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音樂史學教授馬克·費拉古托于2019年出版的專著《貝多芬:1806》從微觀史學角度出發(fā),將目光定格在貝多芬創(chuàng)作生涯中的重要年份(1806年),探討貝多芬該時期的創(chuàng)作過程及其是如何通過音樂構建國際聲譽的。此書以獨特的研究視角與敘事風格重新審視關于貝多芬的“英雄性”問題,為研究貝多芬提供了一個創(chuàng)新的、有啟發(fā)的方向。
[關鍵詞]《貝多芬:1806》;史學視角;微觀史學
[中圖分類號]J60-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24)04-0199-03
[收稿日期]2023-11-03
[作者簡介](王瑞婷(2000—),女,福建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福州 350000))
作為音樂歷史上的傳奇人物,路德維?!し病へ惗喾遥↙udwing van Beethoven)憑借其超凡的音樂創(chuàng)造力、杰出的音樂作品、苦難的人生經歷被人們所熟知并銘記。在19世紀,貝多芬作為“一位耳聾的天才、與命運抗爭的英雄”激發(fā)了人們的無盡想象,其作為藝術家所展現(xiàn)出的對獨立人格與自由精神的追求與當時社會的理想完美契合,因此被浪漫主義者推向神壇,締造了“貝多芬神話”。時至今日,貝多芬依舊無處不在:在文化界,貝多芬被視為公共性的文化符號;在藝術界,貝多芬是藝術家靈感的來源與發(fā)揮的素材,他對抗命運的英雄人格、易怒不定的性格、坎坷苦難的人生都被畫家、導演、作家等進行想象和補充;在思想界,貝多芬成為具有超驗精神和典范哲理的啟示與訓示,其作品被進行多重思想上的解讀。從19世紀到現(xiàn)代,貝多芬始終位于神壇之上,人們對英雄主義的關注也讓“英雄”的標簽深刻烙印在他的身上。
人們總是將貝多芬的一生作為超越和抗爭的敘事來解讀,這就導致了我們對貝多芬認識的局限,特別是面對他的中期作品時始終執(zhí)著于其英雄氣質。1803年至1812年是貝多芬藝術性和思想性達到完美融合的階段,他在此期間創(chuàng)作了《第三(英雄)交響曲》(Op.55)、《第四鋼琴協(xié)奏曲》(Op.58)、《“拉祖莫夫斯基”弦樂四重奏》(Op.59)等一系列代表性作品,其音樂作品中突出的英雄氣質使人們將此時期稱作“英雄十年”。近二三十年,學者漸漸開始關注貝多芬中期作品中的“其他聲音”,探索其被邊緣化的風格,長期致力于18、19世紀歐洲藝術音樂研究的音樂歷史學教授馬克·費拉古托(Mark Ferraguto)就是其中的一位。費拉古托質疑貝多芬中期的英雄主義范式,認為英雄主義范式并不能反映出該時期音樂的異質性,進而轉向了對貝多芬中期音樂的研究,其所撰寫的《貝多芬:1806》從微觀史學視角出發(fā),將目光定格在1806和1807年初貝多芬創(chuàng)作的幾部作品,通過考察與這些作品相關的人、物、地點和環(huán)境探討貝多芬該時期音樂風格的形成以及他是如何通過這些作品謀生并構建國際聲譽的。在書中,費拉古托以獨特的研究視角與敘事風格重新審視了“貝多芬”的英雄性問題,他另類且全新的解讀向我們展示了貝多芬“英雄”形象的另一面,書中所采用的微觀史學方法論更是為研究貝多芬提供了一個創(chuàng)新的、有啟發(fā)的方向。
一、始于個案、放眼整體的文章結構
始于個案、放眼整體的文章結構是《貝多芬:1806》的一大特點,個案指構成全書的每個章節(jié)內容,而整體指作者為論證貝多芬1806年音樂作品中的“非英雄性”的最終寫作目的。從文章框架上看,書中的每個章節(jié)都具有獨立的主題與關鍵詞,全書共分為六個章節(jié),分別為:萊昂諾爾之后;為演奏家所作的音樂作品:Op.58和Op.61;為外交官所作的音樂作品:Opus 59;為文化英雄所作的音樂作品:Op.60;為法國鋼琴所作的音樂作品:WoO.80;為劇作家而作的音樂作品:Opus 62。其中,第一章提綱挈領,著重敘述了關于費拉古托所確定的貝多芬1806年所創(chuàng)作的管弦樂作品的主要特征——一些并不符合人們對英雄主義風格看法的特征,以此交代貝多芬1806年間“風格轉向”的個人背景和政治背景。第二至六章則對一部或者一組作品進行研究,以某部音樂作品或某一流派與某一中介影響的關系為框架,探討貝多芬1806年音樂作品的創(chuàng)作過程。
