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中華后土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研究

2024-05-30 06:01:29潘先偉吳云霞
運城學院學報 2024年1期
關鍵詞:后土女媧中華民族

潘先偉,吳云霞

(1.廣東科技學院 通識教育學院,廣東 東莞 523000;2.北京聯(lián)合大學 師范學院,北京100011)

后土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地母文化,是對大地母親之神的祭祀與紀念。歷代帝王都非常尊重地母之神,代表國家層面最高權威多次前往后土祠進行莊嚴的祭祀活動。黃帝、堯、舜、漢武帝、漢宣帝、漢元帝、漢成帝、漢光帝、前秦苻堅、唐玄宗、宋真宗等親自前往汾陰脽上后土祠祭拜。汾陰脽上“后土祠”(即今山西省萬榮縣西南40公里黃河岸邊廟前村)因地處黃河與汾河交匯處,“汾水帶河”,地貌獨特“形高如人尻脽”,符合遠古時期“澤中方丘”的祭地祇規(guī)制,因而成為歷代帝王“祀后土”地母的祭祠廟。汾陰脽上“后土祠”是華夏民族幾千年歷代帝王土地祭祀重要的正宗宗廟,從軒轅黃帝至明朝永樂時期,各朝帝王直接親臨或間接祭祀從沒間斷,特別是漢武帝、唐玄宗、宋高宗等大規(guī)模的汾陰脽上后土祭祀在歷史上產(chǎn)生了重大的影響。后土祭祀反映了天地和諧共生的信仰理念,說明了各朝政權將土地放在國家管理的重中之重的位置,通過土地祭祀,祈禱風調(diào)雨順,農(nóng)業(yè)豐收,百姓安康,維護社會的穩(wěn)定,汾陰脽上后土祭祀為中華民族農(nóng)耕文明的發(fā)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后土文化已經(jīng)有四千多年的淵源,如此厚重的歷史文化是不能被現(xiàn)代社會所忽視的。本文將論述后土祭祀文化的形成、后土文化的價值與意義、后土文化研究現(xiàn)狀及傳承與發(fā)展策略等。

一、中華后土文化形成的歷史淵源

毫無疑問,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最懂得感恩與尊崇先祖的民族,從原始部落時期開始,華夏兒女就開始對自己的先人進行祭拜,以此增強部落的凝聚力和戰(zhàn)斗精神。“祭,祭祀也,從示,以手持肉”;“祖,始廟也,從示,且聲”(《說文解字》)。祖宗崇拜與祭祀,已經(jīng)延續(xù)了幾千年,小到每個家庭對亡故的祖輩紀念,再到整個家族對數(shù)代祖宗的祭奠及全國范圍內(nèi)對自我本家宗族姓氏數(shù)千年的祖宗根脈的祭拜,大到由國家層面對中華民族的始祖定期舉行隆重的黃陵、炎陵的紀念。通過各種不同層次的紀念,表達對先祖的敬仰與追思,產(chǎn)生一種莊嚴的儀式感、文化感、參與感與氛圍感,激蕩華夏兒女的情感認同,賡續(xù)民族血脈,同繪華夏愿景,增強民族自豪感與文化自信心。習近平總書記說:“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當代中國文化的根基,是維系全世界華人的精神紐帶,也是中國文化創(chuàng)新的寶藏?!盵1]祭祖文化是全世界華人的尋根文化,無論在何時何地,天涯海角,認可華夏民族,追思黃帝炎帝,就是中華兒女,就是華夏民族的后裔。對祖宗的敬仰與祭祀是中華文明發(fā)展的一根主線,貫穿于民族歷史的發(fā)展始終。

中華民族在歷代祭祖中,將祖宗當作祖宗神對待,包括各自家族和宗族的祖先,也包括華夏民族共同的神話中的祖先。中華民族共同的神話祖宗有伏羲、女媧、神農(nóng)、黃帝、炎帝、顓頊、堯和舜等三皇五帝,這是列入最高級別——國家祀典共同祭奉的民族始祖神。這些列祖列宗列神,歷代帝王都予以高度重視,代表國家權力進行極其莊嚴的祭奠,以求華夏共同的祖宗保佑國泰民安,天下穩(wěn)定。祖宗祭祀在民間也是沿襲千年的重要文化活動,甚至成了民間的一種信仰,促成民間的道德、文明、禮儀、規(guī)矩和秩序的形成。

