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慧
民以食為天,食是人的生存之本,與人的生存、發(fā)展息息相關。美國著名心理學馬斯洛根據人的動機將需求劃分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實現的需要。食作為最基本的需求,既能育德,又能啟智;既可促勞健體,又可熏陶審美。食育對促進學生五育的全面發(fā)展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是提高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
一、始于《禮記》,傳承中華禮儀
以孔子為代表的中國儒家學派在《禮記》中論述了飲食禮儀的重要性,提出了“夫禮之初,始諸飲食”的食育思想。在平時陪餐的過程中,發(fā)現學生喧鬧,我以“食不言,寢不語”的古語來教育學生,趁此契機,利用班會晨會的時間進行中華傳統(tǒng)飲食禮儀文化的專題學習,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用餐習慣,感受中華的傳統(tǒng)禮儀,增加文化自信、文化認同感。
二、走進菜園,感受栽培樂趣
陶行知先生認為教育教學中要走進大自然。學校有一塊小空地,我充分利用了這塊不起眼的小區(qū)域,帶領學生種植一些應季的作物,比如秋天的青菜、大蒜、菠菜等等。播種、施肥、拔草、澆水、采摘都由學生親自動手。
陶行知先生指出:“勞動教育的目的,在謀手腦相長,以增進自立之能力,獲得事物之真知,及了解勞動者之甘苦?!痹趧趧又欣藢W生與大自然的距離,增加了和食物的親近感,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感受自然界的神奇,也增進了自立的能力,也讓他們體會到食物的來之不易。
三、主題實踐,探索美食特色
教育家洛克在《教育漫談》中說:“不是要把世上可以知道的東西全都教給學生,而要使學生愛好知識、尊重知識;使學生采用正當的方法去求知,去改進他自己。”在食育課程資源開發(fā)中,我依托本地山區(qū)自然資源,積極挖掘適合學生的食育課程資源,充分發(fā)揮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開展了一系列特色食育主題活動。
三四月春筍破土而出的季節(jié),我?guī)ьI學生開展了“春筍破土季,竹娃探究時”走進春筍的研究性學習活動,圍繞“筍芽尖尖我來找”“滿載而歸我來剝”“筍殼多多我創(chuàng)作”“春筍美味我來燒”“春筍知識我來查”這五個方面,讓學生自發(fā)組成探究小組,在家長的陪伴下走進大自然,實踐體驗?;顒油瓿珊竺總€小組完成一份研究報告,利用班會課組織學生進行成果分享,分享在活動中的體驗和感悟,評選出“最閃亮”探究組。此外還讓學生們用投票的方式,自己評選出最佳的筍殼貼畫作品。創(chuàng)作筍殼貼畫促進了學生由欣賞美到創(chuàng)作美的能力的跳躍,提高了學生的審美欣賞能力。
金秋九月,正值板栗成熟,我開展了“板栗飄香季,竹娃探究時”走進板栗的研究性學習,圍繞“果實累累我來打”“毛球滿地我來撿”“滿載而歸我來剝”“板栗美味我來燒”“板栗知識我來查”這五個方面,讓學生在家長的陪同下,能夠體驗“打板栗、撿板栗、剝板栗、燒板栗、查板栗”這一完整的過程,在動手實踐中收獲快樂。活動結束后,我利用班隊課舉行了一次匯報交流活動,學生展示活動的成果,暢談活動的體會,分享活動的喜悅。
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認為“做中學”,是的,在探究實踐的過程中,不但培養(yǎng)學生熱愛勞動、感恩自然、感恩父母的品質,還激發(fā)他們勇于探索、樂于實踐的精神,建構了正確的食物觀、生命觀和世界觀。
四、學科教學,賦能食育內涵
部編版語文教材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有篇文章叫《桂花雨》,教完課文之后,我靈機一動,秋季的校園里的桂花正值盛開的日子,香飄四溢,為何不帶學生們去體驗一下?于是我?guī)е鴮W生們,我們一起小心翼翼把采摘下的桂花裝到盒子里。曬了后,我給每個學生的杯子里加了少許桂花,熱水一泡香極了。喝著親手制作的桂花茶,他們臉上個個洋溢著如花般的幸福與甜蜜,體驗著美食給我們生活帶來的美好和愉悅。
是的,“社會就是大課堂”“生活處處皆教育”,食育無處不在,學科教學也因為食育顯得更有人情味,更富有內涵,激發(fā)學生對美好生活的熱愛,促進學生人格的完善健全。
五、家校合力,共促食育發(fā)展
在對學生的教育中,家庭的力量無疑是舉足輕重的。家長朋友就是我們的同盟軍。為了營造更好的食育氛圍,我經常邀請家長進校園參與學?;顒?,比如邀請家長參加體驗式幫廚、美食節(jié)活動、就餐營養(yǎng)指導等。家校共育,才能發(fā)揮食育強大的作用,促進五育的發(fā)展,幫助學生培養(yǎng)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塑造更健全的人格。
“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我們要傳承中華的傳統(tǒng)飲食文化,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飲食習慣,提升生活實踐、動手操作能力,加強食育研究,實現以食育人的重要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