作者的寫作思路是,將貝多芬在1806年初到1807年初創(chuàng)作的一系列作品:《第四鋼琴協(xié)奏曲》(Op.58)、三首《“拉組莫夫斯基”弦樂四重奏》(Op.59)、《科里奧蘭序曲》(Op.62)等以分散的形式放置于與之相關的不同主題的各個章節(jié)當中,并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詮釋。如在第三章“為外交官所作的音樂作品:Opus 59”中,作者就將三首《“拉組莫夫斯基”弦樂四重奏》與“外交官”一詞相對應,通過與當代美學辯論并聯(lián)系當時的政治背景以及拉組莫夫斯基本人的外交官身份,探討了貝多芬在四重奏中對俄羅斯民歌的處理方法。而在第四章“為文化英雄所作的音樂作品:Op.60”與第五章“為法國鋼琴所作的音樂作品:WoO.80”中,費拉古托又分別從不同的角度詮釋了貝多芬的音樂作品。在第四章中,作者根據(jù)當時席卷音樂廳、劇院、雜志的“海頓狂熱”浪潮重新審視了貝多芬的《第四交響曲》;在第五章中則從樂器角度對貝多芬《c小調32段變奏曲》的創(chuàng)作過程進行了探討。
通過對《貝多芬:1806》文章結構的梳理可以看出,該書的每個章節(jié)都是相互獨立的存在,這種獨立不僅存在于章節(jié)主題內容的不同,還體現(xiàn)在每個章節(jié)中對音樂作品分析角度的差異上。誠然,費拉古托這種對音樂作品的獨立解讀會給人帶來敘事上的割裂感,但在筆者看來,作者在寫作中其實從未繞開原本的寫作目的,各個獨立章節(jié)都具有緊密的內在聯(lián)系。縱觀全文,雖然每一章節(jié)論述的主題都有所不同,但實際上皆是對貝多芬中期音樂中“非英雄性”的探討,換言之,每個“碎片化”的個案分析最終都會導向對貝多芬“英雄主義”面紗的揭露。
二、以小見大、識微見幾的研究方法
20世紀后半葉以來,西方音樂史學在研究方向、史學觀念與方法論上都發(fā)生了很大的改變。在反思精神與批判性思維的推動下,人們開始對傳統(tǒng)的實證主義進行解構,并對音樂史學方法論和未來發(fā)展問題展開持續(xù)的討論,音樂學界新見迭出。經過復雜多變的嘗試與變化,如今,當代西方音樂史學已呈現(xiàn)出從“史料—史述—史論”到“史論—批評性詮釋”的范式轉換和微觀、精讀、詳析和深究的研究取向。同時,從宏觀逐漸轉向微觀也已成為當代音樂史學寫作的一大趨勢。在此背景下,費拉古托緊跟時代的腳步,以微觀史學為方法論,撰寫了《貝多芬:1806》這部與當代音樂史學研究取向相契合的貝多芬專著。
從歷史上看,微觀史學形成于20世紀70年代末,起源于意大利,而后影響范圍擴大至歐洲各國。一般說來,微觀史學指的是從事這種研究的史學家不把注意力集中在涵蓋遼闊地域、長時段和大量民眾的宏觀過程,而是注意個別的、具體的事實,即一個或幾個事實或地方性事件,以局部現(xiàn)象輻射深入研究整體的一種歷史研究。受微觀史學觀念的影響,費拉古托在書中明確概括了微觀史學的三個特點,即“對具體案例或情況的分析(而不是跨越十幾年或幾個世紀的發(fā)展),強調使用微觀調查來回答更大的歷史問題,以及將歷史個體視為‘有意識的行為者而不是‘歷史的巨大的潛在力量手中的傀儡”,并根據(jù)這些概念展開寫作。
根據(jù)費拉古托所概括的微觀史學特點來看,《貝多芬:1806》一書的微觀性首先明確地展現(xiàn)在該書的標題上,即對貝多芬這一歷史中的個體生命中某一時間節(jié)點(1806年)的摘取,充分體現(xiàn)了對研究對象與范圍的確定。在作者看來,1806年這個年份在貝多芬的中期時間段里顯得尤為特殊,它雖是貝多芬“英雄十年”中的一部分,但該時期的音樂作品卻并不符合貝多芬中期通常的英雄主義范式。不同于以宏觀視角按照時間順序和風格特征對貝多芬一生進行梳理的著作,《貝多芬:1806》將1806這個年份單獨摘取出來,著重考察該時期的音樂作品,不僅切斷了歷史的連續(xù)性,同時也擯棄了貝多芬話語中的宏大敘事,是對貝多芬中期“英雄性”以外“聲音”的發(fā)現(xiàn)。
