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玉發(fā), 王鵬, 胡永亮, 馬文虎, 馬東祥
(中國建筑土木建設有限公司)
海綿城市已經成為推動綠色建筑建設、低碳城市發(fā)展、智慧城市創(chuàng)建的重要指導思想,是現(xiàn)代綠色技術、社會、環(huán)境、人文等諸多因素的深度融合,不但能夠實現(xiàn)水資源的整合利用,而且緩解了城市熱島效應,減少了城市內澇災害的產生,將海綿城市理念運用在房屋建筑中,有利于突破工程建設發(fā)展瓶頸,提高房屋建筑的經濟效益和生態(tài)效益。
海綿城市是一種城市雨洪管理創(chuàng)新理念,使城市像海綿一樣能夠適應降雨環(huán)境變化,具有良好的雨水吸納利用彈性,從而更好地應對自然災害、滿足發(fā)展需求。從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角度出發(fā),通過構建水生態(tài)基礎設施,結合運用多種科學技術,讓雨水在海綿城市中自由遷移,滲水、滯水、蓄水、凈水、用水、排水是海綿城市理念的集中體現(xiàn)。在進行建筑設計時,需要圍繞這幾個方面展開探索研究,利用各種屋面、墻面、路面、地面采集雨水,降低雨水匯流速度和峰值流量,調節(jié)雨水時空分布,并通過建設雨水處理設施和管網,實現(xiàn)雨水凈化利用的目的,加快雨污分流管網工程建設。尤其是各類老舊小區(qū)的改造工程,充分體現(xiàn)人文關懷的設計原則,注重生態(tài)空間營造,堅持低影響開發(fā),采用生態(tài)型設備設施,為海綿城市發(fā)展提供有力支持。
海綿城市理念在房屋建筑中的應用首先要從總平面布置開始,全面掌握現(xiàn)場自然環(huán)境和施工條件,通過對建筑、道路、綠化的統(tǒng)籌安排,確定室外設施的位置和規(guī)模,管制地面滲透與徑流方向,實現(xiàn)對雨水的有效控制和利用。遵循集約經濟用地的基本原則,處理好建筑與空間之間的關系,可以適當提高建筑層數,降低建筑密度,增加綠地面積,提供更多的雨水下滲空間,減少不透水面積,所以,緊湊型生態(tài)小區(qū)更符合海綿城市理念內涵。在規(guī)劃設計總平面時,除了要集約經濟利用土地,還應該充分尊重原有自然條件,盡量保留溝渠、坑塘、天然水面等水體,保證水源涵養(yǎng)區(qū)足夠,可以將其設計為雨水調蓄設施,改造成雨水花園、景觀水體,以豐富建設場地的生態(tài)性和生物多樣性。充分利用建設場地現(xiàn)有條件,合理安排建筑、道路、綠地及其他設施位置,建筑、道路等不透水區(qū)域應該優(yōu)先布置在透水性較低的高地上,相反,綠地景觀、水體等應該優(yōu)先布置在低洼地段,能夠與自然生態(tài)相結合。在房屋建筑總平面設計時,應該盡可能縮減不透水面積,并降低不透水區(qū)域的連貫性,多設置一些透水性鋪裝地面,將雨水可以順利導入到設計區(qū)域,結合場地要素和綠地景觀優(yōu)化布局。著重控制建筑地下空間的開發(fā)強度,尤其是在中心城區(qū),雖然加強地下空間開發(fā)能夠解決用地緊張問題,但是不利于地下水生態(tài)循環(huán),地下空間開發(fā)強度應該與海綿城市相協(xié)調,嚴格控制相關技術指標,防止對地下水和雨水的循環(huán)利用產生過多干擾,通過增加頂板覆土厚度、設置導水盲管等方式,滿足植物生長需求,為雨水下滲留有足夠的空間和通道[1]。
