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宋史·藝文志》經(jīng)部宋人四家佚著考述

2024-01-23 00:42林日波
華中學(xué)術(shù) 2023年4期
關(guān)鍵詞:宋史著錄論語

林日波

(鳳凰出版社,江蘇南京,210009)

宋代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發(fā)展史上的一個可謂登峰造極的重要時期。王國維在《宋代之金石學(xué)》一文中開宗明義指出“宋代學(xué)術(shù),方面最多,進(jìn)步亦最著”,繼而稱“天水一朝人智之活動與文化之多方面,前之漢唐、后之元明皆所不逮也”[1]。這一論斷簡潔而極具張力。陳寅恪為鄧廣銘《宋史職官志考證》作序,提出“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shù)千載之演進(jìn),造極于趙宋之世”[2]的斬截觀點。前輩學(xué)者對宋代文化極盛的面貌不吝贊美之詞,無疑與兩宋三百余年間經(jīng)史子集四部文獻(xiàn)數(shù)量之多、涉及之廣、內(nèi)容之富不無關(guān)系。

《宋史·藝文志》著錄宋人著作五千多種,然而到清代編纂《四庫全書》時已亡佚大半,“宋人文集,名著史冊者,今已十佚其八九。至于名姓無聞,篇章湮滅,如方恬諸人者,更指不勝屈”[3],言辭中頗多感喟。毋庸諱言,《宋史·藝文志》“紕漏顛倒,瑕隙百出,于諸史志中最為叢脞”[4],向來受到研治宋代學(xué)術(shù)的學(xué)者詬病,因此自清至今,對其進(jìn)行考辨、訂補的學(xué)者前后接續(xù),力圖為學(xué)界提供一份清晰準(zhǔn)確的目錄。通過梳理已有豐富成果,本文進(jìn)一步從現(xiàn)存的類書、文集、筆記、方志、書目等文獻(xiàn)中勾稽史料,對《宋史·藝文志》經(jīng)部著錄的宋人薛季宣《論語少學(xué)》、錢文子《白石詩傳》《詩訓(xùn)詁》、黃榦《論語通釋》、吳如愚《準(zhǔn)齋易說》《準(zhǔn)齋明象》四家六部佚著的內(nèi)容、編撰、流傳、輯佚等情況略加考述,同時揭明《宋史·藝文志》著錄的疏誤。

一、薛季宣《論語少學(xué)》二卷

薛季宣(1134—1173),字士龍,號艮齋,溫州永嘉(今屬浙江)人。以蔭入仕。年十七,辟荊南書寫機宜文字,師事袁溉,傳二程之學(xué)。后入四川制置使幕府,調(diào)知鄂州武昌。召為大理寺主簿,遷大理正。出知湖州。乾道九年,改知常州,未上,卒[5]。

薛季宣《〈論語少學(xué)〉序》言:“走于《論語》之書,愿學(xué)焉而終身者也。謂其旁通倫類,細(xì)淪幽眇,就之而不遠(yuǎn),挹之而愈深?!瓏L朝而誦,暮而思,忘寢食而求。……進(jìn)乎前無以從而后,取諸右無以逢其左,泯泯默默而未得以臻其極也。……走于夫子之言,知其一而不知其二矣,強筆少學(xué),識之于書,庶乎他日見之,有以知其不足?!盵6]由此推知,《論語少學(xué)》乃薛季宣讀《論語》時思有所得而隨時寫下的筆記。

葉適《題薛常州〈論語小學(xué)〉后》稱:“常州先生薛氏著《論語小學(xué)》,教授留君刻于學(xué)官。”[7]并借其書闡發(fā)了一番學(xué)者當(dāng)“自善其學(xué)”的道理:“不以其學(xué)諉萬世共由之學(xué),必自善其學(xué),其學(xué)善而能合乎萬世共由之學(xué)矣,若夫私其學(xué)者非也。師雖有傳,說雖有本,然而學(xué)者必自善。自善則聰明有開也,義理有辨也,德行有新也,推之乎萬世所共由不異矣?!盵8]陳傅良《右奉議郎新權(quán)發(fā)遣常州借紫薛公行狀》稱薛季宣有《論語小學(xué)》若干卷,“其文精確趣實,可以濟(jì)世。其經(jīng)說不并依先儒”[9]。薛季宣所作經(jīng)說大都亡佚,其《浪語集》中幸存《大學(xué)解》《中庸解》,《四庫全書總目》稱薛季宣“持論明晰,考古詳核,不必依傍儒先余緒,而立說精確,卓然自成一家”[10]。由此可知,葉適的議論乃是因薛季宣治學(xué)卓然自立而不依傍前人的特點有感而發(fā),當(dāng)屬平允之言。

