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風(fēng)
喜歡一個人是什么感覺?喜歡一個千年前的古人是什么感覺?
一位作家在她的一篇散文中寫到:“著迷一個故去幾千年的人,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因為除掉文字,再無從知曉他的任何消息?!?/p>
她的感慨也常是我的感慨,但這一回卻是不同,她對莊子只是一時有些著迷,而我對一位古人已癡迷半生。我深信,除了文字,我還可以在祖國的山河大地上追尋他。
想看花洲書院,想尋范文正公,這個念頭時時刻刻縈繞于腦海中,已近一年。秋到冬,春到夏,晨與昏,晝與夜,仿佛吹來的都是你的風(fēng)。愈想愈念,竟成折磨。
辛丑年夏,比這稍晚幾天,下陳州,和市作協(xié)副主席劉彥章、孫全鵬兩位老師先去鄲城縣汲冢鎮(zhèn)看汲黯墓,回到淮陽后又看了平?jīng)雠_遺址和曹植墓思陵冢。熱情好客的副主席紅鳥老師早已備下豐盛的飯菜,諸位師友把酒言歡,甚是熱鬧。吃過午飯后,參觀廉園。
廉園,乃淮陽廉政公園,展現(xiàn)廉潔文化主題。一廉如水,兩袖清風(fēng)。在廉園,有外地人在淮陽為政清廉的塑石雕像,有淮陽人在外地為政清廉的雕刻浮雕像。看塑石雕像時,我看到了我的祖先陳胡公,看到汲黯,看到包拯,看到張詠,看到晏殊,看到狄青……對我來說他們都不陌生,但是看到范仲淹時,我心中一驚。關(guān)于他任陳州通判,《宋史》幾句話簡單帶過,讀起來枯燥無味,也正因如此,我才從未關(guān)注過他曾在淮陽為官。
那一刻,我心中起了一個念頭,我想追尋他的足跡。
河南境內(nèi),商丘有應(yīng)天書院,鄧州有花洲書院,洛陽伊川有范仲淹墓。他是在花洲書院寫下的千古名篇《岳陽樓記》,我要去鄧州!
自從有這個想法,我對花洲書院心心念念,夢縈魂牽。經(jīng)冬復(fù)歷春,因疫情頻發(fā),鄧州之行一推再推,我的心也愈來愈焦躁。終于,經(jīng)不住怡嘉的勸說,于壬寅年夏秋之交的那個周末,毅然決然地直奔鄧州。
三個半小時的路程,對我來說是漫長的,也是我一個人無法到達(dá)的。
怡嘉陪我。她開車,把適合旅行聽的音樂放到最大。只是,我五音不全,又生性喜靜,那音樂完全聽不進去。旅途漫長,先是聽怡嘉說話,附和,后來怡嘉專心開車,我就開始胡思亂想。
我曾向淮陽的文友請教過范文正公在陳州的情況,他講的仍然是《宋史》中的記載,還說,范仲淹在陳州不畏權(quán)貴,嚴(yán)禁大興土木,一切以百姓的利益為己任,并打擊邪惡勢力,匡扶正氣,大力發(fā)展農(nóng)業(yè),百姓安居樂業(yè),陳州一片祥和。三年之后,劉太后死去。宋仁宗感念范仲淹的忠誠和施政有方,把范仲淹召回京師,派做專門評議朝事的言官——右司諫。有了言官的身份,范仲淹上書言事更無所畏懼。他說淮陽的資料沒有關(guān)于范仲淹過多的記載,他也就挖掘了這么多。
我想知道的,是有趣的故事,不是這些,遺憾。
有一點需要說明,關(guān)于范仲淹在陳州任職的時間,我看到的說法大都是四年。經(jīng)查范公年譜,天圣九年(1031年)三月,43歲的范仲淹移陳州通判;明道二年(1033年)四月,被召回京任右司諫,他在淮陽的時間只有兩年,而非四年。
聽說淮陽有四賢祠,祭祀的是漢代的汲長孺,宋代的范文正公、包孝肅公和岳忠武王。為何要祭祀他們?曰:這四位賢人都有功于陳州。正因為他們的功績顯著在當(dāng)時,所以他們的恩德才流傳于后世。我沒有去過四賢祠,沒有發(fā)言權(quán),不敢妄言。
陽城人、文化學(xué)者范閩杰先生曾在淮陽工作多年,潛心研究、書寫淮陽歷史,著有《范仲淹父子與淮陽》一文,洋洋灑灑萬余言,文中詳細(xì)介紹了范仲淹調(diào)任淮陽工作前后:
南京留守晏殊回京任樞密副使后,舉薦范仲淹出任秘閣校理。秘閣校理負(fù)責(zé)皇家圖書典籍的??焙驼恚祷实凵磉叺奈膶W(xué)侍從,雖然品級不算高,但能經(jīng)常面見皇上,能了解大量官場信息。
宋真宗死后,兒子仁宗沖齡踐祚,由母親劉太后垂簾聽政。天圣七年(1029年)十一月,劉太后壽辰,已滿19周歲的仁宗準(zhǔn)備依常例率領(lǐng)群臣為其賀壽。大臣們議論紛紛,認(rèn)為這樣做有損天子威嚴(yán),卻沒有一個人站出來說話。只有范仲淹義無反顧地上疏反對:“天子有事親之道,無為臣之禮;有南面之位,無北面之儀。若奉親于內(nèi),以行家人禮,可也。今顧與百官同列,虛君體,損主威,不可為后世法?!狈吨傺偷淖嗾壅痼@朝野。晏殊氣急敗壞地把范仲淹叫來,一頓呵斥,指責(zé)他“狂率邀名”“將累及朝薦者”。面對太后的裝聾作啞,恩師的不解和指責(zé),范仲淹一不做二不休,再上《乞太后還政奏》,認(rèn)為仁宗皇帝已滿二十歲,“春秋已盛,睿哲明發(fā)”,劉太后應(yīng)撤垂簾之制,還政仁宗,以固皇權(quán)。對此,劉太后仍不作回應(yīng)。既已為當(dāng)權(quán)者所嫉恨,范仲淹主動要求外放,這正合劉太后心意,很快一紙任命將范仲淹貶到山西河中府(今山西永濟)任通判。天圣八年二月,范仲淹作《上資政晏侍郎書》,向晏殊表明自己憂國憂民的心跡,辯白自己絕非沽名釣譽之徒,爭取他的理解。當(dāng)聽說朝廷要修建太乙宮、洪福院時,范仲淹又上書朝廷要求取消,并建議朝廷珍惜民力,休養(yǎng)生息。通過對河中府的進一步了解,范仲淹敏銳地意識到郡縣設(shè)置過多,勢必增加百姓負(fù)擔(dān),他向朝廷上《減郡縣以平差役》的奏折,以河中府為例,建議朝廷減少郡縣數(shù)量,減輕百姓徭役,以利農(nóng)時。
