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曉嵐,李 旸
(1.南京林業(yè)大學風景園林學院,南京 210037;2.南京林業(yè)大學中國特色生態(tài)文明建設與林業(yè)發(fā)展研究院,南京 210037)
2021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訪桂考察調研時指出:“桂林山水甲天下,天生麗質,綠水青山,是大自然賜予中華民族的一塊寶地,一定要呵護好?!笨梢妵覍鹆稚剿闹匾曇约氨Wo桂林山水的決心。疊彩山作為廣西桂林一處名山勝景,在《徐霞客游記》和明清廣西地方志中均有記載。徐霞客作為明代著名的地理學家,其一生都與地方志結下不解之緣。霞客隨身攜帶《大明一統(tǒng)志》,每到一地又廣泛征集志書,以志導游,并在地理考察中以實證志,辨志之誤,補志之闕。霞客游廣西時,便多次索求《廣西府志》,得到后才啟程離開。后受麗江土知府木生白之聘,親身參與《雞足山志》修撰工作。霞客因志書萌生“窮九州內外,探奇測幽”的決心,也反哺了古代地方志修纂事業(yè)?!缎煜伎陀斡洝纷鳛槌休d霞客對風景資源記錄書寫的載體,字里行間皆可展現其個人的科學、完善的風景資源審美評價?!端膸烊珪偰刻嵋吩u《徐霞客游記》:“于山川脈絡剖析詳明,尤為有資料考證,是亦山經之別乘,輿記之外篇矣?!保?]足證游記的可靠,可為后世修志取資。區(qū)別于徐霞客的個人游記,地方志作為官方修纂的地情資料,遵循存真求實、述而不論等書寫原則[2],足具權威性和客觀性。地方志取材宏富,也涵蓋了大量風景資源書寫內容。比較《徐霞客游記》與地方志的書寫,為名山風景資源研究提供新的參考。以疊彩山為例,目前學界對其研究多聚焦其自然風光、書畫分析、地理研究及摩崖石刻文化等方向,還未將目光投向疊彩山在方志古籍中的風景資源書寫記錄。
基于此現狀,文章從桂林疊彩山風景資源入手,運用文獻分析、對比分析等方法,對《徐霞客游記》中徐霞客游賞疊彩山的經歷與明清廣西地方志中有關疊彩山的描述進行梳理,挖掘霞客和廣西地方志對于疊彩山風景資源的書寫內容及審美評價,比較兩者在風景資源書寫內容、方式、審美評價特征及思想的異同。一方面,為疊彩山風景資源的開發(fā)和建設提供歷史和文化支撐,豐富地域名山文化,促進區(qū)域旅游發(fā)展;另一方面,為地方志的利用和研究提供新的視角和思考。
疊彩山舊稱桂山、北山、風洞山,位于廣西桂林市東北部、漓水之畔,由四望山、于越山和明月、仙鶴兩座山峰組成,是桂林市內的最高峰。早在唐代,疊彩山就由元稹之侄元晦開發(fā)為旅游勝地。元晦在會昌初年(841)任桂管觀察使,由其所撰《疊彩山記》中載:“會昌三年六月蕆功,南自曲沼,上極山椒。四年七月功既。”[3]可知,疊彩山開發(fā)始于唐會昌三年(843)六月,竣工于會昌四年(844)七月。
“疊”,古同“曡”“疊”,據《說文解字》所載,“楊雄說:以為古理官決罪,三日得其宜乃行之。從晶從宜。亡新以為曡從三日太盛,改為三田。徒葉切?!保?“]多部曰:重夕為多。重日為曡。此今人用之義也?!保?]可見“疊”為會意字,表重復、重疊之意?!安省保骸拔恼乱?。從彡采聲。倉宰切。”[6“]彩”字形采用“彡”作邊旁,“采”是聲旁,“彩”用來表示豐富交織的紋案。
