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存信
2023年1月2日,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古代飲食文化展”還原了宋代風行的點茶場景。
在宋代,無論是貴族階層還是平民百姓,都能夠在生活中找到屬于自己的審美體驗。這些體驗不僅蘊含在門檻較高的文學和藝術中,更體現(xiàn)在尋常生活的一事一物里。
筆架是文房四寶之外較早出現(xiàn)的文房用具之一,是文人墨客案上的???。在筆架中,有一種形似波瀾起伏的山形筆架頗受宋代文人的喜愛,如宋末的魯應龍在志怪小說集《閑窗括異志》中所言:“遠峰列如筆架”。這種形制的筆架也被稱為“筆山”。
浙江衢州南宋著名易學家史繩祖墓出土了一件水晶“筆山”,現(xiàn)由衢州博物館收藏。筆山長12.5厘米,寬2.1厘米,高6厘米,由透明水晶制成——這也是南宋時期非常流行的一種材質。水晶筆山被雕作五峰山形,中央主峰最高,側峰對稱地向左右遞減,兼具了實用性和觀賞性。
兩宋時期,在“文人治國”的基本國策下,文房用具得到了迅速發(fā)展。宋代筆架的材質逐漸豐富,銅、瓷、石、水晶等材質易于保存,因此宋代筆架的傳世品和出土量也相較前朝多了許多。
宋代筆架形制多為以下三種:一種大體呈長方形但上窄下寬,上面有幾個圓形凹孔;第二種同樣也是上窄下寬的長方形,上面除了幾個圓形凹孔之外,還多了一個長方形的凹孔用來放墨;而第三種也是最常見的一種,就是山形筆架,也稱“筆山”,山峰或陡峭,或平緩,峰巒少則五個,多達二十。為什么古人如此偏愛山呢?
對于古人來說,山的另一邊意味著未知,令人心馳神往。宋代理學家劉子翚在《書齋十詠》中如此描繪筆架:“刻畫峰巒勢,尸功翰墨余。鎖窗閑晝永,高臥數(shù)中書?!彼鑼懙木褪且患叫蔚墓P架。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無數(shù)文人墨客將心中的“山”作為遠離喧囂、世俗的一個符號。
宋人愛山,對山的喜愛也代入到文房用具中。文房之物雖然小,但是精致又易于把玩,是實用性和娛樂性的完美結合?!肮P山”使用起來極為方便,加之兩宋時期對于奇石的賞玩盛極一時,用天生奇石雕刻而成的筆山流行起來在當時可以說是“幾無可避”?;蛟S文人們在選用自己偏愛的筆山時,將自己對山的無限遐想與向往,也傾注到了這件小小的物件身上吧。
宋人愛茶,可謂是“愛到癡狂”。詩人陸游曾寫過:“雪液清甘漲井泉,自攜茶灶就烹煎。一毫無復關心事,不枉人間住百年?!边@便是宋人愛茶之縮影。
除了對好茶情有獨鐘以外,宋人對茶器的追求也是至精至美。茶道興起于漢唐而鼎盛于宋,所用的器具也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唐代喝茶的器具叫作“茶碗”,是人們對大口、矮足的喝茶器皿的統(tǒng)稱,形制類似我們現(xiàn)在的敞口大碗。
到了宋代,對“茶碗”的稱呼變成了“茶盞”。“盞”的本義是盛液體的小杯子,宋代的茶盞較唐代的茶碗尺寸更小,一種盞口和盞沿相對較直,微微收口;一種則延續(xù)了茶碗的敞口,并將敞口做得更大,形似喇叭。
笠式盞是敞口茶盞的重要代表,也是宋代茶盞中獨具特色的一類。顧名思義,笠式盞的形狀像一個倒扣的斗笠,口大足短,腹部不深?,F(xiàn)藏于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定窯旋紋笠式盞,高3.8厘米,口徑12.2厘米。在這件笠式盞內部,有許多從茶盞中心向口沿方向劃出的S形線條,每條線的形狀都有所不同,整體呈順時針旋轉,形如菊花花瓣,又如太陽,頗具異域風情。這種紋樣源自西域地區(qū),但到了宋代已經(jīng)很常見。在遼代和南宋的墓中出土了許多類似紋樣的器皿,同期的耀州窯瓷器的紋飾中也有旋轉式的荷葉、龜?shù)葓D案。
