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篇
今年6月26日傍晚。
一群多時未見的老友新朋歡聚在長江三峽巫峽口一隅,明月金樽,開懷暢飲。月上樹梢,筆者起身道別,又乘車一路狂奔來到重慶市開州區(qū)溫泉鎮(zhèn),醉臥于雙龍村一家民宿之中。
一夜風雨全無察覺。暈暈乎乎一覺醒來已是清晨6時許。順勢推開窗戶,拉開窗簾,頓感一幅天然優(yōu)美的畫卷伴著晨風在眼前徐徐鋪展開來:遠眺,一座座群山如黛,薄霧飄升,茂林修竹,生機無限;近賞,一頃頃稻田禾苗青青,吐翠播綠,茁壯成長,一望無際的玉米林或揚花吐穗,或灌漿結實,昂首挺胸;再看昨夜下榻的民宿后院一排排雞棚鴨舍,從黎明中醒來的成群雞鴨正迎著朝陽,引頸合鳴;更加奪人眼球的,是那條發(fā)源于龍洞溝上游的東壩溪正由西向東穿越全境,涓涓溪流一路低吟淺唱,清澈透明,一排排駝背麻柳與巴茅、綠竹心手相牽,齊心協(xié)力筑起一道長堤,拱衛(wèi)著溪河兩岸;一群白鶴兀立堤岸,一邊以水梳妝,一邊癡癡地、傻傻地瞅著這清亮亮、嘩啦啦的溪流從腳下悠悠蕩蕩流向遠方,匯入江河,奔向大海。
這,便是雙龍村人多年來憑借一雙巧手、一腔智慧、一身勤勞,在全面實施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中描繪出的一幅壯美誘人的新畫卷……
第一章
老辦法不行了,笨辦法不靈了,新招數(shù)“雙贏”了。經過苦苦探尋達成共識,作為一級基層領導,必須以身實踐。
依靠率先垂范獲得“指揮權”
一
7月2日凌晨4點多,鄧高鵬沒有驚動熟睡一旁的妻子,輕手輕腳下了床,披上衣服走出家門。
太陽還沒有露出地平線,山前嶺后寂靜無聲。他開著那輛心愛的“老皮卡”,先是到離村大約1公里外的自家肉牛養(yǎng)殖場轉上一圈兒,發(fā)現(xiàn)這100多頭肉牛個個膘肥體壯,正有滋有味兒地咀嚼著剛剛送上的優(yōu)質牧草,顯得精氣神十足。然后又來到村前村后那一大片大片的稻蛙共養(yǎng)基地和魚塘,昨天晚上一場狂風暴雨并沒有給基地和魚塘遭受半點兒損失,他為此長長地舒了一口氣,心里踏實多了。
山前嶺后這一圈兒走下來,來到村辦公室已是早上8點。他推開大門一看,院內院外,樓上樓下已被打掃得干凈整潔,樓下的幾間便民服務中心也已收拾停當,準備開門迎客,為村民服務。
他對眼下的情形感到滿意。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誕生102周年紀念日。頭天,村黨支部正式發(fā)出通知,今天上午9點,全村60多名共產黨員要聚集在這里共同紀念黨的生日。
身為這個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鄧高鵬要在今天這個具有特殊意義的日子里,給全體黨員上一堂黨課,從黨課的主題到具體內容,從幾天前開始,他就進行了認真地思考和準備。所以,今天這個建黨102周年的紀念日,對于全體共產黨員和廣大村民來說,都顯得特別重要,千萬馬虎不得。
眼見鄧高鵬從凌晨4點多開始一直到紀念活動開始前就這樣馬不停蹄地連軸轉,年輕的村干部譚永中作出如是解釋:“自從他擔任村干部至今將近20年,這種凌晨4點多離開家門、先利用到村辦公室上班的間隙看看自家的養(yǎng)蜂場、養(yǎng)牛場或養(yǎng)魚塘,然后早上8點準時趕到村辦公室處理村務,中午就趴在辦公桌上打個盹兒,然后深夜11點才回到家門的‘三門工作法成了他一貫的、固有的生活模式和工作軌跡,這對我們來說可說是見慣不驚。他公私分明,從來不占用半點工作時間干私活??梢赃@樣說,他多年形成的這種連軸轉的生活模式和工作軌跡,一天工作下來相當于常人的兩天半!”
