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廣登 李星雨
[摘? 要]
歷史線條地詳細考察、深入總結和思考探析人民陪審員制度的立法演變,繪制人民陪審員制度演進的理論邏輯圖譜,可為理論上透徹理解其制度價值和實踐中主動發(fā)揮其制度功能提供重要支持。我國人民陪審員制度的法律屬性邏輯表現為“三個制度”:憲法制度、憲法性法律制度和基本法律制度;演變邏輯表現為“四個轉變”:由憲法制度轉變?yōu)榛痉芍贫?,由應當適用轉變?yōu)檫x擇性適用制度,由籠統模糊制度轉變?yōu)榫唧w細化制度,由單一陪審制度轉變?yōu)橐惶着銓弳T制度體系;內在價值表現為“五個價值”:結果公平價值取向明顯,實踐操作價值合理適當,經濟成本價值理性突出,現代法律價值要義豐富,專業(yè)性與民主性、法與情的價值融合得到彰顯。
[關鍵詞]
人民陪審員制度? 法律屬性邏輯? 歷史走向邏輯? 內在價值邏輯
[中圖分類號]? D926.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3642(2024)01—0104—10
*本文系2023年度徐州市社會科學研究立項課題“習近平法治思想之依法改革研究——依法改革的實踐沖突及其法治化解決”(項目編號:23XSZ-008)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3-10-26
作者簡介:
劉廣登,江蘇師范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法學博士;李星雨,南京審計大學法學院法學(法務會計)專業(yè)學生。
前言
我國人民陪審員制度,是指人民法院審理裁判案件時,吸納非法官人員參與合議庭,與職業(yè)法官一起審判案件的制度。人民陪審員制度作為一項具有中國特色的重要司法制度,對于推進司法民主、促進司法公正、保障公眾司法參與、提升司法公信力具有重要價值。對人民陪審員制度立法演變歷史線條地考察、總結和探析,進一步厘清人民陪審員制度立法淵源上的法律屬性邏輯、實踐運行中的歷史走向邏輯和制度設計背后的內在價值邏輯,形成人民陪審員制度演進的理論邏輯圖譜,有利于在理論上更加深入透徹理解人民陪審員制度內在價值,在實踐中更加充分有效發(fā)揮人民陪審員制度功能。
一、我國人民陪審員制度的立法淵源及其法律屬性邏輯
(一)人民陪審員制度的確立及其表現形式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51年制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暫行組織條例》第6條規(guī)定,人民法院應視案件性質實行人民陪審制。人民陪審員制度作為一項重要制度正式確立。此后,1954年、1975年和1978年三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對人民陪審員制度或直接規(guī)定或關聯性涉及。1954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組織法》,1979年通過并歷經1983年、1986年、2006年修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組織法》,2018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組織法》都比較具體地明確規(guī)定了人民陪審員制度。2004年出臺的《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完善人民陪審員制度的決定》,2018年制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陪審員法》,三大訴訟法即1979年通過并歷經1996年、2012年、2018年三次修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1982年試行和1991年通過并歷經2007年、2012年、2017年、2021年和2023年五次修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1989年通過并歷經2014年和2017年兩次修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均對人民陪審員制度做出更具操作性的具體規(guī)定。另外,國務院、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以及一些地方人大,專門就貫徹實施人民陪審員制度制定出臺了一系列的行政法規(guī)、司法解釋、地方性法規(guī)以及一些規(guī)范性文件,對人民陪審員制度做了一些補充性和配套性規(guī)定。人民陪審員制度在歷史演進中就其形式而言,具有這樣幾個特點:一是歷史較長。該制度基本確立于1951年,距今已經長達72年時間,可謂歷程較長、由來已久。二是位階較高。該制度主要存在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組織法》,刑事、民事、行政三大訴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陪審員法》以及全國人大常委會相關決定之中,法律位階明顯高于其他法律。三是表現多元。不僅存在于根本法、基本法律、普通法律之中,還配套出現于行政法規(guī)、司法解釋、地方性法規(guī)以及一些規(guī)范性文件中,可謂涉及的法律形式多元、制度淵源多樣。四是制度重要。歷經這么多年,人民陪審員制度始終存在、沒有斷線,即便是在法官專業(yè)化改革的大浪潮下,其依然作為一項重要制度在不斷發(fā)展完善,而且以《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陪審員法》專門法律形式正式出臺,足見該制度的重要性。
(二)人民陪審員制度的法律屬性邏輯
