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開艷 王玉
摘? 要? 孫冶方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構建的早期探索者和重要貢獻者之一。本文首先探討孫冶方經濟理論的現(xiàn)實依據(jù)與理論基礎,繼而提煉孫冶方關于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價值規(guī)律”思想基石和“最小—最大”邏輯主線,歸納孫冶方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對象、研究方法、研究體系的觀點創(chuàng)新。
關鍵詞? 孫冶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構建探索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著力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不斷推進充分體現(xiàn)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經濟學科建設。以孫冶方為代表的老一輩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留下了寶貴的學術遺產和精神財富。孫冶方自20世紀30年代起從事經濟理論研究,對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的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提出了一系列獨創(chuàng)見解,在實現(xiàn)政治經濟學理論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同時,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學理化體系創(chuàng)建。他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緊扣社會主義經濟實踐,筑牢價值規(guī)律這一思想基石,將價值概念貫穿于政治經濟學的始終,以最小的勞動消耗取得最大的經濟效果作為邏輯主線,明確研究對象和方法,形成社會主義生產過程、流通過程、再生產過程的嚴密體系結構,以分析社會主義經濟關系全貌。孫冶方由此打開了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體系重新探索的新局面,為創(chuàng)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新時代,要在分析孫冶方政治經濟學研究的現(xiàn)實依據(jù)和理論基礎前提下,對其以價值理論為基礎,圍繞邏輯主線搭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探索進行系統(tǒng)梳理和深入研究,為完善與優(yōu)化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提供借鑒。
一、孫冶方政治經濟學研究的現(xiàn)實依據(jù)與理論基礎
(一)現(xiàn)實依據(jù):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探索與實踐
孫冶方1908年10月24日出生于江蘇無錫一個小職員家庭,16歲加入中國共產黨,后赴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畢業(yè)后留俄在高校擔任政治經濟學講課翻譯,自此與政治經濟學結下不解之緣。20世紀30年代,孫冶方回國后,土地革命正在廣泛開展,依托于對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路線的理解,孫冶方與陳翰笙、薛暮橋等人發(fā)起成立中國農村經濟研究會,對當時農村社會經濟結構進行剖析,從體系和方法論上為我國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建設作出貢獻。20世紀40年代,孫冶方又赴革命根據(jù)地負責干部的理論教育工作,推動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普及。
20世紀50年代中期之后,孫冶方關于政治經濟學的研究不斷深化。1956年孫冶方到蘇聯(lián)訪問,此時蘇聯(lián)、東歐以及我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都取得了顯著成就,但也遇到了經濟效果差、產品質量低、浪費嚴重等問題。為此,孫冶方和蘇聯(lián)中央統(tǒng)計局國民經濟平衡司司長索波里兩人就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商品生產與價值規(guī)律等問題進行了理論探討,促使孫冶方開始致力于適合本土國情的社會主義經濟模式的探索。
1958年“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使孫冶方認識到立足實際、加強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的重要性。他多次倡議理論界深入研究價值規(guī)律問題,并提出財經體制改革建議。同時,孫冶方主張要創(chuàng)立中國自己的、突破傳統(tǒng)觀念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1959年底,孫冶方開始組織編寫《社會主義經濟論》,以價值論為基礎開展中國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系統(tǒng)化研究,成為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體系的重要貢獻者。
(二)理論基礎: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國化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
