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湘萍
蘇公堤,春時晨光初起,宿霧未散,雜花生樹,飛英蘸波,紛披掩映,如列錦鋪繡。攬勝者咸謂四時皆宜,而春曉為最云。
——選自《西湖志》
★注釋:【宿】隔夜的,前一夜的?!菊骸恐嘎浠ㄕ慈舅妗!鞠獭咳?,都。
西湖之美,歷來被世人稱頌。白居易說自己“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蘇東坡說“我本無家更安往,故鄉(xiāng)無此好湖山”,張岱也在空蒙的雪西湖中感嘆“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西湖美得如此多變,美得無可辯駁,吸引大文豪們?nèi)缢蛊珢?。那么,被稱為“西湖十景”之首的“蘇堤春曉”,該是何等的景象呢?讓我們趁著作者筆下的早春風(fēng)光,漫步堤上,一起感受何為“四時皆宜,而春曉為最”。
蘇堤,舊稱蘇公堤,是由杭州的“老市長”蘇軾主持修建的。游人在堤上漫步,有六橋起伏,煙柳畫橋的古典之美穿越時空款款而來,湖光山色盡收眼底。若你遙遙望去,腦海里一定會浮現(xiàn)出“游人如織”的情形。當(dāng)你在春天晨光初起時來到這里,請千萬輕聲緩步,昨夜的霧氣還未消散,蘇堤籠罩在一片素雅而輕盈的朦朧之中,靜靜地佇立于此,會讓我們相信古典的水墨畫是一種寫實(shí)。此時的蘇堤,如此靜謐,仿佛融雪的春潮,帶著報(bào)春之意。
隨著晨光輕緩地移動,我們將目光聚焦在堤岸上的景物。自北宋始建,蘇堤便有桃樹和垂柳相間而植的特色,點(diǎn)染著一幅“桃紅柳綠”的畫卷。所以啊,小朋友們可別誤會了“雜花生樹”的含義:雜,指的是“繁多的”,透露的是一樹一樹的花開,不禁讓人感嘆生命如此飽滿,它們只是靜靜地佇立著,卻滿含喜悅。而當(dāng)你在煙柳畫橋處凝望春風(fēng),就會看到更為動人的畫面:風(fēng)一吹,花瓣飄落下來,似與湖面嬉戲,帶著天然的花香。作者巧妙地用了“蘸”這一動詞,使落花嬌俏的形象躍然紙上,似乎這一幅天然的畫卷突然“活”了過來。就這樣,在一靜一動之間,花枝互相掩映,如錦繡般動人心魄。作者只著筆于幾個小小的意象,已然可見“蘇堤春曉”之景清新雋永。也難怪前來欣賞美景的人都說,蘇堤一年四季都很美,然而,春天的早晨最佳。
沉浸在此處的天地山水之間,我們需要自帶一種耐心與緩慢,凝神注視春夏秋冬、晨晌昏夜的不停輪轉(zhuǎn),側(cè)耳傾聽晴霧風(fēng)雪、花鳥蟲魚的細(xì)微聲響。我們深知一句話道不盡西湖之美,一篇文章寫不盡西湖之韻。于是不盡的詩詞中,詩人們放棄一以概之的妄念,以小切口展現(xiàn)他們眼中西湖的楚楚風(fēng)致,而這種帶著個人化視角的凝視,也將西湖鋪展得更為豐富動人。這既是行文的魅力,也不失為觀察生活的好方法。小朋友,當(dāng)你漫步于你所熟知的生活場景,不妨帶上好奇心,著眼于最與你心意相通之處,認(rèn)真、細(xì)致地描摹,學(xué)習(xí)詩人們在煙柳畫橋處凝望春風(fēng)。也許,你筆下的事物也將如那一片飄落的花瓣,帶上生命的動感,鮮活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