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培昇
自古以來,文人在紙上,武人在戰(zhàn)場,像平行的軌道,互不相干。但不少文人間揮拳武斗,成為笑談也是真實的荒誕。
宋代以文人治天下,對其格外寬容。據(jù)司馬光所著的筆記《涑水記聞》載,宋太祖開科取士,王嗣宗和趙昌言在殿試時幾乎同一時間完成試卷,文章水平相差無幾,趙匡胤難判優(yōu)劣,干脆讓他們對打爭冠。趙昌言因頭發(fā)稀少戴帽遮丑,被王嗣宗打掉帽子,利用其分心撿帽之機,王嗣宗再將其掀翻在地。趙匡胤欽點王嗣宗為狀元。此等軼事,也是開創(chuàng)了科舉史的唯一范例。
明末文人團體、流派中的腐儒、酸儒較多,常畫地為牢,固執(zhí)己見,時有口水大戰(zhàn),直至揮拳相向。豫章社的艾南英和東南文學(xué)領(lǐng)袖陳子龍等人相聚論道,艾南英態(tài)度不甚友善,指名道姓地批評江南士子的前輩李夢陽、李攀龍等。陳子龍氣憤不已,奮起揮掌,重重打在艾的老臉上,實在是“有辱斯文”。
因文人相輕而訴諸武力,至晚清民國時已甚為風(fēng)行。這一時期的思想文化日益多元化,文人因堅持真理而奮不顧身,互不兼容,越來越走向?qū)α?,筆仗不斷。文斗無力解決問題繼而又頻頻上演武斗,完全拋棄了文壇雅士之風(fēng)范,開始“唾其面”“批其頰”。作家伍立楊曾撰文說:“相當(dāng)數(shù)量的文人,也時時葆有武裝行事的氣質(zhì)……甚至可以說攜有相當(dāng)分量的暴力傾向?!?/p>
柳亞子與林庚白交過手,他在《更生齋隨筆·記林庚白》中說:“民十七以還,過從最密。中間曾以細(xì)故失歡,余操杖逐之于客座中,庚白逡巡走避,亦未以為大忤。厥后寄余詩有‘故人五十尚童心,善罵能狂直到今之句,蓋不能無微詞?!?/p>
梁啟超于《時務(wù)報》任總主筆時,請章太炎任撰述,但康梁派在報館極強勢,罵章為“陋儒”,自然招來章之反擊,罵其為“教匪”。后罵架升級,梁啟超帶人拳擊章太炎,章也不甘示弱,立即動手還擊。此事被章太炎寫進了《太炎先生自定年譜》中,但未詳述戰(zhàn)果。
章太炎弟子黃侃,更像一只善斗的雄雞,承繼了師父的風(fēng)范,不僅“懟”過王闿運,罵過胡適,還斥責(zé)過沈從文,可謂狂言無忌。他還在《黃侃日記》“癸酉五月”條下記述,一日學(xué)校同系教師在酒家聚會,席間與吳梅一言不合,一掌襲向吳梅臉蛋,未中,吳即回敬一拳,二人隨后被同事們拉住。
五四運動后期,生存境況充斥著悖謬和疑惑,很多人存在精神狂躁病癥。不同文化精神、不同價值體系審美生存思想的碰撞、交鋒,使得斗爭與革命成了時代主題。學(xué)生組織在激進的運動洪流中逐漸迷失,提出拒繳講義費,罷免教員,“打進校長辦公室”等等暴力主張。對此,蔡元培忍不住高卷袖子,晃動雙拳,大喊:“你們這班懦夫,有膽的就請站出來與我決斗。如果你們哪一個敢碰一碰教員,我就揍他?!毕褚活^準(zhǔn)備搏殺的獅子,蔡厲聲呵退學(xué)生,并掛冠而去。
