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軒
《韭花帖》是楊凝式的一封行楷信札,高26厘米,寬28厘米,總計63字,書寫在麻紙上。大致內容是記述他晝寢之后,感覺饑餓無比,得韭花而食,心中愜意??梢姉钅綍俗鲿r的心情很為閑適,寫下這幅信札甚感怡然自得。
楊凝式(873—954年),字景度,號癸巳人、楊虛、希維居士、關西老農(nóng)等,華州華陰縣(今陜西華陰)人,是唐末五代時期官員,因其性情狂傲縱誕,故有“楊風子”之號。楊凝式曾官至太子少師、太子太保等職,又世稱“楊少師”,是中國書法史上承上啟下的書法大家。其書法初學歐陽詢、顏真卿,后又上溯“二王”,取眾家精髓而不被任何一家禁縛,用筆奔放奇逸,自成風格,章法布白、單字結體都令人耳目一新。北宋書家多受其影響,宋人將其與顏真卿并稱為“顏楊”。
《韭花帖》章法布局獨樹一幟。通篇七行,前三行字距、行距稍密,特別是首行最為密集,而五、六、七行空間疏闊,其字距更大,行距更寬,構成了通篇前密后疏的自然變化。這種疏朗的章法為楊凝式首創(chuàng),布白極多而氣息不散,在有限空間隨筆拈來,錯落有致,似晨星之寥落天際,深遠空靈;又似信步于閑庭,不激不厲。疏朗之中蘊含著平和之氣,漢隸遺風盡顯。
《韭花帖》結字將內擫和外拓的筆法融為一體,奇中寓險,險中見奇,與通篇字距、行距拉開的處理極為協(xié)調。全帖有“寬可走馬”之勢,使一種內在的、文人士大夫的精神氣質躍然紙上,也抒發(fā)出他本人恬淡簡約的生活追求。
帖中結字或長或扁、或收或放、或疏或密,呼應揖讓一任自然。如“乍、報、韭、切”等字之極收與“秋、伏、察”等字之極放,形成鮮明對比。在單字結構的微妙變化上,各字欹側對比,不失平衡。如首行“輖饑正甚”和三行的“初乃韭花逞味”的縱向關系,有明顯左傾與右傾對比之勢,互相映襯而達至平衡,在不正之中求得平正的美感。每個字看上去各自獨立,無牽絲連筆,但字與字之間隔空呼應,形散神聚,以氣韻將每個字緊密聯(lián)系起來。書家功力之深難得一見。
《韭花帖》中更有常為人所稱道的“寶蓋頭”的運用,“寢、實、察”三字異彩各現(xiàn)。特別是“實”字寶蓋頭下留出大量空間,與下部之密集點畫形成強烈視覺反差。
從書法意趣的追求來看,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唐人喜寫楷書,宋人愛作行草。《韭花帖》在尚法和尚意中達到了一個新的平衡,既保留了唐人法度,又開啟了宋人意韻??梢哉f,此作為后世宋人尚意提供了啟發(fā)和借鑒之徑,其影響力堪稱巨大。清人李瑞清稱其為“由唐入宋一大樞紐”,后世書法家對《韭花帖》也贊譽有加。黃庭堅有詩評曰:“世人盡學蘭亭面,欲換凡骨無金丹。誰知洛陽楊風子,下筆便到烏絲欄。”即是說,《韭花帖》落筆便達到了王羲之的境界,后世也多稱其為“小蘭亭”。
《韭花帖》原有三個藏本,現(xiàn)有兩個藏本分別藏于無錫博物院和臺北故宮博物院。本來還有民國時期羅振玉藏本,可惜被鑒為最佳本的羅本于1945年遺失,后無蹤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