當天上午9時,村上紀念建黨102周年活動如期舉行。
鄧高鵬這堂黨課,題目就是《黨旗在心中,我該怎么辦》。
他向黨員們認真地回顧了全村近20年來的發(fā)展變化,尤其是實施脫貧攻堅、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我們這個村幅員面積17.78平方公里,海拔高度260~1080米,耕地面積16609.6畝,其中水田1890畝;村中心距開州城42公里,距溫泉鎮(zhèn)12公里;全村1154戶,4185人,其中脫貧戶68戶,214人,共產黨員64人,4個黨小組?,F(xiàn)在全村主導產業(yè)中,到2022年,實現(xiàn)稻蛙共養(yǎng)200畝,產蛙60萬斤,純利潤1000多萬元,今年稻蛙養(yǎng)殖規(guī)模擴大到300畝,可年產蛙90萬斤。根據(jù)目前市場分析,年產蛙收入將近2000萬元;村上2011年開始引進業(yè)主養(yǎng)魚,2021年養(yǎng)魚收入100萬元,今年全村養(yǎng)魚面積擴大到300畝,可年產鮮魚30萬斤,總收入200萬元;今年從云南引進蜜薯種植250畝,平均畝產4000斤,其價值是本地薯種的10倍以上,實行‘公司+農戶的模式,產、供、銷‘一條龍,年收入可突破200萬元以上,而且當?shù)卮迕襁€可從土地流轉資金和就地務工獲取不菲的報酬;從2014年開始,全村已成功飼養(yǎng)肉牛400多頭,帶動起15個肉牛養(yǎng)殖戶,最多的一戶高達120頭,預計今年肉牛收入可達600多萬元;全村今年已建成出欄生態(tài)養(yǎng)殖肥豬5000頭的兩處養(yǎng)殖場,豬場選址遠離河道千米之外,實行豬糞干濕分離,通過管網(wǎng)將液體肥還田、固體肥直接入土的無污染養(yǎng)殖模式,正有效覆蓋兩個社、2000多畝土地。這1萬頭生態(tài)豬出欄以后,總收入可達4000萬元;村上還利用山場廣大、海拔懸殊等天然優(yōu)勢種植重樓、黃精、貝母、柴胡、防風、獨活、紅豆杉等名貴中藥材200多畝,年收入800萬元;全村蜂蜜放養(yǎng)2000多箱,年收入200萬元;還栽培蜜柚1500多畝,年收入500萬元;2022年,全村人均純收入14478元,到2023年,全村人均純收入預計可達21716元,比上年增長20%,是10年前全村人均純收入的3.26倍。村集體經濟由10年前的‘空殼村增加到現(xiàn)在的26.8萬元。
“經過全村共產黨員、基層干部20多年如一日的苦干實干,我們雙龍村這方昔日的窮鄉(xiāng)僻壤現(xiàn)已形成五谷豐登、百業(yè)興旺、村容整潔、環(huán)境優(yōu)美、生態(tài)良好、生活富裕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格局。可以說,這是在10年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但現(xiàn)在是夢想成真了。今天當我們站在這個新的歷史轉折點回望過去,審視當下,放眼未來,我們深感任重而道遠。尤其是我們同沿海發(fā)達地區(qū)比,同川渝兩地不少先進典型比,更是感到既有壓力,又有潛力,更有動力??梢哉f,我們現(xiàn)在是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因此,趁今天這個上黨課的機會,我要給大家提出一個新的要求,我們現(xiàn)在正處在一個重要的歷史轉折關頭,每個共產黨員和基層干部都應居安思危,要有一種‘不進則退的危機感,一心為民的責任感,時不我待的緊迫感,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使命感,以上不負黨的重托、下不負人民群眾期望為己任,拿出‘可上九云攬月,可下五洋捉鱉的雄心壯志,在深入群眾中、親身實踐中、率先垂范中去獲得人民群眾的信賴與信任,獲得把握和推進全局工作的領導權,決策權,指揮權?!?/p>
參加這天黨課教育的黨員注意到:鄧高鵬在談及上述觀點時,重復了三遍。
二
時間老人并沒有走遠。
在鄧高鵬的人生長河中,有一個日子令他刻骨銘心。
那是2007年12月20日,雙龍村村委會的“換屆選舉日”。這天,全村擁有選舉權的上千選民早早地來到村委會地壩,等待著投下自己神圣而莊嚴的一票。
本來,早在三年前的2004年就通過正式當選,已干滿整整一屆的鄧高鵬這次連選連任村委會主任并無多大懸念??墒?,這種喜悅對他來說似乎來得更早了一點兒,甚至差點兒半道擱淺。
從古至今,雙龍村這片土地上便生息繁衍著鄧、張、唐、周“四大家族”。不同的家族之間平日里平安相處,倒也顯得十分平靜隨和??擅康竭@種公開選舉村干部的關鍵時期的到來,因為各自所站立的“山頭”不同,看問題的角度不同,甚至對利益分配的期望值也不盡相同,這片平靜之地便會暗流涌動,“樹欲靜而風不止”。加上極少數(shù)人出于一己私利或其他目的從中暗地操控,一樁原本正常的選舉活動便會變得撲朔迷離起來。
這天上午的選舉,表面上波平浪靜??傻搅斯_唱票環(huán)節(jié),開初兩名公開競選者勢均力敵,不相上下??傻胶髞?,鄧高鵬的信任票一路飆升,局勢隨時有可能發(fā)生逆轉。這時,突然從會場上冒出幾個人不由分說地沖向主席臺,將選舉票箱撕了個粉碎,里面的選票散落一地,會場內外紛紛揚揚……
一場原本正常不過的公開選舉就這樣被少數(shù)人攪黃了。
溫泉鎮(zhèn)黨委對這次選舉遭破壞的情況極為震驚。為了保障絕大多數(shù)選民正常投下莊嚴一票的權利,從而保證村委會正常誕生和運轉,20天后,鎮(zhèn)上給這個村每個組派來兩名工作人員,幾十輛車載著流動票箱和選舉工作人員,浩浩蕩蕩開進雙龍村,組織進行笫二次選舉。場面蔚為壯觀。
可是,選舉當日再起波瀾。當工作人員將各方流動票箱按時匯集到村委會所在地,數(shù)百選民自動聚集到村委會外面等待選舉結果??刹恢鲇诤畏N考慮,主持當天選舉活動的負責人卻沒有公開唱票和公開選舉結果的意思。
這下惹惱了在寒風中期待選舉結果的數(shù)百選民。
他們一遍一遍高喊:“唱票!唱票!”“我們要求公開今天流動票箱選舉的結果!”
混亂之中,村委會大門被人用力踢開。
見此情景,當日現(xiàn)場選舉活動負責人決定當場驗票唱票,公開選舉結果。
不出所料,鄧高鵬又一次以絕對高票當選為雙龍村村委會主任。一張張選票代表著選民們一顆顆滾燙的心,凝聚著人民群眾對新一屆村委會班子的一腔熱望。
面對這一結果,有人提出要燃放鞭炮,慶祝這個選舉日的勝利,當即被鄧高鵬嚴厲制止。此時此地這條硬漢子也飽含激動的淚水:“既然大家這么信得過我,從今兒起,我鄧高鵬這100多斤就都交給全村鄉(xiāng)親父老了!”
