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果 余瑋
皮影戲,是讓觀眾通過白色布幕觀看平面偶人表演的燈影而產(chǎn)生藝術(shù)效果的戲劇形式,戲中的平面偶人以及場面道具景物是民間藝人用手工刀雕彩繪而成的皮制品。孝義皮影戲是一門古老的漢族傳統(tǒng)藝術(shù),是中國皮影戲重要支派之一,因流行于山西孝義而得名。
“一口道盡千古事,雙手舞弄百萬兵?!边@是孝義市皮影木偶研究會展廳內(nèi)的一副對聯(lián)。著名皮影戲表演藝術(shù)家、國家級非遺孝義皮影戲傳承人侯建川便是這里的主人。他身著藏藍色唐裝,目光炯炯,精神抖擻。
展廳內(nèi)陳列的精美皮影藝術(shù)品和活動照片、獲獎證書,勾起我們對孝義皮影戲的好奇。到底它的歷史有多悠久,它最初表演場所在哪里、又服務于什么樣的人呢?我們坐下來,聽侯建川講述孝義皮影戲的歷史,聽他細談多年來與這一民間藝術(shù)的情緣。
孝義位于呂梁山東麓,是千年古縣,“孝義”縣名為唐太宗李世民所取。孝義皮腔在此盛行數(shù)百年,滋養(yǎng)一代代“行孝仗義、包容大氣”的孝義人。身為一名土生土長的孝義白壁關(guān)人,侯建川從小就愛聽大人講家鄉(xiāng)的傳奇故事。他也愛聽皮腔、愛看孝義皮影戲。
孝義皮影戲分為紙窗皮腔燈影戲和紗窗碗碗腔皮影戲。其中,孝義皮腔原為孝義民間流行的一種皮影說唱藝術(shù),因其演出時以麻紙為窗借麻油燈光亮影,配以簡練的胡琴、嗩吶、亮鑼、二五眼吹奏為主的腔調(diào),所以當?shù)厝罕娏晳T稱為“紙窗腔”。又因演唱時,主要以吹奏樂器進行伴奏,因而又有“孝義吹腔”的別稱。侯建川介紹,孝義皮腔具有800多年歷史,曾有過長期的繁榮期。清末同治以后,由于碗碗腔皮影戲從陜西流傳至孝義,皮腔影戲才在競爭中逐漸低落。
侯建川說,孝義皮影戲是綜合多種角色構(gòu)成的,樂手、表演者、雕刻藝人缺一不可。演員不在臺前而在幕后,雖對伶工扮相、身段不挑剔,但要求其在操縱、唱腔方面有超常技藝。皮腔是皮影戲的曲調(diào),皮腔音樂以嗩吶為主要伴奏樂器。孝義皮腔是中國最早的民間吹腔之一?!凹埓捌で缓图喆巴胪肭辉谛⒘x發(fā)展至現(xiàn)在,已經(jīng)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和特點?;閱始奕?、春種秋收,人們都會請孝義皮影戲的藝人來表演,大家通常會在這時聚在一起??梢哉f,它也成為了當?shù)厝藗儨贤?、?lián)絡的一種方式?!?/p>
當年,孝義是無村不見廟、無廟不搭臺、無臺不唱戲的影戲之鄉(xiāng),相較于傳統(tǒng)的大戲,簡易的孝義皮影戲是與普通百姓走得十分近的一種曲藝。接受采訪時,侯建川說,在孝義流傳著一首民謠:“五尺紗窗燈一盞,七緊八慢戲一班。喔呵呵呵一聲喊,老人哈哈孩童歡。”描述的是當?shù)仄び皯虻难莩鰣鼍?。侯建川的童年時代就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度過,慢慢地與皮影戲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
1974年,13歲的侯建川考入孝義中學文藝班。1976年6月,他被分配到孝義碗碗腔劇團工作,常因劇目需要或人員緊缺,客串不同的角色,因此成長為一名集編、導、演于一身的全能型演員。這段經(jīng)歷幫助侯建川積累了許多關(guān)于孝義皮影戲的知識,也讓他對孝義皮影戲有了更強烈的好奇心。