從人民陪審員制度的立法表現形式,我們可以管窺人民陪審員制度在我國法律中的屬性定位,具體可將其總結為“三個制度”。首先,人民陪審員制度是曾經存在于憲法上的法律制度——憲法制度。從第一部憲法1954年憲法開始,人民陪審員就被載入憲法,且相關規(guī)定明確、規(guī)范。1975年憲法以較為濃厚的政治運動色彩,對人民陪審員制度做了關聯性表述。1978年憲法對人民陪審員制度的表述開始回歸正常,但仍顯開放式、欠規(guī)范。不管怎樣,在這樣一個較長時間段,人民陪審員制度作為一項存在于根本法中的典型的憲法制度,是一個客觀事實。只是到了1982年憲法,該制度從憲法條文中消失,我們認為從此其憲法制度的法律屬性也隨之消失。其次,人民陪審員制度是發(fā)端于、植根于法院組織法的基本制度——憲法性法律制度。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我國歷次制定和修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組織法》,始終將人民陪審員制度確立于其中。《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組織法》具有“規(guī)定國家根本問題的某一個方面、作為憲法的重要補充、由國家最高立法機關制定、法律效力雖低于憲法卻高于普通法律”等特點,屬于規(guī)范權力組織和權力運行的憲法性法律范疇①。因此,人民陪審員制度是一項憲法性法律制度,而非普通的法律制度。再次,人民陪審員制度是一直運行于基本法律中的重要制度——基本法律制度。從《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組織法》的立法機構可以看出,1951年《人民法院暫行組織條例》由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制定通過。對此,我們認為應這樣理解:根據《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當時是最高國家政權機關,在普選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以前,受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體會議授權行使國家權力,事實上是代行了部分最高權力機關的立法權,截至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1954年9月在北京召開。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組織法》和197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組織法》都是由全國人大制定,隨后四次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組織法》都是由全國人大常委會根據全國人大授權進行部分補充修改。此外,規(guī)定有人民陪審員制度的三大訴訟法也均由全國人大制定、全國人大常委會修正。因此,概括起來就是,人民陪審員制度一直規(guī)定于基本法律之中,這些基本法律調整國家和社會生活中具有普遍性的社會關系、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和修改或經其授權由全國人大常委會部分補充修改,由此可以得出人民陪審員制度是一項基本法律制度的結論。
三、我國人民陪審員制度的內容演變及邏輯走向
(一)我國人民陪審員制度的演變
回顧我國人民陪審員制度的歷史演變情況,我們可以通過以下五個階段清晰勾勒出人民陪審員制度的歷史演進路線圖。
1.初始創(chuàng)制確立階段(1951年—1953年)
1951年9月3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暫行組織條例》第6條規(guī)定:“為便于人民參與審判,人民法院應視案件性質,實行人民陪審制。陪審員對于陪審的案件,有協助調查、參與審理和提出意見之權?!边@既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人民陪審員制度正式確立的標志,也是人民陪審員制度較為規(guī)范適當的表述,包含了對該制度選擇性適應、選擇的方向、陪審員職權等要素,為人民陪審員制度的發(fā)展建立了良好的開端。
2.憲法高位固定階段(1954年—1982年)
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75條規(guī)定:“人民法院審判案件依照法律實行人民陪審員制度。”這標志著人民陪審員制度上升為憲法制度,制度屬性實現了躍升。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組織法》與之保持高度一致并做出具體規(guī)定。該法第8條規(guī)定:“人民法院審判第一審案件,實行人民陪審員制度,但是簡單的民事案件、輕微的刑事案件和法律另有規(guī)定的案件除外?!痹摲ǖ?條第2款規(guī)定:“人民法院審判第一審案件,由審判員和人民陪審員組成合議庭進行,但是簡單的民事案件、輕微的刑事案件和法律另有規(guī)定的案件除外?!睉斦f,此時的人民陪審員制度由原來的選擇性適用變成了應當性適用,不適用只是例外情形。從1975年憲法開始,人民陪審員制度表述發(fā)生了重大變化,197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25條第3款規(guī)定:“檢察和審理案件,都必須實行群眾路線。對于重大的反革命刑事案件,要發(fā)動群眾討論和批判?!?97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41條第2款規(guī)定:“人民法院審判案件,依照法律的規(guī)定實行群眾代表陪審的制度。對于重大的反革命案件和刑事案件,要發(fā)動群眾討論和提出處理意見?!鄙鲜霰硎霾粌H偏離了立法規(guī)范清晰的表述要求,呈現出濃厚的政治色彩,而且偏離了相對規(guī)范的操作形態(tài),將“重大的反革命刑事案件”或者“重大的反革命案件和刑事案件”的審判權交給了社會群眾,發(fā)動群眾討論處理。確切地講,此部憲法對陪審員制度只是一種非規(guī)范的關聯性規(guī)定,這主要是“文革”“砸爛公、檢、法”、法制受到嚴重破壞的結果。1982年憲法刪除了相關規(guī)定,從此人民陪審員制度不再是一項憲法制度。