除了對研究對象與研究范圍微觀性的強調,微觀史學還強調以局部現(xiàn)象輻射深入研究整體,使用微觀調查來回答更大的歷史問題。費拉古托在寫作中也充分踐行了微觀史學這一概念,他采用了布魯諾·拉圖爾(Bruno Latoar)的《重組社會:行動者網(wǎng)絡理論導論》中的“行動者網(wǎng)絡理論”,將貝多芬與人、物、地點和環(huán)境聯(lián)系起來,通過行動者網(wǎng)絡的編織來揭示更深層的問題。雖然書中并沒有對拉圖爾進行仔細的討論,但拉圖爾對理論中“調解”的概念的定義卻為該研究提供了寶貴的幫助。在拉圖爾看來,中介是一種對象、事件、存在、思想、話語、實踐或組合,它不是簡單地傳送意義,而是轉變、翻譯、歪曲和修改意義。費拉古托正是運用了“調解”的概念,將中介作為一種分析范式,以指出藝術創(chuàng)作并不是由藝術家個人支配完成的,而是一種“集體工作”的觀點。如在第三章“為外交官而作的音樂作品:Opus 59”中,作者集中討論了《“拉組莫夫斯基”弦樂四重奏》中的俄羅斯曲調風格與學者風格之間的張力,主要圍繞獻曲人拉組莫夫斯基的政治身份以及他對音樂界和維也納的參與重新評估貝多芬在四重奏里對俄羅斯民歌的處理方法。在這里,拉組莫夫斯基并未對貝多芬提出具體的創(chuàng)作要求,但其外交官的身份卻調節(jié)了貝多芬在四重奏中對俄羅斯民歌風格的運用。由此看來,《“拉組莫夫斯基”弦樂四重奏》并不是貝多芬獨自創(chuàng)作的,而是由他個人、社會與政治協(xié)同建構的結果。
縱觀全書,以小見大、識微見幾的研究方法在寫作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費拉古托在研究中始終致力于挖掘貝多芬生活中的各種關系,通過觀察貝多芬生活中的微小事件、分析其音樂片段,揭示貝多芬音樂的創(chuàng)作過程以及貝多芬音樂風格的轉變原因,這種微觀史學方法論指導下的寫作,無疑為我們認識貝多芬音樂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式,同時也讓我們對微觀史學的研究方法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
然而,作者對挖掘邊緣事物的執(zhí)著以及不按傳統(tǒng)的風格、作者身份、作品概念而是以自身條件為參照對音樂進行的解讀,使之有過度強調主觀想法的嫌疑。即使作者在文中表明:“忽視對風格和時期的考慮既不可取也不可能”,但在實際寫作中我們并沒有看到作者對貝多芬中期風格全貌的論述,這也許會使得讀者在看待貝多芬中期音樂時忽略該時期作曲家發(fā)生的重大事件而陷入一種以偏概全的漩渦之中。
三、“文本細讀”的寫作策略
聆聽貝多芬音樂作品中的“非英雄性”,突破貝多芬中期音樂風格的傳統(tǒng)認知是費拉古托最為關注的事情,也是他撰寫《貝多芬1806》的目的所在。為實現(xiàn)這個目的,費拉古托在書中采取了“文本細讀”的寫作策略。“文本細讀”即細致地研究作品的上下文及其言外之意,它產生于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的英美“新批評”文學理論,主張從作者研究轉向文本研究,強調對文本進行細致入微的閱讀和分析,由此深入作品的結構以揭示其審美內涵。費拉古托的書寫在結構與內容上似乎都透露著“文本細讀”的觀念,在《貝多芬1806》的寫作中,作者首先將目光聚焦在一個音符上,在序言部分對貝多芬《第四鋼琴協(xié)奏曲》中開頭的G大調和弦進行了分析,由此引發(fā)對貝多芬音樂創(chuàng)作的思考,而后則通過每一章節(jié)不同主題以及章節(jié)下不同音樂作品的論述呈現(xiàn)出貝多芬中期音樂中的“非英雄風格”。從章節(jié)布局上看,每個章節(jié)都呈現(xiàn)出獨立分散的狀態(tài),但每部獨立的音樂作品都在不同程度上呼應了各個章節(jié)的主題,而后方才構建出了貝多芬“非英雄風格”形象的寶塔。