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調解不成無損于現狀”機制的功能與法理基礎

2024-05-10 04:04宋連斌武振國
關鍵詞:調解員保密仲裁

宋連斌, 武振國, 周 健

(1. 中國政法大學 國際法學院, 北京 100088; 2. 最高人民法院 第二巡回法庭, 遼寧 沈陽 110179)

對于誠實的商人來說,調解最大的風險在于調解不成時,調解過程中交流的信息流入后續(xù)的爭議解決程序,成為對己方不利的證據。同時,調解交流中出現的商業(yè)機密,如果隨著后續(xù)的仲裁司法監(jiān)督裁定或法院判決書而曝光,也會對商人的利益造成重大影響。因此,商人們通常希望在調解不成的情況下,能夠恢復“出廠設置”,也就是已經終結的調解程序無損于雙方原有的權利狀態(tài)。為了鼓勵調解,實現商人們的愿望,各調解相關方通常需要未雨綢繆,在調解和可能的后續(xù)程序間建一道“防火墻”。例如,在國際商事調解實踐中,商人們通常會預先設置“調解不成無損于現狀”條款,即調解不成時,雙方本應享有的權利不受影響,該條款賦予當事人以無損于現狀特免權。仲裁和調解機構為了幫助粗心的商人解除后顧之憂,也會在規(guī)則中進行類似安排,如2015年《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仲裁規(guī)則》(以下簡稱《貿仲規(guī)則》)第47條第9款規(guī)定,“若調解不成,不得在司法、仲裁或類似程序中援引調解員或任一方在調解中發(fā)表的意見、陳述、觀點、表示否定或認可的建議作為答辯、請求或反請求的證據”。法律上為了疏解訟源,鼓勵商人們通過調解修復商事關系,也會吸納類似規(guī)定,如2022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107條規(guī)定,“當事人為達成調解協議或者和解協議作出妥協而認可的事實,不得在后續(xù)的訴訟中作為對其不利的證據,但法律另有規(guī)定或者當事人均同意的除外”??梢哉f,“調解不成無損于現狀”機制,反映了國內外調解的慣常實踐。2002年《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國際商事調解示范法》(以下簡稱《調解示范法》)第10條以及主流調解規(guī)則,乃至一般合同和協商、談判實務,亦有類似規(guī)定或安排[1]。

“調解不成無損于現狀”機制,既可以由當事人設定,也可以由仲裁或調解機構規(guī)定,還可以由法律規(guī)定,在實踐中常常以無損于現狀特免權、保密合同、排除規(guī)則的形式存在。但是,這三種形式能否如期實現商人們的愿望,卻常有爭論。該問題既涉及對“調解不成無損于現狀”機制法理基礎的追問,又是對當事人權利邊界的劃定,甚為重要。在大力推進多元化爭議解決機制建設的背景下,順利解決上述問題,有利于厘清調解與訴訟、仲裁或其他法律程序之間的關系,進一步釋放調解制度的效能。

一、 “調解不成無損于現狀”機制的功能分析

為什么要在調解和后續(xù)程序之間設立一道盡可能堅實的“防火墻”呢?這一問題正是對“調解不成無損于現狀”機制必要性的追問。通過對“調解不成無損于現狀”機制進行功能分析,能夠給出一個合理的答案。

1. 促進調解程序的順利進行

調解制度的存在,在于倡導當事人采用非對抗性的合意糾紛解決機制化解矛盾,通過更為平和的方式修復受損的社會關系。為了使當事人信服調解的非對抗性本質并順利推動調解程序,調解過程中出現的信息當然不宜進入到后續(xù)充滿對抗性的訴訟或者仲裁程序。例如,在澳大利亞高等法院審理的Field v. Commissioner of Railways案(1)參見: Field v. Commissioner of Railways, [1957] 99 CLR 285。中,合議庭的多數派認為:“為了保護無損害信息而設立‘調解不成無損于現狀’條款,是一種非常常見的現象。長期以來,作為一項公共政策,與和解談判有關的交流都不具有證據資格,這不是一個事實判斷問題,即這些信息‘是不是’證據,而是一個價值判斷問題,即‘要不要’使用這些證據來查明真相。法律選擇保護這些‘無損害信息’,就是選擇鼓勵調解的順利進行,掃除當事人和解進路中的障礙,使當事人之間的談判內容不致轉化為仲裁或訴訟案件中的證據”。