薛季宣自稱其書為《論語少學(xué)》,而與他同時稍晚且均為“永嘉學(xué)派”代表人物的陳傅良(1137—1203)、葉適(1150—1223)則稱之為《論語小學(xué)》,遂造成后代史志書目及官私書目著錄混誤。元代纂修《宋史·藝文志》著錄:“薛季宣《論語小學(xué)》二卷?!盵11]明代柯維騏《宋史新編》卷四十七、焦竑《國史經(jīng)籍志》卷二著錄同。清代朱彝尊《經(jīng)義考》卷二百一十八著錄:“薛氏季宣《論語少學(xué)》,《宋志》二卷,佚。”[12]朱彝尊所據(jù)為《宋史·藝文志》,但改“小學(xué)”為“少學(xué)”,應(yīng)該是參照薛季宣《自序》內(nèi)容而改。孫詒讓《溫州經(jīng)籍志》卷六著錄“薛氏季宣《論語少學(xué)》二卷”,并指出:“《水心文集》二十九、《宋史·藝文志》一、《國史經(jīng)籍志》二并作‘小學(xué)’,誤。今從《艮齋浪語集》三十、《經(jīng)義考》二百十八?!盵13]

二、錢文子《白石詩傳》二十卷、《詩訓(xùn)詁》三卷

錢文子(1147—1220),原名宏,以字行,更字文季,溫州樂清人。光宗紹熙三年以兩優(yōu)釋褐,授吉州判官。任滿,改知潭州醴陵縣。寧宗慶元三年任江南西路隆興判官。嘉泰三年入為太學(xué)博士。四年,出知臺州。開禧元年改知常州,數(shù)月罷歸,主管臺州崇道觀。旋任成都府路轉(zhuǎn)運判官。嘉定三年遷湖北路提點刑獄,召除吏部員外郎兼實錄院檢討官。四年,遷宗正少卿。五年,乞補外,除知太平州,尋改淮南路轉(zhuǎn)運副使兼提點刑獄。八年,守寶文閣致仕。退居白石山下講學(xué)、著述,篤學(xué)明經(jīng),為士人宗仰,被稱為白石先生[14]。

鄭玄為《毛詩》作箋,尊信其《序》,對后世學(xué)者影響甚大。降至宋代,疑古惑經(jīng)的思潮漸盛,具體就《毛詩序》而言,疑之者稱其妄誕,相比于朱熹所說“《詩》本易明,只被前面《序》作?!钡臏睾椭訹15],鄭樵《詩辨妄》言辭激烈,直斥其“皆為村野妄人所作”[16]。錢文子乃借鑒前賢論說,發(fā)揮己意,刪削附會穿鑿、遷就迎合之處,撰成《白石詩傳》一書,之后思有所得,輒加更定。錢氏下世后,其弟子丁黼、喬行簡遂將其書刊印行世。魏了翁《錢氏〈詩集傳〉序》稱:

《詩》之專于毛、鄭,其來已久,舍是誠無所宗,然其間有淺暗拘迫之說,非皆毛、鄭之過?!缎颉肺淖砸谎远?,皆歷世講師因文起義、傅會穿鑿之說,乃敢與經(jīng)文錯行,而人不以為疑?!拎嵤衔缎颉肥切?,則往往遷就迎合,傅以三《禮》,彼其于《詩》、于《禮》,文同而釋異,己且不能以自信也。……永嘉錢公又并去講師增益之說,惟存《序》首一言。約文述指,篇為一贊。凡舊說之涉乎矜己訕上、傷俗害倫者,皆在所不取,題曰《錢氏集傳》。又別為《詁釋》,如《爾雅》類例者,使人便于習(xí)讀。始公奉使成都,嘗出以視予。至是,門人丁文伯黼起家守廬陵,將為板行,而屬予題辭。[17]

關(guān)于受邀作《序》一事,魏了翁在《答丁大監(jiān)》中寫道:“錢白石《詩傳》,曩在成都,蒙渠出示,草草看得數(shù)篇,全不能記。今欲作序文,須是見得大意方可著語,似難臆料?!盵18]此書札中所言“曩在成都,蒙渠出示”,正與《序》中“始公奉使成都,嘗出以視予”之說相應(yīng),因為魏了翁早年只是草草翻閱,對錢氏《詩傳》內(nèi)容沒有留下什么印象,所以他審慎地向丁黼提出“見得大意方可著語”,再次獲讀錢氏稿本后,運思成文,揭明錢著的大概內(nèi)容和特點。