在人們期待的目光中,這個村的村委會班子開始正常運轉。
與此同時,一場若明若暗的巨大考驗等待著村上的新班子去迎戰(zhàn),去破解。
當時,橫亙在村班子面前的有兩只“攔路虎”。
一是由于缺乏科學性、前瞻性,不問市場,不講實際,不顧前景,在農村產業(yè)結構調整上舉步維艱,困難重重,村級經濟發(fā)展方面路子窄,效益差,步子慢。全村曾種植1000畝核桃,由于品質差,科學管理跟不上,幾年后稀稀拉拉結下幾個果子,皮厚殼堅,就是動用鐵錘也砸之不爛,加上病蟲害,“希望果”成為“鬧心果”。村里也投入10多萬元,從外地購回魔芋種植,恰遇當年一場大旱,導致“全軍覆沒”。全村也曾發(fā)動村民養(yǎng)殖肉兔,由于管理不善,7000多只肉兔除了兩個養(yǎng)殖戶不賺不賠,其余全都成了賠本買賣。
這一連串的失敗不僅傷透了農民的心,村干部們也感覺被“打了臉”,嚴重影響黨在農村基層政權組織的凝聚力、影響力和感召力。幾經折騰,村上凡是推出一項新的村級經濟發(fā)展舉措,總是言者諄諄,應者寥寥。
二是2010年到2012年在當?shù)剞r村推行的農民宅基地退耕復墾的惠民政策,本是千百年來的一樁好事,實事。由于在推行過程中被少數(shù)“歪嘴和尚念了歪經”,再加上有關方面在技術處理層面上出現(xiàn)的偏差,拿到了退耕復墾補貼的村民暗自慶幸,因為種種原因未能領到這項補貼的村民心態(tài)失衡。還有人暗中慫恿,很快在全村涌動起一股暗流。一些村民自發(fā)組織起來,成群結隊離家外出,上州到縣,去市進京,要求討個“說法”,兌現(xiàn)政策,獲取利益。多數(shù)村民則舍遠求近,要求村干部們?yōu)樗麄冇懟亍肮馈?,解決問題。那段時間,村干部們成天被前呼后擁,“上班有人陪,途中有人攔,回家有人隨”,根本沒法集中精力處理村務。在重重壓力之下,有的村干部干脆掛冠而去,離家遠走,或另謀高就。村上兩委班子基本處于癱瘓或者半癱瘓狀態(tài)。
在這一特殊時期,唯有村主任鄧高鵬堅持工作,一只肩膀同時擔起村、支兩副重擔,不慍不火,不棄不離,堅守崗位。從不避免矛盾和問題。他說:“是村民們一票一票將我選到了現(xiàn)在這個位置上,越是在村上工作處于最困難的境地,越是到了村民們對我們有所盼、有所求的時候。如果我們一味地選擇逃避與躲閃,對他們不管不顧,不聞不問,我就會從靈魂深處感到欠了他們一輩子也還不清的感情債。他們以后憑什么信賴我們,信任我們,依靠我們!”
從此,鄧高鵬常常以一乘單騎、一路風塵、一身臭汗的形象出現(xiàn)在村民們的視野之中,往返于雙龍村到鎮(zhèn)、縣的道路上。訪原由,查資料,求真相,以實際行動一點一滴地化解村民心中的迷惑,消除村民的怨氣,理順村民的情緒。村民們?yōu)橛羞@樣一位好的村主任心生敬意,甚至為以前曾有過的一些過激行為感到愧悔。與此同時,他還通過為村民辦實事、為全村求發(fā)展的角度,來轉移視線,化解矛盾,求得理解與支持。2015年5月的一天,鄧高鵬一大早從家里出發(fā),約請幾位村民代表去鎮(zhèn)上查詢農民宅基地補償?shù)挠嘘P賬目,由于時間緊迫,中午就在街邊買了幾塊蛋糕充饑,一天下來就吃了這么一頓簡單的午飯。從鎮(zhèn)上回村,途中又遇上瓢潑大雨,坐在摩托車上的他全身濕透,淋得像只落湯雞。等處理完一天事務回到家中已是深夜12點,鄧高鵬累得骨頭像散了架似的疼痛。他鞋襪未脫,上床倒頭便睡到凌晨4點多又出了家門。
2015年4月,出于全局工作考慮,上級給村里派來一位專職村黨支部書記。鄧高鵬與他配合默契,內應外和,發(fā)展生產,樹立正氣,理順情緒,使全村各項工作快速步入正軌。
2017年早春二月,為了結束村民長期從河里飲用“鴨腳板水”的歷史,鄧高鵬帶領4名村干部前往幾公里外的伍家溝到萬仞絕壁間尋找山泉水源。鄧高鵬深一腳、淺一腳在前邊帶路,或攀懸崖,或越山澗,或鉆荊棘,有的地方需要手腳并用方能通過。見前面有一條好似被野獸走過的小道,他們便循跡前行,可走了兩公里多,才發(fā)現(xiàn)前面上是千仞絕壁,下臨萬丈深淵,根本不是人去的地方,只好退回到一處流水深潭邊。雖是早春天氣,卻見那潭深不見底,一層一層向上冒著嗖嗖涼氣。
“怎么辦,是退還是進?”
“還等什么,泅水過去!”
