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經學思維與古代文論范疇

2024-04-13 02:45高明峰王淑悅
關鍵詞:古雅文質風骨

高明峰 王淑悅

收稿日期:2023-10-11

基金項目:遼寧省高校創(chuàng)新人才支持計劃項目“經學思維與古代文論關系研究”(WR2019019)成果。

作者簡介:高明峰(1977— ),男,江蘇無錫人,博士,遼寧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古代文學與古代文論;王淑悅(1999— ),女,遼寧朝陽人,遼寧師范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古代文學與古代文論。

汪涌豪:《中國古代文學理論體系:范疇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1頁。

摘 要:經學思維在中國古代官方意識形態(tài)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對古代文論范疇的研究中,離不開對經學思維的分析討論。經學思維中明道致用、宗經征圣、權威崇拜、信而好古等特點直接關系到了“教化”“文質”“風骨”“古雅”等文論范疇的生成和演變。經學思維為文學創(chuàng)作提供了一種道德文化品格,文學與經學廣泛交融,共同滿足了封建專制統(tǒng)治的政治需求。

關鍵詞:經學思維;文論范疇;教化;文質;風骨;古雅

中圖分類號:I0? ? ? ? 文獻標志碼:A? ? ? ? 文章編號:1674-3210(2024)01-0012-08

引 言

經學是中國古代社會中的官方學術,自漢代以來,已有近兩千年的歷史。受此影響,經學思維也是中國古代傳統(tǒng)思維模式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不同時代皆有重要表現。魏晉之際的玄學思潮雖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對經學的反叛,但也未能完全脫離經學的范圍。在此之后,宋代經學注重義理,明代經學追求心性,即便各有側重,但無論是“我注六經”,還是“六經注我”,經學思維的核心都始終未變,即信而好古,不斷依經立義,追求道德使命,崇拜權威與典范。這種經學思維方式深刻影響著人們的言行舉止、思想態(tài)度和信仰追求,對中國古代文藝創(chuàng)作也產生了重要影響。與西方文論注重建構科學嚴密的概念體系不同,中國古代文論主要依靠“范疇”的構建和整合提出自己的思想觀點,可以說“范疇”在中國古代文論體系中具有核心和基礎作用。當代學者曾這樣闡釋“范疇”:“范疇是關于客觀事物特性和關系的基本概念,是作為人類思維對客觀事物本質聯(lián)系的概括反映,它在人認識世界的實踐活動中產生,轉而指導人的實踐活動。”在對中國古代文論范疇的研究過程中,離不開對于經學思維的討論分析,某種程度上,經學思維對文論范疇的生成具有重要的影響,而文論范疇又極大地體現了經學思維的特點,甚至反作用于經學的發(fā)展。

當前學界對于經學思維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三個方面:其一是對某一人物的經學思維進行個案研究,多以其代表性作品為切入點,并綜合人物生平經歷進行探討。其二是側重于辨析“經學”思維與“子學”思維二者之關系。其三則是分析經學思維對中國傳統(tǒng)哲學思維與價值觀念的影響,并對經學思維方式的特點進行總結概括。盡管在上述領域已經有了較為深入的探討,但現有的研究成果仍有不足之處,主要表現為關于經學思維與文學、經學思維與文學理論的關系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見,且多側重于人物個案的經學研究,缺少宏觀性探討。另外,在對經學思維與文論的關系研究方面,缺少對經學思維與文論范疇關系的探討。實際上,無論是“氣”“象”“味”“興”等元范疇,還是由此衍生的其他范疇,都或多或少存在著一些經學的影子,因此以文論范疇為切入點,可以窺見經學思維對古代文論的影響。本文即主要分析在典型的經學思維模式下,幾種常見文論范疇的衍生、發(fā)展和特點,并借此探究經學思維與古代文論范疇的關系。