“女媧”被認為是中國的大地母神、中華上古神話的創(chuàng)世之神。女媧又稱為媧皇、靈媧、帝媧、風皇、女陰、女皇、女帝、女希氏、神女、陰皇、陰帝、帝女等。史記女媧氏是古代傳說中的大地之母,女媧反映了上古時期母系氏族社會女性崇拜的特征。中華民族數(shù)千年來對女媧都充滿了崇敬與贊揚之情,女媧形象具有多層文化積極意義。首先,作為創(chuàng)世女神形象,她被稱為創(chuàng)世之母與大地之母。在女媧之前,無天無地無人類,宇宙是混沌狀態(tài)。女媧誕生以后,女媧化神,神通廣大,化生萬物,每天至少能創(chuàng)造出七十樣東西,用黃土仿照自己造人而創(chuàng)造了人類社會。女媧熔煉五色石來修補蒼天,殺死惡獸猛禽,重立四極天柱,平整天地,天地誕生,天地一片祥和。其次,女媧作為人類形象出現(xiàn),是上古母系氏族社會的首領、賢王、上古三皇之一。秦漢以前的記載,女媧或是伏羲之妻,或是伏羲氏小妹,或是舜帝之妃,或是炎帝之女。她被奉為音樂女神,因她最早制造了笙簧、瑟、塤等樂器;她被奉為婚姻之神,因她替人類建立了婚姻制度,使青年兩性相互婚配,繁衍后代;她被奉為禮儀之神,因她看到人們?nèi)粘龆?、日落而?生活單調(diào),便化甘露為酒,賜給百姓。百姓飲之醇美,彼此互敬。《楚辭》《山海經(jīng)》《禮記》《漢書》《淮南子》《風俗通義》《帝王世紀》《史記》證明:女媧是中華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是中華民族的母親?!皳煌猎烊恕薄盁捠a天”“制笙簧”數(shù)千年廣為傳頌。女媧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內(nèi)容豐富,是史前文明和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

中國自古都是以農(nóng)耕文化為主的農(nóng)業(yè)大國,“皇天后土”,祭天祭地,拜天拜地,天地最大?!盎侍臁眲t伏羲,伏羲管天,“后土”是女媧,女媧管地。土能生萬物,五千年華夏民族繁衍生息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人們自然而然地把土地視為母親,把后土圣母尊為可以承載萬物和滋養(yǎng)萬物的初元始祖。早在4000多年前,軒轅黃帝就在黃河與汾河的交匯處掃地為壇,祭祀后土,女媧被認為是代表大地之神,地母之神,自此后土文化開始形成。到了漢代,漢武帝派多次登臨黃河岸邊,于汾陰脽上修建設置后土祠,讓過去的野外露天土地祭祀搬到了室內(nèi),汾陰脽上后土祠就成了兩年多年來歷史上帝王土地祭祀的皇家宗廟。自漢武帝起,先后有唐明皇、宋真宗等9位皇帝24次來此祭祀,祈求土地之神保佑五谷豐登,子孫繁盛。后土文化從國家祭祀逐漸廣為流傳到民間對后土神的尊重與祭拜,民間出現(xiàn)了多種形式的土地廟、土地神,至今在山西、陜西、河北、河南甚至南方很多省區(qū)農(nóng)村還供奉著“土地爺爺”“土地娘娘”,是百姓祈求風調(diào)雨順的精神信仰。

二、中華后土文化的價值意義

后土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古老優(yōu)秀根祖文化遺產(chǎn)之一,承載著五千年的文明智慧。從黃帝將汾陰確定為祭祀后土的場所后,五千年來后土祭祀沒有間斷。堯舜時期曾派遣八大官員專程管理掃地壇祭祀后土,夏商朝、西周、東周時期每年均在掃地壇舉行一次祭祀,從漢代將后土祭祀法律化后到明成祖朱棣在北京建立“社稷壇”取代汾陰后土祠和“掃地壇”,后土祭祀活動綿延了四千多年,對社會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其價值表現(xiàn)在豐富了中華民族遠古時期的文學想象,加強了歷代帝王認祖歸宗的儒家忠孝思想統(tǒng)治,促成了中華民族百姓的民間宗教信仰與尊天親地的文化心理形成,傳承著中華民族文化自信與團結凝聚的精神力量。

