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建國
史載,隋文帝楊堅稱帝后,趙軌轉(zhuǎn)任齊州(今山東濟南)別駕,有才能卓著的名聲。其東鄰有桑,葚落其家,軌遣人悉拾還其主,誡其諸子曰:“吾非以此求名,意者非機杼之物,不愿侵人。汝等宜以為誡?!彼邶R州四年,政績連年最佳,贏得了百姓喜愛,深受隋文帝贊賞。
清正廉潔是美德,更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對官員重廉、崇廉、養(yǎng)廉的價值導向。我國傳統(tǒng)士大夫注重官德的歷史悠久,而官德修養(yǎng)離不開修身正己,正己是中國人做人處世、為官理政的根本。漢代劉向《說苑》云:“上清而無欲,則下正而民樸?!鄙碚齽t影正,身斜則影歪。明汪天錫《官箴集要》主張,“正心、正己、持廉、正內(nèi)”,要做到體民心、不欺、公正、克偏性;體禮、立信、遠讒言;正始、戒貪、節(jié)俸祿,等等。我國古代把修身正己作為為政之本、治國之要,古語“欲下廉者先之身”“公生明,廉生威”,強調(diào)的也是清正廉潔的為官準則。
清正之氣是共產(chǎn)黨人的精神脊梁,是抵御歪風邪氣的堅實屏障;清廉之品不僅是一種從政資格,也是干事創(chuàng)業(yè)的底氣和感召力,更是行穩(wěn)致遠的最佳護身符。有俗語說:“氣正則身正,如胡楊般于世三千載;氣邪則身斜,似朽木般不可琢?!逼沸卸苏?,做人做官才有底氣,做事才會硬氣。一名領導干部的清正之氣源于其堅強黨性。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心底無私天地就寬闊,清正之氣就充盈。
對黨員干部而言,自身懷有一種具有約束力的精神尺度,正氣存內(nèi),就等于立起了風向標。周恩來專門定了《十條家規(guī)》,嚴格要求親屬;劉少奇“約法三章”,規(guī)范家人和身邊工作人員的行為;曾主管國家經(jīng)濟工作長達26 年的李先念,始終不許孩子經(jīng)商,嚴厲要求說:“你們誰要經(jīng)商,打斷你們的腿!”正是這些嚴苛過硬的家風,使得子孫潛移默化,崇德向善。不卑不亢的人品、不貪不占的境界、不屈不撓的意志等,才是黨員干部給予家人最昂貴的饋贈。
勝寸心方能勝蒼穹。清正廉潔是為官之本,是從政根基,所以,黨員干部越是面臨誘惑,越要問問自己是否背離了初心,念好黨紀國法“緊箍咒”。要牢記公權(quán)姓“公”,公款姓“公”,從意識里摒棄私心、私念、私欲,夯實抑欲定力,在生活待遇方面知足,在名利美色誘惑面前知止,在干事創(chuàng)業(yè)方面知進,這才是為官從政最正確的打開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