。學習中涉及與自己相關的文化時,學生往往會顯得格外活躍和自信,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如能善于提煉、整合和加工多元文化,就能增強教學的文化底氣。
第二,深入了解學生,建立學生學習共同體,保證教學有“人氣”、有“朝氣”。多數(shù)學生對大學英語的學習都有一定的畏難情緒,即使部分有一定基礎的學生也是“金口難開”,愿意主動與同學交流合作的學生并不多。教師在研究學生文化背景的基礎上,可根據(jù)學生的文化特質以及學生的先知經驗,做好分類和搭配、揚長避短,建立學習共同體,以便開展以團隊為基礎的探究式學習,鼓勵同伴互動及互教互學,增加英語學習的人氣,并營造朝氣蓬勃的學習氛圍。
第三,利用教師、學校、家庭和社會形成教育合力,確保教學的“正氣”。教師在教學中的關鍵性作用永遠不能忽視,大學教育與文化自信教育的融合要保證教學具有“正氣”。文化自信教育中教師要身先士卒,保持正直的品格,并且有意識地傳播正能量。進行文化回應教學,教師必須要有極強的文化敏感性,既要體現(xiàn)對多元文化的尊重,又要保持正確的價值傾向。由于專業(yè)受限,多數(shù)英語教師既要善于學習,增強自身的中國文化修養(yǎng)、文化回應教學意識,研究如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又要關注學校、家庭和社會等與學生相關的學習環(huán)境和學習背景對學生學習的影響,有意識地去鉆研如何發(fā)揮各自環(huán)境的作用,形成教育合力,服務教學。
第四,探索教學方法,改進評價方式,保證教學活動接“地氣”。如何評價教學效果是大學英語教學與文化自信教育融合的一大難點。文化回應教學關照具體情境,具有極高的人文情懷,能體現(xiàn)教師的用心,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學習成就感。如何讓學生進行探究式和體驗式學習,如何確定學生體驗的內容、方式和難度,需要不斷嘗試。建議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改進傳統(tǒng)的評價方式,對學生進行積極的假設,并提供公平的參與度,把對學生的學習評價與學生文化背景緊密相連,而不是以結果論成敗。要運用多種評價方式堅定學生的學習信心,把引導學生講好中國故事、助力文化自信教育落到實處。
(二) 教學實踐要點
圍繞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培育學生的文化自信這一主要目標,筆者在任教的大一新生三個教學班中進行了一學期的實踐教學探索,主要做法如下。
第一,研究教學材料并制作課件。開學前仔細研究教材的單元主題,提取其中的外來文化元素,挖掘中國文化元素,做好記錄,初步制作課件?!缎乱曇按髮W英語》教材配備了不少課程思政元素,教師在進行課件制作時需要根據(jù)文化回應教學理念對其進行取舍,重點融入適當?shù)膮^(qū)域文化以回應學生的文化背景。比如筆者利用所制作的介紹學校的微視頻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增進學生對學校的了解以及對學校的熱愛。在首次視聽說課上,運用課件展示口語任務相關要求。例如,《新世紀大學英語視聽說教程》第一冊第一單元主題為“New Friends, New Faces”,要求新生將介紹自己、介紹他人和介紹家鄉(xiāng)結合起來,這樣的要求契合單元主題,看似有形、實則無形地進行了文化自信的培育。因此,可形成師生共建的相對穩(wěn)定和完整的文化資源庫,供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交流學習。
第二,建立學生學習檔案。要開展文化回應教學,就要對學生有較為全面的了解。開學第一天,筆者通過電子表格建立學生學習檔案,收集學生的基本信息,具體涵蓋學生的性別、民族、方言、性格、興趣愛好、英語高考分數(shù)、學習英語的態(tài)度以及家鄉(xiāng)文化特色等。基于學生的這些信息,結合學生地域地點和學生優(yōu)勢互補原則對學生進行分組,初步建立學習共同體,方便同伴互動和小組活動的實施。
第三,設計小組匯報任務。在任務的設計上主要是根據(jù)教材特點、學生文化背景和環(huán)境因素,確定合力發(fā)生點,制訂活動計劃,設計挑戰(zhàn)性與可操作性并存的學習任務和小組活動,并對課件進行優(yōu)化。根據(jù)本校大學英語過程性考核要求,其中一項是要進行口語測試。如前所述大一第一學期口語輸出任務中有一條主要是介紹家鄉(xiāng),學生可按照地域來分組,組內成員按照優(yōu)勢互補原則實行分工協(xié)作。匯報形式可以是PPT,也可以制作成五分鐘以內的小視頻,在課前進行匯報。同時,鼓勵學生將相關中外文化、各民族文化進行對比,在討論中加深對彼此文化的了解,引導學生從心底熱愛和認同中國文化,在尊重其他文化的基礎上增強文化自信。教師點評并記錄,以便于進行學習評價。
