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榮生
“老師,我在試著和注意力做朋友?!薄袄蠋煟易蛱旌桶謰屢黄痖喿x了好久?!薄袄蠋熇蠋?,我昨天又……”我和小明交流了一個月,他越來越興奮地和我分享自己的感受,我隨即和他的家長通了電話,這一階段的校家共育學習目標初步達成。
如今,校家社共育已然成為一種新型的教育模式。學校、家庭、社會,如同教育的三駕馬車,缺一不可。校家社如何形成合力、攜手共進?
作為奮戰(zhàn)在一線的教師,我切身感受到部分家長的焦慮和盲目。我能理解家長的心情,但孩子不是工業(yè)化、流水線式的復制品,若是教育理念有所偏差,那教育之路便是南轅北轍。于是,在小明家長前來咨詢時,我首先和他們達成這樣一種共識:校家要形成教育合力,教育理念必須一致;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個體,只有關注個體差異,有針對性地因材施教,才能讓孩子得到充分的發(fā)展。當下,80后父母的教育素養(yǎng)有著更強的可塑性,也為校家社共育提供了堅強力量。
我與小明及其家長進行了深度溝通,了解到小明最近突然厭學,注意力不集中,在大考中會莫名心慌。這種心理現(xiàn)象其實是很多學生的縮影,用小明的話說,“總是有一種可怕的焦慮伴隨我,但是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先來聽一聽學校的常青藤家校共育大講堂吧。”這是我對小明家長的最初建議。其實這也是很樸素的教育方法,很多家長聚集在一起,就像沙龍一樣,互相交流和探討,很多共性的問題在過程中自然就解決了。一個很奇怪的現(xiàn)象是,當家長發(fā)現(xiàn)別人家的孩子也有著同樣的學習問題,很多焦慮就自然消解了。
再分析小明的具體問題,我初步歸結于缺乏自我效能感、習慣性自我否定。為此,我和小明家長商議,在一個月內(nèi)降低學習作業(yè)量和難度;另一方面,找到小明喜歡跑步的習慣,不斷肯定他鼓勵他。并通過每天復盤,記錄身心感受和學習心得,引導小明慢慢把全身心投入的感覺運用到課堂學習中。
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溝通和引導,如同文章開頭所說,小明對學習不再畏懼,心態(tài)也變得積極。
事實上,所謂孩子的問題,其實是因為孩子未曾被看見。因此,我總是通過線上線下的微信群、講座沙龍等各種活動,倡議教育者為孩子提供心理能量瓶,平常多帶孩子積極開展公益實踐、志愿服務等,開闊視野,不斷激發(fā)潛能。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校家社共育需要精耕細作的長期主義,才能真正發(fā)揮功效和價值。最好的教育,是一群人同頻共振的回響。在教育的世界里,學校承擔智慧引路,家庭提供溫馨港灣,社會搭建實踐舞臺,三方攜手,孩子一定會在成長路上向光而行。
(作者系江蘇省鹽城景山中學副校長)
編輯 東籬 62335841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