說聲遲,那時快,鄧高鵬已脫下衣褲,“撲通”一聲跳入深潭之中,頭也不回地向對岸游去。
同行的幾位村干部硬著頭皮,也學著他的樣子游了過去。游到對岸一看,鄧高鵬已被冰冷刺骨的潭水凍得兩唇青紫,渾身發(fā)顫。
就是鄧高鵬的這次行動,大大地鼓舞了村干部上山尋水的膽量和激情。一次,一名村干部差點從300多米高處跌落于亂石叢中,被同行的年輕人一把抓住才幸免于難;村上一位女干部開始壯著膽子同行,可走到那懸崖陡壁處,被嚇得哇哇直哭,被同行一壯漢背著手腳并用回到了起點。
經過村干部們以生命作賭注,冒著極大危險的幾次行動,終于從險象環(huán)生的距村中心4公里外的伍家溝半山腰上尋得一處山泉水。于2018年春上正式動工,架起口徑750米、長6000多米的塑料管道,將泉水送到了村民的家門口,村干部用心血加汗水的“含金量”為村民們送去了心上的甘甜,幸福的能量。
2018年12月,溫泉鎮(zhèn)黨委、政府作出決定,鄧高鵬任雙龍村黨支部書記,與村委會主任實行兩副擔子一肩挑。這一重要決定,為雙龍村發(fā)展步入快車道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巴山深處積蓄能量的雙龍騰飛披上了五彩云霞,展示出光明的前景。
三
談到雙龍村的今昔對比,作為“三進雙龍”的駐村干部、現(xiàn)溫泉鎮(zhèn)社事辦主任的嚴奉倫,既是參與者,更是見證人。1998年,他作為駐村干部第一次進雙龍村,最直觀的印象是路難行,水難咽,生態(tài)差,生活苦。2005年至2006年,他二進雙龍村,村容村貌開始好轉,村中心地帶集鎮(zhèn)規(guī)模開始形成,正值國家取消農業(yè)稅及“三提六統(tǒng)”,村民們開始從農村耕地上走出單一種糧的怪圈,農業(yè)生產結構調整開始尋求破題之策。2022年至今,是嚴奉倫“三進雙龍”,他看到的是一幅產業(yè)興旺、交通便利的新畫卷,全村社社通水泥硬化路,硬化里程達到37公里,全村農戶小汽車擁有量占99.8%,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近幾年新修入住小樓房的農戶占到96.8%;文化繁榮,鄉(xiāng)風文明,“壩壩舞”“健身操”成為鄉(xiāng)村新時尚……
作為溫泉鎮(zhèn)分管農業(yè)農村工作的副鎮(zhèn)長,陳安靜對這個村的評價更是直截了當:放眼全鎮(zhèn),雙龍村的實干精神處于上游,村兩委領導班子凝聚力強,戰(zhàn)斗力強,實干精神足,群眾口碑好。村兩委領導班子的年齡結構、文化結構、知識結構、精神狀態(tài)都處于一個合理上升的區(qū)間。提到鄧高鵬,對他的評價就一個字:“好!”并當眾伸起大拇指。
人們不禁要問: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山村,突飛猛進的動力和奧秘究竟在哪兒?
答案還是那句老話:“共產黨員、基層干部敢上高山,群眾便可隨行打虎;共產黨員、基層干部敢下深海,群眾便可奮勇擒龍!”
近些年來,人們注意到村里發(fā)生的變化,首先是黨員干部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的轉變,再就是村兩委領導班子的結構和陣容有了顯著的提升。
先說說村兩委一個班子、兩塊牌子:班子成員一共6人,平均年齡36歲,其中最大年齡49歲,正是年富力強的時候;6人中的文化層次,1人為函授大專,2人為大學本科,1人為在讀大學,其余2人均為高中文化程度,對于實施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具有較高認知水平和實戰(zhàn)能力。
由于有了這樣一個充滿活力的村級領導班子,一旦達成共識,即使前面是坡坡坎坎,是狂風驟雨,也能做到“縱有風吹浪打,我自閑庭信步”。
在這方面,身為村兩委領導班子的決策人和指揮官,鄧高鵬頭腦精明,行為干練,決策果敢,敢試敢闖。為了將全村老百姓迅速引上富路,他時時處處扮演著“第一個吃螃蟹”的角色:2006年前,村里沒人養(yǎng)過蜜蜂,他率先養(yǎng)起2000多群,年收入5萬多元。不僅自己成為行家里手,而且還帶起兩名徒弟養(yǎng)蜂,至今仍置身于大西北“招蜂引蝶”,每年養(yǎng)蜂4000多群,年收入60多萬元;他帶頭領辦過兩家加油站,讓人感受到這加油站可大把大把賺錢,且獲利不菲的情況下,他又出乎意料地將兩家經營正常的加油站平手轉讓給他人;以前,盡管村里森林茂密且山場博大,但從沒有人考慮到養(yǎng)殖肉牛,從中獲利。2019年,他成為村上第一個肉牛養(yǎng)殖戶,今年春上又從吉林等地引進肉牛32頭,一共養(yǎng)殖肉牛120頭,從而帶動起唐潔、何小紅、袁本貴等15個肉牛養(yǎng)殖戶,使全村今年肉牛養(yǎng)殖達到400多頭,年收入可達600萬元。
這里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12月底的一天,鄧高鵬率牟剛、譚永中、鄧高現(xiàn)一行村干部和村民代表,長途奔波湖北潛江“取蛙經”的一幕。
頭幾天,他們從互聯(lián)網(wǎng)上獲得信息,湖北潛江等地稻蛙共養(yǎng)獲得成功。眼見為實,耳聽為虛,他決定帶領大家實地考察,取回“真經”。
冒著冬日紛飛的雪花,他們沿著滬蓉高速自駕,向800公里外的湖北潛江進發(fā)。