據(jù)《錢文子年表》考述,錢文子約在開禧元年末任成都轉(zhuǎn)運判官,嘉定三年離任,其間與暫居成都的魏了翁等交游論學(xué)[19]?!稁熡蜒叛浴酚涊d:“李仲衍國博同赴楊嗣勛侍郎會于成都,錢文子作漕同坐。仲衍或問楊以《離騷》若孔子時,取與不取?楊不答,李再三問鶴山如何,乃答云:‘此《詩·柏舟》之義。’問:‘何以《柏舟》?’又答云:‘此詩傷宗國不容去之意?!X大稱嘆以為好,乃言:‘某平常亦有此意,但《詩序》不見有宗國事,似何云然?’答云:‘《詩》中云“雖有兄弟,不可以據(jù)”,又曰“靜言思之,不能奮飛”,此可推見謂宗國耳?!X、李皆服?!盵20]據(jù)《魏了翁年譜》載,魏了翁在嘉定元年受吳獵邀請,至成都滯留數(shù)日后返回蒲江,“其與楊輔、李興宗等人之會,當(dāng)在此年了翁至成都吳獵幕府時”[21]。由此推知,錢文子向魏了翁出示其《詩傳》《詩訓(xùn)詁》即在嘉定元年,其時二書已撰成。

又,據(jù)魏了翁《序》所言,《白石詩傳》《詩訓(xùn)詁》由丁黼刊印于廬陵,但魏氏并未獲贈,或是印本不多之故,所以他后來再次作《答丁大監(jiān)》稱:“前教《詩傳》在成都見之,惜不曾得本,后來聞已刊行,未見刊之何所。若有剩本,欲得一帙,無亦姑徐之?!盵22]“大監(jiān)”即軍器大監(jiān),是軍器監(jiān)的別稱,丁黼于寶慶元年至二年任此職[23],前引魏了翁《答丁大監(jiān)》中“門人丁文伯黼起家守廬陵”之說,正史、方志等史料闕如,然據(jù)《(雍正)廣西通志》載,丁黼于紹定四年知靜江府[24],則《白石詩傳》《詩訓(xùn)詁》廬陵本的刊印時間當(dāng)在寶慶二年至紹定四年之間。

廬陵本之外,《白石詩傳》《詩訓(xùn)詁》又有永嘉本,喬行簡《序》稱:

《小序》之于《詩》,其說固未必皆不然也,前輩之傳《詩》乃有削去而不存者,今白石先生之《詩傳》亦獨有取于篇首之一言?!劣谒l(fā)明,如世變之自興而趨廢,人情之懷舊而愴新,或致愛于君而引咎于己,或委順于天而無惡于人者,先生尤致意。然亦不過一章之中釋以數(shù)語,一篇之后贊以數(shù)辭?!泻單魢L從先生游,聽言論如引岷江下三峽,滔滔乎其無涯也。今是書乃謹(jǐn)嚴(yán)簡要如此,則知先生之學(xué)自博而之約,歲殊而月異矣。同門湯尹程嘗為余述先生病革時言,曰:“吾于《詩傳》尚多欲有所更定。”……沒今二十余年,司馬文正公之孫述,自尚書郎出守永嘉,行簡知先生有是書而未廣也,又知太守之賢可屬以此,乃訪求于湯尹之侄時大,俾偕《詁釋》刻諸郡齋云。紹定六年六月朔。[25]

根據(jù)《序》末落款,永嘉本蓋即刊刻于紹定六年。

《詩訓(xùn)詁》至清初尚存,昆山藏書家徐秉義(1633—1711)曾獲見,詳述其卷帙、門類稱:“錢氏《詩詁》三卷,曰《釋天》、曰《釋地》、曰《釋山》、曰《釋水》、曰《釋人》、曰《釋言》、曰《釋禮》、曰《釋樂》、曰《釋宮》、曰《釋器》、曰《釋車》、曰《釋服》、曰《釋食》、曰《釋禽》、曰《釋獸》、曰《釋蟲》、曰《釋魚》、曰《釋草》、曰《釋木》,凡一十九門?!盵26]約至清中后期,此書仍有流傳,江藩(1761—1830)曾在揚州書肆購得影宋鈔本,其《半氈齋題跋》卷上載:“《錢氏詩詁》一卷,不著撰人名,予得之于廣陵肆中,乃影宋鈔本。取《毛詩》中訓(xùn)詁,作《爾雅》句法,分為十篇:《釋天》一、《釋地》二、《釋山》三、《釋水》四、《釋人》五、《釋言》六、《釋禮》七、《釋樂》八、《釋宮》九、《釋器》十??肌端问贰に囄闹尽酚绣X文子《白石詩傳》十卷,又《詩訓(xùn)詁》三卷,疑即此書也?!盵27]與徐秉義所見三卷本十九篇相較,江藩所見本已缺失《釋車》以下九篇,只能裝成一卷,戔戔小冊,之后已難覓蹤影,不再見有藏家著錄、學(xué)者題跋。