首先,后土文化的文學價值。女媧是大地之母,其自我誕生、摶土造人、化育萬物、創(chuàng)造樂器和制定婚規(guī)等都充滿了遠古時期的神話傳說色彩。女媧是華夏民族的集體記憶,是與古希臘神話媲美的中國創(chuàng)世紀文學。在后土祠建立之后,不少帝王與文人以后土作為題材進行了文學創(chuàng)作。公元前113年漢武帝去河東郡汾陰縣祭祀后土,泛舟汾河,秋風蕭瑟,鴻雁南歸,感物悲秋,寫下了著名的《秋風辭》:“秋風起兮白云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蘭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泛樓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簫鼓鳴兮發(fā)棹歌,歡樂極兮哀情多。少壯幾時兮奈老何!”全詩比興并用、情景交融,意境優(yōu)美,感秋搖落,嘆息人生短暫與虛無。以《滕王閣序》著稱的王勃寫過《冬日羈游汾陰送韋少府入洛序》,盛贊后土祠:“游汾勝壤,樓船高漢帝之祠;卜洛名都,城邑辨周公之跡。仰天文而窺日月,雖共光華;憑地理而考山川,即殊南北。”唐代詩人李嶠作《汾陰行》“君不見昔日西京全盛時,汾陰后土親祭祠。齋宮宿寢設儲供,撞鐘鳴鼓樹羽旂。漢家五葉才且雄,賓延萬靈朝九戎……鼎湖龍髯安可攀。千齡人事一朝空,四海為家此路窮。豪雄意氣今何在,壇場宮館盡蒿蓬。路逢故老長嘆息,世事回環(huán)不可測。昔時青樓對歌舞,今日黃埃聚荊棘。山川滿目淚沾衣,富貴榮華能幾時。不見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飛?!备袊@生命與時光的流逝:唐玄宗創(chuàng)造了開元盛世,非常注重農(nóng)業(yè)的發(fā)展,親臨后土祠作《祀后土文》:“恭維坤元,道昭品物,廣大茂育,暢於生成,庶憑休和,惠及黎獻。博厚之位,粵在汾陰,肅恭時巡,用昭舊典。敬以琮幣犧牲,粢盛庶品,備茲瘞禮,式展誠愨。”表達了對土地之神十分誠摯的祭拜之情。唐朝的張余慶寫了《祀后土賦》對大地之神充滿了贊譽。即使是在二十一世紀的當代文學中,以后土作為題材的文學作品也不斷涌現(xiàn)。著名的四川大巴山鄉(xiāng)土作家賀享雍的農(nóng)村題材長篇小說《后土》,展示了農(nóng)民對土地深沉之情。作家出版社出版推出的寧志榮《皇皇后土》,全書在跨越五千年的華夏文明史中詳細梳理后土文化的產(chǎn)生、沿革和賡續(xù),讓人們可對后土文化有著更深刻的感悟與理解。大地是人類唯一的棲息之處,黃帝之設壇、漢武帝之詩、唐玄宗之碑、宋真宗之蕭墻碑、王勃之賦、薛瑄之詩、顧炎武之游記等,都負載了后土文化的豐富內(nèi)涵。葉煒長篇小說《后土》集中書寫了“土地廟”的故事,雖然土地廟早就從鄉(xiāng)村公共生活的中心退居邊緣,并已衰敗和荒廢,但在村莊的重大活動和儀式中其依然不可缺席,是全村人的“精神家園”,小說揭示了人和土地的關系。