范仲淹忤逆劉太后被貶外放,客觀上卻得到仁宗的暗自認(rèn)可,也贏得多數(shù)官員的由衷敬佩,晏殊也逐步打消了對范仲淹的誤解。天圣九年(1031)三月,范仲淹的行政級別被提升為“太常博士”,調(diào)任陳州通判。陳州府毗鄰開封,商賈云集,萬方輻輳,向為豫州東部之商貿(mào)重鎮(zhèn),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陳州治所地淮陽,水域遼闊、稼禾豐茂,古即農(nóng)耕時代的天賜福地。這里歷史悠久,文化深厚,有宋以來即為帝都開封的后花園,許多下野宰相、歷史名臣先后在此供職。范仲淹調(diào)任陳州通判,雖是平調(diào),卻釋放出一個強烈的政治信號:朝廷對范仲淹的品格、才干都是認(rèn)可的,一旦條件許可,將在第一時間把他調(diào)回京師,輔弼天下。
到陳州后,范仲淹有了地緣優(yōu)勢,能獲得更多的朝政信息,也更加關(guān)注京師的政治生活。他從國家長治久安的大局出發(fā),對劉太后不經(jīng)組織部門甄別考核,直接私用干部的現(xiàn)象非常氣憤,并深為憂慮,認(rèn)為長此以往必將帶壞官場風(fēng)氣,損毀朝廷形象,甚至可能導(dǎo)致官府?dāng)?,民生凋敝,動搖大宋基業(yè),遂以唐中宗時安樂公主、長寧公主、上官婉兒等私收賄賂、賣官鬻爵為例,上疏朝廷,批判這種肥己禍國的“墨勅斜封”現(xiàn)象。據(jù)宮中宦官劉承規(guī)記載,劉太后看到范仲淹的奏折后,暴跳如雷,怒不可遏,拍著桌子吼道:“范仲淹遭遣外任,不知悔改,越級言事更為猖狂無禮了。”
明道二年(1033年)三月,劉太后薨,仁宗親政。四月,范仲淹被召回京任右司諫……
至此,我總算彌補了心中的遺憾。
人在旅途,最美的風(fēng)景在路上。
可是,我卻無心看風(fēng)景。除了怡嘉教我拍視頻外,我都是在發(fā)呆。再美的風(fēng)景,我對它們沒興趣,就感覺不到美。
夾竹桃開了一路,或粉紅,或白色,雖開得燦爛,但是畢竟太單調(diào),讓我心生孤單落寞的感覺。問怡嘉高速上為什么這么多夾竹桃,答曰好成活。
進入南陽境了。
宛城南陽東連江淮,南襟荊襄,西出武關(guān),北接汝洛,地處中國南北過渡帶,自古為豫、鄂、川、陜的交通商旅要沖和兵家必爭之地,經(jīng)濟、文化均呈現(xiàn)南北交融、東西貫通的特點。南陽,是楚文化的重要發(fā)祥地,也是漢文化的鼎盛地,楚風(fēng)漢韻的特色十分鮮明。在南陽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幾千年來上演過多少風(fēng)云盛事。在這里,文種三請范蠡,劉備三請諸葛亮;在這里,劉邦約和呂齮、陳恢,劉秀建立東漢王朝;在這里,曹操、張繡戰(zhàn)宛城,魏孝文帝親征;在這里,李白策馬游南都,岳武穆王手書《出師表》;在這里,紅二十五軍血戰(zhàn)獨樹鎮(zhèn),國共西峽口抗擊日軍;在這里,有恐龍蛋化石群,有南水北調(diào)中線工程。在這里,不僅有鐘靈毓秀的自然風(fēng)光,也有滄桑厚重的人文景觀。有伏牛山世界地質(zhì)公園、寶天曼世界生物圈自然保護區(qū)、桐柏山自然保護區(qū)、白河國家城市濕地公園,有丹江口水庫風(fēng)景區(qū)、鴨河口水庫游覽區(qū),有道教圣地五垛山,有千里淮河的發(fā)源地淮源;有“智圣”諸葛亮的躬耕地臥龍崗武侯祠、“醫(yī)圣”張仲景的墓祠醫(yī)圣祠,有南陽府衙、內(nèi)鄉(xiāng)縣衙,有張衡博物館、彭雪楓紀(jì)念館,有水簾寺、香嚴(yán)寺、丹霞寺、燃燈寺、菩提寺……南陽之美,豈是我一個外人所能說盡的!
鄧州,地處豫、鄂交界,“東連吳越,西通巴蜀,南控荊襄”,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史載鄧州“六山障列,七水環(huán)流,舟車通會,地稱陸?!?,是古鄧國的國都,距今已有五千多年的歷史。漢代冠軍侯霍去病的封邑就在鄧州境內(nèi),醫(yī)圣張仲景、唐代鄧國公張巡、著名作家姚雪垠都是鄧州人。
我來南陽,既非為山水之美,亦非為厚重文化,只為一地、一景、一人,足以慰平生。
自鄧州站下,掃碼,查驗核酸檢測證明,跟著導(dǎo)航去酒店。
直覺告訴我是自東往西去。累了,也有點餓,好在酒店不遠(yuǎn)。
路過一個轉(zhuǎn)盤時,無意間往上看,驚見一匹白馬高高在上,前蹄騰空,有一飛沖天的氣勢。再看,是白馬雕塑。
想起李白的《俠客行》:“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俠客,彎刀,白馬,氣貫長虹,俠骨留香。只因有了“颯沓如流星”的白馬,俠客才更像俠客,不是嗎?
與馬有緣。對馬,我天生就有好感,甚至感覺和屬馬之人也更容易溝通。
我是真喜歡眼前的白馬?。?/p>
這白馬,是鄧州的標(biāo)志嗎?
范文正公,我來了!
兄長乘高鐵,已早我們一步來到鄧州。
和兄長說起想看花洲書院,可是又擔(dān)心會遇到書院因疫情臨時閉館。兄長讓我和鄧州市文聯(lián)主席閆俊玲聯(lián)系,問問情況。有兄長在,我與閆主席不熟,自然不肯問。兄長無奈,只得幫我聯(lián)系,他也沒有去過花洲書院,禁不住閆主席邀請,就決定擇日與我們同去。
見到兄長,等安頓下來已是半下午了。一路風(fēng)塵,已有倦意,再也不想動了。簡單吃點東西,邊休息邊處理單位的事情。
怡嘉開始和在南陽的同學(xué)聯(lián)系。她那個同學(xué)本是周口人,嫁到南陽,就成了南陽人。南陽人管鄧州不叫鄧州,稱鄧縣。她的同學(xué)就不明白了,南陽有那么多好玩的地方,為啥我們偏偏來鄧縣,于是開始推薦附近的景點。世界這么大,我獨來鄧州,那個女孩兒又怎知其中的原委!