3.基本法律應當適用階段(1954年—1979年—1982年)
嚴格講,從1954年開始,除了憲法高位規(guī)定人民陪審員制度應當適用而非選擇性適用外,1954年人民法院組織法作為基本法律也同步確立了人民陪審員制度應當適用的規(guī)定。隨著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法制建設開始走上正軌。1979年我國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組織法》,對人民陪審員制度的規(guī)定除表述上增加了“陪審的”三個字外,充分吸取了1954年人民法院組織法的規(guī)定。該法第9條規(guī)定,“人民法院審判第一審案件實行人民陪審員陪審的制度,但是簡單的民事案件、輕微的刑事案件和法律另有規(guī)定的案件除外”;第10條第2款規(guī)定,“人民法院審判第一審案件,由審判員和人民陪審員組成合議庭進行,但是簡單的民事案件、輕微的刑事案件和法律另有規(guī)定的案件除外”。更為重要的是,1979年制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9條規(guī)定,“人民法院審判案件,依照本法實行人民陪審員陪審的制度”;第105條第1至3款規(guī)定,“基層人民法院、中級人民法院審判第一審案件,除自訴案件和其他輕微的刑事案件可以由審判員一人獨任審判以外,應當由審判員一人、人民陪審員二人組成合議庭進行。高級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審判第一審案件,應當由審判員一人至三人、人民陪審員二人至四人組成合議庭進行。人民陪審員在人民法院執(zhí)行職務,同審判員有同等的權利”??梢?,這個階段,人民陪審員制度沿襲了此前的做法,仍然是一種應當性制度;同時,1979年刑事訴訟法還對陪審員參加合議庭的人數和權利首次作了具體規(guī)定,參加人數根據法院級別不同而有所不同,人民陪審員在人民法院執(zhí)行職務與審判員有同等權利。
4.選擇適用一般階段(1983年—2017年)
一是在法院組織法方面。1983年我國在對《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組織法》修訂時刪去了原第9條,將原第10條改為第9條并將第2款修改為:“人民法院審判第一審案件,由審判員組成合議庭或者由審判員和人民陪審員組成合議庭進行;簡單的民事案件、輕微的刑事案件和法律另有規(guī)定的案件,可以由審判員一人獨任審判?!边@次修正,從根本上改變了原人民陪審員制度實施的應當性,人民陪審員制度成為一項可選擇性制度。1986年、2006年修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組織法》一直沿用了1983年的修正規(guī)定。二是在刑事訴訟方面。199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修正時,基本原則上繼續(xù)強調堅持實行人民陪審員陪審的制度,但在審判組織上作了修正,與1983年修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組織法》在選擇適用上保持了協調一致。該法第147條第1至3款規(guī)定:“基層人民法院、中級人民法院審判第一審案件,應當由審判員三人或者由審判員和人民陪審員共三人組成合議庭進行,但是基層人民法院適用簡易程序的案件可以由審判員一人獨任審判。高級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審判第一審案件,應當由審判員三人至七人或者由審判員和人民陪審員共三人至七人組成合議庭進行。人民陪審員在人民法院執(zhí)行職務,同審判員有同等的權利?!?012年我國在對該法修正時人民陪審員制度未作任何調整。三是在民事訴訟方面。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試行)》作為我國第一部民事訴訟法,沒有將實行人民陪審員陪審的制度寫入基本原則,但作為一項選擇性適用制度加以規(guī)定。該法第35條規(guī)定:“人民法院審判第一審民事案件,由審判員、陪審員共同組成合議庭或者由審判員組成合議庭。合議庭的成員必須是單數。簡單的民事案件,由審判員一人獨任審判。陪審員在人民法院執(zhí)行職務時,和審判員有同等權利?!笨偨Y起來,在制度是否選擇適用上,該法與1983年修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組織法》、1996年修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基本精神一致,陪審員制度成為選擇性適用制度;此外,在人數上,只是強調合議庭成員必須是單數,并沒有陪審員人數的具體規(guī)定;在具體表述上,用的是“陪審員”而不是“人民陪審員”。1991年出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及其2007年、2012年、2017年、2021年、2023年五次修正案,對陪審員制度選擇性適用規(guī)則均延續(xù)適用、未作調整,但表述更加嚴謹完整。其中,1991年修正案增加“人數”兩字,“審判”改為“審理”,且強調了人民陪審員在執(zhí)行“陪審”職務時和審判員具有同等權利;2007年兩次民訴法修正案表述上首次提出了陪審員與審判員有同等“義務”;2012年、2017年民訴法修正案對陪審員制度的規(guī)定沒有變化。四是行政訴訟方面。1989年出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46條規(guī)定:“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由審判員組成合議庭,或者由審判員、陪審員組成合議庭。合議庭的成員,應當是三人以上的單數?!迸c民事訴訟一樣,行政訴訟中陪審員制度也是沒有寫入基本原則且是一種選擇性適用制度,在規(guī)定人數為單數的同時強調了“三人以上”。2014年和2017年修正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對人民陪審員制度的相關規(guī)定未作調整。
