葦虹
我越來越愿意為那一個美妙的段落而放棄整個秋日的下午,明知陽光與微風有多么撩人——許知遠在他多年以前的一本文藝氣息濃郁的舊作里說。讀著浪漫,其實你細品,骨子里卻是務實的踏實的篤定的堅韌的,充滿了自身力量感和方向感——
“為那一個美妙的段落而放棄整個秋日的下午”——其中的一取一舍,一追求一放棄,是否值得,也都是自己主動站出來作為體驗者和評判者。不知從何時開始,如今做成一件事情,心里早已波瀾無驚,至多喚起一種欣慰的情感,一種感到自己沒有徒增歲齒、虛度年華、浪擲光陰的釋然。能夠借此減少自己的原罪感。除此之外,并無多少成就感、自豪感、自我價值實現(xiàn)感。有些倦怠的時候也會心生疑問,甚至會向許多大家大師取經(jīng),比如反復地從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馬斯洛那里尋求某種確認——眾所周知的是,馬斯洛提出人本主義哲學,創(chuàng)立了需求層次理論:1954年提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與歸屬的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xiàn)的需求。
但可能很多人并不知曉的是——1970年馬斯洛著作《動機與人格》新版書中加入了兩項需求:求知需求和審美需求,順序排列在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xiàn)需求之間。是的,求知、審美,在人生中比我們自己認為和想象得還要重要、重大、強烈、必不可少。于是堅定信念,繼續(xù)投入全副身心地擁抱、享受和創(chuàng)造那些文字之美、思想之美、生活之美、自然之美。
若你留意,總能發(fā)現(xiàn)路上不乏風景和過程美感。若你耐住心性、從心出發(fā),更是能夠常常收獲一種叫做歷練的寶貴財富。作家張煒說過:“當人完全躲避了粗糲的現(xiàn)實生活,收獲的就只有淺表的哀怨和歡愉了?!被蛟S說到底——化蛹為蝶、結(jié)蚌成珠、百煉成金,這個漫長而艱難的蛻變過程,這個堅韌而恒久的淬煉過程,是蝴蝶、珍珠、鉆石自己的事情。所以,在需要粗糲的時候投入地現(xiàn)實主義生活,在需要流汗的時候不吝力氣和付出,將之視為一種素材積累生成的必經(jīng)階段。以待后來付之以新歷史主義的重溫、浪漫主義的表達:將風起云涌化為云淡風輕而不是相反,把大江大海凝為杯水風波而不是相反,那時候,自然不會是徒有膚淺的閑情逸致與矯情的低吟淺唱了。
而書寫最大的魅力,或許除了向外界表達和傳播,更是向自己發(fā)出一種清晰的心理暗示。書寫本身會梳理你心中混沌、混亂的意識與潛意識,靜定成一幅“白日夢”的清晰影像,像是用顯影劑把心靈的底片沖洗成照片。讓你檢點自己并且試圖自問自答——你該怎樣才能珍惜并善用自己“生命的喜悅感”和“深層的內(nèi)驅(qū)力”呢?你為什么寫作,是否能夠在文字中穿透表象發(fā)現(xiàn)和傳達生活的本質(zhì)、生命的真諦?即使倦怠有時,遲鈍有時,即便現(xiàn)在早已過了“人生若止如初見”的最初新鮮,是否依然保持新奇的超越性的心態(tài)和視角,是否已臻足夠的通透、穎悟和智慧?是否已經(jīng)抵達自足、自律、自由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