去南陽開會的閆俊玲主席匆匆趕回,陪我們吃晚餐。
有朋自遠(yuǎn)方來,不亦樂乎!閆主席與兄長以文相交,乃多年文友,自是熱情款待。兩人淺斟慢酌,談天說地,暢飲暢聊??吹贸鰜?,閆主席雖是女兒身,卻是男兒氣,熱誠豪爽,酒風(fēng)亦然。
我不善言辭,怡嘉太年輕,我倆索性乖乖地聽他們說話,不時偷偷溜出去放放風(fēng)。
出了飯店,迎面吹來涼爽的風(fēng),不由得心情大好。即將立秋,白天燥熱,未曾想晚上竟如此清涼。
吃多了,我想走走,我提議。兄長和閆主席贊同。
沿著中州路往北走。
我不知道花洲書院的方位,但我能感覺到,它就在不遠(yuǎn)處。
有風(fēng)吹過。這風(fēng),是千年以前的風(fēng)嗎?九百多年前的某一天,或者某一個夜晚,范文正公是否也從這條路上走過?
“我吹過你吹過的風(fēng),這算不算相擁?我走過你走過的路,這算不算相逢……”多情的歌者,動情的歌聲,此刻分外打動我的心。范文正公,我走過你走過的路,我吹過你吹過的風(fēng),多想穿越千年,與你相逢。亦或,就在花洲書院,我追尋你,如年少時追夢一般。
是的,我為追夢而來。
淺相遇
七月初九,游花洲書院。
站在人民東路上,遠(yuǎn)遠(yuǎn)看花洲書院,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在夢里,多少次我思之、念之,恨不得插上翅膀來到這里。
在夢里,它若隱若現(xiàn),我苦苦追尋卻欲見而不能。
如今,它就這么真真切切地呈現(xiàn)在我的面前,我一時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和夢里不同的是,臨著人民東路建的有牌坊。
看一眼“景范坊”的牌坊,心中默念“人育文化越千年國學(xué)光華昭日月,文化育人益萬世先賢厚德貫古今”的對聯(lián)。此聯(lián)為香港景范教育基金會創(chuàng)辦人范止安所寫。崇德尚賢,豈止是范氏族人,自古如此,我輩皆如此。
穿過石牌坊,走過護城河上的范公橋,我一步步走近花洲書院高大的牌樓。閆主席和工作人員說話時,我仔細(xì)打量正門兩側(cè)“洲孕文顯圣,合秦關(guān)月、楚塞風(fēng),先憂國憂民,正氣肇穰邑;樓因記益名,匯巫峽云、瀟湘雨,后樂山樂水,浩波撼岳陽”的楹聯(lián),此聯(lián)為原鄧州市市長劉新年所撰,范公后人范文通所書。正門上方“花洲書院”四個大字古樸蒼勁,東西側(cè)門上方則是“穰都人杰”和“善地文昌”的匾額。自公元1045年十一月開始,到穰邑、穰城為官的蘇州人范仲淹,他的人、他的魂魄就已經(jīng)融入鄧州,成為名副其實的穰都人杰。
如夢,似幻,我的心似乎飛到900多年前。這是范文正公時的花洲書院嗎?
是,也不是。
著名作家周大新曾作《花洲書院重修記》:“花洲書院位于鄧州外城東南隅,因傍百花洲故名。宋慶歷五年十一月至皇祐元年正月,范仲淹知鄧州,促百業(yè)興,營百花洲,創(chuàng)花洲書院,開鄧州州學(xué)之先河。慶歷六年九月十五日,共遵摯友滕子京囑,于花洲書院寫下千古名篇《岳陽樓記》。范公離任后,鄧人感其功德,遂在百花洲建祠以祀之。近千年間,花洲書院累圮累修,光緒三十一年更名為鄧州高等小學(xué)堂?!?自2002年開始,鄧州市委、市政府對花洲書院進行全面修復(fù),歷時三年?!靶迯?fù)后之花洲書院坐北朝南,氣勢恢宏,古樸典雅。大門位于景區(qū)之南。穿石坊、過范公橋、進牌樓,沿城墻東行百米,拾階而上書山一覽臺,書院全貌盡收眼底。臺東為春風(fēng)閣,臺西為覽秀亭,臺北正對書院中軸線,自南而北依次為照壁、大門、春風(fēng)堂、先圣殿、萬卷閣。西部為范文正公祠和名人館。東部為百花洲園林,南由龍首山、五峰山及不欺堂組成園中園,北由三島組成百花洲主體,湖中蓮花爭艷,島上亭臺相映。沿湖邊曲廊東行,可登上城墻。城頭建倉頡亭,向南隔文昌閣與春風(fēng)閣遙遙相望。墻上松柏森森,墻內(nèi)曲流潺潺,墻外碧水環(huán)抱。真乃一處絕美人文景觀?!庇写擞?,無需我贅述。
閆主席叫,我們一起走進書院。
對閆主席來說,一年會到花洲書院很多次。于我,卻不一樣。若是我一人,定會隨導(dǎo)游看遍整個書院,仔細(xì)聽其講解。亦或會在鄧州逗留數(shù)日,每日流連于花洲書院,走近范文正公,聆聽他的教誨,尋求思想上的共鳴。因是結(jié)伴同游,我不能由著性子來,卻也因此留下遺憾。
進了書院,閆主席說先去城墻看吧,我們就隨她往東走,拾階而上,沿著古城墻一直往前,行至覽秀亭。
覽秀亭,公元1039年鄧州知州謝絳創(chuàng)建,1046年范仲淹知鄧時重修,后廢。2003年重建,為八柱八角重檐式建筑,內(nèi)豎范仲淹《覽秀亭詩》方碑,詩曰:“南陽有絕勝,城下百花洲。謝公創(chuàng)危亭,屹在高城頭。盡覽洲中秀,歷歷銷人憂。作詩刻金石,意垂千載休……”亭上“風(fēng)來雁聲度,云去山色留”的對聯(lián)即出自《覽秀亭詩》。只空想這句詩的意境已是極美,遙想當(dāng)年,范公于此登高覽勝、會友觴詠,更覺羨慕,恨不能參與其中。
天氣炎熱,不少游人經(jīng)過覽秀亭時會停下來歇息,我想拍一張畫面干凈的照片似乎是不可能的。
怡嘉要給我拍照。
我不喜歡拍照,但是到了花洲書院是一定要拍張照片的。按照怡嘉的要求坐下,讓她拍特寫。很少拍照,不用想都知道我臉上的表情有多么不自然。
“姐!拿出張愛玲的傲嬌來!”果然,怡嘉很不滿。
我不是張愛玲。怡嘉拍不出我想要的照片,就說我不配合,事多。還好,拍視頻時我很聽話,讓怎么做就怎么做,這一點她還算滿意。
往前走。城墻東南角最高處春風(fēng)閣,巍巍壯觀,乃范仲淹知鄧時所見,是鄧州文運昌盛之象征。立于窗前,往里看,早已是人去樓空。想起唐人崔顥那句“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不禁唏噓感慨。范公雖去,他的魂魄永在。
沿古城墻又走一小段,閆主席帶我們下城墻。路,曲曲折折。聽水流潺潺,移步換景,不由得心曠神怡。我是在百花洲嗎?