5.系統完善提升階段(2018年至今)
這一階段,人民陪審員制度在堅持選擇性適用規(guī)則基礎上,以兩個制度建設實踐為鋪墊,以2018年為標志性年份,以民事訴訟法的進一步修改完善為補充,邁上了系統化完善提升的新階段。2004年出臺的《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完善人民陪審員制度的決定》對人民陪審員的涉及案件、人數比例、擔任條件、任免任期、權利義務、抽取方式、培訓等內容作出初步規(guī)定,填補了人民陪審員制度的不少空白,為出臺《人民陪審員法》奠定了制度框架;2015年經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11次會議研究通過,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先后印發(fā)了《人民陪審員制度改革試點方案》《人民陪審員制度改革試點工作實施辦法》,根據全國人大常委會授權在北京、河北、黑龍江、江蘇、福建、山東、河南、廣西、重慶、陜西10省、市、自治區(qū)開展為期兩年的人民陪審員制度改革試點,主要內容是完善人民陪審員選任條件、選任程序、參審范圍、參審案件機制、退出和懲戒機制、履職保障等制度。在上述兩個實踐的基礎上,2018年作為人民陪審員制度發(fā)展的一個標志性特殊年份,這一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陪審員法》正式出臺施行,人民陪審員制度從此有了專門性法律依據而不是鑲嵌于其他法律之中。這一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組織法》進行了修訂,在原有基礎上進一步明確了人民陪審員制度的選擇性適用原則,明確了合議庭成員為3人以上單數,該法第34條概括性規(guī)定:“人民陪審員依照法律規(guī)定參加合議庭審理案件。”這一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也進行了修正,調整了陪審員參與合議庭的案件規(guī)則和人數規(guī)則,即只適用于一審案件;一般不適用于簡易程序和速裁程序;不適用于最高人民法院;基層人民法院、中級人民法院、高級人民法院審理的第一審案件,有陪審員參加的有3人或者7人兩種合議庭組成模式。相比較《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關于人民陪審員參加的合議庭及其適用的調整變化更大、更為具體細致,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條文規(guī)定之所以相對穩(wěn)定、沒有實質性變化,根源在于法律條款包容性較好。比如,只規(guī)定“單數”或“三人以上單數”;從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陪審員法》相協調的角度來看,該法當然也存在3人合議庭與7人合議庭的情形。這一階段人民陪審員制度的完善提升,還表現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兩次修正完善上。民訴法的這兩次修正,關于人民陪審員制度的規(guī)定在保持相對穩(wěn)定的同時還是作了一些微調:在2021年修訂時,該法第40條第2款規(guī)定:“基層法院審理的基本事實清楚、權利義務關系明確的第一審民事案件,可以由審判員一人適用普通程序獨任審理?!边@在一定程度上壓縮了可能適用陪審員審理的案件范圍,算是一個細微調整。2023年9月1日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40條將“陪審員”的表述統一修改為“人民陪審員”,體現了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陪審員法》的規(guī)范相銜接;同時,該法第40條第3款修改為:“人民陪審員在參加審判活動時,除法律另有規(guī)定外,與審判員有同等的權利義務?!睂⒃瓉怼皥?zhí)行陪審職務時”這一相對模糊寬泛的表述修改為具體清晰的“參加審判活動時”,特別是增加了“除法律另有規(guī)定外”的例外情形,體現了對《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陪審員法》第22條規(guī)定的7人制大合議庭人民陪審員與法官分職分權情形的回應,更體現出立法表述的嚴謹。
(二)人民陪審員制度演變的邏輯走向
深入分析我國人民陪審員制度的內容變化及其邏輯走向,至少“四個轉變”清晰而鮮明:一是更加精簡務實,由憲法性制度轉變?yōu)榛痉尚灾贫?。從憲法制度上講,憲法規(guī)定的制度更加精簡,能少則少,能由其他法律制度替代則由其他法律制度替代,人民陪審員制度從憲法的退出就是一個具體例證。從基本內容來看,法律規(guī)定更加務實。人民陪審員制度發(fā)揮作用不在于高大上的法律規(guī)定,而在于務實管用的制度操作內核。二是更加科學靈活,由“應當”之制度轉變?yōu)椤盎蛘摺敝x擇性制度。人民陪審員制度在適用上,因案件影響情況而選擇適用,或因當事人的申請由法院決定適用,改變了原來不可選擇的單一類型合議庭模式,體現了法律緊密聯系實際、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實踐邏輯導向。三是更加便于落實,由籠統模糊制度轉變?yōu)榫唧w細化的制度。隨著人民陪審員參加的合議庭模式的明確化、適用一審案件歸類的清晰化、組成人數根據案件影響大小的具體化、人民陪審員與法官職權的重塑化和其他規(guī)則的細致化,人民陪審員制度由原來的一般性制度規(guī)定發(fā)展成為更接地氣、更便操作、更加明晰具體的一項制度,更符合現代法治公開透明、依法之治的基本精神。四是更加系統配套,由單一陪審制度轉變?yōu)橐惶着銓弳T制度體系。人民陪審員制度在相當長時間內僅僅停留于法院內部審判組織方面?!度珖嗣翊泶髸瘴瘑T會關于完善人民陪審員制度的決定》《人民陪審員制度改革試點方案》《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陪審員法》等一系列重要制度的建構和完善,不僅規(guī)定了法院內部審理上的陪審制度規(guī)則,還系統謀劃和詳細配套了法院以外陪審員的遴選、管理、培訓、保障等制度規(guī)則,形成了一整套相對全面系統的人民陪審員制度體系。