其次,后土文化的歷史與政治功能?!吨芏Y》《左傳》《史記》《國語》《論語》《孟子》《淮南子》以及二十五史等史料和文獻都對后土予以明確記載。尹虎彬詳細考證了“后土”文化的歷史淵源及歷代典籍的記錄,他列舉了一系列典籍論證后土文化的歷史形成與民間走向,如《禮記·月令》曰:“中央土,其戊己,其帝皇帝,其神后土。”《國語·魯語上》曰:“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殖百谷百蔬;夏之興也,周棄繼之,故祀以為稷。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后土,能平九土,故祀以為社?!薄蹲髠鳌の墓四辍?“舜臣堯,舉八愷,使主后土?!啊妒酚洝し舛U書》:“《周官》曰:冬日至,祀天于南郊,迎長日之至;夏日至,祭地祗?!薄吨芏Y·大司樂》有祭祀地祗的記載:“冬日至,祀天于圜丘;夏日至,祭地于方澤?!盵2]通過這些典籍的記載,闡釋其從自然神、文化英雄和祖先神的歷代神話里如何進入正統(tǒng)道教神龕里,在如何走向民間化的演繹過程。歷代帝王對后土祭祀具有明顯的政治價值,漢代統(tǒng)治階級非常注重“孝道”文化。漢武帝在位54年,是完成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大帝國的重要歷史人物。漢武帝曾先后六次來后土祠,其意義是踐行其孝道文化,對中華民族的母神予以祭拜追念,也就是對整個華夏民族母親的孝道。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后,以道德層面來約束政治行為為后世朝代所尊崇,其孝道思想非常牢固,歷史上首次推出了“舉孝廉”制度。董仲舒向漢武帝提出的“天人三策”“三綱五常”等儒家思想被漢武帝所采納,以孝治天下也成為當時最受掌權者追捧的治國新思想。唐玄宗親自祭拜后土祠,據(jù)《榮河縣志》記載:“修祠掘地,得古銅鼎二,大者容四升,小者容一升,皆青色”。因得鼎而下令改汾陰縣為“寶鼎”縣。祭祀而得鼎,萬事吉祥,玄宗大悅,決議擴建后土祠。宋真宗則直接自稱趙氏宗族的始祖是“人皇氏”,即女媧,其后為軒轅黃帝。宋真宗下令大規(guī)模的擴建后土祠,動用士兵5000之眾,史稱“規(guī)模壯麗,同于王室”,擴建完成的后土祠為“海內(nèi)祠廟之冠”。宋真宗以女媧、黃帝之宗室后裔自居,以顯示其“天賦王權”的高貴作統(tǒng)治輿論宣傳。南宋、金元時期,帝王沒有親自去后土祠祭祀,但都派遣官吏專員去代帝祭祀,直到明代在北京設置“社稷壇”,后改為“地壇”,作為皇帝祭祀后土的專用場所。祭祀后土,在政治上也傳達著國家行政最高權力一直對于農(nóng)業(yè)發(fā)展的高度重視,祈求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社稷安定,人民安康的美好愿景。

第三,后土文化的民間信仰與宗教意義。道教是中國本土國教,后土原本是道教神名,全稱為“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祇”,亦名“承天效法土皇地祇”,掌陰陽,育萬物,被稱為大地之母,“后土娘娘”,名列道教尊神“四御”中的第4位天帝。對后土的信仰源于中國古代對土地的崇拜?!抖Y記·都特牲》曰:“地載萬物,天垂象,取材于地,取法于天,是以尊天而親地也。故教民美報焉?!惫糯藗兩钣匈囉诘?故“親于地”,并加以“美報”,從此遂有“后土”的崇拜。周禮載:“王大封,則先告后土。”左傳云:“君履后土,而戴皇天,皇天后土,實聞君之音?!钡綕h代,后土祭祀成為國家統(tǒng)一的信仰,被認為是黃帝之佐,承載萬物之土地之神,漢文帝時“冬至祀太一,夏至祀地只”。在民間,后土祭祀廣為流傳,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都被稱為“社神”,成了祭祀系統(tǒng)中的祀典之神。按照我國民間的習俗,每到播種或收獲的季節(jié),農(nóng)民們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報土地神。古人認為土生萬物,所以土地神是廣為敬奉的神靈之一。到明代的時候,由于朱元璋非常信奉土地神,于是遍布全國城鄉(xiāng)數(shù)以萬計的土地祠里虔誠地供奉著“土地公公”“土地奶奶”尊神。對土地公、土地婆的信仰寄托著普通百姓祛邪、避災、祈福的美好愿望。每到春播秋收,人們大肆操辦土地神祭祀,期望地潤萬物,五谷豐登。民間對土地神的信仰,還包括一種普遍的喪葬文化中的“祀后土”禮俗,唐宋以來,古人常在建墓、上墳或舉行喪禮時都把祭祀后土作為重要的儀式,先拜后土(土地神像,靈牌靈位前的咒符),再拜先祖與亡人,必須作祭(祀)后土文,對先祖及亡親在世功德予以贊美。