疊彩山名,與其山岳形象密切相關?!隘B彩”第一次作為山名出現,應源自唐代桂州《圖經》[7],《圖經》原本現已流散不可考,只能從其他古籍文獻中尋蹤覓跡。元晦有記:“按圖經,山以石文橫布,彩翠相間,若疊彩然,故以為名?!保?]《桂勝》也曾提及“疊彩”一名的源流:“疊彩之名,元常侍自謂:本之圖經,非自唐始。何不遵用?”[9]霞客實地考察疊彩山,認為:“亂石層疊錯立,如浪痕騰涌,花萼攢簇,令人目眩,所謂‘疊彩’也。”可見疊彩一名,取自其錯落重疊、恍若錦緞之山勢。疊彩山囊括了豐富的自然與人文景觀。
疊彩山自然景觀繁多,具有山、峰、洞、石、巖、壁、崖等多種景象,巖洞最是一絕。這些景象交相輝映,構成了和諧完整的疊彩山景觀,具有較高的審美、游覽價值。在廣西地方志中,對疊彩山自然景觀資源作詳盡介紹,霞客在《粵西游日記一》中也以其與友人的瀏覽路線為脈絡,對疊彩山的自然資源進行描繪。
疊彩山的人文景觀也引得諸多文人墨客盤桓流連,隔空相會。清代詩人袁枚游疊彩后寫下“仙鶴不可招,明月猶堪弄”的桂林山水詩佳句;康有為曾兩次在疊彩山中講學,現風洞外東側豎有石碑刻“康有為講學處遺址”;元帥陳毅游桂時,在疊彩山上留書感慨:“愿做桂林人,不愿做神仙”……疊彩山佳景甚多,有于越閣、仰止堂、拿云亭及望江亭等名勝古跡。山中摩崖石刻尤多,如《疊彩山記》《于越山記》《四望山記》《游風洞山記》……摩崖石刻作為極具地方特色的文化遺產,與疊彩奇絕的巖石地貌融于一體,為疊彩山的雅致風光添色,積淀了疊彩山水的文化底蘊。
《徐霞客游記》是明代著名地理學家徐霞客(1587—1641)耗時三十四年以日記體完成的一部散文游記。霞客年少即好讀地志山經,畢生志趣便是問奇于名山大川。霞客一生游蹤遍布祖國河山勝景,他跳出了傳統(tǒng)文人旅游過程中覽物興懷的桎梏,把山水審美體驗、評價與山水成因科學考察相結合,其科學嚴謹的地理考察更是具有跨時代的意義。明末清初著名學者錢謙益評:“徐霞客千古奇人,游記乃千古奇書”“唯念霞客先生游覽諸記,此世間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保?0]
“桂山之奇,宜為天下第一?!保?1]自古便以山水秀麗而著名的桂林,無疑對霞客有著巨大的吸引力。早在明泰昌元年(1620)的《游九鋰湖日記》中他便提到:“余志在蜀之峨眉、粵之桂林、及太華、恒岳諸山……”在其晚年歷時四年的西南遐征中,霞客也終于踏上了他神往已久的桂林。霞客在桂考察近兩月,游興之濃可謂是逢山必登,逢洞必探,不愿遺漏可賞可考之景,對地貌的考察亦細致深入。
霞客于明崇禎十年(1637)四月二十八日抵達桂林。疊彩山是霞客在桂林城中游覽考察的第一座山,究其原因,筆者以為,疊彩山位于桂林城內東北隅,交通便利,對于剛抵達桂林,對周邊環(huán)境還不熟悉的霞客來說,不失為一個好的選擇,這是其一;另外,霞客在游覽疊彩一行結束回到寓所后,“余憩寓中,取《圖》《志》以披桂林諸可游者?!憋@然霞客久聞疊彩山之名,無需查閱資料就能確定其值得一游??梢姱B彩山風景秀美,在桂林久負盛名,這是其二,也是霞客將疊彩山作為抵桂后首要游覽之處的重要原因。他于五月初一與好友共游疊彩山,親身考察每一處巖石洞穴,并在游覽途中與友人分路而行,探尋疊彩山的游覽路線,全觀疊彩山的景觀風光,丈量疊彩地貌的方位、高下、里程,并詳細書寫于《游記》中。