可以說,“調解不成無損于現狀”機制有助于調解程序的順利推進,是其存在的正當性基礎[2]。第一,此類條款能夠解除當事人之間的信任危機。作為一種由私主體主導的合意型糾紛解決機制,調解員沒有強制手段,只有在當事人、調解員以及其他調解參與人之間維系信任,各方才可能坦誠相見、披露于己不利的信息,進而縮小爭議范圍,找到雙方的利益共同點,作出讓步并成功達成和解。但是,決不能只根據過去的經驗冒險界定未來,只有存在有力的保障機制,才能構建真正的信任關系。換言之,如果沒有一種制度能為這種信任提供可靠的背書,當事人就需要獨自承擔己方所提供信息在后續(xù)程序中被對方惡意利用的風險。在這種情況下,理性的當事人常常會三緘其口,這將動搖調解程序正常運轉的根基。對此,英國上訴法院在Halsey v. Milton Keynes General NHS Trust案(2)參見: Halsey v. Milton Keynes General NHS Trust, [2004] 4 All ER 920。中表示,當事人可以采取任何他們所希望的立場,并且,在隨后進行的仲裁或訴訟程序中改變立場不會為其帶來任何損害,唯有如此,調解的成功率才能提高。第二,“調解不成無損于現狀”機制迎合了部分當事人對隱私的需求。對于涉及個人或家庭隱私的糾紛,當事人一般不愿將其公之于眾。對于可能影響商譽的糾紛,當事人通常也不希望鬧得滿城皆知。第三,“調解不成無損于現狀”機制可以提高調解的效率。由于具備全面的保密性,調解避免了正式審理所帶來的大量時間和金錢成本,不必回應案外人的質疑,也無須對調解過程提供報告。同時,在調解目的已經落空的情況下,由于“調解不成無損于現狀”機制限制了司法干預的范圍和程度,能在一定程度上將“調解不成”視作是一種程序終結,幫助當事人節(jié)省無謂的成本,使其盡快進入下一個程序[3]。

2. 維持調解員的中立地位

作為一種合法的爭端解決機制,調解員需要在當事人之間始終維持中立地位,不僅包括調解程序進行的過程中,還包括調解程序結束之后。如果調解員可以在調解不成的情況下幫助一方出庭作證,調解員此前的中立性也會蕩然無存,因為此前的中立更像是騙取另一方當事人提供信息。在此背景下,如何保證調解員在事后也維持中立地位,顯然成為一個重要課題。

為了保證調解員事后也能在當事人之間維持中立地位,“調解不成無損于現狀”機制應運而生。調解之所以符合正當程序或自然公正的要求,是因為爭議解決結果的形成完全由各方當事人主導,調解員只需嚴守中立,不偏向任何一方,否則不僅是對私人事務的無理干預,更會阻礙調解正義的實現[4]。一般而言,除非當事人另有要求,調解員的主要精力不應放在提出建議、替代當事人得出結論或作出裁斷上,而應著眼于調解進程,平等保護各方的利益。然而,一旦允許調解員在后續(xù)的司法或仲裁程序中出庭作證,提供與調解程序有關的文件或記錄,無論調解員如何秉持公心,或多或少地,這些證據必然對一方有利,而對另一方不利。從認識論的角度看,一個人對事實的感知是永無止境的,不可避免地帶有主觀性。如果允許調解員為后續(xù)程序提供證據,證人證言中自帶的主觀性不可能被完全排除,會使各方質疑調解員的中立地位。同時,在“背靠背”調解中,如果調解員能夠在后續(xù)程序中披露一方當事人私下告知且對另一方保密的信息,也足以影響當事人對調解的信任。實際上,“調解不成無損于現狀”機制希望阻隔的是不同糾紛解決機制處理同一糾紛時的互相影響。也就是說,“調解不成”,程序終結,恢復“賽前狀態(tài)”,重新公平競爭??梢哉f,在調解程序中處理失當的當事人,不一定要在司法程序中承擔不利后果,這不僅是對調解員個體中立的維持,更是對整個調解制度中立性的維護。

