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婧
楚莊王欲伐越
韓非子
請你像我這樣讀:
楚莊王欲伐越,莊子/諫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亂/兵弱?!鼻f子曰:“臣患/智之如目也,能見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見其睫。王之兵自敗于秦、晉,喪地/數(shù)百里,此/兵之弱也;莊躋為盜/于境內(nèi),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亂也。王之弱亂,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莊王乃止。
故知之難,不在見人,在自見。故曰:“自見/之謂明。”
字詞解釋看這里:
欲:想要。
伐:攻打。
諫:直言規(guī)勸。
兵:軍隊。
患:擔(dān)憂。
智:智力。
睫:眼睫毛。
自:自從。
莊躋:楚國的大盜,實為人民起義領(lǐng)袖。
禁:阻止,制止。
下:在……之下。
乃:于是。
故:所以,因此。
用通俗的語言講故事:
楚莊王想要討伐越國,莊子規(guī)勸說:“大王想要討伐越國,是為什么呢?”楚莊王說:“(越國)政治混亂,軍隊軟弱?!鼻f子說道:“我害怕智慧(就)像眼睛(一樣),可以看見百步以外的事物卻不能看見自己的睫毛。大王你的軍隊自從戰(zhàn)敗給秦、晉(兩國后),喪失了數(shù)百里的土地,這是軍隊軟弱。莊躋在(我國)境內(nèi)做了盜賊,但是官吏們不能阻止,這是政治混亂。大王(你的國家) 政治混亂、軍隊軟弱,并不在越國之下,卻想要討伐越國,這樣的智慧如同眼睛看不見眼睫毛一樣。”楚莊王就停止了(討伐越國的事宜)。
所以認識某件事的困難,不在于看見別人(如何),而在于看見自己(如何)。所以說:“ (能夠) 自己看見本身(的不足)才是所謂的明智?!?/p>
這篇古文小故事出自《韓非子·喻老》,作者為韓非子。
成語“目不見睫”就出自本文,原指自己看不見自己的睫毛,現(xiàn)在比喻看別人的缺點很容易,看自己的不足則很難,沒有自知之明。莊子用這個巧妙的比喻告誡楚莊王要正確評價自己與對方,不要擅自用兵,才避免了一場沒有勝算的血戰(zhàn)。
我們每個人要了解自己的情況,對自己有正確的估計,要做到有自知之明。
沒有自知之明會怎樣?
真是“ 烏鴉站在煤堆上——瞧得見別人黑,瞧不見自己黑”,故事中的楚莊王真是可愛又可笑呢!
《孫子兵法》 中,有“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也有人說“知己知彼,百戰(zhàn)百勝”,意思是如果對敵我雙方的情況都能了解透徹,打起仗來就不會有危險。但現(xiàn)實生活中,未必都在同敵人較量,但即使沒有“知彼”的必要性,“知己”卻是必須的。
如果不“知己”會怎樣呢?
“蚍蜉撼樹”“癩蛤蟆想吃天鵝肉”,盡管你付出了所有的努力,卻只能換來一場空。
“關(guān)公面前耍大刀”“魯班門前弄大斧”,這種“不自量力”還會讓你招來嘲笑,臉上無光。
而“螳臂擋車”“以卵擊石”的后果會更嚴重,敵未傷,我先損,這可劃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