一、明道致用與“教化”范疇

經學是君主專制統(tǒng)治的理論基礎,作為古代社會的官方意識形態(tài),其形成與發(fā)展的過程就是不斷滿足統(tǒng)治者現實需要的過程。因而經學家們在闡釋儒家經典著作時,始終關注政治倫理責任,具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德使命感。這種思維方式應用于文學創(chuàng)作中便是注重怨刺上政、教化百姓的諷喻,即通過文學的感性作用來培養(yǎng)人民自覺服從統(tǒng)治階層的倫理道德,讓人民由接受外在的強制統(tǒng)治轉變?yōu)閮刃牡淖杂X跟隨,從而與上位者的統(tǒng)治需求遙相呼應。中國古代文論中的“教化”范疇便由此應運而生,集中體現了經學思維下的明道致用思想。

《禮記·經解(第二十六)》中說道:“孔子曰: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而不愚,則深于《詩》者也?!碧瓶追f達曾對其中的詩教理論作了進一步注解:“此一經以《詩》化民,雖用敦厚,能以義節(jié)之。欲使民雖敦厚,不至于愚,則是在上深達于《詩》之義理,能以《詩》教民也,故云深于《詩》者也?!痹诮泴W思維影響下,文學藝術講求溫柔敦厚的詩歌教化作用,注重經世致用,強調為現實政治服務的社會功能。此外,《毛詩序》還明確提到了“教化”范疇,“先王以是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并且指出,“風,風也,教也;風以動之,教以化之”。這一觀點影響深遠,古代文論中的“教化”范疇也由此正式形成。

就其內涵而言,“教化”范疇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是經世致用的詩教觀。這一點不得不關注《論語》,其中多次談到了孔子對于《詩》的看法,體現了先秦儒家對文學藝術本質和功能的認識??鬃诱J為,《詩》的作用在于“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突出了詩歌的政治實用性,并指出“《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要求詩歌思想純正,并進一步提出“不學詩,無以言”,“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鬃诱J為,詩歌的重要作用就是服務于現實政治,藝術欣賞性需要讓步于社會實用性,詩歌能夠鼓勵人們在倫理社會中成就完善人格。這種經世致用的思想也被后代學者所繼承。曹丕《典論·論文》有言:“蓋文章,經國之大業(yè),不朽之盛事。”劉勰在《文心雕龍》中亦指出:“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以明道?!逼浜鬅o論是韓愈的“文以載道”觀、柳宗元的“文以明道”觀,還是蘇軾倡導的“文道并重”,甚至二程提出的“作文害道”,其本質上都是在強調詩文的政治教化作用,都具有比較強烈的社會功利色彩。其二是怨刺上政的諷喻傳統(tǒng)。皮錫瑞在《經學歷史》中談及漢代經學之盛時曾評價道:“以《禹貢》治河,以《洪范》察變,以《春秋》決獄,以《三百篇》當諫書”,在漢代經世致用的背景之下,詩歌美刺諷喻的教化作用已經深入人心。唐代魏征在《隋書·文學傳序》中說:“文之為用,其大矣哉!上所以敷德教于下,下所以達情志于上;大則經緯天地,作訓垂范;次則風謠歌頌,匡主民和?!笨梢姡膶W的政治功能在不斷放大,并已逐漸形成了怨刺上政的文學傳統(tǒng)。文學理論中這種“教化”范疇的形成,既體現了古代文人的個人道德要求,又體現了古代官僚的現實政治要求。

經學家們往往也是重要的文學理論家,他們的文學思想與經學思想同根同源,為進一步闡釋文學思想,往往便會在經學中申發(fā)文論范疇,而“教化”范疇就是其經學思維的重要體現。