3. 保證調解程序的獨立性

與充滿對抗性色彩的訴訟和仲裁制度不同,調解的本質是非對抗性。如果調解中出現的信息可以在對抗性爭議解決機制中公開,調解無疑會淪落為訴訟和仲裁程序的證據探知環(huán)節(jié),其本質將被實質性掏空。為了避免這種現象出現,維護調解的獨立性需要在調解和后續(xù)程序之間建立一道“防火墻”。

設置“調解不成無損于現狀”機制的另一個必要之處在于維系調解的獨立性。美國《聯邦民事訴訟規(guī)則》(以下簡稱《美國民訴法》)第26條第2款規(guī)定:“在特免權的涵蓋范圍外,一方可獲得任何相關事項的開示。開示的內容與系屬訴訟標的有關,既涵蓋證據開示申請人和其他任何當事人的訴訟、仲裁請求或抗辯,也涉及書面材料、電子文檔或其他材料的存在狀態(tài)、物理位置、類別以及知情人的身份住所?!边@意味著,只有將“調解不成無損于現狀”機制設置成特免權規(guī)則,調解交流在后續(xù)仲裁和訴訟的開示程序中才能免于披露,而排除規(guī)則和保密合同則不具有這種效果。換言之,調解特免權規(guī)則缺位,將促使調解轉變?yōu)樗痉ɑ蛑俨贸绦虻淖C據探知環(huán)節(jié),導致調解失去自身的獨立性,這是大多數商事主體不希望看到的。還需要注意的是,盡管調解特免權有助于實現調解獨立,但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裁判者在后續(xù)程序中查明真相的能力,原因在于某些受調解特免權保護的信息可能是實現實質正義的關鍵。這在本質上仍然是一個利益衡量問題,法院希望通過鼓勵調解來疏解訟源,就要讓各方安心談判,不能因此遭受“損害”(prejudice)。一種最常見的“損害”是,如果調解過程被開示,法官常常認為牽頭要求調解特別是首先作出讓步的(提出和解金額的“要約”)是“心虛”的一方。實際上,如果各方成功達成和解協議,就不存在“心虛”的問題。如果調解不成,仲裁或訴訟程序還要繼續(xù)進行,這種“心虛”行為不能成為干擾仲裁庭或法官判斷的因素。因此,為了保證調解的獨立性,需要在調解與后續(xù)程序之間設置“防火墻”,限制法官發(fā)現真實信息的能力。當然,如果某些信息對實質正義的實現不可或缺,可以將其作為特免權的例外[5]。

4. 保證后續(xù)程序的完整性

若“調解不成”,當事人可通過司法或仲裁解決糾紛。對于此類程序而言,能夠發(fā)現真實信息固然重要,但維護程序正義同樣不可或缺,特別是,如果當事一方因為主動披露真實信息在后續(xù)程序中受損,顯然是對誠實守信這一程序法原則的違反,無疑會讓程序正義蒙上一層灰塵。為了避免此種現象出現,需要在調解和后續(xù)程序之間進行必要的隔離。