霞客對疊彩山的書寫中主要的自然景觀類型為山景——山、峰、洞、石。在對山景的書寫中,主要以洞穴為主,描繪水景的內容只一句:“洞前下瞰城東,江水下繞,直漱其足。”霞客對疊彩自然景觀的記評,包含整體山勢和局部山體狀貌兩個方面。言整體山勢:“山踞省城東北隅,山門當兩峰間,亂石層疊錯立,如浪痕騰涌,花萼攢簇,令人目眩,所謂‘疊彩’也”把握疊彩山的整體形象。論局部山體狀貌,霞客重在描繪疊彩山中各山洞的造型、周邊環(huán)境:“其處東忽開隙,遠引天光,西多垂乳,近穿地肺”;高度、大?。骸捌涠瘩啡粬|向,透峰腰而西,徑十余丈,高四丈余”“殿后一洞屈曲穿山之背,其門南向,高二丈,深五丈”;游時的感官體會:“至此愈覺涼飔涼風逼人”。霞客詳述洞穴的位置、洞口朝向、結構形態(tài)、洞穴氣候等特征。疊彩山自然景觀的審美特征,突出于山間每處洞穴各不相同,皆有其可觀可玩可賞之處,順著游覽路線便可一一領略。所謂“桂林城中巖洞以風洞山為最,即疊彩山也?!保?2]
霞客對于疊彩山自然景觀的書寫評價,以他和友人的游線為行文脈絡,以靜觀與行觀相結合的審美模式把握景物整體格局,厘清山水勢態(tài)[13]。先言整體山勢,進行全面系統(tǒng)地考察,把握山岳形態(tài)和脈絡;再論局部地貌,一丘一壑、一峰一洞仔細梳理,并將書寫評價加以串連。霞客通過進行山水審美體驗、挖掘山水審美特征、提煉山水審美評價、探索山水地理之實及其源,以達求真求實的游歷目的。
人文景觀是自然景觀的點綴。霞客在《粵西游日記一》中關于疊彩山的人文景觀涉及不多,有佛殿——“其上為佛殿,殿后一洞屈曲穿山之背”;大士像——“前架華軒,后疊層臺,上塑大士像”;石刻臥像——“橫置竇間,迦風曲肱,偃石鼓腹,其容若笑,使人見之亦欲笑”;拱極亭舊址——“于是東出前軒,由洞左躋蹬,循垣而上,則拱極亭舊址也?!痹谌宋木坝^書寫中,霞客并未過多著眼于人文景觀本身,而是作為一位游覽者,觀察人文景觀與整體大環(huán)境相結合所呈現出的審美效果。此外,霞客也善于對人文景觀的文化淵源進行探察:例如霞客見疊彩山門匾額“北牖洞天”四字,探求匾額提名的緣由:“按北牖為隱山六洞之名,今借以顏此,以此山在城北,且兩洞俱透空成牖也?!痹偃缢娫酵鯄c“《志》所述‘五代時馬殷所筑,有巖桂生其巔’”進行對比,山頂已無桂樹的蹤影。
在《游記》中,霞客對于人文景觀的書寫評價,敘議結合,有品有論,不僅包含了他個人身為游客的心理感受,也展現了他作為博覽群書的歷史、地理學者的素養(yǎng)。
明清時期,中央王朝對邊疆社會的控制力不斷增強,統(tǒng)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強邊疆地區(qū)的治理,促進其社會經濟、文化的發(fā)展。地方志的纂修是中央王朝和地方官員穩(wěn)固邊疆社會、建構國家認同的一項重要政治文化實踐活動[14]。地方志作為“以記載一方之事為內容的博物之書”,輿地、物產、風俗、人物、掌故、事件等,都是地方志記述的主要內容[15]。明代地方志的修撰成為“官職”“官責”。清時康熙有詔:“詔天下直省、府、州、縣咸修輯志書,于是直省有司各設館,餼稟高才生以從事?!保?6]對應修志的政治屬性,主修人多為總督、巡撫等地方官員,也不乏當地學士名流的纂寫參與。