二、宗經征圣與“文質”范疇

中國古代文論的生成離不開經學元典,劉勰《文心雕龍》中就有《原道》《征圣》《宗經》三篇,他指出,“蓋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師乎圣,體乎經,酌乎緯,變乎騷,文之樞紐,亦云極矣”,“論文必征于圣,窺圣必宗于經”。他認為,五經是“文章奧府”“群言之祖”,闡明圣人思想的經書是做文章的典范,學習作文首先要研習儒家經典。而他同時也認識到,從另一角度來說,圣人在談及政治教化、彰顯功績、修身尚德時,也必須注重文辭的重要性,于是其在《征圣》中就曾提出了“政化貴文”“事績貴文”“修身貴文”的觀點。學者的經學思維使其注重在對以往經典的整理注釋中闡述自己的思想,即便是魏晉時期追求自我的玄學,其思想的闡發(fā)也是借助《老子》《莊子》《易經》《論語》等前代經典作品來表述的。受此影響,很多古代文論范疇本身就取自經學元典,如“興”“道”“象”“氣”“雅”等等,而早在春秋時期就已經被廣泛使用的“文”與“質”的概念,就充分體現了宗經征圣的經學思維。

“文”“質”對舉,最早出現于《論語》,被孔子用來形容理想化的君子品格,體現了對立統(tǒng)一的哲學關系。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薄额仠Y》篇又云:“棘子成曰:‘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子貢曰:‘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文猶質也,質猶文也,虎豹之鞟猶犬羊之鞟。”這一本于經學元典的“文質”思想,后期被引入文學創(chuàng)作中,其內涵便不斷豐富發(fā)展,成為重要的文論范疇。

一方面,“文質”范疇的出現體現了古代文論對經學內涵的擴充發(fā)展?!拔馁|彬彬”本來表達的是對君子人格的審美理想,應用于文論中變?yōu)榱宋膶W作品的審美理想,但是其內涵本質并未發(fā)生太多改變。漢代是經學盛行的時代,董仲舒就曾經言明:“文質兩備,然后禮成。文質偏行,不能有我爾之名;俱不能備而偏行之,寧有質而無文。”揚雄也認為,文章應該“質”重于“文”。在經學家眼中,文學創(chuàng)作需要突出“質”的作用,陸機《文賦》中亦有“碑披文以相質”一說。而對于“文質”這一范疇的確立和發(fā)展起到更為突出作用的是劉勰,他在《文心雕龍·情采》篇提出“質文相附”說,指出:“夫水性虛而淪漪結,木體實而花萼振:文附質也。虎豹無文,則鞹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資丹漆:質待文也”,“故情者文之經,辭者理之緯;經正而后緯成,理定而后辭暢:此立文之本源也”,“心定而后結音,理正而后摛藻;使文不滅質,博不溺心,正采耀乎朱藍,間色屏于紅紫;乃可謂雕琢其章,彬彬君子矣”。劉勰強調的是文學作品有“質”無“文”或有“文”無“質”皆不可取,必須文質并茂,既注重作品的辭采、音韻等外在形式,也不能忽視作品的內在思想。而這種“質”,又是以“宗經”為核心的,只有這樣,最終才能構成“文質彬彬”的理想作品。而他的這一觀念又恰恰是呼應了《論語》中孔子的君子理想,把“文”與“質”的人生哲學演變成了“言辭”與“內容”的文學理論。可以說,劉勰雖然發(fā)展了文學創(chuàng)作論,但是其思想淵源仍然要追溯到經學之中,而且他這種重視“質”的理論學說,其本質也是為了借經學之質樸來扭轉其時文壇“為文而造情”的錯誤文學思潮。