第四,實施教學及促進任務完成。大學英語教學在文化回應教學理念的指引下,實現(xiàn)“顯”“隱”結合,培育學生的文化自信。本教學實踐中顯性之路主要體現(xiàn)在學生的口語匯報任務中,即學生對家鄉(xiāng)的展示。這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內的分工和資料的查找,要審查資料或提供權威的學習材料,也要幫助學生規(guī)范語言表達并根據(jù)學生基礎給予鼓勵。隱性之路體現(xiàn)在:教師提前提煉、整合和加工多元文化元素,并將其呈現(xiàn)在課文的學習、單詞和例句的講解中,同時在課外閱讀任務中無形融入相關的中國文化內容,以實現(xiàn)學生對某一語言知識點的學習和文化自信的培育。顯然,顯性主要體現(xiàn)在教學內容上,隱性主要體現(xiàn)在教學方式方法上。教學內容要么契合單元主題,要么服務于語言知識的獲得,要么體現(xiàn)現(xiàn)實情景性,要么回應學生的文化背景,但都要避免“兩張皮”現(xiàn)象;對于教學方式方法,要善于將內容與語言知識的學習有效融合,鼓勵學生參與,激發(fā)學生的共情力,要避免教師唱獨角戲或喊口號,總之要有機融入,切忌生搬硬套。
第五,進行基于文化回應教學的教學評價。評價要充分考慮學生的文化背景以及英語基礎等因素,并在形成性和終結性評價中有所體現(xiàn)。在形成性評價中,首先,以學生檔案作為參照,重點關注學生的參與度、自主性、合作性以及前后的進步,以增強學生的學習獲得感和自信心;其次,在期末收集學生的學習心得、對教學的意見和建議,從中發(fā)現(xiàn)和挖掘學生的思想變化,進而了解教學效果。在終結性評價中,加入關于中國文化的漢譯英段落翻譯,重點考核學生用英語講述中國故事和傳播中國文化的能力,尤其是講好自己身邊的故事和傳播自身特有文化的能力,促使其在學習英語語言知識的同時,增強傳承傳播中國文化的意識,助力文化自信的養(yǎng)成。
三、 結語與建議
廣大外語教師要站在國家意識高度,推進我國外語教育規(guī)劃改革,促進外語教學改革實踐,提升外語教育研究服務國家戰(zhàn)略的能力[5]。雖然目前大學英語教學中融入文化自信教育的實踐在逐步展開,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對二者深度融合的探索仍有待深入,在利用相關理論指導和促進教學成效提高方面也有待加強。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必須更新教學理念,善于運用新興技術,在教學設計上堅持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的背景文化知識為“腳手架”。利用文化回應教學理念來指導大學英語教學與文化自信教育融合有一定的借鑒意義。未來還可從以下幾方面促進大學英語教學與文化自信教育的融合向縱深發(fā)展。
第一,加強所融入知識點的整體布局和教學資源庫的系統(tǒng)建設。與數(shù)學、物理等課程相比,大學外語課程的知識結構通常在緊湊性和邏輯性上相對較弱[6]。要將大學英語教學與文化自信教育深度融合,教師不僅要善于在細微處無形融入相關內容,而且要在整體布局中融入知識點,善于把握和重組甚至重構原有教材內容,將看似碎片化的中國文化知識通過各種邏輯加以梳理,再根據(jù)內容的相關性、教學的情境性、學生情況和教學目標等將其落實到各個教學單元和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實現(xiàn)春風化雨般的教學效果。在教學資源庫建設方面,應加強對融入文化知識的進一步提煉和分類整理,并對教學資源進行加工和打磨,形成系列資源,減少或避免融入素材的隨意性。對于已有的資源庫,教師也應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改造和更新,不斷創(chuàng)新其呈現(xiàn)形式,以契合不同的教材、不同學生的特點和需求。民族地區(qū)高校還應特別重視多民族文化資源庫的建設,以便教師在教學中靈活回應學生的民族文化背景,這是因為民族地區(qū)高校的英語課程教育根植于民族本土文化,包括英語課程教育在內的各門專業(yè)課程都肩負傳承民族文化的重任[7]。
