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前茶
“黃嬸,你家媳婦又在訓(xùn)孫子了,你不勸勸?。俊?/p>
“勸什么勸,野馬駒要上套馬桿,那是他媽媽的事兒,我這兒還有魚糕要蒸呢!”
下班的人都在排隊(duì)等魚糕蒸出來,整個店鋪里水汽氤氳,竹制的大蒸籠疊放得比人還高,黃嬸不得不踩著凳子,將最高處的蒸屜架上去。
黃嬸是個性格爽朗的老媽媽,62歲,老家在湖北荊州,幾年前賣掉了荊州老家的大房子,來江蘇如皋投奔兒子。來了不久,她就打算在離家不遠(yuǎn)的古鎮(zhèn)老街上開一家魚糕店,把她在荊州做慣的手藝用上。
她的丈夫黃叔本來不想干這么累的營生,黃嬸就啟發(fā)他:“天天待在兒媳婦跟前,她管孫子管嚴(yán)了你心疼,管松了你又嫌沒規(guī)矩。老話說,不癡不聾,不為家翁。怎么裝聾作啞呢?不如咱們另外有事要忙?!?/p>
黃叔細(xì)琢磨老婆的話,覺得有理,就租了個小門面,店就這么開起來了。如今,小店生意興隆,但店門口常年掛著一個小牌子,上面寫道:下午4點(diǎn)到5點(diǎn)休息一小時,敬請?jiān)彙?/p>
街坊都知道,那是老兩口的“接孫時間”。黃嬸先去幼兒園接小孫女,回家陪孩子做手工、玩游戲、吃點(diǎn)心;隔半個多小時,再去小學(xué)接孫子。黃叔也要趁這工夫回家,把做晚飯要用的菜洗凈切好,等著兒子、兒媳婦下班回來。
除了這段時間,多數(shù)光陰,老兩口都待在魚糕店里。魚糜在蒸汽的助力下催發(fā)的鮮香,彌漫在老兩口的發(fā)絲、眉間,氤氳在他們的圍裙、褲擺間,也集聚在他們的袖套間。小孫女愛聞奶奶的袖口,說“真香”。
一周當(dāng)中有這么一兩天,兒媳婦要加班,兩個孩子就會被帶到魚糕店。每逢此時,放學(xué)的小孫女就與街坊的小孩一起玩跳格子;黃嬸在門口放上折疊桌和小馬扎,大孫子就坐下,磨磨蹭蹭地寫作業(yè)。
黃叔有時不放心,帶著兩手正在攪打的魚糜,伸出頭來看大孫子的作業(yè)本,一看孩子的字寫得歪七扭八,就忍不住要指指點(diǎn)點(diǎn)。黃嬸就喊他:“打你的魚糜吧,泄了勁兒就不好吃了?!?/p>
黃叔不服氣,小聲嘀咕:“他寫成這樣,兒媳婦見了又要生氣了。他媽媽也是,30多歲的人了,還是沒耐心。”
黃嬸笑道:“你管作業(yè)你也急。早就說過,咱有分工,老的照料娃娃的衣食住行,學(xué)習(xí)交給小兩口。咱不能越界。”
老兩口也的確沒多少工夫去細(xì)管兩個孩子。店里只請了兩位幫工,都是為給孩子陪讀而從打工地返鄉(xiāng)的中年婦女,做魚糕又是一件極其需要耐心與體力的事,一刻都偷懶不得。
黃嬸兩口子也有分工。黃嬸負(fù)責(zé)將一澡盆大草魚除去魚皮、魚鰭和頭尾,再手持片刀,將連著一部分紅肉的一整條魚脊骨完整取下來。這魚糕要想蒸出來雪白無腥氣,紅肉去除干凈很重要。在黃嬸這兒,魚脊骨也不會浪費(fèi),她利用空余時間在一旁支起小油鍋,將魚骨斬成小段,裹上生粉,炸得酥脆。魚糕買得多的客人,附送一份香炸魚骨,順手撒上一點(diǎn)兒孜然粉,這是絕佳的下酒小菜。
待大草魚脊背上的雪白魚肉被剔去刺、切成片,用涼水反復(fù)沖洗,打成魚糜,黃叔的拿手好戲就開始了。他將一小碗溫?zé)峄_的豬油倒入魚糜,再加入少許水和鹽,順時針努力攪打,一直攪打到魚糜產(chǎn)生黏性,再放入蔥姜水和少許雞精、胡椒粉,進(jìn)一步攪打上勁兒。兩個幫工也幫忙攪打魚糜。這個步驟很累,不一會兒就要停下來喘口氣。