1989年,孝義皮影戲被文化部選中赴英國演出。成功的演出,在當時引起了小小的轟動。那時的侯建川也曾欣喜孝義皮影終于迎來發(fā)展的時代??稍?0世紀90年代市場經(jīng)濟的沖擊下,許多藝人迫于生計紛紛改行,孝義皮影戲又從高峰掉到了低谷。
在行業(yè)不景氣的背景之下,侯建川卻為何走上傳承孝義皮影的路?采訪中問起緣由,他的思緒回到1990年。那年侯建川很幸運地得到去中國戲曲學院首屆導演研究班進修的機會。日后,侯建川稱這次進京“充電”為一次“金子般”的進修機會,有阿甲、郭漢誠、劉厚生等多位戲曲名家授課,進行更多理論上的研習,也讓他積累了十分扎實的編、導、演的技藝,受益匪淺。
進修期間,恰逢徽班進京200周年。白天,侯建川跟著其他學員一起在課堂聆聽各專家的指點。到了晚上,他就奔波于各大劇場觀看來自全國各地的精彩展演。那段時間里,侯建川不光見識了不同名家的表演與演唱的風格,領略了不同地域戲曲的特點和韻味,也慢慢認識到了傳承與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藝術(shù)的重要意義,感悟到孝義皮影戲特殊的藝術(shù)價值。傳承孝義皮影戲的抱負那時便在他的心里默默扎下了根。
在孝義市皮影木偶藝術(shù)博物館參觀完有關(guān)展陳,侯建川帶領我們走進一間封閉已久的戲臺內(nèi)部。走進幕后,映入眼簾的是墻壁上古老的壁畫,中間是一個由麻紙糊成的窗子,在它的后面還有一盞用鐵絲懸掛著的麻油燈。侯建川拿著許多大大小小的皮影走了過來,鋪在紙窗后面。他隨手拿起兩個皮影——“一個將軍”和“一匹馬”,雙手靈活地操控,它們像是被施了魔法般地“活”了過來——“將軍”騎在了“馬”的背上,還一顛一顛的。皮影靠燈光的透射映現(xiàn)在屏幕上,隨著樂器伴奏和唱腔的配合,做出臥、行、踢、打、翻轉(zhuǎn)、提袍甩袖、騰云駕霧等各種動作,作明快灑脫,手指觸動機關(guān),皮影可做捻須、揮袖、執(zhí)刀等高難度動作。放下手中的皮影,侯建川講述了他在傳承孝義皮影道路上的點點滴滴。
1992年,侯建川在中國戲曲學院完成所有進修課程后,回到家鄉(xiāng)。通過多方打聽,他拜訪了成立于清同治二年的孝義皮影戲班社“二義園”第七代傳承人武海棠。這是當時唯一能用古老皮腔來表演完整皮影戲劇目的老藝人。
親眼看到武海棠極為簡陋的居住環(huán)境,侯建川不禁有些動容。更令他震動于心的是,武海棠平生收藏的那些珍貴皮影就放在旁邊的土窯洞里,存放皮影的箱子也由于年代過于久遠而破損,上面還蒙著厚厚的塵土。武海棠告訴侯建川,自己已經(jīng)很多年沒有表演孝義皮影戲了,四個兒子也都沒有學習孝義皮影戲,因為靠它根本就生活不下去。
兩人促膝而坐。長者依次拿起這些老皮影,對后輩講起它們的故事,如數(shù)家珍。看著風光了800多年的家鄉(xiāng)文化瑰寶面臨失傳的危險,侯建川痛心疾首,發(fā)誓盡自己最大努力將孝義皮影傳承和保護下來。
同時,侯建川以孝義市政協(xié)常委身份,提交了傳承和保護民間藝術(shù)的提案,從更廣層面呼吁支持這項工作。接著,侯建川拜武海棠為師,從最基礎的一招一式開始學起皮影的操縱和皮腔的演唱,期間還曾向梁全民、田新益等知名老藝人學習過。演員出身的他很快喜歡上了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孝義皮影戲,也就是從那時起,他開始從光彩的幕前轉(zhuǎn)到了只有光影的幕后。
孝義皮影戲長期以來只是地方小劇種,有文字記載的資料非常少,老藝人們傳授技藝采用的都是口耳相授的方式。隨著時間的推移,許多皮影戲都面臨失傳,老藝人成為了孝義皮影的“活劇本”。隨著老藝人們相繼去世,熟悉這些劇本、能唱原汁原味本戲的藝人越來越少。想著那些老前輩們,看著身邊窘迫的現(xiàn)實,侯建川意識到保護和挽救孝義皮影戲已經(jīng)迫在眉睫。