四、我國人民陪審員制度演進的內在價值
(一)比較法視角分析:結果公平價值取向明顯
人民陪審員制度與英美陪審團制度均為公眾參與司法審判的實踐,但二者之間的制度規(guī)范及其價值取向差異顯著。需要強調的是,人民陪審員制度并不是中國獨有的制度,而是不少大陸法系國家的做法,正如美國馬丁·夏皮羅(Martin Shapiro)教授曾指出的:“歐洲國家用‘人民陪審員來代替陪審團。與英美國家的做法不同,大陸國家中的一審法庭經常由一組法官而不是由單個法官主持。因而,通過提供一名或者更多的外行人而不是專業(yè)法官來參與審判的方式可以在不使用陪審團的情況下引入民眾因素?!保?]這里我們僅從制定法的角度將人民陪審員制度與英美國家陪審團制度作一個簡要的比較。首先,人數規(guī)模相對適當。英美陪審團實行大小陪審團制度,人數較多,如美國“在聯邦一級的法院所有刑事訴訟中,陪審團的人數都必須為12人,民事訴訟為6人”,“在州刑事訴訟中陪審團的人數最低限制降到了6人”[2]。人數多,消耗的司法資源與司法成本也多,成本與收益比較沒有顯著優(yōu)勢;意見難以保持一致,易引起不必要的觀點沖突;影響審判因素多,一一排除的難度較大,耗時耗力,難以在短時間內形成判決,案件判決質量也時刻存在著打折扣的風險。相比之下,我國人民陪審員參與合議庭的人數為1—2人或者4人,上述問題易輕松消解。其次,人員選任相對理性。英美陪審團成員從普通民眾中一次性隨機抽取,其素質、觀念、法律經驗參差不齊,種族、性別、職業(yè)、宗教信仰等方面難以平衡,難以確保每個案件的公平公正。我國人民陪審員特別是參與一些特殊案件審理的人民陪審員,是在人民陪審員名單中隨機抽取而非從社會人員中隨機抽取的,是經過選拔篩選后隨機抽取且有任期,人員相對穩(wěn)定,能力更有保障,更有利于促進案件客觀公平公正裁判②。再次,案件適用相對合理。一方面,英美國家陪審團制度和我國人民陪審員制度都適用于一些相對重大的案件,但陪審團主要在于涉嫌重罪的刑事案件,民事案件逐漸淘汰為公民名譽權等案件;人民陪審員制度則以社會影響較大或重大為標準,刑事、民事和行政案件都可適用,“較大”的適用3人制合議庭,“重大”的適用7人制合議庭。另一方面,在是否選用上,英美陪審團模式賦予當事人選擇權,人民陪審員模式則是由法院決定,即使當事人申請人民陪審員參加也要由法院決定是否使用。第四,職權設定相對科學。在英美國家陪審團制度中,“審判權一分為二,一是法律適用權,二是事實認定權,并由不同的訴訟主體加以執(zhí)行,法官行使法律適用權,陪審團行使事實認定權”[3]。在人民陪審員制度中,事實認定和法律適用均有法官參與,小合議庭的人民陪審員對法律適用也有表決權。考慮到陪審團成員和陪審員選任的不同,人民陪審員制度更能保證案件認定處理不失之過偏。
(二)法社會學視角分析:實踐操作價值合理適當
按照2015年頒布的《人民陪審員制度改革試點方案》和《人民陪審員制度改革試點工作實施辦法》的要求,全國50個法院開展了不同人員構成的合議庭試點工作,重點在大合議庭的人數結構配比上開展了實踐探索,不僅將理論付諸實踐,也驗證了理論在實踐中的合理性、正當性。比如,廣東珠海香洲區(qū)法院按照“1名法官+4名陪審員”和“2名法官 + 3名陪審員”兩種模式,試行5人制合議庭[4];北京市門頭溝法院試點“3名法官+4名陪審員”的7人制大合議庭架構[5];河南鄭州中原區(qū)法院試行“3名法官+4名陪審員”7人制大合議庭和“3名法官+ 6名陪審員”9人制超大合議庭架構[6]。最終通過實踐檢驗和綜合考慮,“3+4”7人制結構合議庭模式被認為相對適當,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陪審員法》以及相關法律確定的一種合議庭人員組成模式。同時,各試點法院根據案件實際情況和合議庭實際參與情況進行調整,出臺相關規(guī)定以完善人民陪審員制度。比如,在經過選拔被聘用的不同類型人民陪審員中,嚴格按比例執(zhí)行隨機抽選制度,保障合議庭組成人員的民主性、中立性和特定領域的專業(yè)性;建立人民陪審員合議時先行發(fā)言制度,充分保障其獨立履行職責不受法官觀點影響;建立人民陪審員每人每年參審案件數量的上限約束機制,較好解決了陪審專業(yè)戶等問題;建立定期對人民陪審員進行專業(yè)化培訓制度,提升其履職能力,降低了主觀因素對司法裁判的影響,進一步促進了社會經驗主義和法律思想主義的融合,實現了“積極發(fā)揮人民陪審員制度的實質優(yōu)勢,即讓人民陪審員既‘廣又‘專、既‘陪又‘審、既‘精又‘勤”[7]。改革試點實踐表明,新合議庭制度下“3+4”大合議庭人數結構更為恰當、更可持續(xù),同相對系統的配套制度一起,形成了人民陪審員制度在實踐中、高效能釋放價值的重要支撐機制。
