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嘉禾
在商業(yè)研究中,周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成功抓住周期的投資者,可以利用周期的起伏,獲得巨大的財富。反之,在周期中迷失的投資者,也會虧損慘重。
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中描述春秋時大商人范蠡的經營之道,“與時逐、而不責于人”,意思就是范蠡非常善于抓住周期,不用依靠壓榨員工來獲得財富。范蠡后來成為中國財神的原型,代表了中國商人把握周期的至高境界。
一個有趣的話題是:為什么同為運輸行業(yè),運輸價格周期在海運中更容易出現,而在陸運、空運中不容易出現?通過分析這個商業(yè)問題,我們就可以更好的理解周期是如何產生的。
以波羅的海干散貨運價指數為例,在2002年僅為約1000點,到2004年底就上沖到了逾5000點,到2005年暴跌至不足2000點,而在2008年5月20日上沖到11793點。
之后,指數快速滑落,到2009年年初跌到不足800點,在2009年年底則飆升至接近5000點。接著步入慢慢熊途,在2016年年初跌至不足300點,可謂慘不忍睹。海運的價格周期也讓人不寒而栗。
在2013年年初,國際航運價格處于低谷時,我因為工作的關系,曾經與當時72歲的希臘船王Simeon Palios有過一次交流。當時,老船王告訴我兩點關于航運周期的經驗:第一、國際航運價格周期非常巨大;第二、沒人能預測航運周期什么時候來,你只需要在周期過熱和過冷時做好相應的準備,利用每一個牛市、度過每一個熊市,長期下去總能賺錢。
站在2013年年初寒冷的航運周期中,下一個漲價周期似乎遙遙無期、讓人絕望。2016年年初,國際航運價格更是降到了冰點。但是,自此開始,國際航運價格又一次步入了上漲周期,指數在2019年一度突破2500點,但是到了2020年又一次跌破500點。
不過,隨后價格又一次暴漲,周期的頂點在2021年達到極致,波羅的海干散貨指數在2021年秋天一舉突破了5500點。而到了2023年初,指數又一次下跌到了接近500點,只有一年多前的1/10。到了2024年5月,指數又回到了2000點附近,是一年前的4倍。
如此眾多的周期,也反應在上市公司的報表中。以中遠??貫槔?005年到2009年、2020年到2023年這兩個航運價格較高的大周期中,獲得了非常高的凈資產回報率,而在2011年到2016年的低谷期則錄得了大量虧損。從其他航運公司的報表上,如招商輪船、中遠海發(fā)等,也能看到類似的現象。投資者只需要調出這些公司過去20年的財務數據,就可以清晰的觀察到它們利潤周期的變動。
但在陸運、空運行業(yè),則很難觀察到如此巨大的周期。從相關的上市公司中,如順豐控股、圓通速遞、韻達股份、大秦鐵路、東航物流等,都不容易看到海運行業(yè)那么巨大的、單純由運價波動而導致的盈利變化周期。在這些行業(yè)和公司中,利潤的變化周期更多來自行業(yè)自身的發(fā)展規(guī)律(比如逐步加劇的快遞行業(yè)競爭、增速下降的煤炭需求等等),而不是大幅波動的運價。
那么,海運行業(yè)相對陸運、空運更大的運價波動周期,究竟從何而來?主要的原因有兩個:海運貨輪更長的建造周期,以及海運更少的替代方式。
首先,相比于陸運使用的貨車、火車車皮、航運使用的貨機,海運所使用的大型貨船的建造周期要長得多。這也就意味著,當價格周期上漲時,海運更不容易立即提供更多的運力、更容易出現運力缺口。而當運力缺口出現時,價格的上漲就屬于必然:想像一下春運時一票難求的場景,你就會明白我的意思。
根據行業(yè)內的經驗,一般的大噸位遠洋船舶,建造周期在12個月左右;集裝箱船則相對更長,建造周期在16個月左右;一些更加復雜的船型,比如大型LNG運輸船,建造周期則可能高達24個月。同時,造船廠的生產排期,也會隨著航運景氣周期上升而加長,波動周期一般在1.5年到3年之間,越是市場景氣則排期時間越長。
根據造船業(yè)的龍頭公司中國船舶歷年的年報數據,可以發(fā)現,當航運景氣周期來臨時,新船訂單的完成時間會明顯拉長。
從2015年到2019年,由于國際航運價格相對較低,中國船舶期間累計承接了152艘民品船舶的訂單,但是交付完工了215艘,完工/承接比值達到1.41。但是,從2020年到2023年,隨著國際海運價格上漲、航運訂單暴增,公司累計承接了402艘船的新訂單,期間只交付了294艘,完工/承接比值下跌到0.73。
反之,對于陸運、空運來說,由于重卡、火車車皮、貨運飛機的生產建造周期,明顯短于遠洋貨輪,同時生產企業(yè)增加產能的速度也更快,因此當運力不足、運價上漲時,新增運力可以很快投產,運費就不容易出現像海運運費一般巨大的周期。
比如,一架運輸機在零件不斷貨的情況下,總裝只需要幾周時間。對于重型卡車來說,一般的訂單生產周期也只有20到30天。這些生產周期,相比遠洋貨輪動輒以年計算的生產周期,不可同日而語。
造成海運價格巨大周期的另一個原因,在于其他的各種運輸方式,可以從一定程度上互相替代,但海運的運輸方式卻是幾乎沒有替代品的。
比如,重卡的運輸和鐵路運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互相替代:在中短距離上重卡更快、更便捷一些,但是鐵路也慢不到哪里去;鐵路運輸在長距離上更加廉價一些,但是重卡也不是貴到不可接受。
(數據來源:Choice 金融終端)
同時,航空運輸的明顯優(yōu)勢在于速度,但是并非完全不可替代。在500公里以下,航空運輸的速度優(yōu)勢相對陸運并不太明顯,而在1000到2000公里的中長距離上,航空運輸雖然更快,但是也沒有快到不可思議的地步:陸運最多慢1到2天而已。
也就是說,重卡、鐵路、航空等運輸方式,之間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互相彌補的。當一種運力出現短缺、導致價格上漲時,另一種運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補充進來。
但是,海運卻具備兩個特征,導致其很難被其他運輸方式所替代:
首先,海運一直是人類最經濟的大宗貨物運輸方式,其運輸成本極其低廉,噸公里成本只有陸運的零頭,和航空運輸更是無法比較。這就導致當海運運力出現缺口時,即使?jié)q價,價格也比其他運輸方式低廉的多,其他運輸方式無法彌補。
其次,盡管有些火車運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替代海運,比如中歐班列,但是這在全球運輸格局中屬于特例,許多海運航線無法、也不可能被陸運取代,比如中國到南美、中國到澳洲的航運路線,不太可能有第二種選擇方式。
因此,海運行業(yè)在經濟周期波動、貨運老化等因素作用下,自身運力產生缺口時,很難在短時間內補充足夠的運力,由此導致了價格的暴漲以及海運企業(yè)的期間暴利。但是,正是這種暴利,又往往導致過多的資本蜂擁而入,從而容易在下一個周期中造成運力過剩。
正是對這種周期的深刻認識和成功利用,成就了一大批富甲天下的船王。通過理解這種周期,今天的投資者也能更好的把握海運行業(yè)的投資脈絡。
(作者為九圜青泉科技首席投資官。本文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投資風險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