第四,后土文化的與當代社會核心價值觀。后土文化是一種民族的基因文化、根祖文化,是中華民族延續(xù)幾千年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民族文化,符合儒家與道家的本土文化。后土祭祖是對華夏共同的母親女媧進行紀念,體現(xiàn)了民族的孝道文化。與黃帝一樣,女媧也是中華民族的共同的人文始祖,值得華夏兒女代代緬懷與追思。天地父母生養(yǎng)我,我之身源自祖先。即使在二十一世紀的現(xiàn)代社會,我們理所應當不要忘記民族之根,華夏血脈之源?!妒酚洝ざY書》也說:“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師,是禮之三本也?!庇浱斓刂?謝先祖之德,在先祖的福佑下凝聚華夏民族的奮斗精神,親緣感情,為中華民族復興而共同努力。后土崇拜與祭祀,體現(xiàn)著天地和諧、天人合一的價值理念,彰顯了共同維護人類與地球土地資源的生態(tài)文明意識,尊重后土,熱愛大地,綠色發(fā)展是人類共同的主題。后土信仰為當代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道德觀的形成奠定了雄厚的文化基礎。在論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時,國家非常重視中華傳統(tǒng)文化對全民族的文化自信作用,“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讓世界更好認識中國、了解中國,需要深入理解中華文明,從歷史和現(xiàn)實、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角度深入闡釋如何更好堅持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盵3]后土信仰作為中華文化的基本底色,是一個充滿歷史信息和民族感情的文化符碼,對新時代文化建設與文化復興有著重要的價值功能。

三、中華后土文化傳承與發(fā)展研究

文化的傳承包括器物文化、制度文化與精神文化的傳承。后土文化作為一種歷史悠久的國家制度與信仰文化,在幾千年的歷史傳承中具有強大的滲透與意識形態(tài)的作用,與儒家道家文化結合,形成了一股強大的凝聚民族精神力量的土地崇拜的祭祀文化,滿足了農(nóng)耕文明的精神價值需求。歷史發(fā)展到近現(xiàn)代,由于西方現(xiàn)代文明的浸染,傳統(tǒng)文化在一定程度是遭受到了沖擊,特別是經(jīng)歷過上世紀的“文革”后,后土文化被當作封建意識遭受嚴重打擊,曾經(jīng)遍布全國各地的后土宮、后土祠、后土廟遭受人文破壞與拆除。雖然現(xiàn)在民間存在一些與后土相關的文化余韻,但各地真正對女媧(土地神,土地娘娘)的祭祀與土地神靈的精神崇拜已經(jīng)很少。因此,加強后土文化的保護研究與繼承,是一項重要而緊急的任務。建議對后土文化的傳承發(fā)展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加大后土文化的挖掘與研究。幸運的是,全國最古老、最具有歷史紀念意義、最值得大力宣傳的萬榮后土祠已經(jīng)得到了比較完善的保護,當?shù)爻闪⒘恕昂笸廖幕芯繒薄?996年,國務院確定萬榮后土祠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地方政府開展了一系列后土文化宣傳活動,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近幾年國內(nèi)各界人士,港、澳、臺胞及海外華僑,尋根問祖,慕名而來,祭祀后土。尤其在后土圣母誕辰之日(農(nóng)歷三月十八)和十月初五廟會期間,后土祠祭拜的善男信女,商旅游客,人流如潮。這幾年開展了一些后土文化的學術研討“2022年萬榮·中華后土文化論壇”在線上舉行,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山東大學、復旦大學、上海大學、山西大學、山東建筑大學、山大工藝美術學院、中國農(nóng)業(yè)博物館、中國民俗學會等十余所高校和科研單位的三十余名專家學者,以及萬榮縣的后土文化愛好者參與研討。[4]“2023年萬榮·中華后土文化論壇”線下線上同時舉行,同樣有三十多位專家學者參加。兩次會議成果斐然,大家一致肯定了后土文化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組成部分,是五千年中華文明得以傳承發(fā)展不可或缺的根脈。后土文化是中華民族特有的土地崇拜,對于后土的崇祀,體現(xiàn)著中國人的自然觀、生死觀和價值觀。2023年大會收到論文51篇,研究成果近300萬字,圖片1000余幅。[5]后土文化研究出現(xiàn)了一批學者專家,以山西籍最多,董永剛、柴化安、陳振民、孫安邦、尹虎彬、姚春敏、姚小鷗、楊富斗、王世仁、李志鴻、韋正春、郭俊紅、王麗、苗保軍、李文等,他們從多個層面對后土文化進行了考察與研究。學界對汾陰“祀后土”研究整體上處于零散狀態(tài),多屬于個案研究,如歷代帝王祀后土的時間、地點及所留遺跡,后土地祇的定位等,局限于常識性知識簡介。比較完整的是萬榮縣委主編的《汾陰后土祠》,但也僅50頁,搜集了從漢武帝時期到清代與汾陰后土祠相關的詩歌并予以注解,沒有任何研究論文。董永剛所著《歷代帝王與后土祠》對后土祠的來歷、建筑、碑刻及帝王祭祀進行了簡單的介紹,沒有涉獵到研究層面。寧志榮《皇皇后土》,樊永福《后土祠》都是帶有文學想象的。還有柴化安《話說后土祠》,陳振民《萬榮后土祠》等著作內(nèi)容單薄,皆為常識普及。對于汾陰“祀后土”研究幾乎還處于常識性介紹階段,未涉及汾陰“祀后土”的整體研究,有待于從文化學、宗教學、歷史學及文學等深層意義上進行論證。

