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馨
臘月末,樹葉兒全都冷得在樹上待不住,落下來,藏到土里了。放眼一望,冷颼颼的灰色把大地涂抹得一片蒼涼,寒意一層層疊加。
如此厚實的寒冷,我們一家三口拎著大包小包,熱火朝天地擠上公共汽車,奔赴似乎近在咫尺又遠在天邊的小村莊,到我的爺爺奶奶家——過大年。
小村莊偏僻,偏僻到四面不靠大路,無論從哪條路走,下了公共汽車,都有十幾里的小路需要跋涉。
車到站,接站的人還沒到。我們下了車,踩著喳喳響的土地等著。土地本松軟,卻被寒冷凍硬。穿著棉鞋的腳坐了一路車,也不暖和,一著地就想踩踩、跺跺,折騰出點熱乎氣。
“喳喳,喳喳”,踩地的聲音像鳥兒叫。搓搓手、摸摸臉,嘴里哈出一團熱氣……這不是電影里的鏡頭,是人們冬天在路邊等待時的慣常動作。
“丁零零”,車鈴一響,脖子抻出老長,看看是不是接我們的人來了。若不是,則又縮回去,跺著腳轉圈圈,似乎要把焦急跺出熱氣來取暖。若是,則趕緊拎起腳邊的包、箱子、盒子,迎著自行車走去。
姑父、叔、大爺、大哥、二哥……誰都有可能是接站的人。有時他們先到,也會像我們下車等他們那樣,跺著腳、搓著手。公共汽車發(fā)車的時間準,到站的點兒可沒準兒,誰知道在路上要上多少人,搬多少行李呢!年根兒了,大家都忙著回家過年。
車到站,車門打開的瞬間,看見彼此熟悉的臉,驚喜到忘了說啥。最忙的是手,忙著拿東西。也不知道有多少東西,一回家過年,我們就變成了大富翁,大包小包,大盒小箱,手不夠用,恨不能一下變成哪吒,長出三頭六臂來。
“丁零零……”
車鈴響起,過年的大幕在一串自行車鈴聲中拉開。
來接我們的是姑父、叔和大哥。小路細長,晴天還好,趕上下雨、下雪,土路直接和了泥。天又冷,泥濘被車輪軋得起了轍,就更難走了。
坐在車上,身子隨著小路上下跳躍。接我們的人都是在這樣的小路上顛簸出的騎車高手,從來不懼這些跳躍,我們能坐穩(wěn)就好。
顛著跳著,涼颼颼的西北風還要圍著打轉轉,時不時一個回旋,穿心而過的冷。
“快看,那一溜草垛,在玩兒躺倒游戲呢!”
“那屋子大概沒人住吧,檐前的冰柱那么長!”
“誰家的羊跑出來了!大過年的,都忙啥去了,也不知道看著點兒?!?/p>
……
一瞅見有趣的景兒,大家便嘮起了嗑,路好像就沒那么遠了。
路上還會遇到小河。河水結的冰薄,人要踏著一塊塊有間隔的大石塊,一步一步,小心翼翼地走過去??钢囈惶耍鄸|西一趟,來回走幾趟才過得去。
“過了河,就快到了!”大哥把自行車扛過河說道。
終于到家,自行車大梁已經(jīng)在我的小屁股上壓出了印痕,一下地,腳都有些麻了。
我搓搓臉,讓有些凍僵了的知覺蘇醒一下,蹦跳著跑進門,大喊著:“我們回來了!”好像多大的部隊凱旋了一樣??刹宦铮瑑扇v自行車,載著人和東西,一路浩浩蕩蕩,把細長寒冷的小路都碾熱了。
奶奶顛著腳快步走出來:“回來了!快進屋暖和暖和?!?/p>
住對門的大爺和大娘瞅見了,也喊一句:“回來了!”
路過的嬸嬸、姐姐望見,也喊一句:“回來了!”
一聲聲響亮的招呼,把一路的寒冷都喊熱乎了。
回來了,回到了小村莊,和爺爺奶奶、叔叔嬸嬸一家一起過年!