另一方面,“文質”范疇中所強調的“質”本身就包含著闡發(fā)經學、教化勸誡的意圖。曹丕《典論·論文》中強調:“蓋文章,經國之大業(yè),不朽之盛事?!眲③囊策M一步說明:“夫作者曰圣,述者曰明。陶鑄性情,功在上哲。夫子文章,可得而聞,則圣人之情,見乎文辭矣?!奔葘ⅰ拔摹钡淖饔锰嵘陵P乎朝野天下的崇高地位,又突出了只有圣人才能創(chuàng)作出真正好的文學作品,而其文辭中也必將體現出圣人的思想。由此,文學的價值意義便與道德事功的經學思維結合了起來。王充在《論衡·自紀》中強調:“為世用者,百篇無害;不為世用者,一章無補。”這里可以說是有些夸張地突出了文學應該經世致用的思想,注重從經學中提取“質”與“文”的含義,用經學思想中的教義之“本”來實現文章之“用”。姚思廉在《陳書·后主本紀》中曾引魏征語:“古人有言,亡國之主,多有才藝,考之梁、陳及隋,信非虛論。然則不崇教義之本,偏尚淫麗之文,徒長澆偽之風,無救亂亡之禍矣。”也突出了作為統(tǒng)治者,如果遠離經學教義,只注重華麗文辭,對于治理國家、統(tǒng)御百姓沒有任何好處,甚至會招來亡國之禍。當代學者也曾這樣闡釋古代文論對于傳統(tǒng)經學的借鑒:“儒家詩學崇尚在經典文本上的‘立言所追尋的政治教化深度模式,對中國古代文學史發(fā)展的一個最突出的影響,即是在創(chuàng)作論上把儒家經典文本‘六經(或‘五經)尊崇為文學創(chuàng)作必須遵循且不可超越的最高文學范本,并且把它滲透到每一位接受儒家詩學闡釋原則的主體的靈魂深處,并外現于他對文學現象進行闡釋和批評的各個方面?!睆倪@個角度來說,“質”“文”這一對文論范疇的對立與統(tǒng)一,其實本身就是經學與文學關系的再討論與引申。

三、權威崇拜與“風骨”范疇

在古代社會經學占據官方統(tǒng)治地位的背景下,人們的思維逐漸經學化,其中一個重要的表現就是崇拜傳統(tǒng)權威。“對于慣于經學思維的中國先哲來說,傳統(tǒng)即是萬事不渝的真理或原則,具有絕對權威意義。這一價值觀念構成了中國古代思想家崇古和復古意識的內在依據。”權威崇拜有兩種較為集中的表現,一是崇尚政治權威,二是崇尚道德權威?!帮L骨”是古代文論的重要范疇,縱觀文學史,每當文壇綺麗繁縟風氣盛行時,便會有文學家高舉“風骨”旗幟,借此拯救文風衰頹,頗有一種復古求新、托古改制的意味。從“風骨”范疇出現的背景、目的和內涵來說,與注重權威崇拜的經學思維具有很大關聯(lián)。需要注意的是,“風骨”這一文論范疇在后世的發(fā)展中具有多義性,本文主要討論其中的一種,即強調作家要回歸前代傳統(tǒng)、諷喻現實政治、彰顯道德品質。從這一角度出發(fā),“風骨”倒是與“文質”范疇有異曲同工之妙。

“風”最初在《詩經·國風》中多指體現男女情感的“風謠”,《毛詩序》中對“風”進行了進一步的闡發(fā):“風,風也,教也,風以動之,教以化之?!薄帮L”由此與“風化”“教化”結合起來,變俗為雅,開始強調治世道義,注重人文性?!肮恰?,《說文》釋之為“肉之核也”,繼而由“人骨”引申為“文骨”,也即是文學作品的核心?!帮L”與“骨”聯(lián)合起來作為文論范疇,是由劉勰在《文心雕龍》中率先開辟。其后,鐘嶸在《詩品》中也把“風力”“骨氣”作為一個重要的評詩標準。此外,唐殷璠選錄的《河岳英靈集》中也極力推崇“風骨”范疇?!帮L骨”在古代文論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作為文論范疇,“風骨”首先體現了崇尚政治權威、諷諫社會現實的經學思維,這一點主要體現在“風骨”之“風”上?!睹娦颉房梢哉f是集儒家詩論之大成,其中這樣論及“風”:“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主文而譎諫,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故曰風。至于王道衰,禮義廢,政教失,國異政,家殊俗,而變風、變雅作矣。國史明乎得失之跡,傷人倫之廢,哀刑政之苛,吟詠情性,以風其上。達于事變,而懷其舊俗者也?!边@里的“風”強調要通過情感來教化百姓,注重詩歌的實用功能,同時也包含著怨刺之義,主張詩人們用委婉的語言隱晦地指出統(tǒng)治者的為政得失。因此,“風”本身也是一種以詩性高度概括的社會內容,“這種理論在政治上表達了統(tǒng)治階級對詩歌的要求,在思想上則是《論語》的‘思無邪,興、觀、群、怨,事父事君說的進一步發(fā)展,在我國長期的封建社會里,不少人以此作為詩歌創(chuàng)作和批評的準則”。而這一觀點在后世也被劉勰所繼承,成為《文心雕龍·風骨》的理論來源之一,所以他開篇便寫道:“《詩》總六義,風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氣之符契也”,也是表達了文學作品應該針砭時弊、承接道統(tǒng)、服務政治的思想,亦是對當時浮華文風的一種糾正。從這一點來說,“風骨”范疇與經學思維一脈相通,最終的指向都是社會現實與政治教化,或歌頌,或批判,總而言之,最后都具有一定的政治教化性。

