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萬林
每當(dāng)春節(jié)即將到來時,我常常想起上世紀(jì)五六十年代小時候過年的—些往事。
憑本買年貨
那時家家都有本由商業(yè)部門發(fā)的“居民購貨證”,凡是需要每月按量供應(yīng)的副食品都憑證供應(yīng),購貨證被老百姓俗稱為“副食本”,拿本購物叫“寫本”。買過年特別供應(yīng)的年貨更少不了帶本,而且只能按定量買,記得憑本買的年貨有每戶半斤花生、三兩瓜子、半斤塊糖,花椒、大料、黃花、木耳各—小包,每包大約—兩左右,還有每人二兩粉絲、—斤魚等。此外,還有憑購糧本供應(yīng)的富強(qiáng)粉和憑節(jié)日專供票供應(yīng)的香油。有本也不—定隨時能買到,要等有貨來,尤其是買魚,主要是凍帶魚,—來貨就排起大隊,還不知買到買不到,能不能買到好帶魚?家庭主婦們什么時候把憑本憑票供應(yīng)的年貨都買到家,心里才算踏實。
做蒸食
在年前,家里往往要提前做好多蒸食,有點上紅點的饅頭,參雜了蔥花的油鹽花卷,用木模子扣出來的圓形的、桃形的白糖餡或豆沙餡的蒸餅,上面有好看的圖形或福字,還有用小剪子剪出來的刺猬狀或兔子狀的豆包,用綠豆或紅小豆安上眼睛,活靈活現(xiàn),成為孩子們的最愛。待這些各式各樣的蒸食—鍋鍋蒸好后,晾涼放進(jìn)面袋,放在屋外,—直可以吃到正月十五。
貼吊錢兒
過年除了貼年畫、貼福字、貼窗花外,天津人還講究貼吊錢兒。我家剛從天津搬到北京后的頭兩年,還延續(xù)了這個地方風(fēng)俗。吊錢兒是大紅色長方形紙制成的,一般長為30厘米左右,寬20厘米左右。在邊框的中心鏤刻著吉祥的圖案或“?!弊?,下邊是“萬事如意”“平安快樂”等祝福語,最下頭刻的是金錢流蘇,但不能把它貼住,必須讓它迎風(fēng)飄舞,以意喻向下“掉錢”的本意,十分好看。吊錢兒—般貼在門前檐下,也有貼在窗戶框子上的,預(yù)示著新的一年中,財源會滾滾而來。吊錢兒一貼,過年的喜氣增添不少。
包素餃子和烙合子
除夕一家老小圍坐在一起動手包餃子是一件重要的事。我們家除了包豬肉白菜餡餃子外,還會包一些素餡餃子,餃子餡里有白菜、粉絲、油條、香干、紅粉皮和香菜,還要用醬豆腐調(diào)味,圖的是在新的一年里“素素凈凈”,沒有煩心事。每到初三,家里都要烙合子,合子上下兩張皮,中間夾餡,我最愛吃的是母親包的肉皮餡的合子,合子包好后,先在平鍋上烙,再用油煎,吃起來真香。包合子的時候需要轉(zhuǎn)著捏邊,還可以捏成花邊狀,所以就有“初三的合子往家轉(zhuǎn)”一說,取的就是“賺”的諧音,意喻往家里賺錢,大吉大利。
什錦火鍋
我家年夜飯的重頭戲往往是什錦火鍋,看似—鍋菜,卻要提前兩三天準(zhǔn)備,先是燉肉、燉雞塊,再蒸好用豬肉、木耳做的丸子,把魚切片熘好。吃的時候,在銅火鍋里先放上白菜、粉絲和海帶絲墊底,再把做好的肉塊、雞塊、丸子和魚片依次轉(zhuǎn)圈碼在上面,有時還會放豆泡或凍豆腐,最后澆上肉湯就行了。待炭火燒紅,鍋里的湯菜咕嘟起來就可以端上桌了?!胰藝疱伵?,其樂融融,有盼來年生活更加紅紅火火之意。除了火鍋,母親還常會做兩道喝酒時的涼菜,一道是激白菜,將白菜心根部豎切兩刀后,放入燒開的花椒鹽水中,浸泡幾個小時,晾涼后切成小塊碼在盤中,澆上香油、醬油、醋就成了;另一道是炒醬花生,把剝了皮的花生與適量的醬黃瓜丁、肉丁、熏干丁、胡蘿卜丁一起翻炒而成。
放“老頭花”
吃完年夜飯就開始放花炮,除了小鞕、“二踢腳”外,記得在小院里還放過一種沒有響兒的“花”,它是用膠泥制成的,有的像一座小銅鐘,叫“大鐘花”,有的塑成老壽星模樣,我叫它“老頭花”。泥胎中間是火藥,上面有個小圓口,用一紙片粘貼住,放時把紙片揭開,用香頭對著圓口點燃里面的火藥,只見五彩繽紛的火花,沖天而起,由小而大,越噴越高,整個小院都被照亮,可以延續(xù)五、六分鐘,最后又由大變小,很久才熄滅?!獣r間,噼噼啪啪的清脆的鞭炮聲和沖上天空的煙花交織在—起,小院里充滿了濃厚的過節(jié)氣氛。
玩“走馬燈”
過年除了放花,我還記得玩過“走馬燈”。燕京歲時記里說,走馬燈,剪紙為輪,以燭噓之,則車馳馬驟,團(tuán)團(tuán)不休?!白唏R燈”是個六邊形的筒子,頂上有個傘狀的風(fēng)輪連著幾個豎桿,豎桿上裝飾孩子們最熟悉的孫悟空、唐僧、豬八戒或是雞、馬、牛等各種動物,也有大人們喜歡的西廂紅樓人物。當(dāng)把燈下面的蠟燭點燃后,隨著熱氣向上流動,風(fēng)輪就轉(zhuǎn)了起來,帶動裝在豎桿上的各種人物或動物全都繞著蠟燭動起來,從燈筒子上的白紙望去,如同一個旋轉(zhuǎn)舞臺,十分有趣。還有一種簡單的圓形和橢圓形的提燈,物美價廉,有各種圖案和造型,其中金魚燈,最受老幼的歡迎,老人圖它年年有余的吉利,孩子們就圖它好看,玩得痛快。
到雍和宮看“打鬼”
雍和宮本為雍親王胤禎的藩邸,乾隆九年(1744年)將其改為寺院,每年正月三十,都會舉行重要的宗教活動“跳布扎”,即金剛驅(qū)魔神舞,京城百姓則稱之為“打鬼”。參加表演的喇嘛僧人戴著藏傳佛教具有象征意義的面具,裝扮成神佛魔鬼,在鼓、镲、號等樂器的伴奏下,手執(zhí)法器起舞,是驅(qū)除邪氣、祈求吉祥的—種宗教儀式。在誦經(jīng)之后,還會把供果發(fā)給信眾和游人。當(dāng)年,父母曾帶我去看過“打鬼”,但我不知是什么意思,看著神頭鬼臉還有點害怕,只在得到供果時,才高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