爺爺和奶奶不知出門望了多少趟,爺爺?shù)男佣紱]脫,在炕沿兒上搭著腿坐著。屋里亮堂堂的,墻上已貼好胖娃娃抱魚的大年畫兒,嶄新嶄嶄的。
我急急地想要上炕,暖暖凍木了的雙腳。熱乎乎的炕上,躺著疊成長條狀的大棉被,雙腳伸進被底,暖意順著小腳趾流向全身。
抱魚的大胖娃娃咧著大嘴,不知是歡迎我,還是笑我凍得那個小樣。
多年后,我曾聽一位奶奶說,過年時,她一看到兒子一家三口從村口的路上走來,就一下子渾身是勁兒了!我的爺爺、奶奶看到我們回家過年,是不是也這樣呢?他們從來沒說。
稍一暖和,我就跑去大娘家串門兒。臨出門,奶奶還得叮囑:“耍會兒就回,人家都在忙年呢。”
去北屋大娘家,大娘忙著蒸餑餑。兩個嫂子一起上陣,面板上揉著大面團兒,高粱稈蓋簾上放著已揉好的大餑餑,一會兒就上鍋蒸了。去東屋大娘家,姐姐們忙著貼窗花兒,大娘包米包、豆包。打聲招呼,大娘就喊:“快回家歇歇吧,過了年再耍?!?/p>
年是個魔獸,知道它要來了,人們魔怔了一樣馬不停蹄。
“窮有窮的忙,富有富的忙,叫花子拄著棍兒忙?!蹦棠炭次掖T子回來,邊忙邊叨叨著幾輩子傳下來的話。
“快幫著貼對子去,別光玩兒!”絮叨完了就是吩咐。
奶奶說的“對子”就是春聯(lián)。春聯(lián)是過年的門臉,紅彤彤的大紅紙散著墨香,上面的字寫的啥,奶奶不知,可她知道,過年的“對子”不可少。
老房子有院門和房門,房門有一個正門兩個側門,雖然不多,到底也得張羅四副對聯(lián)。
門大,大院門得貼副一人高的大對聯(lián),大紅紙上遒勁的墨色拖成大大的字: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
我和小妹在對聯(lián)背面打打糨糊,貼在門上掃掃邊角,就算是能做的大事。
貼春聯(lián)需要很多糨糊。糨糊是奶奶在大鍋里用面粉熬出來的,少許面粉,加點水上鍋煮,不停地攪啊攪,攪成糊狀,就叫“打糨糊”。
糨糊放到微涼,拿個刷子一蘸,往春聯(lián)的背面抹勻,我倆抬起大紅春聯(lián),抬花轎一樣抬到門前。爸在門前一端詳,捏起春聯(lián)的頭頂,摁在門的上方。春聯(lián)裙擺似的垂下來,“抬轎”的我們往后一站,長起眼來:稍左點,再右點,右邊高一點……一通指揮。直到把對聯(lián)放平垂直,遞上一把掃炕的笤帚,從頂?shù)降纵p輕一捋,兩邊一掃,春聯(lián)才算貼好!
對聯(lián)、橫批,共同組成春聯(lián),一樣兒都不能少。最后,還不忘在對門的墻上來一張:出門見喜!