明清時期廣西地方志的修撰臻至鼎盛。明嘉靖《廣西通志》是現存在世關于廣西最早的一部通志[17]。本文以明清《廣西通志》為主要研究資料。就府志言,明代僅存的景泰年間的《桂林郡志》已無完帙,殘本缺失山川卷,故不再查閱引用。疊彩山在明清時隸屬臨桂縣,現存清嘉慶、光緒兩版《臨桂縣志》,也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綜下(表1)梳理可知,地方志客觀書寫了疊彩山方位、山名源流、風景資源名稱和相對地理位置,并對各處風景名勝作詳實說明,通過名勝之間的相對位置來概括疊彩山景觀。此外,地方志也集各方之言,收錄大量詩文游記和風景評價,完善疊彩山文化形象。在地方志對于疊彩山風景書寫中:其一,多采用形容詞描繪疊彩山的風景資源審美特征。例如萬歷《廣西通志》:“亂石縱橫,半起半伏”[18];雍正《廣西通志》:“亂石縱橫,排突山腹,皆逕梁危磴”[19];被譽為“省志楷?!薄肮贂鴦?chuàng)體”[20]的嘉慶《廣西通志》中,對疊彩巖、北牖洞、越亭、風洞等風景資源的書寫,則在前志的基礎上更為細膩:“巖斗徑紆環(huán)奇石累積”“巖石益奇”“自平地崛然特立,玉筍瑤簪森列,無際甚怪”……“危”“險”“亂”“奇”等形容詞精確提煉出疊彩山的地貌特征。其二,運用比喻等手法來生動刻畫山岳形象。譬如嘉慶《臨桂縣志》中:“前峰拔起,如獅昂首。”[21]生動刻畫了山峰磅礴之勢態(tài)。其三,多角度書寫山中風景資源,突出其主要特征?!按笊奖诹?,屏開山巖,層層轉至?!蓖怀霪B彩巖的層層交疊的地貌特征;以氣候突出風洞特征:“陰風襲入,盛夏無暑?!保?2]地方志對疊彩山風景資源的書寫,是在前人成果的基礎上,刪繁就簡,結合時代背景,通過實地考察予以修纂更新,表達客觀,具備時間上的連續(xù)性。
表1 明清廣西地方志對疊彩山的書寫梳理
《徐霞客游記》及歷朝歷代廣西地方志雖對疊彩山風景資源皆有記錄,但由于二者的書寫目的、作者和體裁等不同,致使二者內容各有側重,其評價方法及審美思想也有所異同。筆者將《徐霞客游記》與廣西地方志中關于疊彩山的書寫內容進行梳理,不揣冒昧地將二者對疊彩山風景資源書寫的異同比較如下。
《徐霞客游記》與廣西地方志書對疊彩山的書寫有諸多相同之處。二者不僅善用修辭手法潤色內容,也多從歷史角度書寫景觀。此外,二者對疊彩山風景資源的書寫也皆能體現對地理關系及文化意識的注重。
1.采用比喻等手法潤色書寫內容,提煉單字形容詞概括審美特征,以求簡練地描繪其自然景觀?!队斡洝分校伎蛯π揶o手法和形容詞提煉的運用較地方志更多,語言也更隨性。霞客對疊彩山的山、洞、石等自然景觀刻畫生動:“西多垂乳,近穿地肺”將石筍比作肺葉,寥寥幾句,山石特征躍然紙上?!捌涠瘩啡粬|向,透峰腰而西……由其中望之,東西洞然,洞西墜壑而下,甚險而峻。”霞客也用“險”“峻”等形容詞來提煉疊彩山的風景資源特征。而地方志作為官方載錄的書籍資料,語言嚴謹,對修辭手法的運用也較含蓄,更常提煉單個字的形容詞對疊彩風景資源做短小精悍又鮮活的概括。
2.從歷史的角度書寫人文景觀。以石壇為例,霞客將其所見之景與他所學對比:“豈即所謂‘石壇’耶?《志》云五代時馬殷所筑,有巖桂生其巔,今已無”突出其現狀;而志書僅記錄石壇的歷史變遷:“上有石壇,五代時馬所筑,今有馬王臺三字?!蓖瑫r,地方志書本身也是霞客所學知識體系的一部分,是他游歷山水時的重要參考文獻。霞客廣集方志,以志導游,既為圖經志籍的記載所吸引,又欲窮圖經志籍記載之疑點和不足[23]。霞客從歷史角度對書寫對比風景名勝,難免參照地方志載錄。這也折射出志書與游記同在聚焦歷史視角下的細節(jié)差異。志書載錄,多為人文景觀的歷史變遷、遺址記錄。與霞客側重游覽途中眼前之景不同,志書考察人文景觀當朝情況,是為補充其歷史變遷,更新、修正地方志書內容,并無側重之處,力求客觀載錄,精簡語言。