可以說,特免權規(guī)則對保護后續(xù)程序的完整性意義重大。例如,在對抗制(adversarial)訴訟中,“正如打牌時你只有在對方出牌后才知道他有什么牌,卻不能提前偷看”一樣,為了確保各方能在私下盡力準備案件(包括調查取證),一方在調解程序中主動披露的信息不能在后續(xù)程序中成為“他人的嫁衣”[6]。而在其他訴訟模式中,如果應適用的程序法承認特免權規(guī)則,法院卻不予適用,這可能導致案件被上級法院改判或發(fā)回重審,也會使涉外民商事判決面臨被境外法院拒絕執(zhí)行的風險。而在國際商事仲裁中,保護當事人的合理預期、維護程序公平是仲裁庭的主要目標,在一般情況下,無損于現狀特免權背后鼓勵和解的公共政策是仲裁界的共識。一旦裁決作出地或執(zhí)行地法院認為鼓勵和解反映了當地的公共政策,就可以援引《承認及執(zhí)行外國仲裁裁決公約》(以下簡稱《紐約公約》)第5條第2款b項撤裁或不予執(zhí)行裁決。

二、 “調解不成無損于現狀”機制的效力來源

“調解不成無損于現狀”機制普遍用于隔離調解和后續(xù)程序,防范調解交流中蘊含的商業(yè)機密之曝光。但是,不同的效力來源,卻直接影響后續(xù)裁判者的態(tài)度,從而關乎當事人權益的保護力度以及調解的成功率,故有必要比較幾種主要的定性觀點,力求尋得最佳答案。

1. 保密合同說

有觀點認為,“調解不成無損于現狀”機制是保密合同。此時,保護調解交流的方案通常有兩種:第一,訂立明示保密合同。即啟動調解程序前,參與調解各方簽署保證書,承諾不對外透露任何與調解有關的信息。當然,如果當事人主動將含有此類條款的機構規(guī)則引入調解程序,也可以視為達成保密合同。第二,達成默示保密合同。在德國,一般認為,調解保密是默認選項,若當事人同意調解,這意味“調解不成無損于現狀”機制至少在合同法層面得以成立。另外,調解員聲明調解具備保密特性且當事人沒有提出異議的,保密合同也得以成立。

然而,保密合同的可執(zhí)行性存在問題,不能成為一面密實的“防火墻”。第一,合同只對締約人有約束力,不能為非締約人施加義務。例如,未簽署保密協議的知情人士可以披露調解交流不受合同約束,也可以在隨后的庭審中提交證據。澳大利亞昆士蘭州最高法院在Williamson v. Schmidt案(3)參見: Williamson v. Schmidt, [1998] 2 Qd R 317。中認為,雖然律師也是調解協議的簽字人,但他不是保密合同的締約人,沒有義務保護調解交流。第二,審查保密合同時,法院通常要在維護調解保密性和查明真相之間進行利益權衡。如果查明故意隱瞞證據是保密合同的設立目的,裁判者便可否認其效力。此外,調解員因為保密合同、專業(yè)性質或職業(yè)道德而承擔的保密義務,其重要性通常不能超越出庭作證的義務。第三,當事人可能對保密合同的有效性抱有不切實際的期望。由于大多數人不了解他們在法庭上有最起碼的作證義務,保密合同會帶來一種虛假的安全感,這反過來會鼓勵沒有經過專業(yè)訓練的坦誠方披露過多的無益信息,最終損害自身利益[7]。

2. 排除規(guī)則說

另一種觀點認為,“調解不成無損于現狀”機制是排除規(guī)則。這種規(guī)則針對的是證據資格,目的是防止不可靠或不適當的材料被采信。支持這種觀點的學者認為,爭議的快速解決有賴于各方的真誠坦率,由此創(chuàng)造的社會收益高于將全部證據提交給裁判者所獲得的公共利益。一般而言,排除規(guī)則采取的是正面清單,其內容不能被調解各方合意變更[8]。