元代纂修《宋史·藝文志》著錄:“錢文子《白石詩傳》一十卷,又《詩訓(xùn)詁》三卷?!盵28]南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卷二、元代馬端臨《文獻(xiàn)通考》卷一百七十九、明代焦竑《國史經(jīng)籍志》卷二、《(弘治)溫州府志》卷十八著錄《白石詩傳》均為“二十卷”,《宋志》實誤,因此清代朱彝尊《經(jīng)義考》雖據(jù)《宋志》著錄,但校正為“二十卷”;《(雍正)浙江通志·經(jīng)籍志》亦據(jù)《宋志》著錄,卻作“三十卷”[29],顯誤?!对娪?xùn)詁》則各家均著錄為“三卷”,無異議。

孫詒讓(1848—1908)曾依據(jù)上述相關(guān)文獻(xiàn)對《白石詩傳》《詩訓(xùn)詁》的存世、體例等情況進(jìn)行了考述,其說可參:

錢志熙編著《樂清錢氏文獻(xiàn)叢編》第三部分“錢文子專著”有《白石詩傳》輯佚,從宋代嚴(yán)粲《詩緝》到清代朱鶴齡《詩經(jīng)通義》共十九家《詩》學(xué)著作中輯出近三百條[31],對直觀認(rèn)識錢氏解《詩》特點頗有幫助,值得參看。

三、黃榦《論語通釋》十卷

黃榦(1152—1221),字直卿,號勉齋,福州閩縣(今福建福州)人。孝宗淳熙三年拜朱熹為師。九年,朱熹以仲女嫁之。寧宗即位,以朱熹捧表恩補將仕郎。慶元元年授臺州戶部贍軍酒庫。六年,朱熹卒,為持心喪三年。嘉泰三年赴監(jiān)崇德縣石門酒庫任。開禧二年授荊湖北路安撫司激賞酒庫兼準(zhǔn)備差遣。三年,丐祠未報,徑歸建安。嘉定元年知臨川縣。歷知新淦縣、通判建康府事,累除知安慶府事。十三年,除知潮州,辭不受,差主管亳州明道宮,乞致仕。十四年三月,卒于高峰書院。謚文肅[32]。

魏了翁《〈論語通釋〉序》略言其書的編刻、流傳情況稱:

勉齋黃直卿合朱文公三書為《論語通釋》,吾友復(fù)齋陳師宓敘所以作,張敏則刻之潭之湘鄉(xiāng)之漣溪。予首從蕭定夫得善本以歸,里人趙心傳請刻諸梓以幸惠學(xué)士,而屬予申其義。[33]

按,張嗣古字敏則,袁州宜春(今屬江西)人,《衡州府圖經(jīng)志》載其“寶慶元年五月二十四日到任,當(dāng)年十二月二十九日除本路運判”[34]。漣溪指漣溪書院,張嗣古所刻《論語通釋》或可稱為漣溪書院本,最早當(dāng)刊刻于寶慶元年。又,魏了翁于紹定四年六月得詔復(fù)元官職祠祿,始從靖州啟程還家,翌年三月才抵達(dá)蒲江老家?!段毫宋棠曜V》將趙心傳請刻《論語通釋》事系于紹定五年,按語稱:“以文意,此事在了翁家居時,其書得于湘,蓋其自靖返里時所得。了翁此年還家,次年春赴瀘州任,刻書之事當(dāng)在此年?!盵35]其說可從,此本或可稱為蒲江本。

關(guān)于黃榦編撰《論語通釋》的具體情況,據(jù)《勉齋先生黃文肅公年譜》記載,嘉定十二年黃榦68歲時“始通釋文公《論語》”,“先生之意,蓋欲合《集注》《集議》《或問》《語錄》四書而通釋之,其后《語錄》未果入也”[36]。黃榦門人陳宓《題敘通釋》詳述此書的編撰緣起、大致內(nèi)容:

先生合文公《集注》《集義》《或問》三書而通釋之。蓋《集注》之辭簡而嚴(yán),學(xué)者未能遽曉。于是作《或問》一書,設(shè)為問答,以盡其詳,且明去取諸家之意。先生恐學(xué)者不暇旁究,故直取疏解《集注》之辭而列之于后,以便觀覽。然《集注》《或問》間有去取之不同,發(fā)揮之未盡,先生追憶向日親炙之語,附以己意,名曰《通釋》,于是始無憾矣?!須q得閑歸三山,生徒云集,講論余暇,率夜坐至四鼓,未晨而興。手釋二十篇,比成而逝。[37]