按周大新老師《花洲書院重修記》的介紹,我再多說幾句廢話補充。
重修后的花洲書院景區(qū)由三部分組成,居中為書院,西為范文正公祠、鄧州名人館、姚雪垠文學(xué)館、鄧州古碑廊、中國書法大觀廊,東為百花洲園林。
百花洲為江南園林,占地百余畝,緊臨鄧州保存最完好的一段明代古土城墻。布局為南山北水,洲南由各具特色的峭壁假山、五峰山和別有洞天組成。洲北湖內(nèi)有三島組成百花洲主體,島上建嘉賞亭、菊花臺、閑吟亭,湖岸置天學(xué)碧海、琴韻書聲、學(xué)海行舟、明月知音、水月凈天、清風(fēng)天籟及聽雨軒、百花堂諸景,再現(xiàn)范仲淹任知州時與民同樂之景。百花洲建筑群為清代江南園林風(fēng)格,故,花洲書院亦為中國典型書院園林。春風(fēng)堂、萬卷閣、范文正公祠和景范亭等系清代建筑,保存完好。
自從去過揚州,看過何園、個園,開始迷上江南的園林,尤喜巧奪天工的揚派疊石。徜徉于百花洲園林,它的規(guī)模雖小,但已能滿足我視覺上的一切需求。
書香浸潤百花洲,一川秀氣育風(fēng)流。
站在那塊上書“百花洲”三字的石頭前,感慨萬千。
昔日范公營建百花洲與民同樂,如今,花洲書院東部百花洲景區(qū)、古城墻、春風(fēng)閣及書院建筑周邊的園林綠地,與外圍的穰城路花洲游園融為一體,成為百花洲公園,免費對外開放。還綠于民,還景于民,在某種意義上,這算不算是對范公精神的一種傳承?
在百花洲、書法碑廊附近拍攝幾個鏡頭后,往里走。
我的眼里只有范文正公。可是,閆主席和兄長只是隨便看看,這種隨意性讓我感受到了壓力。我知道,在花洲書院的時間非常有限,因此,看到導(dǎo)游講解時我會不由自主地跟上去,想多看幾眼、多了解一點。
任性,固執(zhí)。除了范文正公,我對其他的一概不感興趣。即便是跟著大家進大成殿,看6.16米高,重16噸的金絲楠木孔子雕像,我依然沒有感覺。
往回走,進范文正公祠。
公元1049年,范仲淹離鄧后,鄧人于此建生祠紀(jì)念。范公去世后謚號“文正”,此祠遂名范文正公祠。近千年間累圮累修,香火不斷。正堂為范仲淹塑像,坐像,范公身著官服,頭戴官帽,左手握拳,右手握卷,雙目炯炯有神。范文正公,在古老的陳州大地上,我找不到你,只好來鄧州尋你。這兒真好,我多想留下來,安心讀書,聽先生講學(xué)??粗豆?,我輕聲告訴他。范公雖不語,但他的臉色是那么柔和,讓我覺得他在聽我說話。
范公銅像上方懸金字巨匾“濟世英才”,兩側(cè)是周大新老師“育文武英才進朝堂赴邊疆展為民抱負(fù),聚精忠赤子講經(jīng)史說詞賦傳治國真知”的對聯(lián)。后壁鑲嵌范公四子線刻雕像。
看范公生平,極簡,為便于查閱,拍照留存。閆主席囑咐我,整理成電子版發(fā)給她。
出來時轉(zhuǎn)身再看范公銅像,看門口“崇德尚賢”的巨匾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學(xué)為人師,德為世范”的對聯(lián),只覺得范公一生任職的地方雖多,唯鄧州最得范公精神之真髓。
對面是范仲淹紀(jì)念館,或曰“范仲淹生平展”。 閆主席和兄長看幾眼就要走,我慌了,根本來不及細(xì)看,匆匆忙忙拍照。
“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范公詞,尤喜此闕《蘇幕遮》和《漁家傲·秋思》。
有幾張畫面深深吸引著我——
與民同樂圖。范仲淹知鄧時營建百花洲,許民同樂。
百花洲雪景圖。慶歷六年(1046年),鄧州自秋至冬數(shù)月干旱,范仲淹憂心如焚,帶領(lǐng)百姓鑿井修堰抗旱,還每月三次向朝廷奏報旱情。至初冬普降瑞雪,他與民眾飲酒擊籌慶祝,并賦詩賀雪。
范公井。慶歷六年數(shù)月干旱,范仲淹帶領(lǐng)學(xué)子在花洲書院內(nèi)挖出一股涌泉,砌壁成井,后人稱范公井。
范公為官為何深受百姓愛戴?只有來到這兒,我才有更深層次的理解。
看大宋的版圖。凡范公去過的地方,都亮著燈,我數(shù)了數(shù),竟有50余處。那一刻,我的心猛地一顫。有人說他位高權(quán)重,又有誰看到他為官半生顛沛流離?
閆主席和兄長在外面等急了,接連催我。
“我不走了!”我賭氣道。
看見導(dǎo)游,我忍不住上前問范公任陳州通判是幾年,答曰兩年。這個答案我很滿意。
不能太任性,出紀(jì)念館,和大家一起往回走。
書院門前的廣場上,矗立著范文正公銅像和花崗巖《岳陽樓記》照壁。
范公立像。他右手捻須,左手背后握卷,凝神沉思。他是在聽學(xué)子們瑯瑯的讀書聲,亦或是收到滕宗諒的《求記書》后,在構(gòu)思《岳陽樓記》?