然而,這種方案的不足之處也很明顯。第一,以《貿仲規(guī)則》(2015年)第47條第9款為代表的“調解不成無損于現狀”機制屬于仲裁規(guī)則,也就是法律意義上的合同,而非證據法中的排除規(guī)則。第二,由于仲裁庭可以根據自身的自由裁量權選擇證據規(guī)則,特定立法下的排除規(guī)則不一定約束仲裁庭。例如,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佛羅里達州和俄勒岡州的法律規(guī)定,仲裁庭無須嚴格遵守證據規(guī)則,可以接受當事人在調解中所作的自認。第三,在國際商事仲裁中,仲裁庭拒絕聽取未通過排除規(guī)則檢測的證據,可能導致法院以仲裁庭拒絕實質性證據為由消滅裁決效力。在實踐中,為了排除證據,很多仲裁庭寧可適用“特免權”規(guī)則,也不愿適用排除規(guī)則,原因是法院也要考量“特免權”背后的公共利益[9]。

3. 無損于現狀特免權說

還有一些觀點認為,調解與和解的本質均為當事人的意思自治。如果把調解視作一種特殊的和解,“調解不成無損于現狀”機制的性質便是適用于和解談判的無損于現狀特免權。所謂無損于現狀特免權,又稱“無害”特免權、不受損害特免權、“不損害”特免權、“內容不得損害權益”特免權,是指當事人選擇和解解決爭議的,未經和解談判當事人同意,相關談判內容(口頭或書面通信)在后續(xù)程序中不具有證據資格。這一規(guī)定的設置目的是保護商業(yè)機密,疏解訟源,鼓勵當事人通過和解、調解等非訴訟途徑解決爭議[10]。

為了保護調解交流中的商業(yè)機密,一些國家和地區(qū)常常將無損于現狀特免權擴展適用于調解中。例如,在Brown v. Rice and Patel案(4)參見: Brown v. Rice and Patel, [2007] EWHC 625 (Ch)。中,英國高等法院認為,調解采用的是“無損于現狀”協商的形式,可以適用無損于現狀特免權。Rajski v. Tectran Corp案(5)參見: Rajski v. Tectran Corporation Pty Limited, [2003] NSW 476。表明,調解是一種特殊的和解,如果存在調解特免權的特別立法,它將優(yōu)先于一般的證據規(guī)則——無損于現狀特免權——得以適用。在Lukies v. Ripley案(6)參見: Lukies v. Ripley, [1994] 35 NSWLR 283。中,法院認為,僅僅解決了一小部分爭議或只是縮小了爭議范圍的調解,也能適用無損于現狀特免權。

與保密合同和排除規(guī)則相比,無損于現狀特免權能夠很好地約束調解當事人、調解員和后續(xù)程序中的裁判者,有效避免商業(yè)機密泄露產生的不良后果。為了順應調解保密性規(guī)則的發(fā)展趨勢,“調解不成無損于現狀”機制的最佳定性應為無損于現狀特免權[11]。

三、 “調解不成無損于現狀”機制的保護范圍

調解程序的推進方式多種多樣,不受證據規(guī)則的限制,但是,總有一部分調解交流明顯與促成調解無關,這些內容無須保護。從調解交流與促成調解的關聯性出發(fā),可以在提供主體、產生時間和信息類型三個方面確定“調解不成無損于現狀”機制的保護范圍[12]。

1. 受保護調解交流的主體

調解當事人及其代理人、調解員、調解組織的工作人員、實習生、翻譯人員、速記員等都有可能出現在調解會議中。那么,哪些主體吐露的信息能夠得到“調解不成無損于現狀”機制的保護呢?

對于這一問題,實務中主要存在三種不同的做法。第一,僅保護調解當事人之間的交流,這意味著,法院可以強制其他調解知情人士出庭作證。第二,此類條款保護的是當事人和調解員之間的“專業(yè)關系”,其他調解知情人士的調解交流不受保護。與第一種做法相同,這種做法不能阻止法院采信本應保密的調解交流。第三,為了促成調解,所有在場人士的交流都應受到保護。例如,2001年《美國統一調解法》第2條規(guī)定,未經當事人同意,“調解中出現的陳述,或是為了考慮、參加、實施、開始、繼續(xù)或重新召集調解,以及為了替換調解員等目的而作的陳述,均不能在后續(xù)程序使用”。與前兩種做法相比,這種方案能夠全面保護調解保密性,還能避免出現調解知情人士有權泄露調解交流的錯誤理解。