黃榦在學(xué)術(shù)上與朱熹一脈相承,在朱熹去世后不遺余力地續(xù)纂其遺著、傳揚其思想,他晚年丐祠歸鄉(xiāng)里,初居朱熹所建竹林精舍,“聚子侄及鄉(xiāng)之后進(jìn)而誘掖之。著書立言,以詔來世”[38],責(zé)無旁貸地?fù)?dān)當(dāng)起“領(lǐng)袖朱門”的職責(zé)。在教授后輩學(xué)者研讀朱熹《四書集注》《四書或問》時,黃榦為了使學(xué)者更好地領(lǐng)會其間去取不同、發(fā)揮未盡處,遂根據(jù)自己追隨朱熹二十余年聽講所得,加以適當(dāng)闡發(fā)而成《通釋》一書。咸淳年間,蘇思恭任興化軍教授,“以理義之實革詞藻之華,士風(fēng)翕然為變,陳宓諸賢推重之”[39],其間裁出《論語集義或問通釋》刊行,供當(dāng)?shù)貙W(xué)者研讀《論語集注》時參考。陳宓《跋〈論語集義或問通釋〉》敘其緣起稱:

由此又知,《論語通釋》還有陳宓主持刊印的延平郡庠本。陳宓少曾登朱熹之門,長從黃榦問學(xué),其與私淑朱熹的同輩友人真德秀(號西山)書信往來,切磋問學(xué),多次談及此書,三言兩語即能揭明其價值。《回真西山書》其七載:“承喻近日專論《論語通釋》一書,誠得其要,此如‘老醫(yī)三折肱’,一語不輕發(fā),以此正心誠意、治國平天下,豈有誤哉!”[41]其十三載:“譬之谷粟,人所常御,然一日不食則不可。此朱氏《四書》最為今日之谷粟也。但讀之者多不熟嚼,是以知味者少。承喻幾上專置《論語通釋》,不置他書,若此得之矣?!盵42]《與真西山書》載:“《高峰論錄》及《論語通釋》已寫就,謹(jǐn)拜納。其間皆確論,恐可資高明?!盵43]此外,后進(jìn)中也不乏篤志好學(xué)者,陳宓《與李如晦書》其五載“承喻《論語通釋》久誦益有味,可見著實用工,不勝敬嘆”[44]。

南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著錄:“《論語通釋》十卷,黃榦撰。其書兼載《或問》,發(fā)明晦翁未盡之意?!盵45]元代纂修《宋史·藝文志》亦著錄“黃榦《論語通釋》十卷”[46]。又,南宋趙希弁《讀書附志》著錄:“《論語注義問答通釋》十卷,右勉齋黃先生榦通釋晦庵先生《集注》《或問》之書也?!盵47]《宋史·藝文志》著錄:“朱熹《論語注義問答通釋》十卷?!盵48]綜合前引魏了翁、陳宓所撰序、跋等可知,《論語通釋》《論語注義問答通釋》實為同書異名,后者明確了該書內(nèi)容包括朱熹《論語集注》《論語集義》《論語或問》,但不宜因此認(rèn)定其為朱熹之作,《宋史·藝文志》署名“朱熹”,徒滋疑竇。清代朱彝尊《經(jīng)義考》據(jù)《宋史·藝文志》著錄,但改署“黃榦”,合乎實際。此書流傳情況不易考,朱彝尊未見,然稱“《一齋書目》有之”[49],《一齋書目》即明代陳第分類匯編家藏圖書而成的《世善堂藏書目錄》,其卷上著錄“《論語通釋》十卷,黃勉齋”[50],據(jù)《陳第年譜》考述,萬歷四十四年“夏末家居,曝所存書,作《世善堂藏書目》”[51],則此書明代后期尚存。

四、吳如愚《準(zhǔn)齋易說》一卷、《準(zhǔn)齋明象》一卷

吳如愚(1167—1244),字子發(fā),號準(zhǔn)齋,臨安府錢塘(今浙江杭州)人。以父蔭補承信郎,調(diào)福州連江縣監(jiān)稅,再調(diào)平江常熟縣。后歸隱不仕。端平元年、嘉熙二年兩薦于朝,特授從政郎充秘閣校勘,力辭。特轉(zhuǎn)秉義郎、差監(jiān)襲慶府東岳廟,任便居住[52]。