在微觀層面,在對貝多芬1806年創(chuàng)作的音樂作品進行單獨和歷史性的討論時,費拉古托并沒有對每一首曲子進行“逐一”分析,而是選取音樂中獨特的瞬間,并以特定的方式闡明各個音樂作品中獨特瞬間的意義,像是《第四鋼琴協(xié)奏曲》和《小提琴協(xié)奏曲》中富有表現(xiàn)性的內在瞬間、《“拉組莫夫斯基”弦樂四重奏》中的“俄羅斯風情”瞬間、《第四交響曲》中的“海頓式”瞬間以及《科里奧蘭序曲》中的程式暗示性瞬間。通過對音樂瞬間的分析,作者重新審視了這些音樂的社會功能與美學價值,以達到揭示貝多芬該時期音樂風格“非英雄性”特點的目的。
此外,《貝多芬:1806》結合音樂分析與背景研究,采用了微觀史學方法論與在人文學科中流行的行動者網(wǎng)絡理論,對1806年初至1807年初的貝多芬音樂進行了進一步的細化。在文章中,作者同時運用了音樂分析、史料論證、文化解讀,針對不同章節(jié)中的音樂作品進行多角度的分析,將音樂審美與社會文化有效地聯(lián)系起來以探討貝多芬的日常生活與音樂的關系。這種將音樂、個人、社會相結合的寫作方式,不僅體現(xiàn)了對傳統(tǒng)音樂史學寫作中音樂文本與社會文本之間裂痕的填補,還從新的角度給予了音樂作品更加深層的解讀,同時也為該書增添了趣味性,如在第二章“為演奏家所作的音樂作品:Op.58和Op.61”中,費拉古托對約翰·卡爾·弗里德里?!ぬ乩锇K固仃P于演奏家的論文進行了解讀,以此說明同時代演奏家對內在性的重視并借此指明《第四鋼琴協(xié)奏曲》的兩個表現(xiàn)主題對理想演奏家內在表現(xiàn)力的展現(xiàn)。在這里,我們似乎很難辨認出費拉古托關于演奏技巧的論述是在協(xié)奏曲中的表現(xiàn)性時刻起到了中介作用,還是僅僅作為解釋這些協(xié)奏曲中的表現(xiàn)性時刻所提供的一種歷史背景。
結語
總的來說,盡管費拉古托所著的《貝多芬:1806》一書存在一些令人困惑的問題,但我們并不能否認該書的學術價值。作為一部“非典型”的貝多芬專著,《貝多芬:1806》一書通過聚焦歷史中被忽視的邊緣事件,為我們展現(xiàn)了一幅嶄新的歷史面貌。長期以來,對“貝多芬神話”的崇拜使得人們往往只能看到貝多芬音樂中“英雄性”的一面,從而忽視貝多芬中期音樂作品中的“其他聲音”,在此情況下,費拉古托憑借其犀利的目光發(fā)出了“打破貝多芬神話”的宣言,以全新的角度對貝多芬的中期音樂進行審視,給我們帶來了關于貝多芬的全新的思考。他在寫作中擯棄了宏大敘事與傳統(tǒng)二分法,采用微觀史學的方法,打破了預先確定的風格、傳記或美學框架,努力根據(jù)“自己的條件”來認識貝多芬1806年所創(chuàng)作的音樂作品,這種富有創(chuàng)新性的書寫方式不僅是對傳統(tǒng)歷史的挑戰(zhàn),更是對史學寫作的創(chuàng)新。同時,這種獨具趣味性的寫作方式與對音樂作品的另類解讀也使得讀者進一步走進了貝多芬的日常生活當中,以窺見他“英雄”面紗下的另一面。
參考文獻:
[1]FERRAGUTO M.Beethoven 1806[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9.
[2]孫國忠.西方音樂史學:觀念與實踐[J. 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2010(2):20.
[3]陳啟能. 略論微觀史學[J.史學理論研究,2002(1):21-29;161.
[4]LATOUR B.Reassembling the Social:An Introduction to Actor-Network-Theory[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
[5]何寬釗. 文本細讀與音樂批評[J. 人民音樂,2021(7):68-72.)
(責任編輯:金方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