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青 張倵瑃
網絡給傳播帶來了顯著變化,使“傳受”之間的“主—客”關系轉變?yōu)椤爸鳌鳌标P系。在傳統(tǒng)媒體時代,由媒體向受眾發(fā)送內容、傳播信息。互聯(lián)網普及之后,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設備出現(xiàn),過去傳統(tǒng)意義上的受眾,可以隨時隨地創(chuàng)制內容、發(fā)布信息,人人都是“麥克風”成為現(xiàn)實。在當下的輿論場中,各種信息相互交織,社會思潮日趨多元化。
2023年10月,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召開,首次提出習近平文化思想。這一思想強調,要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鞏固壯大奮進新時代的主流思想輿論。重慶當代黨員雜志社把習近平文化思想作為堅守新聞主責、深耕傳媒主業(yè)的“定盤星”,秉持鼓舞斗志的初心不變、服務受眾的真心不變、擁抱世界的決心不變,將政治使命、社會使命、事業(yè)使命扛在肩上,在各種文化交匯融合中持續(xù)壯大主流價值、主流輿論、主流文化。
輿論的力量絕對不能小覷,關系立國之本、興國之要、強國之魂。好的輿論可以成為道德的“風向標”、社會的“黏合劑”、發(fā)展的“助推器”,不好的輿論則會撕裂社會、搞亂人心、破壞發(fā)展。從“東歐劇變”到吉爾吉斯斯坦的“郁金香革命”,再到中東北非的“阿拉伯之春”,一個個活生生的例子就在眼前,觸目驚心又令人深思。主流媒體必須把鞏固黨的執(zhí)政基礎作為輿論工作的坐標,堅持一個標準、一把尺子、一個刻度,做到講導向不含糊、抓導向不放松。
緊密圍繞中心。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從現(xiàn)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實現(xiàn)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xiàn)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實現(xiàn)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目標,就必須始終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把黨的領導落實到推進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全領域各方面諸環(huán)節(jié),充分發(fā)揮黨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作用。在全黨深入開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是黨中央為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動員全黨同志為完成黨的中心任務而團結奮斗所作的重大部署,是深入推進新時代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重大部署。全黨、全國人民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鑄魂,更加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更加自覺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不斷開創(chuàng)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新局面。常言道,山無脊梁要塌方,人無脊梁會垮掉,思想就是人的脊梁。主流媒體要懂得如何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來創(chuàng)制精品力作,發(fā)揮立根固本、成風化人、凝心聚力的作用,引導全黨、全國人民深刻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歷史地位、精神實質和豐富內涵。