宋人究竟為何要將茶盞做成這種敞口形狀呢?這就要說到宋代流行的飲茶方法了。唐人飲茶,用的是“煎茶法”。煎茶法需要把茶葉炙烤、冷卻之后碾碎成末,加入沸水中煎煮,并加入大量的調料。宋人則更注重品味茶葉本身的香氣,因此發(fā)明了“點茶法”。這種方法是將茶餅焙烤過后研磨成末,再將茶末放入茶盞之中,先加入少量的沸水,調制成濃稠的糊狀;再將大量的沸水注入茶盞,使用特制的工具——茶筅不斷地擊打水面,同時轉動茶盞。這時茶盞中的茶湯會泛起朵朵雪白的“湯花”。宋人為之取了個名字“戰(zhàn)雪濤”,極具風雅之味。同時盞中的茶末也會上浮,形成“粥面”,飲用時隨茶湯一起喝下。這就是點茶法的程序。蘇東坡在《送南屏謙師》一詩中寫到的“道人曉出南屏山,來試點茶三昧手”中,所謂的“三昧手”指的就是點茶大師。在宋代,上至朝廷官場,下至市民茶坊,都在使用點茶法飲茶。宋徽宗趙佶還專門寫了一本《大觀茶論》,記述了當時的茶文化。
宋代《斗茶圖》,人們通過烹茶、飲茶、品茶來比試茶道的高低。
方便茶筅于茶盞中擊打茶湯表面,這是宋代茶盞設計為敞口的原因之一。除此以外,茶盞的設計還和“茶界”的比賽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這種比賽稱為“斗茶”,唐代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稱為“茗戰(zhàn)”,到了宋代在各個階層都非常流行。斗茶的評判,主要是從茶湯、湯花的顏色和水痕出現(xiàn)的時間三個方面來看。茶湯以純白為最好,青白、灰白、黃白則相對劣勢;湯花的顏色也是鮮白最好。點茶之后,茶盞內的湯花在停留一段時間后會消失,茶湯重新出現(xiàn)在表面,這就是“水痕”。因此,誰的水痕出現(xiàn)得晚,誰就能夠獲勝。斗茶的場所一般選在比較知名或規(guī)模較大的茶葉店,有些人家也會在自家內室或庭院斗茶,總之是需要一處環(huán)境清雅的場所。斗茶者一般兩人或多人共斗,由參加斗茶的人輪流品嘗來判定勝負,一般是三斗兩勝。斗茶對于茶葉的品類、質量,點茶的技藝,使用的茶器等各個方面都有極為苛刻的要求。茶盞這種敞口的茶器,便于人們觀察茶湯、湯花及水痕,因此在斗茶活動中也是非常流行的。
在點茶過程中,運用高超的技巧,能夠通過點茶,在茶面上畫出各種圖案花紋,有點類似于咖啡師在制作拿鐵咖啡時用牛奶在咖啡表面拉花的樣子。這種游藝被稱為“茶百戲”“水丹青”“湯戲”等,又稱“分茶”,陸游在《臨安春雨初霽》詩中的名句“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所指的就是這種游藝。敞口的茶盞也為這種技藝的實現(xiàn)提供了便利。
茶盞除了這種笠式盞,還有兔毫盞、鷓鴣斑盞、油滴盞等多種款式。因為點茶后湯花為白色,所以黑色釉面的茶盞也盛極一時。宋代的茶文化可謂是將茶玩出了新花樣。
說到盤子,人們的第一反應是盛菜、盛果的白色瓷盤。但是在追求至精至美的宋代,盤子在設計和用途上玩兒出了新花樣。
1984年,在武漢市江夏區(qū)寧港鄉(xiāng)東陽山的一處窖藏中,出土了一件宋代的直徑16.5厘米,重108克的鎏金銀盤。這件銀盤通體以鎏金工藝打造,呈對稱的六瓣葵花形。腹部較淺,圓心和外形一樣呈六瓣葵花狀,周圍以細線刻有花葉的圖案。銀盤中間的兩條龍最為突出,一左一右對稱分布,龍頭則一上一下,龍身蜿蜒盤旋,于云紋中翻飛,正在輾轉騰挪、追逐嬉鬧,此盤被稱為鎏金雙龍紋銀盤。