孫冶方的理論研究工作突出表現(xiàn)為結合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實踐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進行發(fā)揮與應用。如20世紀50年代,孫冶方針對傳統(tǒng)社會主義經濟理論認為價值規(guī)律將隨著社會主義經濟的有計劃發(fā)展而不斷受到限制的觀點,突破性地提出在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社會中商品關系雖然消亡了,但價值范疇與價值規(guī)律依舊存在。進一步地,孫冶方又基于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實踐,主張以價值理論為基礎去構建一套完整的、邏輯嚴密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體系,借鑒《資本論》的程序對社會主義經濟進行研究和分析,按照生產過程、流通過程和生產總過程的順序展開分析,將價值概念和價值規(guī)律運動貫穿于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每一個章節(jié)。
隨后,孫冶方將自己的主張落實到《社會主義經濟論》編寫中。這本書突破了蘇聯(lián)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羅列規(guī)律和匯編政策的體系,以“用最小的勞動消耗取得最大的經濟效果”作為邏輯主線,這條主線是以孫冶方的價值論為基礎,反映出孫冶方將研究經濟效果視為社會主義價值規(guī)律問題的核心內容。相應地,追求經濟效果也應擺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的首要地位,他據(jù)此也提出一系列經濟體制改革主張。盡管《社會主義經濟論》最終沒有完成,但孫冶方結合中國經濟實踐對馬克思主義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揮和運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發(fā)展史上一次重要嘗試,其中包含的很多令人深思的經濟學觀點和獨創(chuàng)性的研究方法,時至今日仍然具有強大生命力。
二、孫冶方關于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思想基石和邏輯主線探究
(一)思想基石:價值規(guī)律
孫冶方的價值規(guī)律理論是他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思想基石,也是與傳統(tǒng)社會主義經濟理論體系的不同之處。傳統(tǒng)社會主義經濟理論將價值規(guī)律歸為商品經濟的范疇,認為價值規(guī)律與社會主義計劃經濟是相互排斥的,且進入共產主義社會后,價值規(guī)律會完全喪失作用。這種看法長期以來在我國學界也占據(jù)著主流地位,而孫冶方以巨大的理論勇氣,提出價值規(guī)律是推動社會前進基本規(guī)律的論斷。他認為價值規(guī)律是任何社會化大生產都存在的自然規(guī)律,是價值實體及社會必要勞動存在和運動全部過程的規(guī)律,社會主義經濟也是建立于社會化大生產基礎上的,理應遵循價值規(guī)律辦事。
孫冶方還引用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的論述作為理論依據(jù)。如馬克思指出,“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消滅以后,但社會生產仍然存在的情況下,價值決定仍會在下述意義上起支配作用:勞動時間的調節(jié)和社會勞動在各類不同生產之間的分配,最后,與此有關的簿計,將比以前任何時候都更重要”。[1]恩格斯也指出,在私有制消滅之后,“價值這個概念實際上就會愈來愈只用于解決生產的問題,而這也是它真正的活動范圍”。[2]孫冶方認為這些論述都反映出馬克思和恩格斯對于價值規(guī)律在社會主義經濟中作用的肯定,具體作用表現(xiàn)為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價值,由此就起著節(jié)省勞動時間和按比例分配勞動時間的作用,并以此強烈呼吁國內理論界在社會主義經濟研究中尊重價值規(guī)律。
孫冶方依據(jù)自己對價值理論的理解,對于新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進行了探索。他突破了原蘇聯(lián)教科書從所有制開始,分別闡述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規(guī)律、有計劃按比例發(fā)展規(guī)律、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規(guī)律、按勞分配規(guī)律、勞動變換規(guī)律等的“規(guī)律排列法”的體系設置,將價值規(guī)律作為整個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思想基石,提出“千規(guī)律萬規(guī)律價值規(guī)律第一條”,[3]借鑒《資本論》分析社會化大生產規(guī)律運動過程的“過程法”,將價值規(guī)律應用于生產過程、流通過程、社會生產總過程進行分析。通過對社會主義經濟的全面剖析來表述和體現(xiàn)價值規(guī)律,大大提高了“價值”這個范疇在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體系中的地位。
(二)邏輯主線:“最小—最大”理論