此時的范公,征塵俱去,已不再是腹中自有數(shù)萬兵甲的小范老子,他是鄧州知州范仲淹,是閑暇時來書院講學(xué)的儒雅的長者。
天知道我有多崇拜他!
我有一種感覺,全國各地的范仲淹紀(jì)念館、范公苑、范公祠,不管是蘇州天平山的范公塑像、阜寧范公堤上的范公塑像,還是銅廬嚴(yán)子陵釣臺范公像、泰州文會堂前的范公寫意雕像,慶陽范公祠內(nèi)的范公塑像、岳陽樓雙公祠內(nèi)的塑像,或是河南伊川縣范公墓前的塑像,都不如眼前的范文正公真實。
我想留在這兒不走了!
可是,還有景點要去。無奈,隨大家出去。
花洲書院這么大,好多地方都沒看,我是來尋范文正公的,就這么走了?我想哭。
當(dāng)著閆主席的面,不能太放肆,忍著。
吃過午飯,和大家一起去看渠首、丹江口水庫,返程時閆主席還帶我們看了臺灣村。
都是浮云。
我的心在花洲書院,人也應(yīng)該留在那兒。我很懊惱,也很后悔。
兄長看我不高興,安慰我,去(花洲書院)看看就行了,沒必要在里面多長時間。
兄長越說,我心里越難受,所有的不痛快都寫在臉上。
先回酒店休息,晚會兒再去花洲書院。兄長實在沒有辦法了,只得讓步。
外面太熱了。玩了一天,我不要緊,兄長和怡嘉都需要休息,尤其是怡嘉,她開車,最辛苦。
等。每一分每一秒都是那么漫長。
終于到六點了!我一掃下午的沮喪,興沖沖地與兄長和怡嘉前往花洲書院。
原以為這次我可以在里面待到晚上,到了才知道,一會兒就要閉園了。
半小時能看什么?!
匆匆。跟著怡嘉去覽秀亭拍視頻。旁邊有人在拍照,怡嘉覺得那個拍照的女生眼光很獨特,就跟著她去范文正公祠門口拍照。
我站在書院門口,對著緊閉的大門發(fā)呆??匆谎凼謾C,六點三十三分,后悔沒有早一點過來。
來到花洲書院景區(qū),見的最多是對聯(lián)。眼前“花洲書院”的匾額為書法家啟功所書,“重整花洲五百年常新教育,再施霖雨三千士永荷陶熔”的門聯(lián)為清時書院山長丁登甲所撰。這兒就是當(dāng)年范文正公為鄧州學(xué)子講學(xué)的地方。
知識改變命運,范公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他非常重視教育,所到之處大力興辦學(xué)校,開啟一方民智。《范仲淹父子與淮陽》中寫到:范仲淹在蘇州時,曾選中一塊地準(zhǔn)備建屋居住,風(fēng)水先生看后,贊嘆此乃出公卿之地。不意,范仲淹聞言,釋然道:我家已經(jīng)有人為官,不若讓蘇州子弟多出才俊,興國利民。遂在此地上建立蘇州郡學(xué)。范仲淹被貶饒州時,興建饒州郡學(xué),并預(yù)言二十年后必出學(xué)魁?!爸纹揭宜?,彭汝礪果第一人及第?!?/p>
關(guān)于范公創(chuàng)辦花洲書院,我看到這樣的介紹:公元1045年,范仲淹謫知鄧州,為學(xué)風(fēng)不興而憂心忡忡,感到百花洲一帶環(huán)境幽靜,景色宜人,是理想的治學(xué)場所,于是在百忙中謀劃,創(chuàng)辦“花洲書院”。并且,公余到書院講學(xué)。一時鄧州文運大振。范仲淹的兒子、官至觀文殿大學(xué)士的范純?nèi)?,以及官至崇文院校書的張載,曾任鄧州知州的韓維,均“從師范仲淹學(xué)于花洲書院”。(《嵩陽書院》)
這段話文白夾雜,有點不倫不類,我怕不準(zhǔn)確,可又查不到原文,暫且如此吧。
花洲書院明代稱“花洲相跡”,清代稱“花洲霖雨”,既是鄧州的教育圣地,又是風(fēng)景名勝。仔細(xì)想想,范公留給鄧州的,又豈止是一座花洲書院!
時不我待。從憂樂亭、百花洲、景范亭經(jīng)過,繞過刻有花崗巖照壁和范公銅像,往前看,康熙皇帝手書范公之千古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赫然映入眼簾,宛如明珠鑲嵌在古城墻上。范公憂樂思想的精髓,莫過于此。
站在書山一覽臺上,再看廣場上的范文正公像和《岳陽樓記》照壁。
春風(fēng)堂在哪兒,我已經(jīng)分不清了,《岳陽樓記》照壁,只遠(yuǎn)遠(yuǎn)看了一眼,至于滕宗諒的《與范經(jīng)略求記書》,我都沒來得及看。
說起范文正公,恐怕三天三夜都說不完。還好,我來鄧州,只談情,不言其他。
何謂只談情?