近年來,重慶當代黨員雜志社在黨刊、黨網、黨端等全媒體平臺上常態(tài)化開設“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專題,第一時間轉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署名文章、活動報道等,邀請中共中央組織部黨建研究所、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等單位知名專家學者聯(lián)合創(chuàng)制的上、中、下3冊主題教育黨課特輯,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黨的建設的重要思想黨課特輯、學習貫徹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精神黨課特輯,成為黨員干部用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武裝頭腦的工具書。
堅持服務大局。國家在發(fā)展過程中,會面臨各種各樣的長期考驗。例如,社會矛盾相互疊加、社會問題集中顯現(xiàn),這個時候,一些模糊的認識、一些錯誤的觀點就容易滋生,存在事實被扭曲、決策被誤判的風險。主流媒體的基本職責之一是服務大局,要通過傳達正確的立場、觀點、態(tài)度,引導人們分清對錯、好壞、善惡、美丑,激發(fā)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具體來說,就是要做好主題宣傳,圍繞黨和政府的中心工作、重大決策、重大活動以及社會熱點進行內容創(chuàng)制,幫助人們正確認識和理解其背景、經驗和價值,守住人心、守住陣地。這些年,重慶主流媒體對“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成渝地區(qū)雙城經濟圈建設”等重大主題進行宣傳,產生了積極的社會效果,顯示了強大的輿論聲勢。主題教育期間,重慶當代黨員雜志社推出相關作品1000余件,傳播量超5億人次,其中,10萬+作品超50件,1000萬+作品3件,6個系列作品被納入重慶市主題教育宣傳方案,關于中央第八指導組與重慶同題共答的專題報道《入心見行 “渝”見成效》獲重慶市領導肯定。
主動開展監(jiān)督。受偏頗看法的影響,不少人把輿論監(jiān)督報道叫負面新聞。事實上,輿論監(jiān)督與正面宣傳是統(tǒng)一的,而不是對立的,出發(fā)點都是為了鼓舞斗志、推動發(fā)展。堅持正面宣傳為主,并不是排斥問題、回避矛盾,不能因為正面宣傳而忽視輿論監(jiān)督,要防止習慣性“失明”、選擇性“失語”。主流媒體要直面社會丑惡現(xiàn)象和陰暗面,激濁揚清、針砭時弊、醫(yī)治頑疾。對人民群眾關心的問題、意見大反映多的問題,要積極關注報道,及時解疑釋惑,引導心理預期,推動社會發(fā)展。要始終站在黨和政府解決問題、改進工作的立場上,深入一線、深入實際,全面、客觀地呈現(xiàn)情況、反映問題。換而言之,主流媒體要敢于拿起輿論監(jiān)督的武器,但在發(fā)表批評性報道時,一定要堅持事實準確、分析客觀,不能把自己放在“裁判員”的位置上。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的經典節(jié)目《焦點訪談》、山東衛(wèi)視的典型欄目《問政山東》等,都是值得學習的輿論監(jiān)督報道范式。2023年8月,重慶當代黨員雜志社研究制定了《關于大興調查研究的實施細則》,著力探索建立黨的思想建設調研基地、鄉(xiāng)村振興研究基地,鼓勵全媒體采編人員深入基層、扎根基層,把“上意”與“下情”連接起來,深化“七一智庫”建設,通過資政報告為黨和政府建言獻策,打造智囊團、思想庫的內容平臺。
全媒體時代,互聯(lián)網加劇輿論主體多元化,一些具有商業(yè)屬性的媒體、自媒體為了“出圈”,開始盲目地追求“眼球經濟”“流量變現(xiàn)”,使輿論場出現(xiàn)“泛個性化”“泛情緒化”“泛娛樂化”的風向,凝聚共識的難度越來越大。核心價值觀是一個國家的穩(wěn)定器,主流媒體要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聚共識的著力點。怎樣抓住著力點?應準確把握互聯(lián)網給輿論生態(tài)帶來的新變化、新特征,根植互聯(lián)網思維,具體來說,就是要根植融通思維、受眾思維、傳播思維。