吳如愚對《詩》《書》《易》“四書”均有論說,“靡不自其心之體認(rèn),而不敢有隱,犁然自為一家之成書”,尤其深研《易》學(xué),并體現(xiàn)在行事中,其室名準(zhǔn)齋,即寓《易》之義,自序曰“乾元用九,乃見天則,此準(zhǔn)之在天者也”[53];其力辭秘閣???,亦借《易》闡述一番道理,“嘗謂《易》言不事王侯,高尚其志,必見《蠱》卦之終。蓋《蠱》之一卦,專為干父干母而言,故至于終推明其義。是知所謂高尚者,乃為親而不仕,非謂欲潔身而廢君臣之義也?!断蟆芬灾究蓜t也言之。如曾子不忍違親而辭齊之聘,其志豈不可則”[54]。

《準(zhǔn)齋易說》乃吳如愚應(yīng)弟子之請而交付刊印,是其著述中的特出者,與此前說《易》之書相較,頗有特點。徐元杰《準(zhǔn)齋先生吳公行狀》稱:

其探賾索隱,莫深于《易》。在原塾時,書已脫稿,未欲輕出。始因門人永嘉王致遠(yuǎn)之請,乃授爻、象三十目,復(fù)以其同門群請愈力,遂出全書。一時名勝,分刻相先,未三月而相畢?!抑^《易》原于八卦之畫,而其實則不外乎三畫之《乾》,因而為三教之辨,破釋氏生死之偏,推本吾夫子之教,使人養(yǎng)生喪死而無憾,所謂行乎萬世而無弊也。平居又曰:“塞乎天地者皆實理,行乎萬世者皆實用,惟盡心知性則實理融而實用貫,天地萬物,孰有外吾方寸中者?故曰至誠之道可以前知?!毕壬允嵌浴兑住?,蓋孔孟以后所未嘗言者,皆彰彰然顯言之,故天地萬物之?dāng)?shù)多能了達(dá)于胸中。[55]

吳如愚《易》說全書分刻的情況,據(jù)俞琰《讀易舉要》記載:“武林吳如愚撰《準(zhǔn)齋易說》一卷,德祐以來刊板尚存,今在平江。嚴(yán)達(dá)夫家又有《準(zhǔn)齋明象》一卷,嘉熙元年門人王致遠(yuǎn)既板行矣,淳祐壬寅臨川羅愚重刊于廣西漕司?!盵56]

南宋趙希弁《讀書附志》著錄:“《象爻說》二卷,右武林吳準(zhǔn)齋如愚所著也。一則明象,二則明爻?!盵57]由此推測,《準(zhǔn)齋易說》的內(nèi)容或即“明爻”。其他官私書目及史志中著錄情況,大體是《直齋書錄解題》著錄“《準(zhǔn)齋易說》一卷,錢塘吳如愚撰”[58]、《宋史·藝文志》著錄“吳如愚《易說》一卷”[59]、《授經(jīng)圖義例》著錄“《易說》一卷,吳如愚”[60],明代焦竑《國史經(jīng)籍志》則著錄“《準(zhǔn)齋易說》二卷,宋吳如愚”[61],當(dāng)是包括《準(zhǔn)齋明象》在內(nèi)。檢俞琰《周易集說》,其《同人》《大有》《井》《謙》《蠱》《遁》各卦《象》傳中引“準(zhǔn)齋吳氏曰”6條,今不贅錄。

注釋:

[1]王國維:《宋代之金石學(xué)》,傅杰編校:《王國維論學(xué)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1997年,第201頁。

[2]陳寅恪:《鄧廣銘〈宋史職官志考證〉序》,《金明館叢稿二編》,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1年,第277頁。

[3](清)永瑢,等:《〈十先生奧論〉提要》,《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八十七,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第1704頁。

[4](清)永瑢,等:《〈崇文總目〉提要》,《四庫全書總目》卷八十五,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第728頁。

[5]薛季宣具體事跡,參見(宋)呂祖謙:《薛常州墓志銘》,《東萊呂太史文集》卷十,(宋)呂祖謙編著,黃靈庚、吳戰(zhàn)壘主編:《呂祖謙全集》第1冊,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59~167頁;(宋)陳傅良:《右奉議郎新權(quán)發(fā)遣常州借紫薛公行狀》,(宋)陳傅良著,周夢江點校:《陳傅良先生文集》卷五十一,杭州:浙江大學(xué)出版社,1999年,第633~645頁;(元)脫脫,等:《宋史》卷四百三十四《薛季宣傳》,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第12883~12885頁。

[6](宋)薛季宣撰,張良權(quán)點校:《薛季宣集》卷三十,上海:上海社會科學(xué)院出版社,2003年,第428~429頁。

[7](宋)葉適著,劉公純、王孝魚、李哲夫點校:《葉適集》卷二十九,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第592頁。