侯建川與時間賽跑,從老藝人的口中挖掘整理劇本。2005年,他請武海棠抄出來了7本《封神演義》的戲,并且拿著這些戲匯報到市里。除此之外,他還帶領藝人們復排了本戲《鬧朝歌》,以及打臺戲《大變化》《收五毒》《火焰山》《藥會圖》等。所謂打臺戲,就是在正式演出時熱場子的戲,通常都比較短小,但是內(nèi)容完整,可以調(diào)動觀眾的胃口。觀眾的熱情度提升上來了,也就有更好的心情繼續(xù)欣賞下去……
2006年5月,孝義皮影戲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這年4月,“非遺文化進校園”活動在孝義展開。在這次活動中,侯建川率團走進學校,為學生表演皮影戲。學生們在學習文化之余,了解孝義傳統(tǒng)文化,親手雕刻、操作表演皮影。此次活動成為孝義皮影文化傳承的一個成功案例。
2008年,侯建川接班武海棠,成為國家級非遺孝義皮影戲第八代傳承人。對于侯建川來說,這個名分代表著更重要的義務和責任,以及全心全意投身于孝義皮影戲事業(yè)的那分熱忱和執(zhí)著。
守護好傳統(tǒng)劇目的同時,還需要創(chuàng)新發(fā)展現(xiàn)代劇目。近幾年,侯建川為云岡石窟景區(qū)創(chuàng)作了《云崗的故事》,為孝義市人民檢察院創(chuàng)作了反貪電視公益廣告片《警鐘長鳴》,為在磧口的國家級非遺孝義皮影木偶傳習培訓基地創(chuàng)作大型皮影情景劇《尋根黃河,夢回磧口》,為慶??谷諔?zhàn)爭勝利70周年創(chuàng)作了《母親之歌》,為弘揚紅船精神創(chuàng)作了《那年、那湖、那船》。2020年,侯建川主持創(chuàng)作了孝義皮影戲《眾志成城抗疫情》,通過表演皮影戲的方式為疫情中的人們帶來精神力量。
對侯建川而言,雖然孝義皮影戲是寶貝,但是如果將它留存在自己這里是發(fā)揮不了它的作用,就算是金子也會被蒙塵。他說:“只有將它分享、推廣出去,才能體現(xiàn)它應有的價值,這才算是個寶貝?!?/p>
為了提高孝義皮影戲在更大范圍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侯建川從來不錯過任何機會。
2007年,獲悉“中國深圳第三屆國際文化產(chǎn)業(yè)博覽交易會”即將召開,侯建川欣喜若狂,來不及想太多,一門心思要抓住這個機會。他把房子抵押出去貸款了10萬元作為演出經(jīng)費,義無反顧地帶著老藝人和學生們坐上了開往深圳的火車。
皇天不負有心人,孝義皮影戲收獲了巨大的反響,一舉奪得金獎,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視。后來,每次回憶起這件對于孝義皮影戲以及自己本人都具有重大意義的事情,侯建川都很欣慰,“在現(xiàn)在看來,當初我的選擇是正確的”。那次深圳演出的成功,扭轉(zhuǎn)了之前孝義皮影戲無人問津的局面。
2014年1月,由侯建川帶隊,一行15名年輕皮影藝人,受邀赴臺灣進行文化交流活動,鋪設了“皮影傳友誼,兩岸一家親”的友誼橋梁。為此,他獲評民革中央“祖國統(tǒng)一先進工作者”稱號。他還獲得過山西農(nóng)博會一、二、三屆金銀獎,孝義皮影戲還登上了中國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北京農(nóng)博會等活動的演出舞臺。