厚植融通能力。傳媒領域學者提出,全媒體人才要具備“高概念能力”。“高概念能力”是指藝術美和情感美的創(chuàng)造力、構思故事與重組觀點的創(chuàng)新力、發(fā)現(xiàn)機遇的敏銳力。通俗地講,這是一種駕馭不同內容、不同技術、不同平臺的融通能力。應對輿論場“泛化”的風向,不僅全媒體人才要具備融通能力,主流媒體更要具備這種能力。凝聚共識的基礎是把牢話語權。這些年,國家推動主流媒體構建全媒體傳播體系,通過差異化、集約化的媒介資源,來滿足多元輿論主體的需求,從而牢牢把握話語權。主流媒體要在構建全媒體傳播體系的基礎上,不斷培育融通技術、流程、機制的能力,用活媒介資源,讓全媒體傳播體系真正地融入互聯(lián)網,實現(xiàn)從“+互聯(lián)網”到“互聯(lián)網+”的轉場。重慶當代黨員雜志社致力于深化“3+4+N”全媒體傳播體系,通過產品形態(tài)、采編流程、考核機制等方面的融通,努力實現(xiàn)傳播體系“1+1>2”的效果,目前,《當代黨員》《黨員文摘》《黨課參考》全國月郵發(fā)量穩(wěn)定在130萬冊左右,新媒體矩陣粉絲量已超6000萬,其中,七一客戶端下載量突破2220萬,“重慶黨建”強國號訂閱量達到3767萬。
抓住受眾癢點。為什么有的媒體付出諸多精力創(chuàng)制的內容產品,卻不被輿論場“買賬”?因為沒有抓住受眾的癢點。從本質上看,凝聚共識是從“我”到“我們”的過程,先要引起“我”的關注,才能形成“我們”的共識。在全媒體時代,信息發(fā)布的快節(jié)奏、內容創(chuàng)制的海量化,受眾在輿論的浪潮中,只愿意關注與自身利益密切相關、富有思想深度和情感溫度、具有互動參與感的內容產品。主流媒體想把“我”變成“我們”,不僅要解決好“說什么”“報什么”的問題,還要解決好“怎么說”“怎么報”的問題,講藝術、找共鳴,讓內容產品更輕快、更鮮活、更亮眼,增強對“我”的吸引力、感染力。近年來,重慶當代黨員雜志社通過創(chuàng)制短視頻、開通直播等方式,來提高內容產品的感染力、吸引力。例如,打造“七一小劇場”,由全媒體采編人員撰寫腳本、參與演出、獨立拍攝,以創(chuàng)制情景劇的方式,借助年輕受眾喜歡的可視化表現(xiàn)手法,宣傳法律知識、弘揚傳統(tǒng)文化。2023年11月,雜志社與重慶市公安局合作,開展“警營開放日——走進重慶刑偵”網絡直播活動,通過鏡頭實現(xiàn)受眾與采訪現(xiàn)場的“零距離”接觸,受眾紛紛點贊。
把握傳播特征。優(yōu)質的內容,如果缺乏有效的傳播渠道,是難以吸引、感染受眾的,更不用說凝聚社會共識。在全媒體時代,互聯(lián)網讓傳播日益呈現(xiàn)出人人傳播、多向傳播、海量傳播的特征,例如,當一名受眾把內容產品分享到朋友圈后,被一個朋友轉發(fā),被另一個朋友收藏……一直到第N次轉發(fā)、收藏,這一個內容產品就會形成爆發(fā)式傳播,帶來公共話題,影響受眾認知。創(chuàng)制內容產品的目的是傳播內容產品,主流媒體要抓住這一特征,不僅要注重第一次傳播、第二次傳播,還要謀劃好第N次傳播,使內容產品的推送從“傳播流”變?yōu)椤靶畔⒘鳌?,再變?yōu)椤坝绊懥鳌薄V貞c當代黨員雜志社對“去中心化傳播”進行了探索,把內容生產、品牌建設與大眾傳播緊密結合起來,讓受眾主動參與到傳播過程中來,使內容產品從創(chuàng)制到傳播都有“網感”。2023年中秋、國慶雙節(jié)之際,雜志社與西部航空公司合作,開展“學習新思想 奮進新征程”主題航班活動,圍繞微宣講組織有獎問答,錄制國慶祝福視頻,贈送主題教育黨課特輯,既擴大了《黨課參考》的品牌影響力,又實現(xiàn)了黨課特輯的N次傳播。
在心理學范疇中,有一個概念叫作“社會印象”,是指在對社會刺激物各種屬性、特征的感知和認識基礎上,在認知者大腦中綜合形成一種關于認知對象的記憶形象。當前,我們國家正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但在世界上的形象仍是以“他塑”為主、“自塑”為輔。落后就要挨打,貧窮就要挨餓,失語就要挨罵,這是從中國近代以來的歷史中得出的深刻教訓。話語權影響著主動權。如何不斷提升中國話語的國際影響力,讓全世界聽到聽清中國的聲音?如何講述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讓世界讀懂中國?主流媒體要把樹立國家形象的責任扛在肩上,通過內容生產,創(chuàng)制社會刺激物,講述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改變在國際上“有理說不出、說了傳不開、傳開叫不響”的尷尬境地。