孫冶方從價值規(guī)律理論出發(fā),提出用最小的勞動消耗取得最大的經濟效果的“最小—最大”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邏輯主線。在孫冶方組織編寫《社會主義經濟論》工作開始之前,有人主張要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指導下,研究我國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豐富經驗,闡述社會主義經濟發(fā)展的規(guī)律性,也有人認為應從理論上說明黨的綱領和政策的經濟科學基礎。孫冶方認為這些說法固然是正確的,但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需要遵循的邏輯主線并沒有被明確體現(xiàn)。
孫冶方提出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是一門對社會經濟運動和經濟問題進行分析的學科,不能與政治學、哲學學科混同。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要指出社會主義社會中,上層建筑和生產關系要不斷調整以適應生產力發(fā)展的需要。同時,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也不能只停留在對于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這些一般哲學原理的分析上。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應該證明社會主義生產關系比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更經濟、更能推進生產力的發(fā)展。即政治經濟學教科書要講經濟,就是以最小的耗費,取得最大的效果。這體現(xiàn)了社會主義社會生產的目的,也契合了馬克思所說的“節(jié)省時間以及在各個生產部門中有計劃地分配勞動時間,就成了以集體生產為基礎的首要的經濟規(guī)律”。[4]
孫冶方“最小—最大理論”的提出切中了當時中國經濟建設問題的要害。20世紀60年代,人們在經濟工作中普遍存在濫用及浪費現(xiàn)象,甚至是以最大的耗費取得最小的效果。孫冶方認為這是否定價值概念,否定生產物的兩重性(使用價值和價值)的必然結果。在傳統(tǒng)理論中,社會主義經濟被視為自然經濟,不存在價值概念,生產單純以獲取使用價值為目的,追求實物量及使用價值的增長。孫冶方指出要將講究經濟效果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一以貫之的主線,這也是將價值規(guī)律理論運用到經濟建設過程中的必然要求。
三、孫冶方關于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框架設計
(一)研究對象:生產關系,但要聯(lián)系上層建筑和生產力來研究
在傳統(tǒng)政治經濟學理論中,恩格斯和斯大林對于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有著不同的介紹。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提出政治經濟學是“一門研究人類各種社會進行生產和交換并相應地進行產品分配的條件和形式的科學”。斯大林在《蘇聯(lián)社會主義經濟問題》一書中則認為“政治經濟學的對象是人們的生產關系,即經濟關系。這里包括:(1)生產資料的所有制形式;(2)由此產生的各種社會集團在生產中的地位以及它們的相互關系,或如馬克思所說的‘互相交換其活動;(3)完全以它們?yōu)檗D移的產品分配形式”。
孫冶方通過比較認為,恩格斯講的生產關系包括生產、交換、分配三個方面,但斯大林的定義中沒有交換,多了一個所有制。斯大林將交換關系作為直接生產過程中人與人之間關系的一個項目,將生產和流通過程混為一談,在這種社會主義“無流通論”影響下,調撥或配給制代替了流通,造成產、供、銷脫節(jié)。同時,將所有制獨立出來進行研究,同生產和分配關系并列,也意味著脫離生產關系去研究所有制問題。
基于上述分析,孫冶方提出自己的見解,即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是“研究生產關系的,但要密切聯(lián)系著上層建筑和生產力來研究”。[5]孫冶方反對政治經濟學不講政治、不講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的重要作用,但他也不主張將政治孤立起來,忽視對于經濟因素的綜合分析,將政治經濟學編寫成政治工作綱要或是政策匯編,羅列種種“經濟規(guī)律”而不從生產關系角度對其進行論證。同時,政治經濟學有鮮明的政治目的性,必須通過對經濟規(guī)律的分析以實現(xiàn)政治目的,歸根結底就是為了發(fā)展社會生產力,促進社會主義向共產主義邁進,因此需要聯(lián)系生產力來研究生產關系。
(二)研究方法:辯證法對客觀經濟運動及其規(guī)律性進行研究和表述的運用
研究方法正確,才能夠使經濟理論觀點準確地反映出社會主義經濟的本質。孫冶方認為在當時的教科書中,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體系尚未形成,客觀上是由于社會主義國家經濟建設經驗并不充足,主觀上則是因為政治經濟學者受到了唯心論和形而上學觀點的影響。孫冶方指出唯心論觀點就是不用客觀經濟規(guī)律來說明經濟現(xiàn)象和經濟問題,而是用政治和思想意識上的原因來代替客觀經濟規(guī)律,這就會造成人們不把社會主義經濟的運動看作自然歷史過程,不去揭示它本身固有的客觀規(guī)律,這嚴重影響了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科學性。形而上學觀點主要是表現(xiàn)在把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的經濟看作同原始共產主義社會一樣的實物經濟,即沒有抽象勞動、價格和貨幣等概念的自然經濟。這些概念被視作資本主義商品經濟專有物,于是商品市場交換、交換價值、資本、危機等都被一同從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范疇中清除。
針對以上方法誤區(qū),孫冶方提出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方法是“辯證法對客觀經濟運動及其規(guī)律性進行研究和表述的運用”。[6]理論工作者應從實際出發(fā),從社會主義經濟的客觀運動過程出發(fā),對經濟現(xiàn)象加以分析研究,概括并掌握社會主義客觀經濟規(guī)律,使它為實踐服務。