在調解會議進行期間,如果調解員不知情,又不能證明討論內容與促成調解相關,當事人與律師的交流可能不屬于調解交流。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法院可以強制披露此類信息。例如,一方主張調解中存在經濟脅迫,要求披露對方律師在調解中提供的所有建議,對方則援引法律業(yè)務特免權予以拒絕。在一些大陸法系地區(qū),還可通過職業(yè)秘密保護此類交流。例如,為了促進法律職業(yè)共同體的合作、確保律師對客戶的忠誠度,法國法保護當事人從律師處獲取的專業(yè)建議[13]。

2. 受保護調解交流的起止

“調解交流”是指各方在參與調解時以口頭、書面或肢體語言等方式表達自身觀點的行為。在認同“調解不成無損于現狀”機制的情況下,為了促成調解,有必要明確調解交流開始和結束的時間。

傳統觀點認為,調解交流自調解程序啟動之日受到保護。在機構調解中,一方根據“交付調解協議”(the agreement to conciliate)申請調解的,向另一方送達調解通知時,調解程序即告開始。在法庭調解中,根據1997年《美國加州證據法典》,調解程序啟動于原告提出的取消傳喚動議獲得準許之時。但是,更為成熟的做法是將調解交流開始的時間向前推移至調解準備階段。例如,2001年《美國統一調解法》認為,如果將調解準備階段的會談視為調解交流,就能幫助當事人簽署一份較為完備的“交付調解協議”,促進調解程序的順利進行。在這一階段,向調解機構接待人員所作的咨詢如果能得到保護,當事人就更有可能如實相告,這會使調解啟動變得更為理性。

調解交流的結束日期與調解程序的結束日期相同,主要包括以下幾種情況:第一,當事人沒有反悔,積極履行書面調解協議;第二,達成口頭調解協議后,雙方當場履行各自義務;第三,當事人簽收調解員發(fā)送的“調解終止”或能產生類似效果的文件;第四,當事人一方向另一方和調解員發(fā)送“繼續(xù)調解已無必要”或能產生類似效果的書面通知;第五,全體當事人向調解員發(fā)出“結束調解”的書面通知;第六,在調解期限屆滿前未簽署調解協議,但當事人決定不續(xù)期;第七,在機構調解中,當事人未在期限內預繳相關費用;第八,調解機構向當事人發(fā)出選任調解員失敗的書面通知。

從調解程序預備階段到調解程序結束時止,包括調解各方在會議間歇所作的交談,均構成調解交流。但是,在此之外出現的信息,則不受保護。同理,在當事人私下進行的協商中,一方律師發(fā)送給對方的和解邀請、和解協議草案、作出的承諾、最終達成的和解協議及雙方的通信往來等,也不屬于調解交流。調解程序結束后,當事人重新確定財產價值、要求對方放棄部分索賠等信息,與調解的實質內容無關,不能得到“調解不成無損于現狀”機制的保護[14]。

3. 受保護調解交流的類型

從準備調解至調解結束,其間出現的調解交流都有可能得到保護。為了保證裁判者更準確地適用“調解不成無損于現狀”機制,有必要對常規(guī)交流進行歸類。

第一,當事人表達的調解意愿或者邀請對方參與調解的事實。將這類信息納入保護范圍,能夠鼓勵當事人表達調解意愿,將調解作為解決爭議的優(yōu)先選項,符合快速實現正義、緩解訴訟壓力的社會目標。例如,在一起抵押貸款合同爭議案中,貸款人表示己方有意啟動調解,并與農場主就應否調解進行了磋商。農場主主張,這些交流出現在調解之外,可以在后續(xù)程序中作為證據使用。法院認為,從整體上看,調解前的必要準備屬于促成調解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應該受到保護。而在另一個案例中,調解機構應出賣人申請向買受人發(fā)出調解通知,買受人發(fā)信表示同意,但不久之后發(fā)出第二份信件,指出自己剛剛比較草率,經過慎重考慮,決定提起訴訟。法院認為這兩份信件屬于當事人對調解邀請的回應,在后續(xù)程序中不具有證據資格[15]。