春聯(lián)一貼好,暗淡了一年的大門,一下子長出了眼睛。
年里的畫兒,多種多樣。春聯(lián)是過年時張貼在門上的一張大“畫”。除此,墻上要貼年畫兒,窗上要貼窗花兒。
奶奶早早地把木窗糊上新紙,白紙貼上大紅的窗花,窗上也有了眼睛。
我爬上炕,伸手卷了卷窗上的小卷簾門。奶奶家的老式木窗,窗紙中間開著一道“小門”。這道小門也是紙做的,紙的下沿用一根高粱稈卷起來粘住。為防止小門隨風飄動,用線繩交叉盤著格狀,不松不緊地把“小門”夾在窗上。想打開就往上輕卷高粱稈,想關閉就把高粱稈往下拉。
平日里,紙窗上的這道“小門”是關著的。有人來了,光聽腳步聲不能判斷,就卷開窗上的小門看看。過年時,放鞭炮了,我們小孩兒不允許靠近,但又想聽響兒、看煙花,就坐在炕上,卷起這道小“卷簾門”,捂著耳朵看外面的熱鬧。
窗上的這道小門,猶如小孔成像般清晰地映著節(jié)日的氣氛。
春聯(lián)兒、年畫兒、窗花兒,年里的畫兒還有兩大張,一張貼在灶臺上,一張掛在正屋墻上。
灶臺上的灶王畫兒,早在臘月二十三就貼上了。畫兒的上方是那一年的農(nóng)歷月份牌,中間是戴著官帽,富態(tài)態(tài)的一個老爺爺——灶王爺。灶王畫兒下通常會放著一小碟糖瓜兒。奶奶說,二十三是小年,得給灶王爺點甜頭兒,讓他上天說些好話,保佑來年發(fā)大財。
我不關心灶王爺說啥好話,倒是看上了畫下的那一碟糖瓜兒。奶奶只從小塑料袋里找出一兩塊最小的,甚至是大糖瓜兒被碰下的邊角打發(fā)打發(fā)我的“饞蟲”。
灶王畫兒是小畫兒,掛在正屋北墻上的是一張大畫兒,畫兒上畫著大大的庭院,有房、天井、樹和人。畫兒上的院落有幾道門,幾個穿著古代衣服的人出出進進。大院落的中心寫著字,字都被框在長方框里,方框有上下排列的,有左右排列的。我細細地看著那些方框,它們上下左右相連,像一棵大樹的根。
自小我就對這張大畫兒好奇。畫兒的色彩濃艷,以深藍為主,看著奇奇怪怪,卻透著莊嚴肅穆。
過年時,這張大畫兒被鄭重地掛起來。畫兒下擺些瓜果和面食等供品,兩座燭臺分列兩旁,大年夜要點燃蠟燭照亮。
大人們說,大畫兒叫家堂,記錄著一個家族的族人。家族?那時可不知什么是家族。只知道爺爺奶奶和我們一家、小叔一家是一個家族的一小支;二爺爺、二奶奶和大爺一家是另一小支;三爺爺、三奶奶和二大爺一家是另一小支……家族是一棵大樹,這三小支是一個家族的一大枝干。
家堂是張族譜圖,那些長方形的小格子是填故人名字的地方。我常常抬著頭望了又望,盡管那時我識不得上面幾個字。
后來,任畫兒前的紅燭燃啊燃,燃得淚流滿面。燈芯剪了又剪,把家堂照得亮亮的。但我卻再也不愿看到它,因為那上面有了爺爺?shù)拿帧?/p>
年里唱的是餃子的大戲,餃子是年的主角兒。大年夜,餃子一登臺,年夜飯才進入高潮。
餃子是面食的傳奇。一張面皮,一團肉餡兒,面皮一卷一捏,把餡兒裹得嚴嚴實實。水里一煮,漂起來了,出鍋!圓鼓鼓的,白里透亮,隔皮能見餡兒又不破,看著眼饞吃著香。
過年的餃子和平日的餃子不同。過年包餃子的人多,吃餃子的人也多,主要是餃子餡兒不一樣,要包上幾個“年的祝?!薄?/p>
四顆圓潤小巧的紅棗兒,四枚新嶄嶄的一角硬幣,四塊方方正正的年糕,四塊白白嫩嫩的豆腐,每年包餃子之前,奶奶都要把這幾樣東西洗凈、切好,準備裝到餃子肚里。
餡兒調(diào)到鮮香撲鼻,面揉到光滑細膩,吆喝一聲“包餃子嘍”!全家老小圍成一圈兒,開工!搓面、切劑子、搟皮兒、包餡兒……
“別忘了包棗兒!”
“還有年糕!”
“錢!一定要包上錢!”
一聲高一聲急,催得包餡兒的不知拿哪個好了。
“忘不了!全都忘不了!”包餃子的人邊包邊喊,把包好的餃子蘸點干面粉,擺在高粱稈做的或圓或方的盤上。餃子排著隊落盤,圓盤擺成一圈圈的圓,方盤上排出一列列方隊,一盤盤餃子整齊漂亮,圓滿方正。
隔幾個往里塞個棗兒,再隔幾個往里塞枚硬幣。不知不覺,象征著四平八穩(wěn)的祝福,裹著一十六份祝愿的好東西,全都進了餃子肚。
肚子里有料的餃子要留在大年夜下,餃子在盤上落腳后就被高粱稈印上印跡,一條杠、兩條杠、三條杠,每個餃子都是大隊長!