趕到潛江已是凌晨1點多,街頭巷尾早已關門打烊,并不多見的賓館旅社都已閉門謝客。好不容易在一處僻靜處找到一家旅社,也只能為這5個夜行人騰出兩張床位。他們只好因陋就簡,將兩張床并成一張大床,依照北方人“一溜子順”睡土炕的辦法合住一起。由于疲憊之極,一上床,鄧高鵬與另一村干部鼾聲驟起,一呼一應,此起彼伏。另3名同行者哪能入睡,第一次感到“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的尷尬與無奈。好不容易熬到天明,第二天一大早,鄧高鵬便率領大家在那片稻蛙共養(yǎng)、稻鱔共養(yǎng)的土地上緊張地考察起來。認真地看,仔細地記,細心地悟,直至夕陽西下,才帶著滿滿的收獲離開潛江,踏上開州歸程。
對于這種從外地泊來的養(yǎng)殖經,自然不可能一下子被村民接受。于是,村上作出決定,暫不強行在面上推廣,而是通過村干部的試驗示范任務取得成功后,達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2019年春天,村干部們便通過“抖音”“快手”等網(wǎng)絡平臺,引進種苗,拉開了稻蛙共養(yǎng)的徐徐大幕。
村綜治專干鄧高現(xiàn)擔起稻蛙共養(yǎng)的試驗示范任務。第一年養(yǎng)殖了3畝稻蛙,沒賺到錢;第二年接著干,蛙養(yǎng)成了,技術與市場都不成問題。恰遇新冠疫情不能進入市場銷售,錢沒賺著,但本息可保;到2021年,還是因為疫情的陰影,僅賺了一點人工錢,不能輕言成功。
“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p>
到2021年下半年,全村青蛙養(yǎng)殖已有大量存貨。他們一直等呀,盼呀,直到2022年新春佳節(jié)期間,疫情放開后,雙龍村的稻蛙共養(yǎng)品質上乘,繁馴養(yǎng)殖及銷售手續(xù)一應俱全,一下子成為成渝火鍋大市場的搶手貨。而鄧高現(xiàn)當年養(yǎng)殖的10畝稻蛙年產1萬多斤,獲純收入20多萬元。
有了成功的經驗,2022年全村稻蛙共養(yǎng)總面積達到200畝水面,年產蛙60萬斤,純收入1000多萬元。今年乘勢而上,稻蛙共養(yǎng)總面積擴大到300畝,全年預計產蛙90萬斤,年純收入2000萬元。
現(xiàn)在的雙龍村,每到“驚蟄”前后雌雄互吸期間,全村上下蛙鼓聲聲,此起彼伏,有時連接打手機都聽得十分費勁。到秋后青蛙上市季節(jié),來自成渝等地凍蛙車早已在村邊排起長龍,爭先恐后搶購貨源,惟恐落入他人之手。
而今,當你徜徉于雙龍村頭,一幅稻蛙共存的七彩田園圖,讓你自然而然地從幾首詩中感受到詩情畫意。如一位詩人寫就的《七絕·鄉(xiāng)村六月》:“雨后禾苗長勢新,滿目青蔥綠加茵,鶯歌燕舞詩情動,夜來月下聽蛙聲?!边€有一代偉人毛澤東筆下的《詠蛙》:“獨坐池塘如虎踞,柳蔭樹下養(yǎng)精神,春來我不先開口,哪個蟲兒敢作聲!”
年僅24歲的本土人楊德明,分工協(xié)助村支書抓黨建工作。2020年從西北民族大學動物醫(yī)學專業(yè)畢業(yè)回到雙龍村創(chuàng)業(yè),他的首選項目是在離村中心千米開外的地方選址,建兩處年出欄肥豬1萬頭的生態(tài)規(guī)模養(yǎng)豬場。上是青松翠柏成林的雙龍山,下是清流淙淙的東壩溪。上級部門和當?shù)厝罕姙轫椖靠赡軙廴经h(huán)境而憂心不已。
可富有專業(yè)知識的楊德明有自己的一套路子。
首先,他決定將產生的所有豬糞實行干濕分離:干糞通過規(guī)程發(fā)酵作原料,制作成其他農作物所需的干肥,全部銷售他鄉(xiāng)異地,豬的尿液直接從養(yǎng)殖場開辟專門管網(wǎng),通過地下管網(wǎng)引流至大田農作物根部作肥料,真正做到“肥水不落外人田”。
為了提高人們對這種新農肥的認可度,他直接請父親出面在自己的莊稼地作試驗示范,取得實際成效后再向面上推開。這樣,一向臭不可聞、唯恐避之不及的“臭??”成為當?shù)剞r民的“香餑餑”。為了能用上這種新農肥,有的村民還帶著水果或農副土特產品直接到生態(tài)養(yǎng)豬場找后門,僅僅兩年多時間,全村使用尿液體新農肥的農戶和蔬菜大棚已達兩個社、13戶農家,覆蓋土地兩千多畝,直接節(jié)省化肥資金10多萬元。七社村民顧元伍今年用這種新肥料引入他家50畝玉米地,不僅玉米長勢良好,而且節(jié)省化肥資金6000多元。
而楊德明帶頭創(chuàng)辦的兩家生態(tài)規(guī)模養(yǎng)豬場今年可出欄肥豬一萬頭,總收入500萬元以上。不僅生態(tài)環(huán)境沒有受到影響,自己也賺得盆滿缽溢。
而今的雙龍村人,都在以一種全新的、異樣的目光重新打量和審視他們身邊的“村干部效應”。
而村兩委的干部們也有了這樣的意識:也許,這也正是我們堅持從實踐中獲得“指揮權”、從人民群眾的信賴與認可中贏得“領導權”的奧秘所在。
第二章
發(fā)展靠人才,資源是內因,鄉(xiāng)情聚財富。歷經“三顧茅廬”體現(xiàn)真情,作為一方窮鄉(xiāng)僻壤,必須禮賢下士:
拱手特邀鄉(xiāng)賢坐陣“中軍帳”
很久很久以前,這里還是一片蠻荒之地。
大約240多年前,鄧氏先祖鄧長炳率膝下四子,從湖南新化入川,落腳于四川開縣溫湯井,先后在河東老林以熬鹽為生。獲得“第一桶金”后,他們便來到這昔日被稱作“蝦扒口”的松林灣開疆拓土,耕田置地,開始播撒農耕文明的火種。
現(xiàn)在,經過不斷繁衍生息的鄧氏宗族已在此誕下23代孫。
隨即,來自不同地域、不同姓氏的先驅者,也從四面八方來到此處,安營扎寨,謀求生計,參與到開發(fā)建設的大合唱行列。
站在村口一座叫迴龍橋的所在,遙望對岸山脈,儼然活靈活現(xiàn)地勾勒出一幅二龍搶寶的畫卷:兩座山峰從遙遠的山際朝這兒猛撲過來,又各自經過一番騰挪閃展,向居中一座饅頭型的小山伸出利爪。而在一道峭壁懸崖間,龍頭、龍唇、龍爪亦是那樣栩栩如生,渾然天成。