第二,一方提出的和解建議或提議。法院希望通過鼓勵調解來疏解訟源,就要讓各方安心談判,不能因此遭受“損害”。一種最常見的“損害”是,如果調解交流被開示,法官常常認為牽頭要求調解特別是首先作出讓步的是“心虛”一方。實際上,如果各方成功達成調解協議,就不存在“心虛”的問題。因此,調解不成后,這種“心虛”行為不能干擾裁判者的判斷。例如,在一起征收補償費用分配爭議案中,村委會將農場承包給李某和曹某。租期結束前,未征得曹某同意,李某將農場上的果樹全部分給村委會。此時恰逢農場被國家征用,雙方通過調解機制分配農場附著物的補償費用。為有利于化解爭議,李某同意將自己所有的果樹份額確權給村委會,但因后者提出過分要求,雙方未能和解。法院認為,李某同意放棄補償款的調解建議在后續(xù)程序中不具有證據資格[16]。

第三,調解員提出的建議。此類信息代表了調解員為促成調解所作的努力,沒有經過質證,只是調解員自身的判斷,不意味著事實真相或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確是如此。例如,在一起法律服務合同爭議案中,律師在一審、二審中均幫助客戶取得勝訴,但客戶以律師存在疏忽為由,拒絕按照風險代理合同支付律師費。為迅速解決糾紛,律師表示由于自己沒能幫助客戶取得更大的賠償額,考慮到雙方的合作關系,酌情免除部分律師費。調解員據此制作出一份和解建議,但未被客戶接受。在后續(xù)訴訟中,法院認為,這份和解建議與促成調解相關,屬于對外保密的“調解交流”,應該受到保護[17]。

第四,一方在調解中作出的承認、陳述或承諾。在發(fā)出此類信息時,當事人都會強調其享有反悔的權利。例如,在一起水污染責任爭議案中,黎某的魚塘出現魚苗連續(xù)死亡的現象,黎某懷疑原因是某公司的污水隨雨水排入魚塘,便請求相關部門介入處理。調查組安排雙方進行調解,某公司承認回收處理車間滲漏了少量污水,己方確有過錯,但這些污水是否流入魚塘、魚苗連續(xù)死亡與污水是否有關還需進一步檢驗。法院認為,某公司作出上述表示的目的是盡快息事寧人、促成調解,此類信息在調解不成后不能成為對坦誠方不利的證據。這里還可能出現的問題是,當事人在調解外重復作出的陳述、承諾和承認,能夠被裁判者采信嗎?在一起買賣合同爭議案中,戴某在調解中提議,因交貨質量存在問題,愿補償陳某10 000元。在調解不成后的通話中,戴某再次作了相同的承諾。法院認為,該承諾是戴某真實的意思表示,不能因為在調解中出現就徹底喪失了證據資格。

第五,一方曾經表示愿意接受調解建議的事實。此類信息通常附有一定的條件,如要求對方清理賬目、作出一定的給付等,如果這些條件未滿足或當事人未達成和解,相關信息便無法約束發(fā)起人。例如,在一起房屋買賣合同爭議案中,孟某與吳某、中介在合同中寫道:房屋價值100萬元,室內家具作價170萬元,共計270萬元。雙方以房屋價值100萬元完成網簽,賣方卻拒絕配合過戶。在調解環(huán)節(jié),孟某接受了調解建議,但由于這種行為涉嫌偷稅漏稅,只有在撤銷現在的網簽,才能簽署有效的調解協議。得知這一情況后,雙方均表示調解不再繼續(xù)。法院認為,本案出現的調解建議在后續(xù)程序中不具有證據資格。

