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猛
從地名要義上聽璧山,我沒有聽出“璧”山,而是“壁”山。環(huán)壁皆山,懸崖峭壁,是涌上心頭的第一感覺。
從重慶電視新聞上看璧山,連晴的日子,最先報道遭受旱災(zāi)的地方一定是璧山;連雨的日子,報道最先遭受澇災(zāi)的地方也一定是璧山。
從工業(yè)數(shù)據(jù)上算璧山,2000多家皮鞋廠,西南最大的皮鞋之都,讓人不得不思考繁榮背后可能存在的污水、垃圾、惡臭。
璧山就是這么一方讓人揪心的脆弱之地。如果沒有活動邀約,我確實(shí)沒有踏上這方土地的沖動和激情。
穿過長長的縉云山高速公路隧道,天光明亮,藍(lán)天白云,豁然開朗,心中預(yù)計很長的車程居然很快結(jié)束,璧山到了。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在高高的縉云山和云霧山對望中,一方900多平方公里的大壩子海海漫漫地在兩山之間鋪排開來,河流蜿蜒,田野肥美,草木茂盛,此情此景,唯一的表達(dá)只有陶淵明的《桃花源記》。
這會是璧山?
趕緊從璧山朋友那里請來《璧山縣志》。上書曰:“四山如壁,曰壁山”;又曰:“山出白石,明潤如玉,故曰璧山……”從土壁山,到玉璧山,這是一種超越!
問璧山人,這么大一方田園應(yīng)該有個地名吧?璧山人非常驚訝,這就是璧山啊!我不是很喜歡這么個籠統(tǒng)的名字,心中斗膽給這方田園取了一個地名——璧山壩:壩是陽光最充足的地方;壩是莊稼生長的地方;壩是祖先躺著的地方;壩是黃土最疼人的地方;壩是酒旗飄揚(yáng)的地方;壩是適合擺放思想的地方……地名好讓我們記住所有的事。
璧山無山,巴渝大地上難得見到這么一方平坦的大壩子,環(huán)境皆山的巴渝人,突然見到海海漫漫的璧山壩,就像突然見到草原、突然見到大海,跌宕起伏的心緒一下遼闊起來,坦蕩起來。
璧山無山,卻又處處見山。天地給了璧山平曠豁朗,平坦而堅實(shí)的大壩子也給了璧山人修路的大氣,街道是寬闊的街道,路是寬闊的大路,湖是闊爽的碧湖。明明是平壩上的大路,那些路的名字幾乎都帶有山,黛山大道,東林大道,石山路,泉山路,凝山路,脂山路……人在壩上走,心在山中游。
把眼光放大,把心思放大,平闊的璧山壩其實(shí)就像一片柳葉。這不是我的發(fā)現(xiàn),很早在古人那里就有記載:“壁山,形如柳葉,環(huán)境皆山,外高中平,兩江相送,周回灣曲六百里……”山為骨,水鑄魂。大自然總給璧山想得那么周全,鋪開一片柳葉,讓璧南河、璧北河、梅江河縱向而過,潤澤壩子,柳葉就成了綠葉,柳葉就不是枯葉。
為了這片葉的翠綠,為了這座活力水城,璧山人敢下狠手,他們壯士斷腕般關(guān)掉所有的皮鞋廠,不圖一時的繁榮,就謀永遠(yuǎn)的潤澤。因?yàn)槟切┖禎车目坦倾懶?,璧山人對水的呵護(hù)幾乎到了極致。他們修水庫、疏河道、廣種樹,璧南河、璧北河綠水長流,蜿蜒而過,秀湖、御湖鑲嵌城中,雪山、雙鳳水庫星羅棋布,水清,河暢,岸綠,景美,讓一個城市擁有三河六湖十八濕地,成為重慶公園最多、湖泊最多、濕地最多的“中國的小而美”。
水給了城市的靈動,橋賦予了城市的詩意。在璧山那些清亮的水地,秀湖,青龍湖,觀音塘,水天城,大嵐……璧山人一邊描繪水,一邊詩化橋。就算不去計算遍布鄉(xiāng)村的那些小橋流水,在并不宏大的璧山城區(qū)就有35座橋,連著歷史,連著未來,連著城市。我很想把“橋都”的名號放在璧山,但是美麗的璧山“國字號”的名號有18個之多,橋都的稱謂還不足以引起人們的共鳴和激動,而在璧山還必須說橋,有兩座橋我刻意去過——
一是觀音塘濕地公園上的狀元橋。中國歷代文狀元不過500余人,璧山獨(dú)占其二,出過馮時行和蒲國寶這雙狀元和歷史上10個翰林,橋面遍布祥云圖案的狀元橋就是為表達(dá)這份驕傲?!皝砹硕际氰瞪饺恕保@是璧山最愛的廣告語;來了必到狀元橋,這是所有到璧山的人的小心思。擁有1200多年的厚重歷史,璧山不是暴發(fā)戶,是沉淀到今天的鳳凰涅槃。
二是秦巴古道上將軍村的將軍橋。那是喜觀河上的一座古老的小石橋,詩意般橫貫在喜觀河碧水兩岸。至于為何取名“將軍橋”,不去考證,否則為闡釋這個地名足可以再出一本書。璧山的地名就有這么厚重。
不必爭論的是,璧山是重慶到成都必經(jīng)的古驛站。我一直琢磨,為何璧山如今還保留著“七塘”“八塘”兩個鄉(xiāng)鎮(zhèn)和那些“二塘”“三塘”的地名。璧山人告訴我,塘就是古驛站的名字,就像城市公交線的那些站名,十里為塘,地名記著到璧山的路。高速公路、高速鐵路、空中走廊,現(xiàn)代化的交通縮短了地域的時空,讓人們淡去了對璧山這方古驛站上一杯茶、一碗酒、一枕夢的渴盼和熱切,與重慶一山之隔、一條高速公路隧道之隔的距離,讓璧山已然成為重慶的后花園,隨時都可來,隨時不想走。
對山的敬畏、對水的親近,給了璧山人對土地?zé)o盡的深情。多年的治理,多年的保護(hù),連晴旱、連雨澇的璧山早已成為歷史,璧山已經(jīng)成為萬物茁壯生長的富庶之地。
走進(jìn)璧山鄉(xiāng)村,一家一戶的小耕小作模式幾乎不再存在,在璧山一處處農(nóng)業(yè)園區(qū),四季果香,四季花開,四季菜綠,璧山人種水果、種蔬菜、種鮮花,不是以十以百為單位,而是以千以萬為單位,“蔬香滿田園,碧翠映村莊”。柚子熟、葡萄香、草莓紅、枇杷黃的季節(jié),茫茫的璧山壩到處都是踏香而來的摘果人。更為讓人嫉妒的是,在璧山的菜園,南瓜有200多個品種,番茄有100多個品種,就連毫不起眼的大蒜居然也有20多個品種。一方土地竟把蔬菜種到如此的境界,令人恨不能化作一株璧山的莊稼。
璧山人把我領(lǐng)到三擔(dān)湖公園,指著巧克力般劃出的一小塊一小塊的土地,來,認(rèn)領(lǐng)一塊地吧,種蔬菜,種水果,種鮮花,想種什么就種什么。盡管來了都是璧山人,但我有一塊地在這里,人走開,地不會走開,心就不會走開……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璧山。
寫出《桃花源記》、熱愛歸隱生活的陶淵明應(yīng)該先到璧山。璧山——就是一方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