大年夜的鞭炮一響,那群“嚴陣以待”的餃子像得了號令一樣,撲通撲通跳進沸水。肚子鼓了,面皮亮了,肉餡兒飽滿得透出來,吃餃子嘍!
一大碗一大碗的“大隊長”盛出來,模樣長得一個樣,分不出誰高誰低、誰大誰小。肚子里的餡料更難分辨,哪個里面包著錢?哪個里面包著棗?
炕上坐滿了人,中間的小方桌上放著年夜飯。小桌的西側坐著奶奶和小叔一家,東側坐著爺爺和我們一家。一家人圍在一起,互看、猜想,卻不能戳破餃子皮兒翻看。
“我吃了一個棗!”小妹喊。
“我吃了一塊糕?!蹦棠毯啊?/p>
“當啷”,爺爺啥也沒說,朝小桌上扔出一枚硬幣。爺爺吃到錢了!我和小妹忙著在自己碗里扒拉,看看有沒有硬硬的餃子。
小弟看我倆扒拉碗里的餃子,他也拿雙筷子劃拉。嬸嬸忙將剛咬著的一個餃子往小弟嘴里放,小弟一吃,眼睛一亮,接著也學爺爺?shù)臉幼?,“當啷”一聲,把一枚硬幣扔在桌上?/p>
“哈哈哈哈……”
每個餃子都像個小誘餌,釣著人的胃口。餃子肚里的秘密在大口大口的咀嚼里露了餡兒,笑聲飛在熱氣騰騰的大年夜。我和小妹、小弟在一年一年揭秘的快樂里長大!
年里,少不了鞭炮。鞭炮是年里的神,年這個魔獸,還得指著鞭炮來嚇走它呢。
鄉(xiāng)村盛傳“精神的聽響兒,傻瓜蛋放鞭”。意思是說,那些不放鞭聽響兒的人精明,不用自己花錢買鞭炮,花錢買鞭炮的是傻瓜蛋,花錢讓別人也聽響兒。后來我才懂得,這句話其實是人們對貧窮的調(diào)侃和安慰,大過年的,誰不想放鞭炮熱鬧一下呢。
爸從小就愛放鞭炮,為人父了仍對鞭炮深情一片。每年,奶奶家的鞭炮聲都是最響、時間最長的。爸總是買上一掛又長又大的鞭,大年夜里噼噼啪啪閃著亮光。
放鞭炮的時候,爺爺奶奶不讓我和小妹、小弟靠近。我們便爬上炕,卷起窗戶上的卷簾門,六只眼睛一齊瞅著香頭靠近鞭炮芯了,喊著“要放了!”三雙手齊刷刷捂在各自的耳朵上,眼睛還忙不迭地從卷簾門往外瞅。
“啪,啪啪,噼啪,噼里啪啦……”
串成串的小鞭炮,吐著火光吶喊著,一個個飛起來。隔著窗的小眼睛,隨著小鞭炮的閃亮一眨一眨,捂著耳朵的手握緊、放下,放下、握緊,嘻嘻哈哈,笑聲從窗內(nèi)傳到窗外,消失在鞭炮噼啪的響聲里。
熱騰騰的餃子在鞭炮炸響時上了桌,眼睛在此時不夠用,一邊瞅著桌上的餃子,一邊觀望外面的鞭炮放完了沒。
有時,爸也會買幾個小孩子玩兒的煙花,讓我們在院子里玩玩兒?!靶『薄靶∧⒐健薄靶√一ā保c燃飛起來的剎那,好像放飛了一個個多彩的夢!
年里的鞭炮聲此起彼伏。自家的鞭炮聲落下,別家的鞭炮聲又起,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響成一片。
真的過年了!
放完鞭炮,吃完年夜飯,歡喜地數(shù)著自己吃到的福餃子,幾個錢、幾個棗……數(shù)著數(shù)著就入了夢鄉(xiāng)。
“啪!”
“啪!”