豎向設計是建筑總圖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海綿城市理念運用同樣具有重要影響,特別是在地形復雜的山區(qū)房屋建筑中,當下雨時,在較大的地形坡度下,無論是直排入河流還是排入市政雨水管網,都會快速排走場地雨水,這不符合海綿城市理念。除了保證基本的安全性、經濟性、適用性,還應該遵循自然水循環(huán)規(guī)律,保護現(xiàn)場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降低對土地的干擾程度。健康的原生土壤能夠為植物生長提供良好環(huán)境,同時具備雨水蓄積和凈化功能,能夠有效過濾污染物。在以往的工程建設中,為了提高地基承載力,會對地基土壤進行加固,降低了土壤的滲透性,削弱了土壤的雨水存儲、凈化能力,還有的工程需要大規(guī)模的高挖低填,會破壞土壤結構層,造成水土流失。針對于此,房屋建筑場地豎向設計要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選擇合適的基礎設計形式,盡可能減少挖填施工,根據自然坡度靈活采用平坡式、臺地式、混合式的豎向設計方案,土方工程和場地施工要控制在建筑物基礎等必要區(qū)域。合理處理道路與綠地之間的關系,一般情況下,道路、廣場要高于綠地,能夠使雨水順利流入周邊綠地,利用原場地地形,可以在局部設計成波浪形,以增強滯留、分散、滲透雨水的功能,盡可能減小坡度,延長波長,增加雨水徑流時間,實現(xiàn)豎向層面的水資源自主循環(huán)。在室外排水管網設計時,采用新型雨水回用系統(tǒng),改變以往單一的雨水快速排出模式,做好滲井、滲排管、蓄水池、深水井等地下設施設計,充分利用地下空間,有效收集雨水,并實現(xiàn)凈化回用,用作景觀綠化、車輛清洗、道路噴灑、水體補充等方面。
圍護結構是房屋建筑與自然環(huán)境交流的主要載體,包括屋頂和墻面,在運用海綿城市理念進行圍護結構設計時,綠色屋頂、花園屋頂、綠墻等都是比較成熟的應用,能夠從源頭上減少雨水徑流量,并且通過檐溝、收集管、蓄水池、雨水箱等設備設施的建造,實現(xiàn)了多途徑的雨水收集利用。嚴格把控綠化覆蓋率指標,充分考慮雨水資源對植物的澆灌作用,加強建筑荷載和防水排水計算分析。將過量雨水順利排入屋頂排水層,考慮屋頂結構能否承受設計壓力,盡可能避免大型、超重構件的使用,而且要考慮對防水層的影響,采用合適施工工藝,降低綠化屋頂對房屋結構和防水功能的影響,根據屋頂承重能力,選擇合適的栽培材料,泥炭土、人造土等新材料的運用能夠有效降低土壤重量。具有良好的保水保肥功能,能夠保證蓄水效果和植物存活率。按照相關標準,綠色屋頂可以分為簡式綠色屋頂和花園式綠色屋頂,從經濟性、技術復雜性的角度出發(fā),采用簡式綠色屋頂更為實際,種植土厚度一般控制在10-30厘米左右即可,如果采用輕量化改良土或無機種植土,產生的屋面荷載相對較小,不需要對屋頂結構做特殊設計,而且也能夠強化雨水管理效果,所以具有較強的推廣可行性。簡式綠色屋頂適用于種植地被植物、低矮灌木等品種,要充分重視高層建筑植物選配,考慮到防水保護的問題,需要控制植物根系生長,同時要保證抗風性、耐寒性、耐熱性等方面要求,在保證存活率的前提下,盡可能做到錯落有致、色彩協(xié)調、系統(tǒng)豐富,能夠形成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生態(tài)系統(tǒng)。
相對于綠化屋頂而言,墻面綠化同樣能夠產生不錯的集水蓄水效果,可以有效減少雨水地表徑流,但在設計施工時存在一定的難度,應用相對較少。綠墻主要由攀緣植物覆蓋建筑外墻形成的,主要種植方式有花槽傾斜放置式、框架式、水培式、模塊式等,通常以常綠植物為主,像常春藤、三葉地棉之類的都能夠保持較長的綠化景觀效果,而且對建筑保溫隔熱十分有利??蚣軤恳骄G墻是將植物種植在墻底部土壤,使用木質網格及金屬框架作為植物攀緣牽引,不需要其他生長基質和灌溉措施,隨著技術的不斷成熟,在海綿城市理念的指導下,綠墻在房屋建筑中的運用將會越來越多。除了綠化屋頂和綠墻的設計,還可以在建筑物下面設置雨水桶等雨水收集設施,實現(xiàn)雨水的就地收集利用,但存儲容積比較有限,應該加強建筑與周邊環(huán)境的有效融合,在降雨量較大的情況下,綠色屋頂、綠墻等設計不能滿足雨水處理需求,需要能夠及時將多余雨水引入到周邊綠地、花壇中,實現(xiàn)雨水整體綜合管理目的[2]。