終于,魚糜越來越黏稠,有點(diǎn)兒咬手了,黃嬸立刻端來提前攪散的60個雞蛋的蛋清。這些黏稠清亮的雞蛋清要分3次加入這盆魚糜中。奮力攪打還在繼續(xù),魚糜變得溫?zé)?,從盆里抽出手來,手上粘連的魚糜有了膠質(zhì)感。黃叔抓起一把魚糜,從虎口擠出一個丸子,放入一小碗涼水中,魚丸若能漂在水面上,就說明魚糜可以開蒸了。
黃嬸取出不銹鋼的蒸框,四周刷油,將魚糜舀入,表面用刮鏟徐徐地刮平,再將蒸框逐一放入圓形的大蒸屜,大火蒸30分鐘。隨后,黃嬸將不銹鋼蒸框一一取出,用吸水紙將魚糕表面多余的水分吸干,將剛才剩下的蛋黃與生粉、食鹽調(diào)勻后,在魚糕表面薄薄刷一層,再把蒸框拿去復(fù)蒸5分鐘,魚糕就成型了。
趁熱脫模,這時,整個古鎮(zhèn)的流浪貓都興奮地叫喚起來,有的已經(jīng)向魚糕店飛奔而來,跳到了古橋旁的纜船石上。顧客買多少,黃嬸就像切豆腐一樣切下一塊,再幫顧客切成均勻的薄片,每一片魚糕,頂上是金黃的,糕體是雪白的。有的客人轉(zhuǎn)頭就遞給自家小孩一片,孩子就揪下一半來,去喂纜船石上的貓。
忙碌中,黃家媳婦也到了,她偷偷潛到正專心看魚糕脫模的兒子身后,在他的發(fā)旋上伸手輕彈了一下。黃家大孫子回頭,一見是媽媽,馬上回到小方桌前,愁眉苦臉地拿起了筆。
這天,黃家媳婦顯然心情很好,沒有因?yàn)閮鹤庸φn還沒做完就玩耍而生氣,反而說:“今天開家長會,語文老師表揚(yáng)你了,說你作文寫得好,‘奶奶的魚糕蒸出來,熱的時候上面會微微鼓泡,變得高低不平;等涼了,魚糕上面的金黃色就矮下去一點(diǎn)點(diǎn),魚糕就變平了。老師說,寫得多好呀?;ㄒ稽c(diǎn)時間去觀察生活,不要眼睛只盯著書本。媽媽今天總算記住了這句話?!?/p>
兩個孩子都被接走了,在魚糕店,老兩口賣完最后一塊魚糕,將當(dāng)天沒賣完的魚頭魚尾用油煎黃,倒入滾水,又倒入幾勺剩飯,煮成鮮香醇美的魚湯泡飯。老兩口各吃一碗,剩下的裝在一個鋁鍋里,抱著往家走。走過老宅前的拴馬樁,走過剛剛上齊排門的醬菜店,走過被月光浸染的高高古橋,黃嬸熟門熟路地找到街坊留在那里喂食流浪貓的陶盆或搪瓷盆子,給里面舀上一個魚頭、一勺魚湯泡飯。
夜色中,很快亮起了一雙雙幽幽的貓眼睛,“貍花”來了,“花臂”來了,“張飛”來了,“胖崽”來了……那些貓很有默契,黃叔黃嬸每走過一個飯盆子,就有一兩只貓留下來吃飯,其余的貓,擦著老兩口的褲腳往前走,跟到下一個飯盆前。這些跟腳貓聞得見兩人褲腳上的魚腥氣呢。黃叔蹲下,撫摸一只黑貓的頭頂,感慨道:“離開荊州那一晚,也是這樣的月亮,也有一只黑貓跟了我們一路?!?/p>
黃嬸說:“算下來,咱離家1500多天了呢?!?/p>
黃叔寬慰她說:“人老了,兒孫在的地方才是家——咱到家1500多天了。”
是的,幸好此地也盛產(chǎn)大草魚;幸好,陪伴兒孫時也沒斷了一份自食其力的營生;幸好,在這里,他們與流浪貓、與橋洞、與拴馬樁對視,異鄉(xiāng)的生活也慢慢從青磚縫里長出熟悉感,抵消了當(dāng)“老漂族”的惶恐。
他們終于在這離家千里之外的江南,找到了部分歸屬感與松弛感。
摘自《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