[8](宋)葉適著,劉公純、王孝魚、李哲夫點校:《葉適集》卷二十九,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第592頁。

[9](宋)陳傅良著,周夢江點校:《陳傅良先生文集》卷五十一,杭州:浙江大學(xué)出版社,1999年,第644頁。

[10](清)永瑢,等:《〈浪語集〉提要》,《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六十,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第1379頁。

[11](元)脫脫,等:《宋史》卷二百二,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第5068頁。

[12](清)朱彝尊撰,林慶彰等主編:《經(jīng)義考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3958頁。

[13](清)孫詒讓撰,潘猛補校補:《溫州經(jīng)籍志》,上海:上海社會科學(xué)院出版社,2005年,第183頁。

[14]錢文子具體事跡,參見錢志熙:《錢文子年表》,錢志熙編著:《樂清錢氏文獻(xiàn)叢編》,北京:線裝書局,2010年,第261~272頁。

[15](宋)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卷八十,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第2074頁。

[16](宋)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卷八十,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第2076頁。

[17](宋)魏了翁撰,張京華校點:《渠陽集》卷九,長沙:岳麓書社,2012年,第137頁。按,《魏了翁年譜》據(jù)《宋史翼·丁黼傳》文意,將此《序》撰寫時間系在寶慶元年(1225),參見彭東煥:《魏了翁年譜》,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78頁。

[18](宋)魏了翁撰,張京華校點:《渠陽集》卷九,長沙:岳麓書社,2012年,第35頁。

[19]按,嘉定元年四月,吳獵任四川安撫制置使,前后兩次召魏了翁入幕,魏了翁均辭不就,但對相關(guān)事務(wù)有所協(xié)助。魏了翁《朝散郎知宜州董君墓志銘》稱:“初,余以館職補郡,道荊及歸蜀,吳公以宣撫置司參議官見招,至再皆辭不就,然前后各為數(shù)旬留,因得遍閱吳公賓客?!眳⒁?宋)魏了翁撰,張京華校點:《渠陽集》卷十七,長沙:岳麓書社,2012年,第260頁。

[20](宋)魏了翁:《重校鶴山先生大全文集》卷一百九十,《中華再造善本》影印宋開慶元年(1259)刻本,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年,第19頁。

[21]彭東煥:《魏了翁年譜》,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30~131頁。

[22](宋)魏了翁撰,張京華校點:《渠陽集》卷九,長沙:岳麓書社,2012年,第53頁。按,“剩”原誤作“譽”,據(jù)《重校鶴山先生大全文集》改。

[23]李之亮:《宋代京朝官通考》第5冊,成都:巴蜀書社,2003年,第489頁。

[24](清)金拱、錢元昌修纂:《(雍正)廣西通志》卷五十一,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65冊,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第473頁。

[25](清)朱彝尊撰,林慶彰等主編:《經(jīng)義考新?!肪硪话倬拧板X氏文子《白石詩傳》”條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2025~2026頁。按,《序》中稱“沒今二十余年”,錢文子嘉定十三年去世,至紹定六年不足二十年,疑“二”為“已”字之誤。另,《詁釋》原無書名號,當(dāng)校改。

[26](清)朱彝尊撰,林慶彰等主編:《經(jīng)義考新?!肪硪话倬拧板X氏文子《白石詩傳》”條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2026頁。

[27](清)江藩撰,漆永祥整理:《江藩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48頁。

[28](元)脫脫,等:《宋史》卷二百二,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第5047頁。

[29](清)李衛(wèi)等修,沈翼機等纂:《(雍正)浙江通志》卷二百四十一,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25冊,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第502頁。

[30](清)孫詒讓撰,潘猛補校補:《溫州經(jīng)籍志》,上海:上海社會科學(xué)院出版社,2005年,第104頁。按,個別標(biāo)點有校改。

[31]錢志熙編著:《樂清錢氏文獻(xiàn)叢編》,北京:線裝書局,2010年,第97~124頁。

[32]黃榦具體事跡,參見(宋)陳義和:《勉齋先生黃文肅公年譜》,吳洪澤、尹波主編:《宋人年譜叢刊》第81冊,成都:四川大學(xué)出版社,2002年,第7193~7246頁;(元)脫脫,等:《宋史》卷四百三十《黃榦傳》,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第12777~12782頁。

[33](宋)魏了翁:《重校鶴山先生大全文集》卷五十五,《中華再造善本》影印宋開慶元年刻本,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年,第2頁。按,“復(fù)齋陳師宓”似當(dāng)作“復(fù)齋陳師復(fù)宓”,陳宓字師復(fù),號復(fù)齋。參見(元)脫脫,等:《宋史》卷四百八《陳宓傳》,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第12310~12312頁。

