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興
說起香草,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呢?愛吃沙拉和比薩的小朋友可能會想起迷迭香、牛至、歐芹等,這些是西餐里常見的香草。中國人烹制美食也常用香草。在我國西南邊陲,有一個被譽為“香料之鄉(xiāng)”的省份——云南。根據(jù)中國科學(xué)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的統(tǒng)計,我國擁有800多種香料植物,其中600多種就出自云南。生活在這里的人們擅長與各種生態(tài)類型、各種動植物深入相處,創(chuàng)造出許多超出鹽、糖、醬、醋的奇特滋味。而這些味道,就是由生長在這片土地上的植物滋養(yǎng)出來的。
就來認識幾種常見的綠油油的香料植物吧,它們可都是個性鮮明、一嘗難忘的“口味明星”。
你知道嗎
云南有著千山萬壑的褶皺,從雪山到溝谷,全省海拔落差超過6000米,囊括了地球上除沙漠和海洋之外所有的生態(tài)系統(tǒng),保存了極豐富的生物多樣性,這是云南成為“香料之鄉(xiāng)”的底氣。
香茅,化腥膻為奇香
香茅又名檸檬草,乍一看就是一叢亂蓬蓬的長草,湊近了聞,卻有種近似檸檬的香氣,烹煮時散發(fā)出淡雅的酸鮮味,是云南乃至東南亞地區(qū)不可或缺的調(diào)味品。
滇中、滇西北海拔偏高,四季分明且涼爽,住在這里的白族、彝族都擅長做一道油炸但不油膩的菜——香茅排骨。把排骨用新鮮的香茅草一圈圈地捆扎起來,腌制后再下鍋炸熟,此時香茅的香氣完全浸入排骨中,滋味不同凡響。
滇南西雙版納的傣族擅長燒烤,更是將香茅用得出神入化,炒雞、烤魚,香茅都是調(diào)味的主角。香茅去腥解膩,還有調(diào)節(jié)腸胃的藥用價值,各種葷食與它一搭配,香氣、滋味都得到了升華。在熱帶雨林的濕熱季節(jié),人們還會用香茅泡茶來解暑提神,驅(qū)散屋舍周圍的蚊蟲。
刺芫荽,云南味的初始基因
刺芫荽,從名字就能看出它是香菜——芫荽的親戚。由于葉片長得像小號的油麥菜,邊緣還帶刺兒,人們便順理成章地叫它“刺芫荽”,但是它的“性格”可比香菜濃烈多了。
刺芫荽有許多別名,比如野芫荽、野香菜、阿佤芫荽、大芫荽、緬甸芫荽……之所以叫它“緬甸芫荽”,倒不是它的家鄉(xiāng)在緬甸,而是因為它是通過緬甸傳入云南的。它的原產(chǎn)地在中南美洲。
刺芫荽的香氣像胡椒,又像檸檬,回味略苦,還帶一絲似薄荷的清香,特別開胃。滇西佤族的招牌美食“雞肉爛飯”如果缺了這一味香料就無法做成。其實不止佤族,傣族、景頗族、阿昌族都愛用刺芫荽,它那特殊而強烈的香氣幾乎貫穿在每一道云南菜中。
薄荷,是作料也是蔬菜
和前面兩種香草相比,薄荷就顯得“平易近人”得多,隨處可見。但是在我國大部分地區(qū),人們主要將它用于調(diào)酒、配茶,僅為了取其香氣。在別處顯得挺“高冷”的薄荷,在云南卻是實實在在吃進肚子的普通蔬菜——集市上、超市里,薄荷是放在蔬菜區(qū)售賣的。云南人家的陽臺上常常養(yǎng)著一盆薄荷,沐浴著高原陽光,長得又快又壯,隨時可以被拿來烹制菜肴:爆炒牛肉配一把薄荷,提味增香;油炸里脊用薄荷葉墊底,肉香沾上清涼,而油炸過的薄荷葉比肉更好吃;以小米椒、醬醋、蒜汁涼拌嫩薄荷,清涼的香味里滿是初夏氣氛;吃火鍋或炊鍋,無論之前吃了多少肉,一把薄荷下鍋涮幾秒,立刻讓人神清氣爽。
夏天遭蚊子咬,老人家一定會喊你莫去撓,掐幾片薄荷葉子使勁蹭幾下,就解了癢啦。
紫蘇,從葉子吃到種子
紫蘇在我國是一種古老的藥食同源植物,用途廣泛。除了用作藥材之外,在遼沈地區(qū),紫蘇大多用于燒烤配菜和腌制泡菜;廣東、廣西的人們喜歡用它來搭配水產(chǎn)品;而在云南,紫蘇最大限度地發(fā)揮了它帶甜香味的優(yōu)勢——做蜜餞。人們常常將紫蘇葉揉碎,與用糖和蜂蜜腌制的木瓜條拌在一起,做成零食,酸甜的木瓜帶著紫蘇濃香,吃了一口就停不下來。
等到紫蘇結(jié)了籽,人們又采來芝麻大小的種子——蘇子,放入鍋中翻炒、焙干后磨碎,再加上糖和蜜做成蘇子醬。蘇子醬比芝麻更香,是萬能的餡料,人們用它做蘇子粑粑、蘇子月餅、蘇子破酥包、蘇子湯圓……甚至與麥芽糖混合,做成甜中帶香的蘇子麥芽糖。
除了這些香料植物,你還知道哪些“口味明星”呢?打開味蕾,去云南的香草世界探索更多的風(fēng)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