第二,客觀看待中外文化,踐行教學評價的層次性。增強文化自信并非喊口號,也并非在教學中片面引入中國文化元素,更不是建立在排斥和否定外來文化的基礎上。文化自信“除了需要謙虛的學習態(tài)度、淵博的歷史文化知識,更需要在不斷的文化交流合作中保持辯證理性的批判精神”[8]。真正的自信來自對他者文化的學習鑒賞以及對自身文化的認同。教師應通過對比和思辨教學,引導學生在對他者文化和自身文化充分認識的基礎上建立真正的文化自信。在評價中,文化自信首先體現(xiàn)為學生對外來文化和中國文化的基本儲備,其次體現(xiàn)為學生對他者文化和自身文化的對比學習與思考,最后體現(xiàn)為學生從思辨學習中實現(xiàn)對自身文化的認同和自信,進而在行為舉止上展現(xiàn)文化自信。這是一種層層遞進的評價理念。在具體的教學評價活動中,除了教師評價,還可增加學生自評和互評的方式,以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和自主意識。
第三,重視大中小學英語教學一體化發(fā)展。語言教學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必須秉承整體語言思維觀。要重視基礎的作用,文化自信的教育更要從小抓起。早在20世紀60年代,周恩來總理就提到外語教育改革要“多語種、高質量、一條龍”。“一條龍”形象概括了他所希望的從小學到大學連貫的系列外語教育[9]。重視中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文化自信教育有利于大學英語教師在進行文化自信教育時開展區(qū)別化教學,避免重復低效的現(xiàn)象。因為文化自信的培育非一日之功,所以決不能急于求成。大中小學英語教學是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這一認知早有共識,但目前從文化自信的角度整體審視和思考大中小學英語教學問題的相關研究較為缺乏。故外語教育工作者應著眼于大中小學外語教學的整個過程,探討如何搞好基礎外語教學,而不是局限于研究如何搞好大學外語教學[10]。重視大中小學英語教學一體化發(fā)展,是實現(xiàn)英語教學與文化自信教育有效融合的發(fā)展趨勢,是充分發(fā)揮英語場域的課程思政優(yōu)勢的重要關切點,而文化回應教學的理念在指導具體教學實踐時還有巨大的潛力可挖掘。
[ 參 考 文 獻 ]
[1] 云杉. 文化自覺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強:對繁榮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思考(上)[J]. 紅旗文稿,2010(15):4-8.
[2] 齊尚才,石重陽.當代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培養(yǎng)[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5,29(4):59-62.
[3] 蓋伊.文化回應式教學:理論、研究與實踐[M].3版.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23.
[4] 張家軍,錢曉堅. 論文化回應教學及其對我國教育的啟示[J].比較教育研究,2015,37(5):87-92.
[5] 王銀泉.外語教育國家意識與外語學科跨學科融合發(fā)展[J].當代外語研究,2022(1):27-46.
[6] 陳穎芳,馬曉雷.構建以核心素養(yǎng)為中心的大學英語知識體系:基于合法化語碼理論的視角[J].外語界,2018(3):38-45.
[7] 侯曲萍,李一如.民族地區(qū)高校大學英語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融合改革實踐研究[J].貴州民族研究,2021,42(5):163-168.
[8] 劉首兵.論當代青年文化認同感的提升[J].大學教育,2021(5):133-135.
[9] 陳琳.讓“多語種、高質量、一條龍”愿望完滿實現(xiàn)[J].山東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學報(基礎英語教育), 2008,10(5):3-9.
[10] 范文芳.大、中、小學英語教學的“一條龍”規(guī)劃[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0(6):442-444.
[責任編輯:鐘 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