明確了研究方法,如果表述方法不符合科學要求,同樣會影響科學概念和規(guī)律的表達和分析。孫冶方認為在對研究成果進行表述時,必須在形式上從研究結果所形成的相對單純的概念和相對簡單的規(guī)定開始,從抽象到具體、簡單到復雜、局部到整體。這也是孫冶方主張先著手從全民所有制出發(fā)研究價值規(guī)律和社會主義其他經濟規(guī)律的原因。全民所有制作為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本質,決定著現(xiàn)實中各個生產關系的發(fā)展方向。研究清楚全民所有制生產關系這一本質問題,將有利于更加深刻地認識多種復雜所有制社會主義生產關系。
(三)研究體系:社會主義生產過程、流通過程、全社會生產總過程
隨著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積累,孫冶方開始探索如何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體系。雖然生產關系是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但生產關系只是社會生產的一個側面,對社會主義生產運動的分析,需要結合社會經濟過程,否則就不能真正運用辯證法對經濟運動進行分析從而揭示出經濟規(guī)律。孫冶方主張按照馬克思寫《資本論》的程序來分析社會主義經濟,先分析生產過程,再分析流通過程,最后分析社會主義社會整個生產過程。盡管《資本論》的研究對象是資本主義社會,但是它在分析資本主義經濟特殊規(guī)律的同時,也分析了社會生產的一般規(guī)律,而這些一般規(guī)律,就是去掉了資本主義的特殊性之后留下來的普遍性內容,這也是應從《資本論》中去學習借鑒的部分。
1961年,孫冶方的這種觀點在他組織編寫的《社會主義經濟論》初稿中付諸實踐。初稿的結構安排為社會主義經濟的產生、生產過程、流通過程、再生產總過程和共產主義必將在全世界勝利等五個篇章和一個附錄。隨后,為使書稿更符合對社會主義經濟運動進行科學分析的要求,孫冶方還在不斷思索完善改進之法。1980年,在吳敬璉、張卓元等人的記錄整理下,孫冶方完成了《社會主義經濟論》(大綱)的25章共15萬字的內容。
第1章是“導言”,論述了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研究方法與邏輯主線;第2章至第9章為第一編“生產過程”,以經濟效果為中心,運用馬克思商品二重性及勞動二重性學說,論述了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始發(fā)范疇即社會主義產品和商品,分析商品價值規(guī)律和產品價值規(guī)律的不同之處,并從產品價值規(guī)律出發(fā),對勞動券和貨幣、價值和商品價格、按勞分配和工資等問題展開探討;第10章至第17章為第二編“流通過程”,在價值論指導下,將流通作為社會再生產中的客觀經濟過程,論述了社會主義產品、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矛盾和統(tǒng)一,指出用最小的資金墊支取得最大經濟效果的意義,并對各種交換關系進行了剖析;第18章至第21章為第三編“社會再生產總過程”,論述了國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問題以及地區(qū)綜合平衡,財政、物資、信貸、外匯之間的綜合平衡等各類經濟問題,提出社會主義經濟中綜合平衡不僅是使用價值的平衡,更重要的是價值平衡;第22章為第四編“消費”,論述了社會主義的生產目的。此外,第23章“經濟管理體制改革”獨立研究了經濟體制問題,與第24章“結束語”一同揭示了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科學意義是要探求適應社會生產力的生產關系具體形式,推動社會生產力不斷發(fā)展。第25章為“附錄”,梳理了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歷史。
盡管由于孫冶方身體原因,該書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前緊后松的問題,但孫冶方采用分析經濟過程的邏輯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嘗試仍是十分重要的科學財富。這一新體系的建立源于孫冶方對馬克思主義的深入鉆研并使之同社會主義經濟實踐相結合,所闡述的是一個不同于傳統(tǒng)社會主義經濟模式的新的經濟模式,是我國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改革的理論先導。
四、孫冶方關于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啟示
孫冶方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探索,無疑是極具開拓性、創(chuàng)新性和理論價值的。他遵循馬克思主義的立場,立足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實踐,闡明社會主義經濟中價值和價值規(guī)律的作用,并將其作為整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思想基石,將用最小的勞動消耗取得最大的經濟效果作為邏輯主線。進而在此基礎上,孫冶方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研究方法、研究體系進行了明確,對于該學科體系的構建發(fā)揮了重要的先行作用,突破了傳統(tǒng)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思想范式。在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構建中,仍需要發(fā)展和豐富孫冶方經濟理論的合理內核。