自然而然,“二龍搶寶”成了當?shù)厝诵闹械木駡D騰。人們從這虛無縹緲的傳說中獲得一份快慰,并將原本屬于自己為之頑強打拼的成果與成就寄托于這龍的尊貴之上了。這“雙龍”于有形與無形之中,在神話與現(xiàn)實之中,賦予了雙龍村人諸多的光環(huán)與色彩。
從古至今,尤其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從這片貧瘠土地上走出的仁人志士不在少數(shù)。蜚聲中外的生命科學家、植物學家、軍事地質專家,終身教授、資深研究員,高級記者、高級講師、名校校長、著名老中醫(yī)等。
因此,說雙龍這方沃土人杰地靈、臥虎藏龍也不無道理。據(jù)村上提供的最新材料,從這個村走出去的發(fā)育學博士鄧巍,自中國科技大學本科畢業(yè)之后即供職于中科院生物物理所,至副研究員兼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訪問研究員,后出國留學定居于北歐挪威,現(xiàn)為卑爾根大學醫(yī)學院臨床科學系和澳克蘭大學醫(yī)院資深研究員,從事癌癥基因組織研究,屬美國癌癥協(xié)會會員;熊浩,目前為美國雙學位博士;鄧雅婷,四川大學在讀博士生;何仁祥,上海復旦大學在讀博士生;王剛,中國國防科技大學教師等等。
當?shù)厝藢⑦@些生于斯,長于斯,包括后來已離于斯的德高望重者、特立獨行者、言行服眾者都納入“鄉(xiāng)村賢達之士”范疇,簡稱為“鄉(xiāng)賢”。鄉(xiāng)賢,自然具有良好的自身素質、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有廣博的人脈資源、有一流的溝通能力,還能為村上的發(fā)展與建設獻計,提供幫助或動力。
因此,鄉(xiāng)賢,在當?shù)刈鳛橐环N稀有資源,被恭而敬之,善而待之,言而信之,信而行之。
2019年10月,雙龍村舉辦了一場特別隆重的儀式,給身在當?shù)氐?名鄉(xiāng)賢頒發(fā)首批鄉(xiāng)賢證書,分別是江廷發(fā)、周開富、唐習術、唐習輝、張道信、鄧高魁。這其中有剛卸職不久的村干部,有曾參加過對越自衛(wèi)反擊戰(zhàn)的英勇戰(zhàn)士,也有平時不顯山不露水的共產黨員和普通群眾代表。但無論是什么樣的背景,擁有什么樣的身份,從接過沉甸甸的證書那一刻起,他們感到身上不僅有一份至高無上的榮光,還有一份一諾千金的責任。
“事實上,我們村上所發(fā)生的每一點兒變化及每一處亮點,都折射出這些個內外鄉(xiāng)賢的影子?!彪p龍村綜合治理專干、文書譚永中如是說。
而鄉(xiāng)賢們則在村民們對他們的敬重中,感到幾分快慰與自信。
現(xiàn)年65歲的唐習術,自接過鄉(xiāng)賢證書的那一天起,凡涉及村上一些重大的公益議事活動,他都會被村干部拱手相邀出席,或出謀,或獻策,或出力。凡是少數(shù)村民對村上出臺或將實施的某項規(guī)定、事項有自己的看法或質疑時,只要聽老唐說上一句:“這事不是瞎鬧,干得!”下面也就少了噪音、雜音和反對聲了。2022年,按照上級要求,要將村上歷史遺留下來的480多畝撂荒地實行“小改大,坡改緩”,達到能灌、能排、能容納農機出入的高標準農田,提高其使用率、高效率。面對政府推進的這一好事、實事,少數(shù)人不僅不予積極配合,甚至從中作梗。面對這一情況,唐習術二話沒說,主動拿出自家符合條件的0.5畝地加入到高標準農田改造行列,并說服其他村民踴躍參加,從而大大推進了這一規(guī)劃的實施。
由于有了“鄉(xiāng)村賢達”與“英勇戰(zhàn)士”雙重光環(huán),2022年9月,正處開學季的當?shù)刂攸c中學溫泉中學特邀唐習術為學校里數(shù)千名師生作國防教育報告。經過一番精心準備,題為《不忘昔日戰(zhàn)爭史,砥礪前行保家國》的長達兩個多小時的報告,史料翔實,精彩紛呈,事跡感人,全體師生深受震撼,全場時而掌聲雷動,時而鴉雀無聲,時而淚光閃閃,時而磨拳擦掌。大家紛紛表示,我們當代青年,要在黨和人民需要自己獻出一切的時候,像唐習術這樣的老軍人一樣,聽從召喚,義無返顧,勇往直前,為天地立命,為青春壯行,讓生命與熱血煥發(fā)光彩。
雙龍村有座遠近皆聞的迴龍橋,它的來歷與從這里走出的一位資深鄉(xiāng)賢有著割舍不斷的淵源。
這位鄉(xiāng)賢就是曾任四川人民廣播電臺駐萬記者站站長、后任四川經濟電臺臺長、教授級高級記者鄧宏柱。
之所以在鄉(xiāng)賢之外冠以“資深”二字,是因為他在四川人民廣播電臺工作期間成就非凡。他于20世紀80年代深入三峽地區(qū)采寫的內參《川船出川,障礙重重》,受到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的親筆批示并使問題得以限期解決……鄧宏柱成為名播巴蜀及全國媒體的矚目人物,獲過表彰,得過重獎,個人榮獲“全國優(yōu)秀新聞工作者”稱號,其事跡被載入1994年卷《中國當代名人錄》。
1989年5月,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四川省委書記楊汝岱專程前往大巴山深處的城口縣考察調研,身為四川人民廣播電臺記者的鄧宏柱隨行采訪。途徑四川開縣溫泉鎮(zhèn),楊汝岱進入鎮(zhèn)上一家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考察。
這時,鄧宏柱與隨同考察的四川省交通廳副廳長陳琳拉起家常:“我的老家就在這條溫泉河上游,那里有條溝溝河既無橋,也無船,平日里旱鴨子過不了河,每年山洪一來就要沖走淹死不少人,有的被山洪奪去了生命,甚至連尸體也找不到?!?/p>
他們的對話驚動了楊汝岱。他問陳琳:“既然那個樣子,怎么不建橋?”