我以半生的時光,崇拜范文正公,渴望成為他這樣的人。
我同情屢遭貶謫的滕子京,但我更羨慕他,能有范文正公這樣的生死之交。
鄧州,我是因情而來,為我對范文正公的崇拜之情,也為他與滕宗諒的友情。
滕宗諒,字子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陽)人。因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稱其字,世人就記住了滕子京這個名字,我倒覺得稱其名更正式些,畢竟在史書中他是滕宗諒。
說起滕宗諒,看著面前的《岳陽樓記》照壁,就不能不提岳陽樓。
岳陽樓,遠(yuǎn)在湖南省岳陽市,緊靠洞庭湖畔,始建于東漢建安二十年(215年),初為東漢末年橫江將軍魯肅始建的“閱軍樓”。后被毀,重修,唐開元四年中書令張說再次擴建,后世屢毀屢修。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之美譽,為“江南三大名樓”之一,因《岳陽樓記》而著稱于世。
年少時很喜歡寫岳陽樓的一副長聯(lián):
“一樓何奇?杜少陵五言絕唱,范希文兩字關(guān)情,滕子京百廢俱興,呂純陽三過必醉。詩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見古人,使我愴然涕下;
“諸君試看,洞庭湖南極瀟湘,揚子江北通巫峽,巴陵山西來爽氣,岳州城東道巖疆。潴者,流者,峙者,鎮(zhèn)者,此中有真意,問誰領(lǐng)會得來?!?/p>
當(dāng)時覺得寫對聯(lián)的這個人太有才了,就很想去岳陽樓親眼看看。
前幾年異想天開,計劃沿三閭大夫流放的路線,一路追尋他的足跡,寫一本最接近歷史的《屈原傳》。后來因為能力、水平、時間都有限,就暫時放棄了。愛屈原大夫的“裊裊兮秋風(fēng),洞庭波兮木葉下”,更愛范文正公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游洞庭湖,登岳陽樓,這個愿望或早或晚終要實現(xiàn)。
在中國人的印象里,因為《岳陽樓記》,自北宋中期以來的讀書人,恐怕沒有不知道滕宗諒的。盡管《岳陽樓記》寫得很清楚:“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俱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但是,提起岳陽樓,世人只知道是滕子京建的,根本不會在意它到底是哪個朝代誰建的,有誰重修過。
想滕子京那樣的官吏,如滄海一粟,若無《岳陽樓記》,早已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中。然而,因為重修岳陽樓,他和岳陽樓就再也分不開了。汪曾祺老先生說,“滕子京因為岳陽樓而不朽,而岳陽樓又因為范仲淹的一記而不朽……這大概是滕子京始料所不及,亦為范仲淹始料所不及?!崩舷壬灾欣?,這話我很贊同。
知道范公沒有去過岳陽,但是,我卻一直堅信他見過八百里洞庭的壯美。為此,我查閱各種資料,想要印證自己的想法。經(jīng)過比對,結(jié)果令我很失望,他應(yīng)該沒有去過洞庭湖。也許,景佑三年他貶知饒州時,足跡所至、目光所及,并未出鄱陽湖。
滕宗諒的《與范經(jīng)略求記書》,據(jù)說有兩個版本,我喜歡這個,且不管它是真是假:“竊以為天下郡國,非有山水環(huán)異者不為勝,山水非有樓觀登覽者不為顯,樓觀非有文字稱記者不為久,文字非出于雄才巨卿者不成著……知我朝高位輔臣,有能淡味而遠(yuǎn)托思于湖山樓千里外,不其勝歟?當(dāng)年范公在邊塞所吟詠《漁家傲·秋思》《蘇幕遮·碧云天》,僚屬至今記憶猶存。謹(jǐn)以《洞庭秋晚圖》一本,隨書贄獻(xiàn),涉毫之際,或有所助,干昌清嚴(yán),伏惟惶灼?!?/p>
之所以喜歡,是因為這個版本的《求記書》提到了范公的兩首詞?!胺吨傺偷纳蟽墒祝ㄖ浮稘O家傲·秋思》和《蘇幕遮·碧云天》),介于婉約派和豪放派之間,可算中間派吧。但基本上仍屬婉約,既蒼涼又優(yōu)美,使人不厭讀?!边@句話出自一代偉人毛澤東1957年8月1日對范仲淹兩首詞的批語。不過,我是率性之人,非婉約即豪放,容不得中間派,所以這些年一直把《漁家傲·秋思》當(dāng)成豪放詞。如今想來,豪放詞也好,婉約詞也罷,能讓人百讀不厭的,就是好詞。
再說范仲淹,如果他去過洞庭湖,滕宗諒就沒必要隨信送《洞庭秋晚圖》了。也罷,聽滕宗諒的,我確信范仲淹沒有去過洞庭湖。
傷別離
七點整,花洲書院門口,看工作人員緩緩關(guān)上大門。
百般不舍?;ㄖ迺涸谑謾C里,更在我心里。
沿人民東路向東至路口,護城河至此北流。
據(jù)《花洲書院重修記》記載:“整修城墻城河五百米,青石砌坡,石欄護岸,以杏山之石疊石構(gòu)峰,造湖理水,更為天下奇觀。”對范公,鄧州人最舍得,鄧州人最懂范公。
護城河邊。倚著欄桿,我看著對岸范公的漢白玉塑像出神。
范公面朝東南方向而立,右臂屈曲,右手上舉豎立于胸前。
我以屈原為師,芷蘭為名,做人學(xué)屈原正道直行,作文學(xué)司馬遷秉筆直書,可我為什么用半生、也許是一生的時間崇拜范文正公?《岳陽樓記》對我的影響到底有多大?我曾不止一次問自己。
也許,我并不需要明確的答案。少年時《岳陽樓記》在我心里種下的種子,如今已長成參天大樹。我能感受到的,是信仰、信念、信心,給我指明前進的方向,給我一路前行的力量。如此,足矣!
范公身后,城墻的最高處就是春風(fēng)閣。夜色漸濃,亮化后的春風(fēng)閣給我一種錯覺,朦朦朧朧,恍惚間似回到了大宋。
“姐,想和仲淹先生說什么?”怡嘉笑道。
我想得遠(yuǎn)。
想大中祥符八年的那個春天……
暮春時節(jié),大宋王朝一派歡樂祥和的氣氛。那一天,高中的進士們一走出崇政殿,那個叫滕宗諒的洛陽人就迫不及待地走到朱說(范仲淹)面前,深施一禮:“朱兄!”歡喜之情溢于言表。
“宗諒!”范仲淹微笑著還禮。