在宋代,隨著技術和工藝的不斷發(fā)展,金銀礦的開采量更大,一些地方的年產(chǎn)量甚至能超過唐代全國的年產(chǎn)量,再加上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金銀器逐漸商品化,且進入民間,成了普遍的日常用具。《東京夢華錄》中就曾經(jīng)記載,在宋代,上至皇親國戚、王公大臣、富商巨賈,下至秦樓楚館、酒肆茶坊,都使用了大量的金銀器,可見其普及的程度。金銀器的工藝也更加完善,錘揲、浮雕、鎏金等技藝的進步降低了鑄造成本,并為器形和紋樣的設計保留了更大的空間。像這件鎏金雙龍紋銀盤,就采用了錘壓、鏨刻、鎏金等多種技法,將六瓣葵花形的器型與雙龍紋飾結合起來,充分展示了宋代金銀器高超的制造工藝。
宋人用盤,除了日常餐飲之外,還有一個特殊的用途,就是“擺果聞香”。著名的才女李清照在她的《念奴嬌》詞中寫道“被冷香消新夢覺,不許愁人不起。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边@里的“冷香”指的就是花果的清香。除了焚香、插花聞香之外,宋人常常將一些香果擺在盤中用來聞香,所用的果大多是蕓香科柑橘屬的香櫞、木瓜、橙子、柑橘之類。宋人還常常用它們?yōu)橐路痛矌ぱ?,宋詞中對此的描寫不少,比如“紅綃帳里橙猶在”“曲屏深幔綠橙香”“夢回橙在屏風曲”等。后來宋人還專門培育了香櫞中的佛手,佛手香氣更加濃郁,而且可以久放,外形又很特別,深受宋人喜愛。宋代的《證類本草》就曾說佛手“香氛大勝柑橘之類,置衣笥中,則數(shù)日香不歇”“人愛其香氣”。因此,盤子也成為宋人擺果聞香的載體,在餐飲之外發(fā)展出別樣的用途。
這件鎏金雙龍紋銀盤,最引人注目的便是雙龍騰云的紋飾?!吨芤住分杏小霸茝凝?,風從虎”的說法,意思是說龍出現(xiàn)的時候會有云相伴,老虎出現(xiàn)的時候有風相隨,意為“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所以出現(xiàn)龍紋時,大多伴隨著云紋。我們現(xiàn)在熟知的龍的圖案也是在宋代定型的。
作為至高無上的權力和地位的象征,龍紋自然只能由皇室成員使用。這件鎏金雙龍紋銀盤出土于窖藏,雖然不知道它的主人為什么要將如此精美的器物藏于窖內,但或許正是因為這樣,這件銀器歷經(jīng)八百余年,雖有部分氧化變黑,但整體卻仍保留了最初清晰的紋理和華麗的色澤,也算是“因禍得?!卑?。
(責編:馬南迪)
出土于南宋著名易學家史繩祖墓。
筆山長12.5厘米,寬2.1厘米,高6厘米,由透明水晶制成。
水晶筆山被雕作五峰山形,中央主峰最高,側峰對稱地向左右遞減,兼具了實用性和觀賞性。
現(xiàn)藏于衢州博物館。
這件笠式盞高3.8厘米,口徑12.2厘米。
內部有許多從茶盞中心向口沿方向劃出的曲線線條,每條線的形狀都有所不同,整體呈順時針旋轉。
現(xiàn)藏于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
1984年,出土于武漢市江夏區(qū)寧港鄉(xiāng)東陽山的一處窖藏中。
作為中華民族的象征,龍的形象在新石器時代早期就已經(jīng)萌芽,在各個朝代有不同的特點。
商周時期的龍紋分為兩種,一種是蛇身無爪,類似鱗蟲形態(tài);另一種則為獸體,眼大而圓,出現(xiàn)了四肢和爪子,尾巴卷曲。
到了春秋戰(zhàn)國時代,獸形的龍成為主流,爪子有三個腳趾,龍嘴大張,龍角后卷。
秦漢時代,龍紋則變成了牛頭大耳,龍角對稱而細長,身體類蛇而四爪,出現(xiàn)了須子和翅膀。
隋唐時期的龍,龍角開始分叉,圓眼變成狹長的鳳眼,鱗片從魚鱗變成方格的網(wǎng)狀鱗片,龍爪也從獸爪變成了鳥爪,整體氣質開始變得雍容而威嚴。
到了宋代則形成了我們現(xiàn)在常見的龍:龍頭上龍角、龍發(fā)和胡須齊備,身體似蛇而從頭至尾逐漸變細,腳趾有三到五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