其次,“風骨”范疇體現了追求圣道、道德崇拜的經學思維,這一點主要體現在“風骨”之“骨”上。經學注重掘發(fā)圣賢之道,推崇一種圣人式的理想化品格,具有倫理性和政治性,追求“思無邪”“誠意”“雅正”“浩然之氣”等等,表現為對于道德的一種極端崇拜。這種道德崇拜的思維方式,強調作家要具有崇高的人格魅力,要彰顯浩然正氣,由此而成,作品才能夠具備力量與氣勢,增添文學張力?!段男牡颀垺分芯驮眠^“骨鯁”“文骨”等詞眼,既突出了文章的骨力、勁氣,又突出了作文之人的高尚品格,表明文辭之華美一定要以“骨”為基礎。“風骨”與個人志氣相關,“作家個人的志氣呈現為風進而物化為骨,讀者可以由文章去體驗作者所思所感。由道到人的變化,表明在劉勰看來,對個人的表達亦是文章的重要功用?!倍鴮€人志氣的強調古已有之,如孟子曰:“我知言,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則餒矣”??梢?,“風骨”范疇不僅指向于文學風貌,而且亦指向于作文之人的道德品質。同時,在魏晉時期,“風骨”本身也是人物品評的常見用語,如《世說新語·品藻》載:“羲之風骨清舉”,“時人道阮思曠,骨氣不及右軍”;《輕詆》載:“舊目韓康伯,將肘無風骨”;等等。“風骨”亦是對人的精神實質和風貌的揭示,強調一種理想化的道德品格,這與經學思維是一脈相通的。鐘嶸在《詩品》中雖未直接引用“風骨”,卻也強調了“風力”“骨氣”,本質上也是相同的。他指出:“干之以風力,潤之以丹采,使味之者無極,聞之者動心,是詩之至也。”他評曹植“骨氣奇高,辭采華茂”,評劉禎“真骨凌霜”,評陶淵明“又協(xié)左思風力”,這種品評既彰顯了其文之格調,又彰顯了其人之品質。

四、信而好古與“古雅”范疇

經學是圍繞著儒家經典不斷衍生發(fā)展、架構意義的,被奉為至圣先師的孔子的思想對其產生了十分深遠的影響。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于我老彭?!币虼怂m整理了《禮》《樂》《詩》《書》等儒家經典,卻并未直接著錄自己的作品。而與這些經學元典一起流傳后世并被奉為圭臬的還有他這種“信而好古”的思維方式?!抖Y記·樂記》曰:“作者謂之圣,述者謂之明。”這里也突出了孔子的觀點。就是宋代的朱熹也認為:“儒教自開辟以來,二帝三王述天理,順人心,治世教民,厚典庸禮之道;后世圣賢遂著書立言,以示后世,及世之衰亂,方外之士厭一世之紛,畏一身之禍害,耽空寂以求全身于亂世而已?!笨梢姡趥鹘y(tǒng)經學思維中,圣人總是古代先賢,是不得見于所在時代的,因而孔子“夢周公”,孟子“人皆可為堯舜”,尊崇而熱愛古代的制度、禮儀、文化成為一種固有的經學思維。于是,“古”與“圣”就成為歷代思想家述而不作的軸心,新思想的闡釋唯有取法于 “古”方能名正言順,這種厚古薄今的思維方式不僅貫穿于經學,也深深影響了古代文論。