(三)法經濟學視角分析:經濟成本價值理性突出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法律經濟學創(chuàng)始人之一、新制度經濟學鼻祖美國學者羅納德·哈里·科斯(Ronald H. Coase)提出的科斯定理,以理性選擇理論為基礎,“揭示出了交易成本、制度安排與經濟績效之間的關系,即不同的制度安排具有不同的交易成本因而具有不同的經濟績效”[8]。在案子多、時間緊、司法資源緊張的背景下,如何通過合理的制度設計科學分配合議庭法官與人民陪審員人員構成,有效控制司法成本,形成成本比較優(yōu)勢,從而提升制度安排績效,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當前實施的最新合議庭模式能否合理控制訴訟時間成本與司法資源成本呢?一方面,我們可從訴訟時間成本角度看。時間成本重點在兩個階段,分別為庭審準備階段和庭審過程階段。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陪審員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人民法院應當在開庭前根據案件實際情況選擇合議庭組成人數,并根據案件具體內容抽選參審的人民陪審員和候補陪審員,且在規(guī)定時間內附有告知義務。抽選方式的選擇、告知人民陪審員等過程,均需付出相對固定且與合議庭人民陪審員人數呈正比關系的時間成本。因采用抽選方式,難以保證在相對隨機的時間里每一位陪審員都到庭參與庭審,采用候補人員并應當再次履行告知義務,以此依次循環(huán)下去,直至符合人數要求的人民陪審員均可到庭參與庭審為止,在此過程中所消耗的時間成本極易影響到案件審理的效率。而且,合議庭出現不同意見時,陪審員與審判員應當進行討論和表決,法官應引導陪審員獨立發(fā)表意見,同時也需要給予陪審員相應的法律解釋,該程序所花費的時間成本也與人數呈正比關系。恰當的合議庭規(guī)模以及人民陪審員人數是解決此問題的核心。英美陪審團制度下的訴訟遲延現象也反映了現實中存在的訴訟時間成本問題?!耙环矫?,雙方當事人及律師可以對陪審員候選人行使要求回避權。這種‘挑選陪審員的行為往往浪費大量時間。另一方面,通常規(guī)定陪審團在評議時必須全部達成一致意見,如果無法達成協議則解散該陪審團,這往往使訴訟曠日持久,費時費力?!保?]在英美陪審團制度模式下,回避權行使中所需的時間成本仍然較大,合理地控制人數是減少回避權導致的時間成本的最直接方式;達成一致意見在實踐中是難以一次性實現的,人數越多形成分歧的可能性就越大,頻繁地解散與更換陪審員,無疑會給案件審理帶來較高的時間成本。因此,我國不僅控制參加合議庭陪審員的人數,而且合議庭評議實行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有效減少了時間成本,提高了司法效率。另一方面,我們可從司法資源角度看。人民陪審員正式參與庭審之前都應當接受培訓,且人民法院需提供人民陪審員閱卷等便利,相應的工作和流程均需消耗一定的司法資源,有限的司法資源因此變得更加緊張。合議庭人數越多,參與案件審理的工作人員就會越多,司法資源就會越緊張。盡管人數更多的合議庭或許能夠形成更多觀點、對案件分析更加全面,但付出的成本高于可能造成的損失。從比較成本角度視之,現行人民陪審員參加的“1名法官+2名陪審員”與“3名法官+4名陪審員”合議庭模式,能夠相對合理占用司法資源,有效避免資源浪費。正所謂“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害相權取其輕”?,F行合議庭制度有著低成本、高效益優(yōu)勢,能夠產生有益的社會激勵效果,為未來法律制度的完善提供示范。
(四)法理學視角分析:現代法律價值要義豐富
人民陪審員制度設計的初衷是通過公眾參與司法案件,實現對司法機關的監(jiān)督權、對社會現象的評論權、對司法現狀的知情權、對事實結果的話語權,提升案件審理質量、增進司法公信力、保障民主和人權。這些恰恰是現代法治的價值要義?!叭藱嘧鳛榉ǖ膬r值,表明了法律的來源、法律運作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以及法律的根本目的都基于人本身,并以人的正當利益和自由意志為關注焦點,以人的理想生活為直接目標”[10]102,“通過憲法和法律確認和保障人民的民主權利和自由,是民主政治的基本前提。沒有憲法和法律對人民民主權利和自由的確認和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的地位就可能虛置,人民的民主權利就可能隨時受到侵害甚至被剝奪”[10]241-242,“公平正義是人類追求的共同理想,也是法律的核心價值,它既是法律產生的重要動因,也是法律存在的主要理由”[10]98。構建實現法律價值的制度機制,人民陪審員制度是一個重要而關鍵的制度設計。首先,人民陪審制度體現了保障民主與人權的價值。即便是在號稱“不管政府其他部門的非民主因素是什么——這些因素都很重要——司法機關都是其中最不民主的一個部門”[11]75的美國,其法院都具有重要的民主特征:①最高法院的基本的目就是民主。②法官最終也受到人民意志的控制。③現代司法權已經被默示同意合法化了[11]78。堅持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和堅持人民當家作主這一本質核心,內在要求我國司法制度體系恪守和彰顯民主特征,其中法院審判組織的民主化建構是不言而喻的,支持人民陪審員制度的合議庭模式即是一個具體例證。《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陪審員法》出臺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最新修正之前,人民陪審員制度實行3—7人單數合議庭模式,對法官和人民陪審員的具體數量沒有嚴格要求。3人合議庭中,陪審員1人或2人均屬合理現象,法官裁判權和人民陪審員權力矛盾并不突出,法官與人民陪審員共同行使權力;但對于5人以上單數大合議庭而言,根據2015年5月印發(fā)的《人民陪審員制度改革試點工作實施辦法》第22條,人民陪審員對案件的法律適用問題僅發(fā)表意見但不參與表決,因此,5人以上單數的大合議庭中法官應當至少3人以上,否則針對法律適用的表決難以形成多數人意見。這樣,人民陪審員參與5人合議庭僅存在“3+2”模式,而“3+2”模式下只有2名陪審員,人民陪審員的民主參與者不能有效影響案件的審理結果,極易出現“陪而不審”、陪審員制度“形骸化”現象,難以體現人民陪審員所代表和維護的人民民主權利的實質并獲得社會公眾的信任。而“3+4”模式展現了人民陪審員的數量優(yōu)勢帶來的話語權優(yōu)勢,可以有效減少陪審員附和法官的現象,對案件事實認定起到“1+1>2”的效果,同時能夠產生更好的弘揚民主、保障人權的正向效應。其次,人民陪審員制度增進了司法公平與公信力。