范仲淹比滕宗諒年長一歲。滕宗諒的性格是外向的、張揚的,范仲淹是內(nèi)向的、含蓄的,甚至是木訥的。在之后長達(dá)32年的歲月中,范仲淹一直像兄長一樣關(guān)照滕宗諒,護著他,并多次舉薦他。
滕宗諒的仕途荊棘叢生,一生郁郁不得志。
天禧五年(1021年),范仲淹調(diào)泰州西溪鎮(zhèn)附近做鹽倉監(jiān)官,時滕子京任泰州軍事判官。范仲淹看到泰州、楚州、通州、海州(今連云港西南)各州,因唐時修建的捍海堤年久失修,每逢秋季海潮泛濫,房屋被毀,人畜淹死,鹽灶多被沖毀,就上書江淮制置發(fā)運副使張綸,建議盡快重修捍海堤堰。天圣二年(1024年),因張綸舉薦,范仲淹任興化知縣,主持修復(fù)捍海堤,滕宗諒全力支持他,并親自到現(xiàn)場督工。天圣四年八月,范仲淹丁母憂離開泰州,回應(yīng)天府,他舉薦滕宗諒任張綸的副手。在修筑捍海堤堰中,滕宗諒吃苦耐勞,也顯示出其才干,備受張綸稱贊。捍海堤修成后,當(dāng)?shù)厝嗣駷榱思o(jì)念張綸和范仲淹的功績,為張綸修建了祠堂,將捍海堤取名為范公堤。滕宗諒也因政績突出升遷為當(dāng)涂知縣。范仲淹升任京官后,賞識滕宗諒有才干,將其召入試學(xué)院;天圣中又改任專管審核刑獄案件的大理寺丞。天圣七年,玉清昭應(yīng)宮失火,范仲淹等諸多官員奏請劉太后放棄垂簾聽政,還政于仁宗。劉太后大怒,將范仲淹等人逐出朝廷,滕宗諒也于天圣九年貶任邵武知縣。
明道元年(1032年),滕宗諒奉調(diào)入京,任掌管皇帝衣食行事的殿中丞。然是年八月,內(nèi)宮再次發(fā)生火災(zāi),連燒八殿,滕宗諒首當(dāng)其沖被查。他與秘書丞劉越分別上疏諫,認(rèn)為宮中屢屢失火原因是規(guī)章制度不嚴(yán),未能防患于未然,但根本原因是太后垂簾,婦人柔弱,朝綱不整,政失其本。仁宗聽其言,罷詔獄。次年,劉太后死,滕宗諒遷左司諫。不久,有人告滕宗諒所奏宮中失火原因不實,其本人有不可推脫之責(zé)。景佑元年(1034年)滕宗諒被降為尚書祠部員外郎,知信州(今江西上饒市)。寶元元年(1038)滕宗諒調(diào)江寧(今江蘇南京)府通判,不久徙湖州(今浙江吳興)知州。
康定元年(1040年)九月,西夏王元昊大舉進犯。范仲淹臨危受命,出任陜西經(jīng)略安撫副使。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能在前線并肩作戰(zhàn)的,須是信得過的人。在范仲淹的推薦下,滕宗諒以刑部員外郎、職直集賢院身份任涇州知州(宋朝官吏大都是三個頭銜即官、職、差遣)。
慶歷二年(1042年)閏九月,元昊舉兵進犯涇原、謂州(今甘肅平?jīng)鍪校?。馬步軍都部署、經(jīng)略安撫招討使王沿命副都部署葛懷敏率軍抗擊,葛不聽都監(jiān)趙詢的建議,命諸軍分四路向定川寨(今寧夏固原北)進攻,結(jié)果在定川寨被西夏軍包圍,水源也被切斷,葛懷敏等戰(zhàn)死,宋軍近萬人被西夏軍俘虜。西夏軍打到渭州時,距滕宗諒守軍只有120里。他沉著應(yīng)戰(zhàn),動員數(shù)千百姓共同守城,又招募勇敢之士,偵探敵軍之遠(yuǎn)近及兵力之多少,檄報鄰郡使之做好防備。后環(huán)慶路馬步軍都部署、涇略安撫招討使范仲淹率一萬五千人解涇州之危。滕宗諒張羅供應(yīng)柴糧,確保了戰(zhàn)爭所需一切物資,終于將西夏軍擊退,在保衛(wèi)涇州的戰(zhàn)役中立下了汗馬功勞。戰(zhàn)爭結(jié)束后,滕宗諒大設(shè)牛酒宴,犒勞羌族首領(lǐng)和士兵,又按當(dāng)時邊疆風(fēng)俗,在佛寺里為在定川戰(zhàn)爭中死亡的士卒祭神祈禱,并安撫死者親屬,使“各從所欲,無一失所者”“于是士卒感發(fā)增氣,邊民稍安”。在范仲淹舉薦下,滕宗諒被提拔為環(huán)慶路都部署,接任范仲淹慶州知州職位。
慶歷三年,元昊請求議和,西北邊事稍寧。宋仁宗調(diào)范仲淹回京,授樞密副使,八月再拜參知政事。九月,宋仁宗召見范仲淹、富弼,給筆札,責(zé)令條奏政事。范、富二人隨即提出了明黜陟、抑僥幸、精貢舉、擇長官、均公田、厚農(nóng)桑、減徭役、修武備、重命令、推恩信十項改革主張,宋仁宗大都予以采納,并漸次頒布實施,一場旨在改變北宋建國以來積貧積弱局面的政治改革運動在全國推行。是年,滕宗諒亦調(diào)回京城任職。
滕宗諒是范仲淹最忠實的支持者,然而一場“涇州公案”帶來的三連降讓他受到前所未有的打擊。
滕宗諒調(diào)到京城不久,駐扎在涇州的陜西四路馬步軍都部署、涇略安撫招討使鄭戩告發(fā)滕宗諒在涇州濫用官府錢財,監(jiān)察御史梁堅對其進行彈劾,指控他在涇州費公使錢十六萬貫,隨即遣中使檢視。滕宗諒恐株連諸多無辜者,遂將被宴請、安撫者的姓名、職務(wù)等材料全部燒光。其實,所謂十六萬貫公使錢是諸軍月供給費,用在犒勞羌族首領(lǐng)及士官的費用只有三千貫。參知政事范仲淹及諫官歐陽修等都為其辯白,極力救之。滕宗諒被官降一級,貶知鳳翔府(今陜西寶雞市境),后又貶虢州(今河南靈寶市境)。御史中丞王拱辰仍然不放,認(rèn)為滕宗諒“盜用公使錢止削一官,所坐太輕”,于是,慶歷四年春滕宗諒又被貶到岳州巴陵郡。
涇州保衛(wèi)戰(zhàn),滕宗諒把公使錢花在哪兒并不是秘密,但是他仍然因為公使錢一貶再貶。真替他惋惜。
滕宗諒在巴陵郡為官的情況,我沒有考證,僅憑范公在《岳陽樓記》中的那句“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俱興”,就能知道滕子京的能力和水平。時人王辟之《澠水燕談錄·卷第六》記載:“慶歷中,滕子京謫守巴陵,治最為天下第一。”亦能與范公之言相互印證。
拋開政績不談。滕宗諒重修岳陽樓,“落甚成,只待憑欄大慟數(shù)場?!彼闹械奈l懂?至于后世有好事者污蔑、詆毀滕子京,純屬小人之心,無稽之談。
滕宗諒一貶再貶,是否和保守派抵制、反對新政有關(guān)?且待日后尋找答案。
