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賣餐盒巧變快干T恤
外賣產生的大量廢舊餐盒去了哪里,會不會造成塑料污染?日前,由東華大學先進低維材料中心高級研究員李斌等聯(lián)合研發(fā)的首款再生餐盒料制備低碳丙綸面料正式發(fā)布。團隊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把廢舊餐盒加工改性,將其做成了具備快干功能的T恤。
數據顯示,我國每年使用的外賣餐盒已經超過100萬噸?!翱紤]外賣餐盒的出路時,我們聯(lián)想到了二十多年前,廢舊飲料瓶被做成了再生滌綸面料?!崩畋笳f。有了想法之后,團隊很快做了驗證。結果顯示,這一想法在技術上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實施起來仍有挑戰(zhàn),如再生餐盒料除雜、去味、紡絲以及面料生產等多個環(huán)節(jié)都存在一些技術問題。經過不懈努力,團隊最終解決了一個個難題,成功打通了“再生餐盒-切片-造粒-拉絲-織布-成衣”的技術路線,實現(xiàn)了從外賣餐盒到快干T恤的再利用。
2023年國內國際十大科技新聞揭曉
2023年年底,由科技日報社主辦,部分兩院院士和媒體人士共同評選出2023年國內國際十大科技新聞。
入選2023年國內十大科技新聞的分別是:中央科技委員會組建;作物主效耐堿基因及其作用機制首次揭示;國產大飛機C919完成商業(yè)首飛;“中國天眼”發(fā)現(xiàn)納赫茲引力波存在關鍵證據;51個超導量子比特簇態(tài)制備刷新世界紀錄;國家太空實驗室正式運行;人體免疫系統(tǒng)發(fā)育圖譜繪制;新款憶阻器存算一體芯片成功研制;國產首艘大型郵輪命名交付;全球首座第四代核電站投產。
入選2023年國際十大科技新聞的分別是:活體組織中“長出”電極;雄性小鼠產生功能性卵細胞;雙縫實驗在時間維度重建;國際團隊公布引力波背景輻射劃時代發(fā)現(xiàn);單原子X射線信號首次探到;人類Y染色體組裝與分析完成;神經網絡設計出全新蛋白質;中國國家太空實驗室正式運行;迄今最全人腦細胞圖譜發(fā)布;大型語言模型不斷迭代升級。
新型抗體或能對抗多種流感病毒
美國匹茲堡大學醫(yī)學院科學家在人類血液中發(fā)現(xiàn)了一類以前未被識別的抗體。這種免疫系統(tǒng)蛋白似乎能中和多種形式的流感病毒。最新研究或是開發(fā)靶向季節(jié)性病毒且能提供廣泛保護性疫苗的關鍵。
研究團隊解釋稱,流感疫苗促使免疫系統(tǒng)產生抗體。該抗體可與入侵的流感病毒外部的血凝素病毒蛋白結合,阻止其進入人體細胞。不同的抗體以不同方式與血凝素的不同部分結合,但血凝素本身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進化,產生可躲避舊抗體的新流感毒株。因此,醫(yī)藥廠商每年都會根據對最主要毒株的預測提供新的流感疫苗。鑒于此,研究人員正開發(fā)能同時抵御多種毒株的流感疫苗,并重點關注能同時抵御H1和H3流感亞型的抗體。
人類和鯨魚之間首次成功“對話”
美國科學家近日利用水下?lián)P聲器與一頭名叫吐溫的座頭鯨成功“交談”,并記錄了回撥給座頭鯨的“聯(lián)系電話”。研究團隊表示,這種人類與座頭鯨之間的“對話”,為人類未來與地外生命交流提供了寶貴經驗。最新研究由來自搜索地外文明研究所、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及阿拉斯加鯨魚基金會的科學家攜手開展。
在最新研究中,吐溫通過匹配20分鐘內每個回放呼叫信號之間的間隔變化來回應研究人員的呼叫。聽到水下?lián)P聲器播放的“聯(lián)系電話”后,吐溫會游近并繞著團隊的船轉一圈。研究團隊表示,這種“交流”展示了一種復雜的理解和互動水平,反映了一種類似人類的對話風格。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布倫達·麥考文在聲明中表示,這是人類和座頭鯨之間首次用座頭鯨的“語言”進行此類交流。
據悉,團隊正在進一步研究座頭鯨通信系統(tǒng),以更好地了解如何檢測和解釋來自外太空的信號。這些發(fā)現(xiàn)還可幫助開發(fā)出濾波器,接收到達地球的地外信號,并尋找地外生命。
便攜式AI系統(tǒng)可將大腦思想翻譯成語言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報道,澳大利亞悉尼科技大學科學家開發(fā)出了首款便攜式、非侵入性的人工智能系統(tǒng),可解碼無聲的想法并將其轉化為有形的文本。這項技術可幫助那些因疾病或受傷(包括中風或癱瘓)而無法說話的人進行溝通,也有望實現(xiàn)人與仿生手臂或機器人等設備之間的無縫通信。最新研究代表了將原始腦電圖直接翻譯成語言的開創(chuàng)性努力,標志著該領域的一次重大突破。
在最新研究中,參與者佩戴一頂帽子,通過原始腦電圖記錄頭皮的腦電活動,同時默讀文本段落。原始腦電圖波被分割成不同單元,從人腦中捕捉特定的特征和模式,這一任務由研究人員開發(fā)的DeWave模型完成。該模型通過從大量的腦電圖數據中學習,將腦電圖信號翻譯成單詞和句子。
研究人員指出,這是科學家首次將離散編碼技術納入大腦思想轉化為文本的翻譯過程。為此,他們引入一種創(chuàng)新性的神經解碼方法。最新技術與大型語言模型的集成,也為神經科學和人工智能開辟了新的前沿。
“欺騙”大腦產生飽腹感,內服振動膠囊有望治療肥胖
當人們飽餐一頓時,胃會向大腦發(fā)出信號,從而讓身體意識到是時候停止進食了?,F(xiàn)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工程師利用這一原理設計出可在胃內振動的可服用膠囊。這種振動會激活與感知胃擴張時相同的伸展感受器,從而產生一種虛幻的飽腹感。
研究人員設計了一種復合維生素大小的膠囊,其中包括一個振動元件。當這種由小型氧化銀電池供電的膠囊到達胃部時,酸性胃液會溶解覆蓋在膠囊上的凝膠膜激活振動馬達。一旦膠囊開始振動,它就會激活伸展感受器,通過刺激迷走神經向大腦發(fā)送信號。研究人員跟蹤了設備振動期間的激素水平,發(fā)現(xiàn)它們反映了飯后的激素釋放模式。
研究發(fā)現(xiàn),在進食前20分鐘服用該膠囊,可刺激發(fā)出飽腹感的激素釋放,從而將食物攝入量減少約40%。
編輯 林洋 744628926@qq.com