“古雅”作為文論范疇,首先強調了歷史傳承方面的“古”,即文學創(chuàng)作要循法式、守規(guī)則,這與“信而好古”的經學思維是一脈相承的。無論是唐宋時期的古文運動,還是明清時期的前后七子,不同時代的文學都有或多或少的復古思潮??梢姡浴肮拧睘椤把拧痹缫殉蔀橐环N文學傳統(tǒng),而“古雅”本身亦是一重要的文論范疇。王昌齡的《詩格》即提到了“古雅”,認為“詩有五趣向,一曰高格,二曰古雅,三曰閑逸,四曰幽深,五曰神仙?!薄肮叛拧敝姼柙谒磥硎切枰詫W習古人佳作為基礎的,對此,他曾經表明,“凡作文,必須看古人及當時高手用意處,有新奇調學之”,“學古文章,不得隨他舊意,終不長進”。從這一角度來說,文學創(chuàng)作需要體現時間上的傳承,需要厚古以成今。王國維《古雅之在美學上的位置》一文更進一步指出:“古代之遺物無不雅于近世之制作,古代之文學雖至拙劣,自吾人讀之無不古雅者,若自古人之眼觀之,殆不然矣。故古雅之判斷,后天的也,經驗的也,故亦特別的也,偶然的也。”可見,“古”與“雅”密切相關,而“俗”與“今”則緊密相連,所以文學創(chuàng)作不是憑空想象的,而是必須要依托經典的,是需要在前代典范作品中尋找法度規(guī)則的,而儒家經學元典便因此具有了不可動搖的地位。對此,當代就曾有學者指出:“中華民族是一個深具歷史感的民族,自先秦始,崇古與崇道便被賦予了一體價值,歷史性幾可等同于真理性。在古今、雅俗之間,古的就是雅的,雅的就是正的;相反,今的就是俗的,俗的就是應該摒棄的。這種觀念使‘古與‘雅以合體形式主導了中國人數千年的審美觀念?!彼浴肮叛拧边@一文論范疇,實質上傳達的是一種通而求變的尚古觀念,突出了古代文學創(chuàng)作中注重歷史性和典范性的特點。

相對于歷史傳承之“古”,“古雅”之“雅”強調的是社會價值層面的儒家經世理念。提到“雅”,最早能夠想到的便是《詩經》中的《大雅》與《小雅》,這也恰是經學的重要著作。晚明許學夷《詩源辨體·卷一》中有:“雅頌者,朝廷宗廟之詩,推原王業(yè)、形容圣德者也……而雅頌則兼主乎義理?!边@里便是從歌功頌德、社會教化的角度闡釋了《詩》中“雅頌”的目的意義,并進一步強調了要注重“義理”之闡發(fā),而不只是個人性情的吟詠。《白虎通·禮樂》中稱“雅者,古正也”。《論語·述而》中有“子所雅言:《詩》《書》執(zhí)禮,皆雅言也”?!墩撜Z·陽貨》中說:“子曰:惡紫之奇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惡利口之覆邦家者?!睆拇顺霭l(fā),“雅”有規(guī)范、高尚、純正之意。另外,與“古雅”范疇相近的“典雅”“雅正”“騷雅”范疇,也體現了對儒家詩歌教化觀念的傳承。如劉勰在《文心雕龍·體性》中釋“典雅”曰:“典雅者,镕式經誥,方軌儒門者也?!奔蠢^承了先秦以來儒家“以正雅訓”的文學觀念。進一步討論,文學創(chuàng)作中想要達到用詞之雅,需遵循儒家典范。古代文學創(chuàng)作的主體是飽讀詩書的士人,就社會文化背景而言,自漢代獨尊儒術之后,儒家先賢典籍就成了士人的教科書,因此他們的文學創(chuàng)作無法脫離儒家的價值觀念。