在封建社會,要改革封建官僚體制是不可能的,慶歷新政觸動了保守派的利益,注定要失敗。
慶歷四年六月,因夏竦等人誣蔑富弼,范仲淹請求外出巡守,被宋仁宗任命為陜西、河?xùn)|宣撫使,仍保有參知政事。慶歷五年正月,范仲淹被罷去參知政事,知邠州,兼陜西四路緣邊安撫使。十一月,解仲淹四路帥任,以給事中知鄧州。慶歷六年,范仲淹在鄧州整修百花洲,重修覽秀亭,創(chuàng)建花洲書院。
滕宗諒重修岳陽樓后,寫信給范仲淹,請他作記,共襄這“一時盛事”,隨信還送了一幅《洞庭秋晚圖》,供仲淹參考。九月十五日,春風(fēng)堂內(nèi),仲淹才思泉涌,揮筆寫下千古名篇《岳陽樓記》。
范仲淹懂滕宗諒,知道其被貶岳州后一直有感傷情緒。借寫記之機,他規(guī)勸老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并以自己“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的濟世情懷與之共勉,含蓄地表達(dá)了自己以治國安邦為己任,憂在天下人之前,樂在天下人之后的政治思想。
這篇用浩然正氣撐起來的雄文,首先屬于范仲淹和滕宗諒,然后才屬于當(dāng)代、后世。
北宋的文壇,群星璀璨,最有才的莫過于歐陽修、蘇軾,范仲淹的才華算不上一流。北宋的官場,范仲淹的官職最高不過參知政事,慶歷新政也在守舊官僚的激烈反對中宣告失敗,但是,唯獨范仲淹得到了文官第一的謚號“文正”。宋仁宗稱其“大賢”;宋徽宗稱其“忠烈”;宋欽宗稱其“泰山北斗景星鳳凰”;富弼稱其“圣人”;王安石稱其“一世之師”;司馬光稱其“雄文奇謀,大忠偉節(jié),沖塞宇宙,照耀日月”;呂中稱“先儒論本朝人物,以仲淹為第一”;朱熹稱其“天地間氣,第一流人物”;脫脫稱“自古一代帝王之興,必有一代名士之臣。宋有仲淹諸賢,無愧乎此”;康熙稱其“忠孝圣賢,濟時良相”;歷代名人點評不一而足??滴跷迨哪辏?715年)范仲淹從祀孔廟,康熙六十一年從祀歷代帝王廟。我最喜歡的,是司馬光的這句:“前不愧古人,后可師于來者,固有良史直書,海內(nèi)公說,亙億萬世,不可磨滅。”千秋萬載,他與時光同在。
慶歷七年春,滕宗諒調(diào)任蘇州知府,未及一月而卒。
噩耗傳來,范仲淹悲痛萬分。
他們相識于春天,天人永隔,也是在春天。
“嗚呼子京,吾人之英。文辭高妙,志意坦明。自登朝闥,翕然風(fēng)聲。言動兩宮,上嘉其誠。”“聞其凋落,痛極填膺……”是年三月,范仲淹寫下這篇《祭同年滕代制文》,從此世間再無滕子京。
兄弟同心修建捍海堤,塞外并肩作戰(zhàn)御頑敵,朝堂上不懼生死榮辱與共,地方為官初心不改造福蒼生。他們彼此懂得,他們惺惺相惜。
有一種友情,叫范仲淹與滕子京。
同樣是范仲淹的朋友,我想起了那個寫《靈烏賦》的梅堯臣。
景佑三年(1036年),范仲淹上百官圖,指斥宰相呂夷簡用人失當(dāng),又連上《帝王好尚論》《選賢任能論》《近名論》《推委臣下論》四論,篇篇針對呂夷簡。呂反訴仲淹“越職言事,薦引朋黨,離間君臣”。范仲淹被貶知饒州。集賢校理余靖、館閣??币ㄉ鲜枵摼?,被貶官。館閣??睔W陽修看到臺諫多為范仲淹辯護,唯有高若訥一人站在呂夷簡一方,便寫信斥責(zé)他“不復(fù)知人間有羞恥事”,高若訥將歐陽修的信上繳,于是歐陽修也被貶逐,出為夷陵縣令。館閣校勘蔡襄作《四賢一不肖》詩,以范仲淹、余靖、尹洙、歐陽修為四賢,指高若訥為不肖。左司諫韓琦為范仲淹辯護,正在為父守喪的蘇舜欽也上疏表達(dá)不滿。景佑黨爭,范仲淹是失敗了,但是他贏得了人心。
此時,擔(dān)任建德縣令的梅堯臣給范仲淹寫了《靈烏賦》。梅堯臣以靈烏為喻,既對范仲淹的遭遇表示同情,又對范仲淹進行了好意勸諭,勸他少說話,少管閑事。梅堯臣還給范仲淹出主意:“胡不若鳳之時鳴,人不怪兮不驚。”你還不如像鳳鳥那樣偶爾發(fā)出點美妙的聲音,也就沒人怪罪你了。在賦的最后,梅堯臣告誡范仲淹,讓他拴緊舌頭,鎖住嘴唇,不要多事,好好過自己的日子,這樣就不會受到牽累。
梅堯臣指的這條明哲保身的路顯然不適合范仲淹?!懊肪ビ嶙魇琴x,曾不我鄙,而寄以為好。因勉而和之,庶幾感物之意,同歸而殊途矣?!狈吨傺突刈鳌鹅`烏賦》。對朝廷,范仲淹有著濃厚的報恩思想,“思報之意,厥聲或異”,他不是感激涕零地唱贊歌,而是以遠(yuǎn)見卓識來進行意味深長的警示。此即賦中所云“警於未形,恐於未熾”。“主恩或忘,我懷靡臧。雖死而告,為兇之防”。即使是不被理解,即使是犧牲性命,也要做這種危機預(yù)告,災(zāi)難警示。為了大宋王朝的長治久安,他決意“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范仲淹借賦靈烏,喊出了“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的時代強音,反映了那個時代士大夫的精神風(fēng)貌。
兩篇《靈烏賦》,作者志節(jié)、胸襟、品格高下立見。
其實,盡管梅堯臣在北宋的文壇具有很高的地位,他在仕途上還是不得志的。他和范仲淹的交往,包括寫詩作賦,多少有投機的成分,是個不厚道的人。葉夢得以一句“世頗以圣俞為隘”,道出了世人的評價。這樣的朋友,不交也罷。
翌日,與兄長道別,返程。
幾個月來,每每想起范公,我的大腦一片混沌,不知如何去寫。記憶,時而模糊,時而清晰。
壬寅歲末,回首一年的辛苦與不易,我試著與往事和解、與自己和解,唯有鄧州之行未寫點什么而難以放下。
終究還是把遺憾帶到了新的一年。
癸卯年,依然忙忙碌碌,至己卯月中旬,每晚熬至夜半,以文記之,一連數(shù)夜,乃成。
時二月二十八日。
作者簡介:
芷蘭,本名陳艷芳,河南周口人,有散文、隨筆、報告文學(xué)作品發(fā)表于各級報刊。曾獲“中國雙年度大家文學(xué)獎”、第五屆“奔流文學(xué)獎”等?,F(xiàn)為中國報告文學(xué)學(xué)會會員、河南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