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卞文志
央視新聞視頻號制作了一組《這就是中國色》的視頻,日暮中的長城、金秋的麥田、積雪的黃山、映照著塔吊的城市上空、火箭發(fā)射的現(xiàn)場……一經(jīng)播放便引發(fā)網(wǎng)絡上瞬間刷屏。在濃墨重彩與優(yōu)雅清淡之間,觀眾見識了中國傳統(tǒng)色色階之豐富、用色之精微、構成之斑斕、審美之獨特。
傳統(tǒng)色刷屏的背后,是中國式審美的共情。中國傳統(tǒng)色,不止于趣味,更是中國人世界觀的直觀闡釋。妃色(淡紅色,較深的叫緋色,淡一些的叫妃色)、遠山如黛、《千里江山圖》中的青綠山水,都是中華民族在漫長生活與審美實踐中提煉出具有獨特韻味的顏色系統(tǒng)。
中國傳統(tǒng)色,不止于描繪,更是中國人感情與心理的視覺表達。青、黃、赤、白、黑五色被尊為“正色”,以正色混合可以獲得色調豐富的“間色”,代表自然界變化繁多的色彩形式。中國傳統(tǒng)色,不止于審美,是生產(chǎn)實踐和科技發(fā)展的見證。2022 年春晚舞蹈詩劇《只此青綠》的翩遷舞姿、大美寫意,讓人不由自主聯(lián)想到宋代名畫《千里江山圖》青山綠水、水天一色的浩淼氣象。以青為主的色調藝術創(chuàng)作引起人們對“青”的好奇與欣賞,進而感受到顏色歷史乃至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
青色,在畫家、詩人眼中是一種顏色,但又不僅僅是一種顏色,更是一種文化內涵的折射與呈現(xiàn)?!扒啾叹G縹鉛紫紺、纟取纟蔥藍翠蒽蒼”十三個同色系成員,讓青色家族顯得蔚為壯觀;詩詞、歌詞、佛經(jīng)中貼切描繪形容的天之青、水之青、草木之青、山石之青、萬靈之青、神佛之青、畫染之青、瓷器之青,更以特有的青之韻味讓人情不自禁、心生向往。上海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歷史系特聘資深教授葛兆光先生曾言:“中國文化建構了一個文化的中國,這個文化中固有一種傳統(tǒng),它使得中國人和其他人有著不一樣的價值標準、生活習慣和精神氣質?!鼻嗌幕嗳绱恕G嗌谥腥A傳統(tǒng)文化中的重要地位,由此可見一斑。
中國的民間審美趣味通常圍繞“福祿壽喜”這一核心。民俗文化很重視紅色、金色、翠綠等鮮艷的顏色,特別喜歡五彩斑斕,追求吉祥、喜慶、平安。比如楊柳青年畫,就體現(xiàn)了這種民間審美趣味。這種審美包含了對世俗生活的美好愿望。但青色很不一樣,它在色譜中覆蓋范圍很廣,主體部分是屬于冷色的物理屬性,給人以安靜淡泊的心理感受,更多被視為精神層面的反映,可以說,青色蘊含著深厚的中國文人的思想情志。
青色,也是春天的顏色。無論是“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還是“裊裊城邊柳,青青陌上?!保只蚴恰拔汲浅隂泡p塵,客舍青青柳色新”,都為人們描繪了春天里這一抹令人悅目舒心的色彩。也正因為如此,在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青色是“萬物生之色”。在多達數(shù)百種傳統(tǒng)中國色中,青色對于國人有著特別的意味。
青色,還潛藏著一種文化寓意的軌跡,歷史上,青樓就是一個被今人誤解的場所。漢末魏晉,青樓指的是富貴人家的華麗屋宇或年輕女性的居所;唐宋開始至明清,青樓逐漸由文藝表演場地轉變成煙花之地,成為我們所熟知的指向。從“青樓”一詞的歷史演變,可以清晰了解“青”字內涵的嬗變,由此拓展到青衣、青絲、青衫、青山、青云、青天、青牛、青鳥、青龍、青帝、青幫、丹青,從人到物,從自然到生命,從群體組織到藝術職業(yè),詳細描繪了青色文化寓意的潛藏軌跡。
孔子曰:“惡紫之奪朱,惡鄭聲之亂雅樂也?!边@是儒家對色彩作出的最為激烈的好惡評判,而這些判斷都是在禮的框架下進行的。體現(xiàn)禮制色彩觀的一個鮮明例子就是服裝的色彩體現(xiàn)出來的等級分化。其中,青色納入官服的過程就是一個受儒家思想影響的過程。對官服的色彩樣式的規(guī)定,就是儒家禮制思想的具體體現(xiàn)。
青色文化寓意的轉變,其本身就是中華文化變遷歷史的一部分。青色,或許可作解讀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色彩密碼。
青色歷史悠久,中國的青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藝術與世俗應用極為廣泛,在國家治理、生產(chǎn)生活、宗教主張、藝術創(chuàng)作的方方面面都有青色的影子。
最為明顯的是,中國的哲學思想賦予青色更多的含義——青色可以反映士族階層對高尚情懷的向往,體現(xiàn)儒家的禮治秩序和君子的正心修身,反映佛家的明心見性、道家的抱樸守拙,體現(xiàn)玄學家眼中的灑脫自然、空靈清透,超越了俗世的追求。
專家研究青色,不只是研究青色的色譜構成、繪畫顏料的來源,更需要結合社會學、心理學、語言學、哲學、政治、經(jīng)濟、宗教與藝術來綜合探索。越加探索,就越能發(fā)現(xiàn)青色文化寓意的博大精深。
例如,北周時期出現(xiàn)過“品色衣”,到了隋朝,官服的顏色從五色當中選取了紅色和青色兩種正色,不再使用黑、白、黃三種顏色,因為黑、白兩色已經(jīng)成為祭服的顏色。隋朝以后,官服的顏色排序基本為紫、緋、青、綠,青色和綠色成了較低職位的官員的官服顏色。在儒家思想的指引下,官服顏色等級被確定下來后,顏色雖然一直有所變化,但是青色被固定為官服序列里的一種顏色的做法延續(xù)了一千多年,直到清朝,青色力排其他諸色,正式成為所有官服的顏色,官階大小及文武官職則以補片圖案來區(qū)分。
儒家禮制下對青之色的審美要求,讓青色不斷地以“青+”或“青色+”的方式,滲入和融合到中國社會的方方面面,加之魏晉玄學的推動,青色更加抽象化,升華為中國文人的一種風骨。
青色文化寓意的轉變,本身就是中華文化變遷歷史的一部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