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夏
風起
“風”字是從哪里來的呢?
甲骨文中的“風”字像一只驕傲的鳳凰。事實或許正是如此。在甲骨文時代,人們大概是假借和“風”讀音相同的“鳳”字的形象來表達“風”的意思。由于甲骨文的“鳳”字有高高的頭冠,有些專家干脆猜測,它的原型可能就是孔雀。
那么,風從哪里來呢?
風從四方來。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有一片“四方風”刻辭牛肩胛骨,講的是東、南、西、北四方神的名字,以及這四個方向風的名字。在當時人們的心中,四個方向的風分別代表四個方向的神的“使臣”,大概就是專門負責傳達神明的旨意的。
讓我們再次誦讀一下這些遠古的名字吧:東方的神名字叫作“析”,作為他的使節(jié)的風,名字叫作“協(xié)”;南方的神名字叫作“因”,作為他的使節(jié)的風,名字叫作“凱”;西方的神名字叫作“韋”,作為他的使節(jié)的風,名字叫作“彝”;南方的神名字叫作“伏”,作為他的使節(jié)的風,名字叫作“侵”。
在甲骨文的時代之后,這些名字被傳頌了很長時間,有的還被記在了《尚書》里,錄在了《山海經(jīng)》中?,F(xiàn)在,我們已經(jīng)對這些名字非常陌生了。不過你仔細聽,那骨片上還殘存著遠古的風聲呢!
風過
風從甲骨文的時代刮來,在這古老而廣闊的土地上吹拂了一千年又一千年。
“風”字的形體,也在發(fā)生著劇烈的變遷。它的形象距離原來那只驕傲的“鳳凰”也越來越遠了。它從一個象形字,逐漸變成了一個形聲字;從和烏有關的一個字,變得和“蟲”密不可分。這最早可能是一個美麗的誤會:被簡化到極致的、表示鳳凰尾巴上的羽毛的符號,它的寫法和“蟲”宇已經(jīng)變得極為接近了。最后,人們就干脆把那一部分寫成“蟲”了。
風和蟲的結緣,讓一個美麗的字謎成為可能。在風景絕佳處,不要詫異于看見一塊寫著“(chong)二”的石碑。因為它的意思是:此地“風月無邊”。
漢朝的風,有《曹全碑》的婉約微風,也有《張遷碑》的剛猛大風;魏晉的風,有王羲之的和暢惠風,也有魏碑的雄烈強風;唐朝的風,有歐陽詢的迤(yi)迤之風,也有顏真卿的堂堂之風。乃至宋朝蘇東坡作《赤壁賦》之江上清風,元朝趙孟頫錄《洛神賦》之回雪流風……風情萬種,不可盡說。但“風”的寫法,就這樣伴隨著中國書法史上書風的一次次轉換而變化著,但是那一筆筆的風華,一如既往?,F(xiàn)在,你感受到那來自遠古、跨越千年的“風”聲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