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讀寫能力是小學語文教師關注的重點能力。筆者通過大量的文獻研究和實踐研究,總結出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運用讀寫結合教學方式提升學生讀寫能力的策略,即結構化的讀后感撰寫、優(yōu)美語句的抄錄及仿寫,以期為小學語文教師提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語文課堂教學;讀寫能力培養(yǎng)
語文是學生了解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學科,是基礎教育的必修課。小學階段是學生掌握語文知識的啟蒙階段,也是培養(yǎng)其讀寫基礎能力的關鍵階段。小學階段學生讀寫能力的提升離不開教師的有效引導,但是許多小學語文教師一直沒有找到有效的教學策略來幫助學生提升讀寫能力。因此,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將讀寫相結合,增強語文課堂的實戰(zhàn)性和趣味性成為小學語文教師教學的難點,同時也是培養(yǎng)學生語文讀寫能力的重點[1]。筆者結合文獻研究和實踐研究,根據(jù)小學語文教學需求及學生的吸收與創(chuàng)造力,提出讀寫結合的課堂教學策略,希望能促進小學語文讀寫課程的開展。
讀寫能力是小學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內容之一。許多小學語文教師都知道讓學生寫讀后感有助于其讀寫能力的提升,但實際操作過程過于簡約且缺少有針對性的方法指導,導致學生寫的讀后感質量不高,讀寫能力遲遲得不到提高。讀后感應是先讀后感再寫作,那么什么程度的閱讀才能實現(xiàn)有效閱讀,什么程度的寫作才是高質量的讀后感?這就需要借助于結構化的讀后感撰寫。小學生的閱讀深度和閱讀持久度有限,其對作品的理解程度也有限。教師若只是簡單布置學生寫讀后感,學生就會缺少寫作方向,寫出來的讀后感質量不高,甚至有些學生可能寫一兩句話就已經(jīng)詞窮了。結構化的讀后感撰寫能夠引導學生閱讀和寫作的方向[2]。
首先,從結構化“讀”來分析。小學語文教師需要給出學生閱讀一篇文章應該了解到的結構框架信息,如文章的類型、文章的主題、文章講述的內容以及人物關系等基礎信息,讓學生在閱讀后可以把這些基礎信息制作成思維結構圖,然后根據(jù)結構圖在文章中找到對應的信息。而這些基礎信息也是學生理解文章的基礎。通過這種結構化閱讀的長期訓練,學生會掌握如何在閱讀過程中快速抓住關鍵信息的方法,自然而然地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其次,從結構化“寫”來分析。雖然讀后感是根據(jù)個人閱讀的感想來撰寫的,但是小學生的語文知識儲備較少。因此,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先根據(jù)結構化的方式來進行讀后感撰寫,其撰寫框架信息包含文章講述的內容、對文章主題的理解、文章與實際生活中相互呼應的地方、自己的感受等方面。再次,結構化的讀后感撰寫需要得到小學語文教師的引導。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開始前預留十分鐘用于讀后感能力的培養(yǎng)。首先跟學生共同分析“讀”和“寫”的結構;然后讓學生嘗試撰寫,并在學生撰寫的過程中及時給予指導;最后再引導學生將自己的讀后感跟例文進行比對,分析得失的同時,鼓勵學生勇于創(chuàng)新。
以《魯濱遜漂流記》為例。教師將課堂最后十分鐘用于學生讀后感的撰寫,先向學生演示本篇文章“讀”的結構和“寫”的結構,引導學生根據(jù)“讀”的結構去尋找文章關鍵信息,如課文主要講述了魯濱遜在孤島上的生活日常以及歷經(jīng)艱難險苦最終獲救的故事,那么學生讀后感的主題可以是用堅強的意志和積極的態(tài)度面對生活。學生從“讀”的結構中抓住文章的關鍵信息,就可以在“寫”的時候把這些關鍵信息提煉、總結,成為自己寫作的一部分,并根據(jù)“寫”的結構將文章與實際生活相互呼應,補充自己的真實生活感受。這樣,一篇高質量的讀后感就躍然筆下。
葉圣陶先生在談到語文要細細品讀時說:“閱讀時最要緊的還在多比較,多歸納,多揣摩,多體會,一字一語都不能輕易地放過,務必發(fā)現(xiàn)它的特征。唯有這樣,才能發(fā)掘文章的蘊義,唯有這樣,閱讀才能養(yǎng)成用詞造句的好習慣。”小學生讀寫能力有限,語文教師可以讓學生抄錄和仿寫課文中優(yōu)美語句,以此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首先,小學生受認知的影響,判斷優(yōu)美語句的能力不高。教師在教學課堂上需要引導學生分析優(yōu)美語句,掌握判斷標準和方法,如使用修辭手法的句子,像夸張句、比喻句、排比句、對偶句、擬人句、互文句等句式。同時,優(yōu)美語句的抄錄不僅僅局限在“寫”上,還要讓學生邊抄邊讀,一直讀到合上抄寫本也能夠將優(yōu)美句子朗朗上口的程度。而“讀”的效果檢驗,就需要小學語文教師在課堂上利用時間來抽查學生對優(yōu)美句子的閱讀記憶效果。其次,從優(yōu)美語句的仿寫來看,讀寫能力的培養(yǎng)不僅僅是要學生能夠將優(yōu)美句子復制在寫作中,還應當實現(xiàn)學生能夠獨立創(chuàng)作出優(yōu)美的句子,而這項能力的培養(yǎng)就可以從仿寫入手。模仿寫作是讓學生“照葫蘆畫瓢”,但不是抄襲。因此,教師應充分利用教材,以課內文章或課外選文為例,引導學生分析優(yōu)美句子的結構形式及使用的修辭手法,讓學生在課堂上結合所學知識及生活實際進行仿寫。在學生進行仿寫的時候,教師也需要時常關注,及時指出學生仿寫的不足之處,幫助學生提升寫作的能力[3]。
以《桂林山水》一課的教學為例?!豆鹆稚剿肥且黄鑼懽匀伙L光的文章,作者在一系列的景色描寫中,采用了比喻、排比、反復、引用、對偶等修辭手法。小學語文教師在講述這篇文章的時候,可以列出其中的優(yōu)美句子讓學生進行仿寫,如“漓江的水真綠啊,綠得仿佛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這個比喻句將漓江的水比喻成無瑕的翡翠,直觀地突出了漓江水碧綠的特點。小學語文教師可以以這句為例,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仿寫,并對學生仿寫的內容給出適當?shù)慕ㄗh。
讀寫能力是小學階段需要培養(yǎng)的基礎能力,是小學語文教師教學的重難點[4]。文章簡要分析了結構化的讀后感撰寫、優(yōu)美語句的抄錄及仿寫等兩種在課堂上能夠有效提升學生讀寫能力的方法,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參照這個方法對學生的讀寫能力開展針對性指導。
參考文獻:
[1]張玉紅.學科素養(yǎng)視域下的小學語文現(xiàn)代文閱讀教學現(xiàn)狀與對策[J].生活教育,2021(09):77-80.
[2]顧迅.引而有方 導而得法: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引導”方法[J].家長,2022(05):106-108.
[3]呂巾艷.淺析現(xiàn)代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整合[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2(08):224-226.
[4]楊永斌.運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優(yōu)化小學語文閱讀教學[J].學周刊,2022(21):154-156.
作者簡介:甘肅省白銀市平川區(qū)寶積鎮(zhèn)周家地小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