年初一的大清早,被一聲聲小炮仗聲和嘻哈哈的笑聲吵醒了。
撿炮仗的小孩兒來了!昨夜的響兒變成了樹下的紅,那片紅吸引來村里大大小小的孩子,因那里面有不少“臨陣脫逃”的小炮仗,它們?nèi)源┲t衣裹著紅袍,隱藏在那一片碎紅中。
小孩兒眼尖呢,無論小炮仗隱藏得多深都能被揪出來。銳利的眼睛找出那些完好的小炮仗,在手掌心里掂一下,用香一點,手一拋,脆脆的一聲響——啪!
好好的美夢讓他們擾沒了。我剛要起來,打開窗上的卷簾小門,吆喝他們別再撿小炮仗了!爺爺阻攔道:“讓他們撿吧,你也趕緊起,一會兒要和姐姐們?nèi)グ菽辏 ?/p>
那一攤紅紅的炮仗皮,原本軟塌塌地貼在地上。經(jīng)孩子一扒拉,好像鳥翅掃過,這一道、那一道,這一堆、那一片,紅了滿院。
那幾個孩子家里都不富裕,過年時可能都沒放過鞭炮。爺爺家院兒里的小炮仗著實讓他們過了把癮。
長大后,我常想起撿炮仗的小孩兒。他們撿起小炮仗時的歡喜笑臉,常在我眼前綻放。
鞭炮響過,餃子吃過,年就像翻山越嶺,翻過去年的山頭兒,走到新的一年。
我和姐姐妹妹們?nèi)グ菽昴芘懦申?,而且是“大部隊”。二姐、三姐、四姐、我和小妹,大姐在我還沒長大時就出嫁了,記憶中的拜年隊伍里沒有她。
小姐妹們每個人都穿著過年的新衣服。新衣服未必是第一次穿,但一定要干凈整潔,我們的父母和我們自己都要在拜年時穿得干干凈凈、漂漂亮亮的。
媽媽每年都要給我買件新衣,有一年沒有合適的衣服買,就給我織了件毛衣。媽媽本就手笨,又要趕著過年穿,直到年三十還在趕織,保證我在初一拜年時穿上了新衣。
穿新衣當然不只是穿給別人看的,但干干凈凈的不只是自己,也要讓別人看了舒心。
拜年是一場小村“觀光游”,走去哪家,從院子到屋子都能看一遍。誰家院子里收拾得整潔,誰家地上的紅炮仗皮兒還沒掃,誰家的窗花兒最漂亮,誰家的炕席是新的,誰家的糖好吃,誰家的瓜子炒得香……拜年時,一群小孩兒的眼睛和嘴巴都會細數(shù)一遍,存在心里。
姐妹幾個排成隊,花兒般出發(fā)。每到一家,一進門就喊“過年過得好!”
“三爺爺過年過得好!”
“大奶奶過年過得好!”
家里的大人教孩子拜年時,特別是給老人拜年時,要拖著長腔來上一句:
“過年——過得好——”
聽著有些啰唆,細品,卻好像把一個過年的過程問遍了,也祝福遍了。
長大后才體會到,一個老人過了一個年,就像翻過了一座山。生命的韌性往往就在這個“過”字上顯現(xiàn)。
拜年的祝福聲,像年里的鞭炮一樣此起彼伏。姐姐們在前頭一喊,我也順著喊一遍,小妹低低的聲音傳出來后,在這家就拜完年了。
有一年,我們?nèi)チ棠碳野菽辍R贿M屋冷得打戰(zhàn),站也不是坐也不是。托盤上的餃子凍得硬邦邦的,像在冰箱里冷凍的一樣。六奶奶蜷在炕頭上,倚著一床半舊棉被,一個勁兒地說:“不冷,不冷!”手卻不斷擦著鼻水。
我們匆匆地說句“六奶奶過年過得好!”就趕快出來了。
挨家挨戶拜個年,走上一圈兒,孩子的眼里多了好多內(nèi)容。轉過年頭,真的懂事了。
“丁零零……”
自行車鈴再次響起時,年的大幕落下,我們的寒假結束了。
又是姑父、叔和大哥他們,用自行車載著我們返回來時的路,小路用一派喜氣為我們送行。
沒有什么不舍,過年這幾天的相見,足夠在新的一年里相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