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女子遭研究生同學無視追討禮金#沖上社交媒體平臺熱搜。
據(jù)當事人講述,2017年某研究生老鄉(xiāng)結(jié)婚時,自己隨了500元份子錢。近期自己結(jié)婚邀請這位同學參加婚禮,對方表示正在孕期,不方便出席,但也不主動還禮,還選擇沉默無應答。一氣之下,當事人“霸氣”要回了500元份子錢。這一視頻隨即引發(fā)熱議。
“霸氣”討回份子錢,當事人的“憤怒”不難理解。我國是個禮儀之邦,禮尚往來是傳統(tǒng),給別人隨過禮,自然是希望自己“有事”的時候,別人也能回禮,而這也是一種增加親密、融洽感情的社交活動。
雖說在當事人的“霸氣”要求下,對方把之前收到的份子錢退了回來,但這并不代表此舉可以得到法律的支持。本質(zhì)上講,給別人隨禮屬于贈與,也就是一方將自己的財產(chǎn)無償給予受贈人,而受贈人表示接受。
一般來說,自愿贈與達成后,如果沒有欺詐、脅迫或其他非法因素,比如受贈人嚴重侵害贈與人或者贈與人的近親屬、受贈人對贈與人有扶養(yǎng)義務而不履行、受贈人不履行贈與合同約定的義務等情形,法律上并不支持贈與人“反悔”,隨意撤銷之前的贈與。
如果贈與可以動輒撤銷,任意撕毀,那么這種“朝令夕改”的承諾,也就形同廢紙一張。沒有約束力的贈與,既對受贈人不公平,也違背誠實信用原則,對社會道德更是一種沖擊。
(據(jù)極目新聞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