第六,調解記錄或調解員報告。此類信息之所以能夠得到保護,是為了防止當事人因此受到強迫或壓制。也就是說,無論是調解員還是當事人,都不得通過泄露調解交流以逼迫對方讓步。例如,在一起借貸糾紛案中,沈某向陳某轉賬支付150萬元,但陳某到期未履行債務。在調解期間,沈某悄悄對整個過程進行錄音。調解不成后,法院認為該錄音在后續(xù)程序中不具有證據資格,無須對其真實性進行鑒定。同理,在一起人身損害賠償爭議案中,法院認為調解報告的制作目的在于善意評估各方的“底牌”,避免任何一方漫天要價。這種文件只能在調解中使用,不能影響裁判者。

第七,完全為調解準備的文件。為防止“調解不成無損于現狀”機制被濫用,2001年《美國統一調解法》認為,“在調解中出現,不意味著原本可供開示或具有可采性的信息,就失去證據資格”。也就是說,除了為調解目的準備或在調解中形成的陳述,調解前已經存在或能夠通過其他方式獲得的信息均可被裁判者采信。例如,當事人在調解程序中才知道的證人,不因其在調解前不知曉,就能免除證人的作證義務。

除此之外,還有兩種比較復雜的證據可能享受調解特免權的保護,即調解員在調解中感知到的肢體動作以及對此過程產生的主觀印象。這兩類信息能否在后續(xù)程序中作為證據使用,要根據具體案情進行判斷。特免權規(guī)則一般不適用于前者。但對于后者而言,如果調解員的印象能夠間接地揭示調解交流,這一信息就不應被法院強制披露。相反,如果調解員的印象只是停留在對當事人衣著或外貌的觀察,那么這類信息不構成調解交流,可以在后續(xù)程序中被法院采信。

四、 結 語

從歷史上看,規(guī)范化和獨立性始終是調解制度發(fā)展的主旋律。通過無損于現狀特免權厘定“調解不成無損于現狀”機制的效力邊界,可以使其成為一道橫亙在調解程序和后續(xù)爭議解決程序之間的“防火墻”。此種安排,既能保護調解交流中蘊含的商業(yè)機密,又不會過分削弱后續(xù)仲裁正義或訴訟正義的實現效果;既可幫助當事人樹立調解信心,又可以提高化解矛盾的效率;既能修復當事人之間受損的關系,又可防止當事人的程序自治被濫用;既能用調解中“柔”的一面中和訴訟中“剛”的一面,又可防止“釣魚調解”“虛假調解”給調解機制帶來負面影響??梢哉f,這種充滿法治化和規(guī)范化色彩的“防火墻”,是保障調解健康發(fā)展的必然選擇。

猜你喜歡
調解員保密仲裁
化身“人民調解員”的立法人
多措并舉筑牢安全保密防線
《信息安全與通信保密》征稿函
專職調解員有了自己的家
堅守團場的老調解員——記全國模范人民調解員、全國最受歡迎人民調解員孫光杰
老百姓的“幫大哥”——追記“人民滿意調解員”高瑞奎
一種多通道共享讀寫SDRAM的仲裁方法
ICSID仲裁中的有效解釋原則:溯源、適用及其略比
論中國共產黨的保密觀
兩岸四地間相互執(zhí)行仲裁裁決:過去、現在及將來(上)
都匀市| 石屏县| 肥西县| 廊坊市| 古蔺县| 方山县| 峡江县| 凤山县| 永福县| 北宁市| 洛川县| 灵川县| 宽甸| 浦东新区| 皮山县| 南投市| 阳原县| 康保县| 集安市| 招远市| 昭觉县| 韩城市| 耒阳市| 商丘市| 台南市| 三门县| 蓝田县| 金门县| 商南县| 林口县| 星子县| 绿春县| 阜宁县| 周宁县| 永州市| 霍城县| 南京市| 双城市| 竹北市| 韩城市| 凤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