3.注重地理關系的刻畫,對景觀方位、道里、高下表述明確,具有清晰的地理空間感。霞客登疊彩前,就對疊彩山的方位做出具體表述:“余與靜聞乃北一里……其東為伏波山,其西為獨秀峰……循王城北行,又一里,登疊彩山?!贝送猓谟斡[過程中,霞客對疊彩風景亦有相對微觀的考察:“其洞穹然東向,透峰腰而西,徑十余丈,高四丈余。由其中望之,東西洞然,洞西墜壑而下”“其西一石峰高與此峰并。”地方志也多用方位詞來表達景觀及其地理空間:“桂山在府治東北郭”“拱極亭舊名粵亭,在疊彩巖石洞之北,久廢”“入洞行數十許步則曲轉穿出山。北望……”無論是游記亦或方志,讀畢不僅會對疊彩山整體景觀的形象及地理方位有具體認識,對山中各名勝景觀的位置關系也會產生清晰的地理空間感。
4.講求山水名勝皆有來歷,凸顯科學嚴謹的文化追求。在《游記》與方志中,皆敘述了疊彩等山名的由來,在清嘉慶《廣西通志》中,對前人所著“桂山”一名的源流做出辯駁:“桂山為城北之主山,故遂以桂名之。前人引山海經番禺八桂成林系之,誤矣。”[24]可見著書立志過程中對文化的考證之嚴謹。霞客更是將志書資料與實際考證及游歷感受于一體,解釋山名乃至名勝之名的由來:“亂石層疊錯立,如浪痕騰涌,花萼攢簇,令人目眩,所謂‘疊彩’也”;門額“書‘北牖洞天’,亦為曹能始書。四字按北牖為隱山六洞之名,今借以顏此,以此山在城北,且兩洞俱透空成牖也?!闭蔑@霞客對于文化的鑒賞意識。無論是游記或地方志,在書寫時皆講究山水來歷,具有深厚的文化追求,不僅加深人們對名山風景資源的了解,也意在賡續(xù)名山文脈。
《徐霞客游記》和地方志在對疊彩山風景資源書寫上,因二者體例、著書目的等性質的不同,存在諸多表述不同之處。
1.霞客地理考察之著書目的與志書保存、完善史料之異。《徐霞客游記》作為霞客本人一生游歷所見所感的載體,以日記體撰寫,由后人整理著書出版,是一部文學名著,更是一部具有跨時代意義的地理學巨著。霞客的書寫不僅是記錄游歷過程,更是親身涉足,為達地理考察的目的。游記的記敘充滿了霞客本人強烈的個人色彩,也常帶有他在游覽過程中主觀的心理活動和感受,書寫時更偏感性;而地方志書作為權威性的地情史料,體例完備,一般由地方官員修撰整理,資料收集廣博,具備工具書的屬性,著書是為保存、更新當朝當代的地方相關資料。在編撰、修錄過程中自然更注重理性、言簡意賅,不會帶有編撰者的審美評價和心理感受,更為客觀。
2.霞客“審美考察”體系下的書寫方式與志書載錄之異。霞客本身作為一名資深的游客、歷史及地理學者,其審美、考察等諸多素養(yǎng)本自具足。故其所記之內容自然帶有其獨特的風格特點。霞客在游疊彩山的過程中,除了從歷史角度考察風景資源,也不乏他身為游客的心理活動和地理考察的記錄。此外,霞客在游覽途中對疊彩巖洞多有考察,探尋景觀地貌的比例尺度,對疊彩不同山洞的朝向、大小、高度等多有估算,可見其地理考察的目的。反觀歷代方志古籍,其所載錄內容少有作者個人的風格,風景資源評價也多引用歷朝歷代名著名家的話語,以歷史變遷的角度載錄風景資源,與游記相比,在地理、博物等方面有所不及,內容也不如《徐霞客游記》全面翔實。
