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麗
幾乎所有的幼兒園教師都遇到過所謂的“淘氣”幼兒——他們經常不遵守班級常規(guī),喜歡和教師“對著干”。同時,他們好奇心強,凡事喜歡自己動手。在面對各種各樣的“淘氣”表現時,教師該怎樣引導幼兒呢?
正確理解幼兒“淘氣期”
3-6歲是孩子的第一個“淘氣期”,也稱“第一發(fā)育期”。這個時期的幼兒希望獨立,卻又離不開父母和教師。很多成年人忽略了“第一發(fā)育期”的規(guī)律,難以應對幼兒的“淘氣”行為。當幼兒開始會說“不”“討厭”“我就要”時,是他們自我意識萌芽的開始。這個時期的幼兒雖然什么都想做,但做的時候又感到害怕;感覺自己能勝任,但又無法做好。這就是“第一發(fā)育期”幼兒的困境。
與“淘氣”相對的是“聽話”,那么“聽話”的幼兒就是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嗎?我們總希望有一個“聽話”的孩子,但忽視了幼兒的成長具有階段性與差異性。幼兒有強烈的求知欲和自我探索的需求,但缺乏自控力,這些特點導致了幼兒“淘氣”行為的出現。作為教師,要更深入理解幼兒出現“淘氣”行為的原因。
家庭不科學的教養(yǎng)方式。父母是幼兒“人之初”的第一任教師,家長的觀念和教育方法會影響幼兒的行為方式。由于家長采取不科學的教養(yǎng)方式,有些幼兒在入園前已經形成了一些不良習慣,這些不良習慣的外在表現就是幼兒的“淘氣”行為。
教師不恰當的教育態(tài)度。有的教師缺乏足夠的耐心,對幼兒在家形成的習慣了解不夠、與家長溝通不到位、管理方式不當、對“淘氣”幼兒態(tài)度疏遠等,都會強化幼兒在園的“淘氣”行為。教師往往低估“淘氣”幼兒的能力,認為他們不能擔當大任。出于安全的考慮,教師很容易限制“淘氣”幼兒的活動參與度,不利于幼兒的身心發(fā)展和良好習慣養(yǎng)成。
巧妙幫助幼兒養(yǎng)成良好習慣
用愛感化法。教師應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給幼兒足夠的愛。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對幼兒產生影響。平時,教師要多一些愛心、耐心,要堅信“淘氣”幼兒在專業(yè)的引導、教育下會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只是教師付出的努力要多一點,周期要長一些。教師要和“淘氣”幼兒的家長多多溝通,了解幼兒在家的教養(yǎng)方式與生活習慣,與家長一起幫助幼兒逐步改進。
揚善抑惡法?!疤詺狻钡挠變翰⒉皇且恢薄疤詺狻?,也不是所有的方面都“淘氣”,也有自己的優(yōu)點。教師要抓住教育契機進行“揚善抑惡”的養(yǎng)成教育,要遵守正面表揚、背后批評的原則。也就是說,表揚幼兒優(yōu)點的時候要明顯,在全班進行;批評幼兒的不足盡量采取個別談話的方式,最好和幼兒面對面單獨進行,以便維護幼兒的自尊心,增強幼兒的自信心。
師幼契約法。幼兒的秩序感是與生俱來的,教師可以與“淘氣”幼兒商定適合他們的契約規(guī)則,可以是針對某一項活動或者幼兒感興趣的話題,也可以是與小朋友相處的方式等。最初只是一個小小的約定即可,越具體越好,越容易做到越好。切忌限制幼兒的行為活動,主要目的在于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
互換角色法。輕松的情景游戲能讓幼兒明白應該做什么和怎么做。當幼兒“淘氣”時,教師可以和“淘氣”幼兒互換角色,教師扮演幼兒,再現“淘氣”行為,請幼兒做小老師。這時幼兒的表現會各有不同,需要教師細致地觀察,分析幼兒的期許,加以引導,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委以重任法。人的需要有很多種,被尊重與認可是其中之一?!疤詺狻庇變阂彩侨绱?。教師在充分了解他們后,可對其委以重任。要教會幼兒應該怎么做,鼓勵幼兒大膽做,引導幼兒反復做。給予“淘氣”幼兒改變和鍛煉的機會,激發(fā)他們的正能量,增強他們對自我的正確認知,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