在海綿城市理念指導下,建筑場地道路交通系統(tǒng)規(guī)劃設計應該從減少不透水面積著手,縮減道路面積是重要途徑之一,在滿足基本交通需求的情況下,盡可能縮短路網長度,減少道路寬度,與傳統(tǒng)方格路網相比,采用主干路與近端路相結合的循環(huán)棒棒糖路網設計,能夠使場地道路面積減少1/4 左右,同時,減少人行道面積,在人流量不大的道路,可以設置單側人行道,甚至取消人行道,采用共享停車、立體停車、地下停車等多種方式,減少地面停車占用空間,適度增加綠色車輛停車位,滿足新能源車停車需求,不但可以降低大氣污染,而且也會減少燃油車對場地雨水的污染。采用透水鋪裝也是減少不透水面積的有效措施,已經獲得了不錯的應用效果,根據面材的不同,透水鋪裝主要包括透水混凝土、透水瀝青、透水磚、水洗石、膠筑透水石、植草磚、鵝卵石等,顯著增強了雨水滲透效率,從根本上解決了硬化路面破壞雨水循環(huán)的問題。在進行場地道路、廣場、停車場等方面設計時,根據承載力需求,采取合適的透水鋪裝類型,一般情況下,地面停車場可以采用植草磚鋪裝,人行道、廣場可以采用透水磚、透水混凝土鋪裝,行車道對承載力要求較高,需要對路面結構和材料運用加強設計,必須同時滿足透水要求和承載力要求。
除了交通系統(tǒng)主體組成部分的優(yōu)化設計,還應該加強細節(jié)處理。路緣石是鋪設在道路邊緣的界石,會高出路面或與路面齊平,基于海綿城市理念需要加強整體的聯(lián)系,通過相互協(xié)作對雨水徑流進行處理和利用。所以路緣石的設計不應該成為雨水流向的障礙,需要通過透水材料立石預制開口,立石部分缺失立石的有效應用,在地勢作用下引導雨水走向,將路面徑流引入到周邊綠地。
場地景觀綠化是雨水調蓄的關鍵所在,是建筑場地最佳的透水面。在以往的景觀綠化設計時,綠地的豎向高度可能會比較高,那樣會增強綠化效果,但是不能產生較好的蓄水作用。從海綿城市理念實踐的角度出發(fā),必須合理設計綠地規(guī)模、形狀、分布結構,盡可能保留原有植被,適當增加綠地面積,根據相關研究表明,綠地規(guī)模提高10%,雨水徑流會降低約5%,在面積一定的情況下,可以增加綠地分布,以減少雨水徑流、降低峰值,提高綠地形狀的復雜度,形狀越不規(guī)則,綠地周長越長,與雨水接觸范圍越廣,雨洪管理效果越好。采用下凹式綠地,下凹深度控制在5cm~10cm左右,綜合考慮土壤滲透力、植物耐水性等方面的要求,在適當區(qū)域做好詳細設計。雨水花園有效結合了植物和微生物的凈化功能,可以充分利用自然條件實現(xiàn)凈化雨水、維護生態(tài)的目的,植草溝能夠緩解水流的沖刷力,降低水流速度,通常作為雨水滯留、凈化處理的重要措施,而且在技術上、經濟上易于實現(xiàn)[3]。
綜上所述,海綿城市理念與綠色建筑發(fā)展存在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有利于推動房屋建筑工程的轉型升級,為人們提供更加綠色、健康、宜居的生活環(huán)境。將海綿城市理念運用到房屋建筑中,能夠提高不同區(qū)域對水資源的整合利用率,提升雨洪管理效果,減少城市內澇問題的產生,實現(xiàn)海綿城市與綠色建筑的深度融合,從而獲得更好的綜合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