其次,加大對后土文化的傳承與現(xiàn)代傳播。要傳承后土文化,首先是資料的搜集、整理與保存,需要對破舊腐蝕的文物進行維修再建。目前,汾陰睢上“祀后土”的資料失存與零散,缺乏系統(tǒng)完整的研究。軒轅黃帝、漢武帝、唐玄宗至宋真宗汾陰睢上“祀后土”的前因后果、祭祀禮制、人數(shù)規(guī)模等缺乏明確的史料;現(xiàn)存的碑刻實物史料、地方府志、文獻史料及研究成果等資料比較零散,很少有人系統(tǒng)整理研究。汾陰睢上“祀后土”的后土文化亟待搶救與整理。后土及“祀后土”的歷史演變脈絡、“祀后土”典制儀式、后土習俗、歷史傳說、民間故事、后土歌謠和等一系列問題都無人系統(tǒng)整理。汾陰睢上“祀后土”的宗廟實物破舊與損害。本應是歷史風水寶貴之處,帝苑祭拜的莊重廟宇,從明代以后淪為燒香許愿的“土地廟”,廟宇建筑斑駁破舊,后土塑像經(jīng)歷年戰(zhàn)爭與香客熏擾,損害嚴重。急需相關部門撥款維修與圣像重塑。關于后土文化的現(xiàn)代傳播更是遠遠不足,相關的某國土局曾多次考察,準備在此建立“國家土地博物館”但結局至今未果。隨著現(xiàn)代人工智能技術與5G技術的發(fā)展,希望未來通過新媒體高清數(shù)字掃描技術、全景拍攝、4k超高清延時攝影等,配合虛擬現(xiàn)實VR技術,對汾陰睢上“祀后土”進行數(shù)字化制作與宣傳。對后土及后土文化進行傳承、保護和利用。

后土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是與祭祀軒轅黃帝同等重要的民族精神文化,“皇天后土”表達著古代帝王與黎民百姓“敬天崇地”的自然崇拜和“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也是原始宗教“土地崇拜”的具體表現(xiàn)。土地是先民賴以生存和孕育萬物的根基,衣食住行都離不開大地哺育,因此賦予土地以神性,崇拜土地、祭祀土地成為所有農(nóng)耕文明生產(chǎn)方式的精神追求。從軒轅帝開始中華民族對土地的崇拜祭祀,證明了華夏民族對大自然、對養(yǎng)育人類的大地之母的感恩與敬仰。在新的時代,通過后土文化的繼承發(fā)展與現(xiàn)代傳播,理清后土文化的獨特創(chuàng)造、價值理念與文化意義,提煉與現(xiàn)代社會相協(xié)調(diào)的精神標識,讓后土文化精神與其他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精神一起融入當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話語之中。

猜你喜歡
后土女媧中華民族
后土文化:土地崇拜的信仰傳承
廉政瞭望(2024年4期)2024-04-22 21:10:19
中華民族的獨立之路
女媧
聚焦中華民族之瑰寶“非遺”
北廣人物(2020年51期)2021-01-10 11:26:28
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力保證
當代陜西(2019年21期)2019-12-09 08:36:10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女媧造人
女媧造人
女媧造人
幼兒100(2017年8期)2017-04-16 05:20:18
萬榮后土祠大殿楹聯(lián)賞析
對聯(lián)(2016年8期)2016-05-24 09:28:04
临夏市| 曲松县| 邢台县| 苏尼特右旗| 普格县| 台南县| 临清市| 惠水县| 镇赉县| 都江堰市| 龙山县| 广南县| 禄劝| 健康| 安达市| 潍坊市| 沂南县| 福鼎市| 敦化市| 交城县| 和田县| 井陉县| 石屏县| 于都县| 城步| 潜江市| 九台市| 玉门市| 弋阳县| 丰县| 开阳县| 阿瓦提县| 德阳市| SHOW| 舒城县| 遂溪县| 自贡市| 滨海县| 长海县| 连南| 宁陵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