[34]馬蓉、陳抗、鐘文,等點校:《永樂大典方志輯佚》,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第2222頁。

[35]彭東煥:《魏了翁年譜》,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60頁。

[36](宋)陳義和:《勉齋先生黃文肅公年譜》,吳洪澤、尹波主編:《宋人年譜叢刊》第11冊,成都:四川大學(xué)出版社,2002年,第7235、7236頁。按,《集議》當(dāng)作《集義》。

[37](宋)陳義和:《勉齋先生黃文肅公年譜》,吳洪澤、尹波主編:《宋人年譜叢刊》第11冊,成都:四川大學(xué)出版社,2002年,第7235~7236頁。

[38](宋)陳義和:《勉齋先生黃文肅公年譜》,吳洪澤、尹波主編《宋人年譜叢刊》第11冊,成都:四川大學(xué)出版社,2002年,第7226頁。

[39](明)黃仲昭修纂,福建省地方志編委會主編:《(弘治)八閩通志》(修訂本)卷六十七,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825頁。

[40](宋)陳宓:《復(fù)齋先生龍圖陳公文集》卷十,《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31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382~383頁。

[41](宋)陳宓:《復(fù)齋先生龍圖陳公文集》卷十一,《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31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361頁。

[42](宋)陳宓:《復(fù)齋先生龍圖陳公文集》卷十一,《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31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385頁。

[43](宋)陳宓:《復(fù)齋先生龍圖陳公文集》卷十五,《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31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465頁。

[44](宋)陳宓:《復(fù)齋先生龍圖陳公文集》卷十三,《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31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438頁。

[45](宋)陳振孫撰,徐小蠻、顧美華點校:《直齋書錄解題》卷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78頁。

[46](元)脫脫,等:《宋史》卷二百二,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第5069頁。

[47](宋)趙希弁:《讀書附志》卷上,晁公武撰,孫猛校證:《郡齋讀書志校正》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1100頁。

[48](元)脫脫,等:《宋史》卷二百二,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第5069頁。

[49](清)朱彝尊撰,林慶彰等主編:《經(jīng)義考新?!肪矶僖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3954頁。

[50](明)陳第:《世善堂藏書目錄》,清《知不足齋叢書》本,第15頁。

[51]金云銘:《陳第年譜》,福州:私立福建協(xié)和大學(xué)中國文化研究會,1946年,第120頁。

[52]吳如愚具體事跡,參見(宋)徐元杰:《準(zhǔn)齋先生吳公行狀》,《梅野集》卷十一,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81冊,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第766~773頁。

[53](宋)徐元杰:《準(zhǔn)齋先生吳公行狀》,《梅野集》卷十一,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81冊,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第768頁。

[54](宋)徐元杰:《準(zhǔn)齋先生吳公行狀》,《梅野集》卷十一,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81冊,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第770~771頁。

[55](宋)徐元杰:《梅野集》卷十一,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81冊,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第768頁。按,王致遠(yuǎn),溫州永嘉(今屬浙江)人。以父蔭補官,知慈溪縣。嘉熙四年浙東大饑,致遠(yuǎn)賑濟(jì)有方,活民甚眾。累遷湖北提刑。改浙東,知臺州,召為吏部,不赴。居鄉(xiāng)十年,創(chuàng)永嘉書院,建義倉,鄉(xiāng)民稱之。事見(明)徐象梅:《兩浙名賢錄》卷三十二,清光緒二十六年浙江書局刻本,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826頁。

[56](宋)俞琰:《讀易舉要》卷四,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1冊,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第469頁。

[57](宋)趙希弁:《讀書附志》卷上,(宋)晁公武撰,孫猛校證:《郡齋讀書志校證》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1092頁。

[58](宋)陳振孫著,徐小蠻、顧美華點校:《直齋書錄解題》卷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5頁。

[59](元)脫脫,等:《宋史》卷二百二,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第5041頁。

[61](明)焦竑:《國史經(jīng)籍志》卷二,《叢書集成初編》本,上海:商務(wù)印書館,1939年,第10頁。

猜你喜歡
宋史著錄論語
天天背《論語》,你知道它是怎么來的嗎?
常用參考文獻(xiàn)著錄要求
常用參考文獻(xiàn)著錄要求
孝母
常用參考文獻(xiàn)著錄要求
如何讀懂《論語》?
“情—理—情”模式與《宋史·蘇軾傳》文本的形成
Contents and Abstracts
《宋史》中的宋代宗族義莊考
《論語·為政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