文壇也是“江湖”,能文能武才是真漢子。熊十力曾入陸軍特別學(xué)堂習(xí)武,參加過武昌起義,一生約架、嘴炮兩不誤,與人打架次數(shù)不少,與詩人廢名之戰(zhàn)最為著名。周作人在《懷廢名》也曾記:“一日廢名與熊翁論僧肇,大聲爭論,忽而靜止,則二人已扭打在一處,旋見廢名氣哄哄地走出,但至次日,乃見廢名又來,與熊翁在討論別的問題矣。”還有,翻譯家羅念生和梁宗岱曾就新詩問題有過辯論,因各不相讓竟打了起來,兩人倒在地上翻來覆去,滾作一團;蕭軍寫文章悼念魯迅,并將手稿帶到魯迅墓前焚化,被人撰文譏諷迷信幼稚,行伍出身的蕭軍也不姑息,立即約架決一勝負(fù);湖南作家何立偉長得高大魁梧,因《文學(xué)界》的一篇評論而惱怒,某日帶人沖進編輯部,痛打執(zhí)行主編王開林,致其多處受傷。文不夠,拳頭湊。世間太多的人事,并不是素質(zhì)與涵養(yǎng)能夠解決的,將文字的和風(fēng)細(xì)雨化作拳頭的暴風(fēng)驟雨,困難與危局也隨之迎刃破解,也許就是現(xiàn)實的硬道理。
文人不會鐵頭功、無影腿,更沒有鐵布衫、金鐘罩,敢于在危急時刻沖鋒上前,做個儒門子路,乃大丈夫本色。陳獨秀與革命黨人吳樾爭奪刺殺滿清的機會,爭執(zhí)不下,竟打作一團,直至力疲,吳樾勝出,殺身成仁。因安徽學(xué)潮事件,蔣介石傳見安徽大學(xué)校長劉文典,老劉不但姿態(tài)倨傲,直呼蔣“先生”,且意見相左,終至拍桌對罵。據(jù)傳,蔣介石惱羞成怒,先打了劉文典兩記耳光,劉一腳飛踹直中蔣下腹,被關(guān)七天。號稱“中國最擅長打架的畫家”黃永玉,60多歲時曾在動物園門口,路見不平一聲吼,出手伸張正義,制服三個劫匪;錢鐘書見妻女與鄰居發(fā)生沖突,一向溫和的他護妻女心切,直接抄起旁邊的木板,加入戰(zhàn)陣。
中國文化并不崇尚“暴力美學(xué)”,尤其八股取士讓“范進、孔乙己們”越來越腐朽,自私而膽小。而老外文人打架“蔚然成風(fēng)”,也跟西方的侵略文化密切相關(guān)。俄羅斯詩人普希金因老婆給他戴綠帽,與人決斗,結(jié)果命喪黃泉;依此寫出《詩人之死》的萊蒙托夫,同樣因跟人決斗丟了性命。意大利畫家卡拉瓦喬多次跟人斗狠,甚至失手殺人,坐了班房;畫家高更不僅跟梵高交過手,還在旅行中跟水手發(fā)生沖突,導(dǎo)致受傷。文人打架形成了一種風(fēng)氣,進而推波助瀾,影響后人。魏爾倫攻擊過作家萊昂·埃尼克,自然主義作家都德因批評其所屬的“巴那斯派”詩歌,也曾挨過魏爾倫的拳頭;美國作家劉易斯本來與德萊塞是好友,因德萊塞有抄襲劉易斯妻子的俄國紀(jì)行之嫌,最終“武斗”翻臉;畫家畢加索與畫家阿梅代奧·莫迪利亞尼相愛相殺,有過一番龍爭虎斗;法國作家薩特在巴黎讀書時,因跟人約架,常常流著鼻血上課;馬爾克斯因跟略薩離婚的妻子鬧了點緋聞,被略薩一記重拳正中面門,從此反目。
文人作為社會精英群體,動手還是動口,都沒有權(quán)力的征服與被征服,亦非金錢壓榨與剝削,而多是學(xué)術(shù)的真?zhèn)魏腿饲槭拦?。受儒家文化熏陶,文人自古多以“君子之德”自律,好勇斗狠的市儈行徑向來為人不齒,更多人將武力放在保家衛(wèi)國上,像辛棄疾、陸游、文天祥、王陽明、林則徐、譚嗣同等等,不僅劍膽琴心、柔腸俠骨,該出手時就出手,且以博大胸襟擇家國大義而人格升華,成為后世楷模。
責(zé)編:馬京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