孟德斯鳩有句名言: “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這是萬古不易的一條經驗?!保?2]人民陪審員制度旨在通過陪審員參與實現對法官權力的監(jiān)督制衡,維護司法的公平公正。陪審員參與的3人合議庭,陪審員監(jiān)督1—2名法官,在案件爭議不大、案情較為簡單的前提下,能夠有效實現監(jiān)督;“3+2”合議庭模式,陪審員比法官少,公平正義在兩權不平衡、監(jiān)督乏力的條件下難以真正實現;“3+4”模式下,陪審員比法官多1人,保障了權力監(jiān)督的可實現性,且陪審員先發(fā)言避免了順從法官意見、陪而不審后果的發(fā)生,達到合議庭制度的本質要求,促進了裁判的公平公正。最后,人民陪審員制度平衡了專業(yè)與非專業(yè)力量對比。在最新合議庭模式下,專業(yè)人員與非專業(yè)人員3∶4的比例相對合理,既能夠廣泛聽取一般社會聲音,又能保證適當力量的專業(yè)判斷,內在蘊含著重要的平衡機制。一方面,假如人民陪審員人數過多,勢必會導致非專業(yè)力量與專業(yè)力量的失衡,可能出現意見分歧,甚至會出現非專業(yè)力量不適當影響干預專業(yè)力量的可能,這與法官中立、不受來自社會輿論影響的一般要求相沖突,必然會影響司法裁判的公正性。另一方面,假如人民陪審員人數過少,同樣會出現非專業(yè)人員與專業(yè)人員失衡的現象,可能出現專業(yè)性判斷掩蓋民主的聲音,甚至導致司法審理的教條主義和機械化,助長不合理審判的風險,難以實現辦案的高質量。
(五)立法學視角分析:專業(yè)性與民主性、法與情的價值融合得到彰顯
2018年制定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陪審員法》第21條規(guī)定:“人民陪審員參加三人合議庭審判案件,對事實認定、法律適用,獨立發(fā)表意見,行使表決權?!痹摲ǖ?2條規(guī)定:“人民陪審員參加七人合議庭審判案件,對事實認定,獨立發(fā)表意見,并與法官共同表決;對法律適用,可以發(fā)表意見,但不參加表決?!绷⒆闳嗣衽銓弳T制度演進的歷程,我們可以看到我國人民陪審員與法官的權力,完整經歷了一個“權力是否同等不明確(1951年—1979年)→完全同職同權(1979年—2015年)→改革試點地區(qū)完全分職分權③(2015年—2018年)→全國小合議庭同職同權、大合議庭分職分權(2018年至今)”的演進過程。首先,分職分權立法設計保障了司法的專業(yè)性。我國陪審制改革的實驗表明,陪審員更傾向于關注案件事實,關注案件中的日常性、道德性、情感性事實,而認定案件核心事實能力欠缺[13]。我國法律并沒有要求人民陪審員接受過專業(yè)的法律教育,僅有的法律培訓也不足以支撐人民陪審員同有法律基礎和法律經驗的法官在所有案件上同時表決。大合議庭面對的案件相對復雜,不僅需要充分聽取以人民陪審員為代表的來自社會各界民眾對案件事實的看法,謹慎解決好事實認定問題,更需要發(fā)揮法官的專業(yè)知識特長,解決好相對復雜的法律適用問題。立法對大合議庭中的人民陪審員和法官,在事實認定和法律適用問題上,采取分職分權、非專業(yè)化與專業(yè)化兼顧、更加凸顯專業(yè)化的制度設計。相比之下,小合議庭主要針對案情相對簡單、爭議相對較小的案件,如果這類案件在事實認定和法律適用問題上對人民陪審員和法官再作區(qū)別對待,則是將簡單問題復雜化,特別是“1+2”模式若實施區(qū)分規(guī)則,很容易造成以獨任制的實質無限擴大法官的司法裁量權和事實認定部分過于主觀化的現象,增加案件錯判風險,因此立法對小合議庭仍采取人民陪審員與法官同職同權、少數服從多數的制度設計。其次,獨立發(fā)表意見的意見設計體現了司法的民主化。應通過合理的權利分配保障各方權利的共同實現。一方面,賦予人民陪審員獨立發(fā)表意見的權利是保障人民民主權利的體現。司法案件廣泛聽取人民群眾意見,表明的是法律對社會的態(tài)度;法官能夠在最終表決前聽到人民陪審員對于事實的觀點,避免過度教條和機械。另一方面,法律適用問題與事實認定問題并不存在嚴格的劃分界限,現實中總會存在無法區(qū)分的情況。2019年2月出臺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陪審員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9條規(guī)定:“七人合議庭開庭前,應當制作事實認定問題清單,根據案件具體情況,區(qū)分事實認定問題與法律適用問題,對爭議事實問題逐項列舉,供人民陪審員在庭審時參考。事實認定問題和法律適用問題難以區(qū)分的,視為事實認定問題?!毖酝庵鈩t是指,將模棱兩可的問題全部允許人民陪審員參與判斷,充分給予人民陪審員獨立發(fā)表意見的機會,切實保障廣大人民群眾的民主權利。再次,同職同權與分職分權的中和效果統一了法與情因素。盡管案件繁簡不同、難易不同,但小合議庭的同職同權與大合議庭的分職分權的立法設計均兼顧了法理與情理,大合議庭將事實審與法律審分開的方式尤為典型。之所以稱為“法理”和“情理”,是因為法官根據法律規(guī)定判決是依據法理的規(guī)則、原則、邏輯和范式,而人民陪審員發(fā)表意見,更多的是結合生活中和社會上的情理。法官的法理與人民陪審員的情理均是司法裁判的重要考量元素,法官的法理是在維護法律權威、維護法律權利、維護公平正義,人民陪審員的情理是“將社會生活中‘活法——習慣、道德、倫理等嫁接到法律適用過程中來,為最后判決的正當性尋找充足的理由,并將判決的社會效果發(fā)揮到最大”[14]。二者并存,表明了社會理解差異的客觀性;二者銜接,是順應各方期盼目標的同向性;二者兼顧,是考慮司法裁判結果的合理適當性。將法理與情理相融合、相統一,更能全面判斷司法案件的具體問題,在維護法律權威的同時最大化兼顧社會的情感認同。
結語