結合具體文學評論來看,胡應麟在《詩藪》中曾這樣評唐詩之古雅:“唐初承襲梁隋,陳子昂獨開古雅之源……高適、岑參、王昌齡、李頎、孟云卿,本子昂之古雅而加以氣骨者也?!逼渲?,將陳子昂作為“古雅”的典范,其中所提及的其他詩人,亦多飽受經學教育。待到宋代江西詩派則強調作詩“無一字無來處”,正如王國維所說,“若宋之山谷,明之青邱、歷下,國朝之新城等,其去文學上之天才蓋遠,徒以有文學上之修養(yǎng)故,其所作遂帶一種典雅之性質”,這里所謂的“修養(yǎng)”,實際上正是指對于儒家經史的掌握和運用,也即所謂的“以文字為詩,以才學為詩”,是用學識、修養(yǎng)來彌補個人創(chuàng)作能力的不足,因而“古雅之能力,能由修養(yǎng)得之”,詩文的創(chuàng)作是要符合儒家倫理道德標準的。通過對“古雅”這一文論范疇的內涵探討,可以看出“古雅”其實貫穿著古代文學創(chuàng)作的始終,這種通過師法傳統(tǒng)經典來接續(xù)人文命脈的方式,突出體現了古代文人信而好古、述而不作的經學思維,也代表著他們對文藝創(chuàng)作的崇高審美。

結 語

綜合來說,經學思維賦予了古代文論范疇以崇高性和使命感,在其影響下,既有直接生成于經學的文論范疇,又有集成經學思維特征的文論范疇。無論是“教化”“文質”“風骨”還是“古雅”范疇,都共同表現出了觀照社會政治、諷喻教化百姓、崇尚傳統(tǒng)權威、賡續(xù)古代文脈的自覺擔當。縱觀中國古代經學和文論的發(fā)展歷程,經學思維始終深深地根植于古代文人政客心中,對古代文論的形成、發(fā)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經學思維固然存在著一定的消極性,如導致思維僵化、學術停滯等等,但其中觀照現實的理性精神也為文學作品增添了一種憂國憂民的文化品格。

Confucian Thought and the Category of Ancient Literary Theories:Centered on Concepts of “Enlightenment”, “Culture and Nature”,“Strength of Character” and “Classical Elegance”

GAO Ming-feng, WANG Shu-yue

(School of Language,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Dalian Liaoning 116081, China)

Abstract: The thinking of Confucian classic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ancient Chinas official ideology, and the study of the category of ancient literary theories can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f Confucian though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nfucian thought, such as the application of Taoism, the seeking of the sage by the classics, the worship of authority, and the belief in the antiquity, are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gener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categories of literary theory such as “Enlightenment”, “Culture and Nature”, “Strength of Character” and “Elegance”. The thinking of Confucian classics provides a moral and cultural character for literary creation. Literature and Confucian classics intertwine to meet the political needs of feudal autocracy.

Key words: The thinking of Confucian classics; category of literary theories; Enlightenment; Culture and Nature; Strength of Character; Classical Elegance

猜你喜歡
古雅文質風骨
研以一文章,讀出千風骨
風骨傲然 英雄當時
描寫生動 文質俱佳
論王充的公文批評思想
“賦跡賦心說”探源
古雅意韻華安玉
文質相合 淡泊自守——張世剛書品小議
古雅之物 清冷之味
王國維“古雅”話語的闡釋
直言才見真風骨
宜黄县| 延长县| 左云县| 永年县| 平山县| 永昌县| 五莲县| 托里县| 乐安县| 会宁县| 宝应县| 中山市| 马公市| 吴江市| 阿城市| 连江县| 衡阳市| 宁津县| 许昌市| 开原市| 临猗县| 鄂温| 泽库县| 温宿县| 织金县| 张家界市| 汉寿县| 信宜市| 苍南县| 富川| 阳谷县| 清原| 聊城市| 子长县| 宿松县| 清涧县| 兴化市| 鄄城县| 文山县| 巧家县| 株洲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