陳琳告訴他:“我們省交通系統(tǒng)沒有這筆建橋資金?!?/p>
此行的楊汝岱,內心一直牽掛著溫泉河上游那條溝溝河建橋的事兒。
回到成都,他親自出面找到省扶貧辦等部門協(xié)調,通過省交通廳下達資金10萬元,作為專項材料建橋資金下?lián)芙o開縣溫泉鎮(zhèn)。
縣上接到專款,立即組織交通部門進行架橋技術測設。經過8個多月的苦戰(zhàn),終于在雙龍村入口處東壩溪上建起一座橋面比橋墩高出1.5米的鄉(xiāng)間橋。這座橋于1990年5月正式竣工,并命名為迴龍橋。
竣工前,當?shù)馗刹空埱罂h上交通部門前往驗收,而交通部門的回答耐人尋味:“等到夏季東壩溪上游發(fā)洪水連續(xù)沖刷3天,若橋體安然無恙,就說明這橋的整體質量是過硬的,這比我們動用現(xiàn)代儀器更加準確無誤?!?/p>
從此,居住在東壩溪兩岸的村民不再擔心山洪襲來會有性命之憂。他們從內心深處感激黨和政府的深切關懷,并記住了這位資深鄉(xiāng)賢在關鍵當口起到的穿針引線作用。
當?shù)厝颂氐卦谵掿垬蝾^矗立起一座橋碑,詳細地記錄著迴龍橋的前世今生。
今年6月28日早上,當我們一行人第一次從橋上路過,看見晨光中已95歲的老人鄧異舉,手搖電動代步車從橋面悠然而過,其身板硬朗,精神矍鑠,滿頭銀發(fā)在晨光照耀下閃閃發(fā)亮。聽隨行的當?shù)厝苏f,老人的孫女大學畢業(yè)后留在北京工作,早已將老人的戶口落在京城。可老人就是離不開這生他養(yǎng)他的故土,堅持留在家鄉(xiāng)享受大自然賜予的陽光雨露。
村干部帶領我們穿行在整潔有序的新村街巷間介紹道:“從我們這兒走出的,還有一位鄉(xiāng)賢,叫熊開科,退休前是四川衛(wèi)健委二級巡視員、省衛(wèi)生執(zhí)法總隊隊長,退休后仍兼任著博螯國際康養(yǎng)文旅論壇執(zhí)行主席、博螯產業(yè)發(fā)展與鄉(xiāng)村振興論壇執(zhí)行主席。他于20世紀70年代從溫泉高中畢業(yè)后考上大學,離家40多年,仍一心一意地牽掛著和關注著,并默默無聞地回饋著家鄉(xiāng)。2021年回到家鄉(xiāng)的他,見新建的農民新村大道兩旁沒有一盞路燈,入夜一片漆黑?;氐匠啥己?,他便通過廣泛的社會資源籌得10萬元現(xiàn)金,為全村居民集中安置點新安裝了130盞節(jié)能型路燈,為這僻靜的山村之夜送去了一片光明;2022年11月,他見村上還有一條長800米、寬4.5米的北夕路,因缺乏資金未能修通,心急如焚,經過八方奔走,促成重慶開州區(qū)鄉(xiāng)村振興局及開州區(qū)交委多方整合資金80多萬元,終于讓這條鄉(xiāng)村硬化路重新開修。公路正式通車前夕,正逢2022年新春佳節(jié)臨近。為了慶祝公路勝利通車,當?shù)?0多名村民代表與筑路工人一道,在新建成的寬敞硬化路面上擺下7桌壩壩宴,向著蒼天大地,和著山間林濤,伴著東壩溪流,把酒謝黨恩,把酒慰鄉(xiāng)賢。
寂靜的山村之夜頓時熱流滾滾……
第三章
矛盾在基層,活力在基層,潛能在基層。面對鄉(xiāng)村振興宏圖偉業(yè),同乘一條歲月之舟,必須和衷共濟:
熔化心間冰雪情牽“領頭羊”
那是2017年的一個冬夜。
劉伯承元帥故里重慶開縣大埡口、雪寶山已是寒風刺骨,冰天雪地。
晚9時許,開縣交警向有關方面電話查詢:“你們溫泉鎮(zhèn)雙龍村有沒有一個叫周道國的人?他現(xiàn)在因遭遇車禍,正在縣人民醫(yī)院接受緊急搶救,生命垂危,請盡快通知家屬前來認人?!?/p>
鄧高鵬接到電話,心情急迫而沉重。
他迅速拉上村計生專干牟剛,開著私家車,趕到40公里外的開縣人民醫(yī)院時已是深夜10時35分。
他輕輕走近周道國,摸摸脈搏,還有心跳;看看瞳孔,還未放大;身上尚留余溫,意識還沒完全模糊。一見到鄧高鵬,他的嘴唇翕動著,似有話要說,可是張了張嘴,怎么也發(fā)不出聲,兩行熱淚頓時從眼角流下來。
這是這位50多歲的男子漢悔愧的淚,歉疚的淚,訣別的淚,遲到的淚。
作為同村相鄰的孩子,他們一起長大。作為相廝相守的伙伴,他們抬頭不見低頭見。作為街坊鄰居,他們兩家相距不到400米。由于性格不同,經歷不同,所走道路方向目標不同,鄧高鵬擔任村干部后,他們開始分道揚鑣,形同陌路。尤其是人稱“炮筒子”的周道國,無論時間、地點和場合,說話做事從不轉彎抹角,從不給人留半點面子,經常在一些問題的細枝末節(jié)上與鄧高鵬爭論不休,相持不下。
“他這個人原本心地善良,我們絕不能眼睜睜地看著他走上歧途?!编嚫啭i暗自下定決心。
從2014年下半年開始,鄧高鵬請周道國到自己家中10多次,主動登門到他家40多次,或一杯山茶,或一壺老酒,邊敘邊談,有時竟然從下午兩點一直談到皓月當空,時間長達七八個小時。鄧高鵬說:“咱倆兄弟除了別動腳動手,什么都可以談,想說什么說什么。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奉勸老兄多走正道,別走邪路。”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直到2015年初,周道國終于說了一句:“高鵬呀,我這人從未服過人,未服過軟,未服過輸,憑你對我這一片真心,我周道國服了!”