2016年春,侯建川帶著孝義皮影戲參加在美國圣荷西舉辦的世界非遺文化展演。對于海外觀眾來說,雖然他們不一定能理解表演的具體內(nèi)容,但是音樂可以將大家聯(lián)系起來,于是侯建川對表演劇目中的音樂重新進行了調(diào)整。其中武打戲《大變化》,侯建川大膽地去掉了大量中文臺詞和唱段,只留下了節(jié)奏性強的打擊樂,沒想到這種效果反而更加強了武打場面的沖擊感和緊張氛圍。愛情戲《梁山伯與祝英臺》則可以更好地展現(xiàn)特色音樂,所以侯建川特意將皮腔音樂也融入其中。侯建川回憶表演的細節(jié),“開始,我們選擇了西方人熟悉的歌劇《羅密歐與朱麗葉》里的音樂為伴奏音樂,符合情節(jié)。演出‘顛轎子’情節(jié)時的伴奏音樂是《紅高粱》里的《顛轎歌》,最后以圓舞曲結(jié)尾,讓孝義皮影音樂與中西方音樂相結(jié)合”。海外觀眾感受到作為中國古老民間傳統(tǒng)藝術(shù)的皮影戲的獨特魅力,團隊一舉奪得了金獎,他個人并受邀成為美國迪貝藝術(shù)家協(xié)會會員。
通過多年積極的推廣,孝義皮影戲成為孝義的一張重要的文化名片,不僅在當?shù)芈暶@赫,而且已經(jīng)走出山西,讓國人認可,并走向世界。
說到非遺如何融入現(xiàn)代社會,侯建川認為,重要途徑就是發(fā)展文化創(chuàng)意產(chǎn)業(yè),“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地學習、接觸新的事物,才能更好地將孝義皮影戲推向大眾的生活”。
早在十幾年前,孝義市皮影木偶藝術(shù)研究會第一任會長侯丕烈就開發(fā)了孝義皮影戲的皮雕藝術(shù)品,并屢次獲獎。近年來,為了提高其附加值,作為會長的侯建川和研究會同仁們考慮制作文創(chuàng)產(chǎn)品,不光注重收藏價值,同時注重實用價值,研究會由此開創(chuàng)了皮影戲DIY項目。考慮到安全問題,皮影戲DIY只需制作者動手涂色和組裝,里面還會附上一個光盤,供制作者了解詳細的制作流程。皮影戲DIY在研究會的研學活動中經(jīng)常使用,制作者通過這種方式不僅能夠更加快速、方便地完成制作,還能對孝義皮影的制作過程有更加直觀深刻的認識。
近年來,文旅業(yè)快速發(fā)展,侯建川將普及發(fā)展孝義皮影戲的眼光投向景區(qū)。他認為,通過本土特色的文化演出和內(nèi)容豐富的宣傳活動,可以讓孝義皮影戲走出孝義,大放異彩,活態(tài)傳承,煥發(fā)出旺盛的生命力。
在孝義市文旅部門牽頭下,侯建川先在磧口鎮(zhèn)寨則坪村住址成立了國家級非遺孝義皮影木偶傳習培訓基地,同時建立了一個皮影館供游客欣賞。他培訓了當?shù)氐膵D女表演孝義皮影戲,并組織她們在古漢碼頭磧口鎮(zhèn)景區(qū)表演,不光解決了就業(yè)問題,還通過文化產(chǎn)業(yè)助力了當?shù)剜l(xiāng)村振興。目前,不僅是孝義,大同云岡石窟、汾陽賈家莊、介休張壁古堡等地景區(qū),也都有孝義皮影戲的固定演出場地、博物館等。
除了開發(fā)、制作傳統(tǒng)的文創(chuàng)產(chǎn)品以及文旅結(jié)合,侯建川面對多媒體時代,利用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知名度,跨行跨界,將皮影戲與影視、網(wǎng)絡相結(jié)合,與名作名著相聯(lián)姻,與時代潮流相合拍。他拍攝皮影小視頻,通過網(wǎng)絡向外界推送,把宣傳發(fā)展孝義皮影戲的陣地推向年輕人更感興趣的影視圈。
2020年9月,皮影動畫電影《阿嚏熊歷險記》在山西開始拍攝。由于電影拍攝的需要,這次孝義皮影戲的表演跟之前有所不同,改變了傳統(tǒng)的演繹方式——表演人員不再在幕后進行表演,而是來到幕前,在空中進行無幕布表演。為了能夠熟悉這種表演方式,確保電影拍攝的順利,侯建川和其他演員光是接受訓練和排練劇本就用了一個半月的時間。