主動設置議程。馬克思說,“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xiàn)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事實上,國家形象是全體國民呈現(xiàn)給外界印象的總和。外界通過國際輿論場來獲取國家印象,樹立印象既是“自上而下”的過程,又是“自下而上”的過程,中央主流媒體與地方主流媒體要各司其職、相互配合,不能缺位國際輿論場。具體來說,要有主動設置議程的能力,讓該熱的話題能夠熱起來,讓該冷的信息能夠冷下去,讓該說的觀點能夠說到位,把國內關心的主流輿論轉變?yōu)閲H關注的輿論焦點,不被西方媒體牽著走。重慶當代黨員雜志社抓住全國兩會、中國國際智能產業(yè)博覽會、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等重大節(jié)點、重要會議、國際展會、國際賽事,主動設置國際傳播議程,充分發(fā)揮區(qū)域媒體在國際傳播上應有的作用。例如,2023年全國兩會期間,雜志社設置了“外國留學生看兩會”議程,通過采訪來自俄羅斯、柬埔寨、牙買加、尼日利亞等國家的外國留學生,創(chuàng)制推出系列短視頻,被中國日報網、Bridging News等轉發(fā),傳播量超800萬。
嵌入敘事生態(tài)。掌握國際輿論的話語權,主流媒體要具備解決國際輿論場里信息流“逆差”的能力。根植這種能力,要嵌入國際敘事生態(tài)中,做到“軟件”與“硬件”并重。從本質上看,敘事生態(tài)是指國際內容產品創(chuàng)制、運營、傳播的環(huán)境,“軟件”涉及話語體系、文化邏輯、產品形態(tài)、品牌價值等,“硬件”包括平臺、技術、研發(fā)基地等。像中央媒體陸續(xù)組建徐澤宇工作室、王迪邇工作室,在臉譜、推特以及Tik ToK等平臺上開通賬號,運用AI等技術手段,向海外推出“破壁”內容產品的做法,是值得其他主流全媒體借鑒的經驗。近年來,重慶當代黨員雜志社努力探索融入國際輿論場的路徑,一方面,深化建設2018年投用的數(shù)字出版基地,打造攝影創(chuàng)制功能區(qū),引進數(shù)據畫像、熱點抓取等新興技術,為國際內容產品創(chuàng)制提供硬件支持;另一方面,加強與新華社、人民網、中國新聞網等聯(lián)動,拓寬“借船出?!钡那?,逐步增強“造船遠航”的能力。
加強人才支撐。提升中國話語的國際影響力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不僅需要投入平臺建設的資金、優(yōu)化內容創(chuàng)制流程的精力,還需要一大批熟悉國際文化、了解國際規(guī)則、掌握國際語言的國際傳播人才。媒體競爭關鍵是人才競爭,媒體優(yōu)勢核心是人才優(yōu)勢。無論是國際傳播議程的設置,還是國際敘事生態(tài)的融入,新型主流媒體想要在國際輿論場中脫穎而出,就離不開專業(yè)人才。主流媒體要高度重視國際傳播人才“造血”功能的培育,就像不同廚師炒同一盤菜,會炒出不同味道一樣,專業(yè)人才就是可以炒出符合國際輿論場需求的“大廚”,這樣的“大廚”多多益善。近年來,重慶當代黨員雜志社圍繞“引進”與“激活”做文章,努力為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提供智力支撐。一方面,大力引進具有英國、澳大利亞等國家留學背景,或者具備外語表達能力的全媒體人才,不斷壯大國際內容產品創(chuàng)制與傳播的“儲備”力量。另一方面,努力激活UGC(用戶生產內容)、PGC(專業(yè)生產內容)、OGC(職業(yè)生產內容)、AIGC(人工智能生產內容)資源,通過深化七一客戶端“七一號”等功能,著手建立一支國際內容產品創(chuàng)制與傳播的“外聯(lián)”團隊。
作者趙青系中共重慶市委當代黨員雜志社《黨課參考》編輯部副主編
張倵瑃系中共重慶市委當代黨員雜志社總編輯、高級編輯
【編輯:左志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