一雙松散多年的大手終又緊緊相握到了一起……
村民們對周道國的轉變看在眼里,喜在心頭。2016年底,在鄧高鵬等村干部的提議之下,周道國被選為雙龍村村委會財務監(jiān)督委員會委員。從此,凡村上在財務收支方面的重大事項或行動,都由周道國簽字畫押后方能有效。手中的“權”不可謂不大,身上的“責”不可謂不輕。
為了更好地過日子,給村民們作出表率。后來,他又多方對外聯(lián)系,在縣上一建筑工地務工掙錢,養(yǎng)活家小。
可正待他們團結一心、親兄弟一般為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貢獻最為光輝燦爛的篇章時,周道國卻出人意料地先行一步,離他而去。這正是“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每想到此,鄧高鵬內心便是一陣揪心地痛。
今年6月30日早上,我們來到今年64歲的蘭富澤家,他家住東坪村興岳街232號,三樓一底,新房整潔寬敞。一家老小十來人,兒孫繞膝,其樂融融,小日子過得還算滋潤。
見有人來,老伴朝正在隔壁牌桌上忙活的老蘭喊了一聲:“來客啰,快回來!”
老蘭身體結實硬朗,一頭花白的板寸頭襯托著那張久經風霜、透出倔犟勁兒的老臉。
村里了解到,老蘭雖然住在鄉(xiāng)集鎮(zhèn),但是對大山中的名貴中藥材格外上心。每到采藥時節(jié),他都要背上藥材簍,攜上一只大布袋,腰間別把小鋤頭,上山采下幾百上千斤中藥材,回家后分門別類曬干捋凈,銷售給當?shù)刂兴幉墓尽?/p>
作為山中采藥人,老蘭每次上山就用三塊石頭架口鍋,將隨身所帶的紅薯、洋芋或玉米煮熟填飽肚子,身上帶的干糧吃完后,又去山腳或巖邊向當?shù)剞r民討要點玉米、紅薯充饑。攀懸崖、越山澗、涉溪流、遇蛇豹豺狼……險情數(shù)不勝數(shù),過著常人難以想象的苦日子。
2021年夏天,村上專門安排他參加鎮(zhèn)上組織的發(fā)展中藥材農家考察組前往毗鄰藥材生產發(fā)展得好的鄉(xiāng)鎮(zhèn)考察,開眼界,拓視野,明思路,堅定走種藥脫貧攻堅的路子?;氐酱迳?,村干部竭盡全力為他掃清種藥脫貧、種藥致富路上的障礙。村支書鄧高鵬六下中藥材基地為他解決耕地結構的調整。缺乏資金墊底,村上決定從村集體經濟中借出1.4萬元為他解決購種苗和肥料之急需?,F(xiàn)在,蘭富澤種植的中藥材已由最先20畝增加到現(xiàn)在100多畝,年收入10多萬元。藥材品種也由當年的前胡、獨活、玉竹“老三樣”到現(xiàn)在的黃精、玉竹、金蕎麥、川貝、紫蘇、重樓等多種優(yōu)質中藥材。
現(xiàn)在,他不僅成了遠近聞名的種藥達人,而且有力地帶動了東坪、三通等村60多個藥材種植大戶,到今年種植中藥材300多畝,年中藥材銷售收入1000多萬元。由于他們一開始就推行了“公司+農戶+市場”的新產供銷模式,重慶一家中外馳名的大型中藥制劑企業(yè)成了藥農們堅實的合作伙伴。
回顧起這些年自己走過的中藥采挖與規(guī)模發(fā)展兩條截然不同的路,蘭富澤由衷地表示:“一個在天上,一個在地下,真是不可同日而語,現(xiàn)在這日子過得像天上的神仙?!?/p>
這話從他口中說出,讓人覺出別樣滋味。
一個月前,一股引力把我吸引到了雙龍村。
來此一周,一種魅力把我定格在雙龍村。
這里就像一部厚重的大書,在實施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中,正不斷翻動新的頁碼,展現(xiàn)新的內容,兆示新的前景。
然而,作為雙龍村這片土地上的開拓者與領路人,鄧高鵬們還將翻轉出許多新的命題,騰挪出新的空間,打拼出新的天地。重任還會一個接著一個落到他們肩上。
這些年月,尤其是近段時間,鄧高鵬特別忙碌:一會兒隨重慶市農業(yè)農村委的領導南上北下,或外出考察肉牛養(yǎng)殖技術,或登門求教“全國勞模”謝家寬整村開展獼猴桃規(guī)模種植經驗;一會兒又親率考察組去成渝兩地取回產業(yè)發(fā)展、農產品加工增值之真經;一會兒又在重慶市委組織部組織下前往巫山縣竹賢鄉(xiāng)下莊村絕壁天路上獲取精神食糧。近日,他正在緊鑼密鼓地參加開州區(qū)委組織的農村基層“雙曬”(曬思想、曬舉措)、“雙亮”(亮成效、亮特色)競賽活動,忙得暈頭轉向,腳不點地。
一方昔日的僻野山村正在備受外界關注和青睞;
一群默默無聞的村干部正在受到社會的廣泛認同與贊賞;
一些長期身處基層的共產黨員、基層干部正在大踏步走向鄉(xiāng)村振興的大舞臺。
作者簡介:
錢犁,高級記者,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員,著名報告文學作家,重慶市作家協(xié)會會員,重慶市報告文學學會理事。近年來先后公開出版了《蒼生在上》《大夢同圓》《三峽之子》等三部報告文學集,將近100萬字。其中《下莊通天路》《嬗變》《嚴冬過盡綻春蕾》分獲近三屆石膏山文學獎提名獎、優(yōu)秀獎。
責任編輯/孫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