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讀者來信,看到“人類世”一詞,不明就里,希望了解更多。
“人類世”(The Anthropocene)一詞自2000年以來逐漸流行并越來越多地見之于環(huán)境科學、地球科學以及社會和人文學科的各種期刊文章和書籍中。
當前論者所使用的“人類世”為Anthropocene的對譯,是一個地質(zhì)學歷史分期的專門術(shù)語。地質(zhì)學按照時空二維的框架構(gòu)建了科學體系。從時間上來說,分別是宙(Eon)、代(Era)、紀(Period)、世(Epoch)、期(Age)、時(Chron);對應到地質(zhì)層上,分別是宇(Eonothem)、界(Erathem)、系(System)、統(tǒng)(Series)、階(Stage)、帶(Chronozone)。目前,按照正式的地質(zhì)學分期,我們正處于顯生宙的新生代的第四紀的全新世(Holocene)。
“人類世”的提出,通常被追溯到荷蘭大氣化學家、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克魯岑(Paul Crutzen)及其合作者斯托默(Eugene Stoermer)于2000年發(fā)表的文章。之后,克魯岑于2002年在《自然》上發(fā)表的《人類地理學》一文中指出:“由于人為的二氧化碳排放,全球氣候可能在未來幾千年內(nèi)嚴重偏離自然行為。將‘人類世一詞賦予目前這個在許多方面由人類主導的地質(zhì)時代似乎是合適的,它為‘全新世——過去10—12個千年的溫暖期做了補充?!祟愂揽梢哉f是從18世紀后半期開始的,當時對極地冰層中的空氣分析表明,全球二氧化碳和甲烷的濃度開始增加。這個日期也恰好與1784年詹姆斯·瓦特設(shè)計蒸汽機的時間相吻合?!?/p>
2009年,國際地層委員會下屬的第四紀地層分委會成立了“人類世工作小組”(AWG),包括克魯岑在內(nèi)的30余位跨學科的科學家共同工作,匯集相關(guān)研究,力圖推動“人類世”獲得學界認可。2016年,國際地質(zhì)大會(IGC)在南非開普敦召開,AWG正式建議地質(zhì)學接納“人類世”的概念。2019年5月21日,AWG內(nèi)部舉行投票,33位參加投票的委員以29∶4的比例通過了兩項決議,一是認可了“人類世”的存在,二是確定其開始的時間為20世紀中期。關(guān)于“人類世”的開始時間有較大爭議。克魯岑以工業(yè)革命時期為起點,但有的科學家認為應回溯到12000年前人類的農(nóng)業(yè)革命時期,有的科學家則認為,20世紀中期人類開始進行核試驗,1945年第一顆原子彈爆炸,這些核爆的放射性物質(zhì)進入大氣、河流、海洋與地層才是“人類世”的正式開端。AWG的投票是支持最后一種觀點的,并計劃據(jù)此在10個擁有“人類世”完整地層的備選地點選擇一個作為“金釘子”,即 “全球界線層型剖面和點位”。
2023年7月,AWG宣布:加拿大克勞福德湖成為代表新時代“人類世”開始的標志。不過迄今為止,權(quán)威的國際地層委員會和國際地質(zhì)科學聯(lián)合會都尚未正式批準接納“人類世”。
(綜合《中國社會科學報》《第四紀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