3.霞客“點”“線”之耦合與志書時代廣“面”之異?!缎煜伎陀斡洝纷鳛橐槐救沼涹w的地理學巨著,行文敘事從個體角度出發(fā),書寫風景資源時,霞客以他的游線為行文脈絡,抒發(fā)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霞客作為明代地理學家,他所見的疊彩山只是在歷史不斷發(fā)展進程中的一面,他本人所著游記也只能作為書寫疊彩山的其中一“點”,雖做到了“點”與“線”的耦合,但始終具有時代的局限性;而地方志在記載疊彩山風景時,常將各類古籍中的相關內容排列關聯(lián),引用各朝各代文人墨客對風景資源的評價和感受。地方志所書是從古至今無數名人名家所評所感的集合。在對風景資源的記載上,既可以溯流窮源,又能根據方志當代的風景資源情況對內容進行考據、補充。不拘于時代和個人,具有時代的廣“面”性。
《徐霞客游記》對疊彩山的書寫更多包含霞客本人身為一名游客、歷史及地理學者的審美和評價。他運用多感官的方式去感知風景資源,講究情景交融,也善于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風景資源:追尋景觀的歷史變化,探求景觀地貌的尺度比例,帶著地理考察的目的來思考、書寫景觀資源。在游記中,霞客對所經路線必載明其方位、距離。僅憑文字敘述就能準確地表達事物的空間關系、山洞的大概尺度、考察探索山川地貌,并從歷史視角對前人所著志書進行對比、勘誤,已經達到了十分完善可靠的境界。而地方志中對疊彩山的描述更側重客觀描述史實、地理情況,并無過多渲染風景資源。人文景觀相較自然景觀而言,多介紹其地理位置和歷史變遷,內容簡略?!队斡洝肪劢乖谙伎偷臅r代,而方志在朝代的興衰更替中不斷地更新增補,突破了時代的局限性。
在對《徐霞客游記》與廣西地方志中所記載疊彩山風景資源的比較研究中,不難看出二者在著書目的、書寫方式、內容及思想上的異同。從相同點出發(fā),《游記》與地方志除在書寫手法和角度外,二者皆注重地理關系和文化意識的表達。就二者差異而言,《游記》是霞客本人生平游蹤的記錄,以日記體記錄,著書目的是為“盡繪天下名山勝水為通志”,揭示“為圖經志籍所蒙”的山川面目,為親身涉足考察之論。而地方志書,是由地方官員敕修,為的是載錄一方水土的全面情況,以便查閱、流傳之用。除著書體例、目的不同外,二者在書寫方式也有差異。游記是書霞客個人想書,字里行間帶有其不拘格套的個人風格;地方志是書客觀事實,不會把修撰者的情感帶入其中。此外,霞客書寫時與志書所載具有明顯的“點”“面”差異。霞客個人只能站在自己的時代書寫當時的疊彩山,是為一“點”;地方志卻是隨著皇權交替不斷更新、更正的產物,不具有時代的局限性,更為廣“面”。
在當今時代大背景下,在國家一定要呵護桂林山水的要求中,保護、合理開發(fā)桂林山岳風景資源也成為重點。對《徐霞客游記》和地方志中的山岳風景資源書寫的挖掘、分析和對比,不僅可以觀照不同時代和視角下區(qū)域名山形象和文脈文化,也為當代開發(fā)保護地域山岳風景資源提供史料支撐,注入區(qū)域文化內涵,推動區(qū)域旅游特色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