這些年來,侯建川的“觸電”方式多種多樣,他帶著孝義皮影戲參與演出影視劇,他本人還參與錄制了許多電視節(jié)目。
現(xiàn)在,侯建川還計劃排演《兌九峪戰(zhàn)役》和《紅船》這兩個劇目,并準備拍攝成語故事系列孝義皮影戲,用孝義皮影戲展示中國精神,講好中國故事。
近些年,國家出臺或完善了一系列關(guān)于非遺保護與傳承的政策與法規(guī),非遺保護與傳承的觀念逐漸被人們所認知與接受。侯建川對此感到欣慰。他一直在努力打破人們對非遺“老古董”的刻板印象,讓孝義皮影戲在保證原汁原味性的基礎上,以多元化的姿態(tài)在世人面前亮相,讓塵封的孝義皮影戲“活”起來。
侯建川現(xiàn)在有一個很大的擔憂,那就是“真正熱愛皮影戲,能夠靜下心去欣賞皮影戲,并且愿意為孝義皮影戲作出奉獻——這樣的年輕人實在是太少了”。
2000年,孝義市皮影木偶藝術(shù)研究會成立。在挖掘整理孝義皮影木偶藝術(shù)傳統(tǒng)資源的同時,研究會積極開展孝義皮影戲研學活動。自從有了這個研學基地,侯建川開始重視對孝義皮影戲進行普及性推廣。
隨著研學活動逐漸成熟,研學活動的內(nèi)容也基本固定,分別為:聽、看、演、雕。“聽”指的是聽孝義皮影戲故事,學生們會對孝義皮影戲的歷史、發(fā)展有一個初步了解;“看”是指觀看孝義皮影戲演出,針對不同的人群表演不同的劇目;“演”則是讓學生從幕前來到幕后,體驗如何操縱皮影,學習表演皮影的技藝;“雕”是指親自雕刻皮影,在雕刻的過程中,學生不光會對雕刻流程有清晰的了解,還會認識到其花紋、圖案、造型背后的文化寓意。2004年,孝義市藝術(shù)學校成立,“受孝義市文化局委托,由我擔任學校教務主任。我將皮影老藝人和學校愛好皮影藝術(shù)的青年學生組織起來,創(chuàng)立了孝義皮影木偶藝術(shù)中心,開始進行皮影表演、皮腔演奏、皮影工藝品雕刻等專業(yè)培訓工作?!?/p>
侯建川和其他幾位孝義皮影戲藝人依托地方有關(guān)部門,開展皮影戲進校園活動,就是在“二課堂”內(nèi)專門對學生進行孝義皮影戲表演、樂器演奏、皮影雕刻等技藝的培訓,并且根據(jù)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不同層次的學生群體制定不同的教學方案。他說,在傳承孝義皮影的這條路上是不能考慮金錢的,“不管怎樣,傳承人都應該行動在前,首先要將保護、傳承的工作做到位,才可能會引起各方的關(guān)注和重視”。
讓孝義皮影戲一代一代傳下去是侯建川有生之年最大的心愿。很多人對他的行為表示不理解,為什么一大把年紀不與孩子們一起享受天倫之樂,而是到處奔波傳播孝義皮影戲?人這一輩子做一件事不容易,做一件自己熱愛的事情更不容易,對于自己熱愛的孝義皮影戲,侯建川愿一生與戲相依為命。
每每遇到煩惱,侯建川總是回到自己的另外一個家——孝義市皮影木偶藝術(shù)研究會。對于他來說,這里有皮影,有紙窗,有皮腔,有麻油燈,怎么不是“家”呢?他獨自待在研究會的空房子里,坐在天臺上吹著習習晚風、酌著小酒,吃著生的花生米,暢快地對著天地訴說自己的煩心事。他時常感嘆:“人在做,天在看,我們還是要往前走……”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在侯建川看來,孝義皮影戲的悠久歷史,不能就此斷流。他說,皮影戲是孝義民間文化的歷史見證,寄托著無數(shù)孝義人的淳樸情感。他想要做的,就是繼續(xù)與時間賽跑,在自己有生之年為孝義皮影傳承發(fā)展做事,賦予孝義皮影戲新的活力。
責任編輯 華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