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斯
每當入冬,無論是身體需要囤積更多的熱量,還是心理上需要熱騰騰的食物給予消解寒涼的慰藉,剛出鍋的、在油里翻騰過的食物,總是給人無限的歡樂和幸福。
炸藕盒是姥姥冬日里常做的美味。
炸藕盒在我們家是做吃食的一項大工程。像包餃子、蒸饅頭、烙煎餅一樣,要一次做許多。因為如果少了,“不夠麻煩一次的”。而且北方的冬日寒冷漫長,更適宜“囤糧食”。
像老北京囤一車的白菜,河南一窖的紅薯土豆,東北一院子的凍梨凍柿子,在山東呢,攤煎餅就是一整盆糊糊烙完,包餃子用光一盆肉餡兒,喧騰的大饅頭照例也是用一大搪瓷盆發(fā)面,很有紅樓夢里探春“花梨大案上設斗大汝窯花囊大鼎”一般的氣勢,只不過人家是“畫上的人”庭院小姐的爽利愛好,我們家是煙火人家的熱氣騰騰。
這炸藕盒,自有一大盆面糊掛漿,另有小半盆豬肉調餡。肉餡都是手切,不用絞肉機,那樣不如剁餡香。放很多的蔥花、花椒面、鹽、料酒調味,一齊攪拌均勻。姥姥是大手筆,也從不用器皿約量,都是自己估量,我每次在旁看都覺得用佐料太多,忍不住提醒她不要太咸。姥姥就笑笑:“肉量在這兒呢!” 出鍋后的事實往往證明,果然內行就是在行,每次的鹽味都剛剛好,味道噴香。
集市上買來小孩胳膊粗的藕節(jié),粉粉嫩嫩的。洗凈削皮,先粗粗切作茶杯蓋兒厚的藕片。后面才是顯刀工的時候:姥姥左手按住一個藕段,右手持刀橫入,把這藕片一側上下分開,另一側仍連在一起。一個力道掌握不好,厚片分為兩薄片,這片就做不了藕盒了,只能棄用來炒藕片。
好在姥姥刀工熟稔,每次開口恰到好處——既足夠大,方便把肉餡喂進去;又不至于一分為二。再丟進面糊盆里掛上滿滿的漿,這才成了藕盒。面糊漿也有講究,姥姥以土雞蛋和面,炸出來的藕盒面皮又松脆又上色,滋味又香。
這邊裹著面糊,那邊鍋里就倒入很多油,先把鍋熱起來。山東是吃花生油。豆油用不好容易腥,橄欖油一類又顯得太素,花生油最適合炸物。經過碳水豐富的油的滋潤,什么東西能不好吃!
油冒起泡,熱熱地翻滾起來,調小一點火候,溫火慢慢炸。把裹滿糊漿的藕盒一個一個從鍋邊輕輕放進去,長竹筷深入,慢慢地翻著面兒,香氣漸漸就溢出來。入鍋前還個個素色模樣,出了鍋,一個賽一個的金黃!
籮筐里,幾張煎餅早已鋪開做底等著,好吸去多余的油渣。出鍋前瀝一瀝油,藕盒就“上岸”啦。垂涎的我早就吹著熱氣拿起一個,燙得呲溜呲溜,先嘗為快。肉的脂香和著藕的清香、面的麥香,經過油炸的升華,誘人的濃烈一瞬間全部在唇齒間綻放,人的喉間只顧得上發(fā)出一聲滿足的感嘆。
藕盒趁熱吃雖美味,又免不了油膩。幾塊下肚,人已無法多容。剩下的藕盒卻又有吃法。
干鍋熱起來,配上大蔥、辣醬,卷入煎餅,滋味不輸路邊的煎餅果子。
藕盒切成小塊,燉大白菜,不必再放油和肉,只多放醋,酸香可口。藕盒燒湯,因同出一門,可比肩丸子湯。原本干脆的藕盒吸飽了湯汁,吃著極為熨貼。
如果說春日菜蔬生長,最適合白灼;夏日炎炎,最宜涼拌;秋日當是炒栗子的那類煎炒、關東煮紅豆粥那類的燉煮。那冬日,比之春夏秋三季,再適合油炸不過了。外頭涼風凜凜,屋里油脂香滿,饑寒的身體一下就擁有了慰藉。
在我的記憶與認知里,油炸又和過年息息相關。一看到支起大鍋、油桶里倒出大盆的金色油來,就要過年了。
往往和藕盒一起的,還有茄盒、丸子、焦葉、油條。
茄盒是茄子片夾肉,做法與藕盒基本相同,風味卻大不同。茄盒常多胡椒面的調味,吃來口感綿軟,滋味悠長。
“焦葉”是方言這樣叫,即炸得焦脆的、切成葉子形狀的面片。和面的時候就摻好芝麻、白糖或鹽,分咸甜兩種口味。先在大案板上搟出一張薄薄的大面皮,用刀切成三角形狀或四方形狀的小塊,抖落著和上面粉,以免黏住,再下鍋炸。炸好用笊籬撈出,堆得大盆子里也滿滿的,心也跟著很滿了。這是媽媽她們兒時最好的零食。炸好后的幾天里,我時不時就溜進廚房,拿一兩塊吃,如今零食形色,這一款卻最樸素純粹。
路邊支起攤子,看直徑有一米多的大鐵鍋里油花翻滾,也很壯觀。旁邊有人邊將面切條,兩條合一拉拽兩下,尋空將條面放進。那邊長竹筷不停地翻動,將胖嘟嘟的蓬松起來的翻面,再將兩面已金黃的夾入炸筐瀝干油。早另有一個人忙著按排隊等的人報的數(shù)、用食用紙裹了起來、再收錢。
一鍋油條,要至少三個人忙乎。他們配合默契,一刻也無空檔。
這樣忙碌數(shù)個小時,還要有起晚的人不甘心地過來瞅著空空的炸筐問:“賣光了?”
“賣光了?!钡玫竭@句回復后才戀戀不舍地挪開腳步。
后來我走南闖北,飯桌上常有油炸糕、炸雞塊、炸帶魚、炸排骨、炸酥肉、炸春卷一類的炸物,那先過一遍油的糖醋鯉魚也常吃,“當時只道是尋?!钡恼ㄅ汉袇s是見得少了。
算起來,我已經數(shù)年沒回過家鄉(xiāng),也數(shù)年沒吃過炸藕盒了。然而藕盒的味道依然在我唇間縈繞,藕盒從一節(jié)藕開始的樣子都清楚地如在我眼前,更清楚的還有姥姥的言笑晏晏、家人團聚時姥姥忙碌但欣喜的背影。記憶總是把內心最珍視的留存得最好。
有了空氣炸鍋后,可以用很少的一點油做炸物,更方便更健康。只是很難出那種大鍋大批量的暢快氣勢。熱氣騰騰的氛圍感一少,圍爐的雀躍感與歡騰感也就隨著減少了。
在食物越來越精細化的當下,我仍懷念我童年時那個粗放而豪爽的“食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