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振鵬
清平古墟,我認為是深圳的文化名片。我曾走進過這張名片。
彼時正值盛夏,街道旁樹木蔥郁,聲聲蟬鳴在茂密的樹葉中漸次響起,灑水車經(jīng)過,帶起一陣微風。導游正在前面走著,那頭銀發(fā)在陽光下格外惹眼。
緩緩前行,眼前的景象漸漸由模糊變得清晰。青石鋪就的小巷指向一排居民房,房頂上黑色的瓦片微微泛著白,青苔沿著墻角爬滿了半面墻壁,漁網(wǎng)在墻頂悠閑地眺望,恍惚間仿佛回到了20世紀70年代的小漁村。只不過如今漁網(wǎng)早已無用武之地,有些破敗的老房也已人去樓空,只留下院內(nèi)干枯發(fā)黃的盆栽空自嘆息。
且行且看,老房墻上的涂鴉,紅、黃、藍、紫等色的碰撞融合,勾勒出深圳的現(xiàn)代風貌,活力與潮流,這涂鴉于一排排老房中顯得格格不入,像是野草叢中開出了一朵絢爛華貴的花。
腳下的路向后退去,走到大祠堂,攔住去路的是一道密碼門。導游聯(lián)系了管理人員,清脆的開門聲后,撲面而來的是一種滄桑,一份厚重。
導游指著中央的將軍雕像介紹起來:“陳氏從南宋起,因抗元輾轉(zhuǎn)于廣東一帶……”雕像用白色的磚石雕刻而成,將軍披堅執(zhí)銳,眺望著北方的中原??粗鴮④娧壑幸绯龅牟桓屎团?,我依稀聽見蒙古鐵騎踏碎南宋山河的聲音,他劍指長空,誓要以青山埋忠骨,馬革裹尸還。
仰望歷史的天空,家國情懷熠熠生輝;跨過時間的長河,家國情懷細水長流。
推開古樸的木門,導游與我們跨過門檻,去尋找一段積灰的往事。第一進是些許綠植;第二進有朱紅的墻,抬頭是四塊散發(fā)著淡淡墨香的牌匾,遒勁有力的“進士及第”顯示出曾經(jīng)的輝煌與榮耀,朱紅的柱子與房梁各自守護著那份關于過往云煙、人事滄桑、歲月變化的秘密;第三進的先祖牌位前,香燭臺堆了厚厚的灰,煙霧繚繞……
走出祠堂,不敢相信眼前這條小河竟是茅洲河?!叭展庀鲁?,影布石上”,清涼感伴隨悅耳的流水聲迎面而來,河水蜿蜒曲折,流向遠處,奔向自己的大海。導游說,幾十年前居民向這里排污,河水總是散發(fā)出陣陣惡臭,后來經(jīng)過一代人十年如一日的治理,才成就了今天美麗的茅洲河。
綠色發(fā)展,共建共治,深圳一直走在路上。
茅洲河向我們揮手告別,龍津石塔招呼著我們前往。800年的風風雨雨沖刷掉了佛像的一些紋理,不變的是佛雙手合十的虔誠姿態(tài),仗劍除妖的俠義風骨。塔后有梵文,塔身不高,石料的顏色在一片老房中顯得那樣和諧。講解過程中,一位老奶奶前來上香,她緩緩地跪下,緊閉的眼中想必盛滿了虔誠與祝福,我們放緩了腳步,呼吸放慢放輕,生怕打擾每一句禱告,每一份虔誠。
大概佛塔的每一絲紋理都沉淀著每一個祈福人的愿望,祈求國泰民安,家庭美滿,萬事順遂。
就要走出這古墟,忽然看到幾個習螳螂拳的老者,白袖下的拳頭沉穩(wěn)有力,運氣自如,每一招都帶起小小的氣流,動作如螳螂般敏捷,毫不拖泥帶水。老人們坐下呷兩口茶,躺到太師椅上,閉眼哼起粵曲,這種“慢品人間煙火色,閑觀萬事歲月長”的雅致在生活節(jié)奏如此快的城市早已不多見。
“全國僅存的完整的螳螂拳,今天我們有幸看到了?!睂в文樕涎笠缰老才c激動。我們回憶著方才的一招一式,有模有樣地學了起來……
我愛這深圳的名片,它是城市中的世外桃源,于一派老舊中孕育新意,于歷史中延續(xù)家國情懷,于澄澈的河水中訴說發(fā)展理念,于佛像的紋理中盼望國泰民安,更有一代人對傳統(tǒng)文化的執(zhí)著。
清平古墟這張名片,雖難以彰顯深圳的繁華,但濃縮了深圳厚重的文化底蘊。
(責任編輯/袁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