(一)邏輯性和一貫性: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體系化和學理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需要體系化研究與學理化闡釋。具體是指以邏輯主線為本,以核心內容為綱,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的緊密相連,分清脈絡層次逐步展開,構建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孫冶方針對實際經濟工作中存在的弊病,在學術研究中始終嚴守價值論思想基石,大膽提出把“最小—最大”作為政治經濟學邏輯主線,形成邏輯嚴密、前后一貫而又言之有據(jù)的理論體系,在體系化、理論化研究中回應了當時的現(xiàn)實問題。近年來,學術界對于如何組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框架結構尚未形成統(tǒng)一共識,這就導致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體系化研究與學理化產出不足,進而削弱了學術影響力和學術話語權。因此,要學習孫冶方嚴謹治學精神,注重邏輯主線的一貫性和內容系統(tǒng)的整體性,明確各部分內容之間的邏輯、關系與結構,為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凝聚更多共識。
(二)繼承性和發(fā)展性:強化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學習和理論創(chuàng)新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作為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應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傳承和應用中,不斷深化對我國經濟發(fā)展規(guī)律的認識,推動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創(chuàng)新。孫冶方在理論研究工作中花費了大量時間精力對蘇聯(lián)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展開研究,力求準確完整地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去判斷各種經濟理論的是非。秉持這樣的理論底氣,使他勇于對以往有關研究對象的觀點提出質疑,采用“過程法”來分析價值是如何在生產過程、流通過程、社會生產總過程中逐步展開的,這種研究體系無疑是開創(chuàng)性的。在今天,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仍然是觀察和解決我國乃至世界經濟問題最銳利的思想武器,面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fā)展中的一系列現(xiàn)實問題,要學會從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找立場、找觀點、找方法,并加以科學運用和發(fā)展創(chuàng)新,形成能夠指導當代實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
(三)本土性和實踐性:注重在“實踐—理論—實踐”過程中完善體系構建
所謂“實踐—理論—實踐”,指的是理論來源于實踐,而源于實踐的理論又指導著實踐前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體系的創(chuàng)建基于中國經濟實踐,反過來又在推動著經濟實踐的發(fā)展。孫冶方在學術研究中十分注重與實踐問題的結合,他很早就意識到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實踐中國民經濟管理體制的弊端以及某些經濟政策上的失誤,于是依據(jù)和運用價值理論,對我國原有經濟體制中存在的問題作了許多中肯而又深刻的剖析和建議,并貢獻出一個新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梢?,孫冶方已將本土性和實踐性原則深深嵌入自己的研究,實現(xiàn)了學理化發(fā)展與回應重大現(xiàn)實問題的統(tǒng)一。當前,我國進入新發(fā)展階段,更應著力提煉和總結經濟發(fā)展實踐中的規(guī)律性成果,為實踐經驗轉化為系統(tǒng)理論做足準備,在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及體系框架等方面形成可行方案,以便更好地解釋和解決經濟建設實踐中的現(xiàn)實問題。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963.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605.
[3]孫冶方.千規(guī)律萬規(guī)律價值規(guī)律第一條[N].光明日報,1978-10-28.
[4]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草稿)(第一分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112.
[5]孫冶方.社會主義經濟論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336.
[6]孫冶方.價值規(guī)律的內因論和外因論——兼論政治經濟學的方法[J].中國社會科學,1980
(04):23—36.
(沈開艷系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王玉〈通訊作者〉系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博士)
【責任編輯:方曉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