我國人民陪審員制度演進變化的過程,實質上也是我國司法制度改革、發(fā)展、進步、完善的過程;多視角下人民陪審員參與大合議庭以及分職分權制度的價值邏輯,體現出國家法律制度建設過程中,對人民民主權利的高度重視以及追求公平正義的基本導向。未來隨著社會實踐的發(fā)展變化,人民陪審員制度還面臨一些具體問題需要深入研究。比如,如何解決人民陪審員在觀點上的分歧、事實審與法律審的細化以及能否在兩者的權衡中找出融合法理與情理的更好方式;再比如,根據完善司法體制需要是否還會增加合議庭人數,如何實現人民陪審員制度成本最小化、收益最大化;再比如,能否以更加合理的制度設計實現復雜問題的簡單化,等等,這些都是值得法學理論界和司法實務界探討的問題。我們相信,隨著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的持續(xù)深入推進,隨著我國司法體制機制的持續(xù)改革創(chuàng)新,這些問題在理性實踐基礎上終將能夠找到相對合理的答案。
注釋:
①關于憲法性法律的概念、內容等可參見馬嶺《憲法性法律的性質界定》一文,載《法律科學》2005年第1期。總體而言,我國憲法性法律的研究還比較滯后,在中國知網搜索篇名中含有“憲法性法律”的文章僅有20篇,其中除去對英美、俄羅斯、中國香港和中國澳門法律的研究以及提法上的關聯性研究之外,聚焦我國憲法性法律本體的文章僅有7篇,且僅局限于寥寥幾位學者,相關研究亟待深入。
②比如《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法釋〔2021〕1號)第549條第1款規(guī)定:“人民法院應當確定專門機構或者指定專門人員,負責審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審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人員應當經過專門培訓,熟悉未成年人身心特點、善于做未成年人思想教育工作?!钡?款規(guī)定:“參加審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人民陪審員,可以從熟悉未成年人身心特點、關心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的人民陪審員名單中隨機抽取確定?!痹俦热?,2023年8月1日開始實施的《最高人民法院出臺關于具有專門知識的人民陪審員參加環(huán)境資源案件審理的若干規(guī)定》(法釋〔2023〕4號)第5條規(guī)定:“需要具有專門知識的人民陪審員參加案件審理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環(huán)境資源案件的特點和具有專門知識的人民陪審員選任情況,在符合專業(yè)需求的人民陪審員名單中隨機抽取確定。”
③如前所述,2015年5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和司法部印發(fā)的《人民陪審員制度改革試點工作實施辦法》第22條規(guī)定:“人民陪審員應當全程參與合議庭評議,并就案件事實認定問題獨立發(fā)表意見并進行表決。人民陪審員可以對案件的法律適用問題發(fā)表意見,但不參與表決?!?/p>
參考文獻:
[1] 夏皮羅.法院:比較法上和政治學上的分析[M].張生,李彤,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5:81-82.
[2] 任蓉.英美陪審團審判制度機理與實效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6-7.
[3] 湯維建.英美陪審團制度的價值論爭:兼議我國人民陪審員制度的改造[J].人大法律評論,2000(2):241.
[4] 沈榮.陪審員制度:上一輪改革試點的成績單與意見表[N].人民法院報,2015-04-25(6).
[5] 搜狐網.北京門頭溝首試3名法官+4名陪審員大合議庭模式[EB/OL]. (2015-09-09)[2023-04-19]. https://www.sohu.com/a/31201995_115496.
[6] 王新,王瑩.中原區(qū)法院持續(xù)深化人民陪審員制度改革[EB/OL]. (2015-11-27)[2023-04-19]. http://zzzyfy.hncourt.gov.cn/public/detail.php?id=1789.
[7] 人民法院報.福建:實現轉變促審判[EB/OL]. (2018-05-08)[2023-06-03].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18/05/id/3296373.shtml.
[8] 魏建,周林彬.法經濟學:第二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 56.
[9] 盛鵬.論英美法陪審制度的發(fā)展與缺陷:兼論我國人民陪審員制度的改革[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科版),2000(1):62.
[10] 《法理學》編寫組.法理學:第二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98-242.
[11] 沃爾夫.司法能動主義:自由的保障還是安全的威脅?[M].黃金榮,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75-78.
[12] 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上冊[M].張雁深,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154.
[13] 梅宇,王睿涵.各擅其長:陪審制七人合議庭法官指引的二元模式構建:以個案核心事實與邊際事實的差異性考量為視角[A].馬世忠.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中重大風險防范與化解:上[C].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20:180.
[14] 陳林林.陪審在現代法治社會中的功能:以形式合理性為中心的若干思考[J].法律科學,2001(5):47-55.
責任編輯:曲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